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应对策略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科技的飞速进步,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日益突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就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分析1.供应链延迟全球供应链中的延迟现象往往由于地理距离、运输成本以及物流环节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等原因引起。
例如,制造商可能因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而暂停生产,或供应商在交付商品时发生运输问题。
这些延迟对供应链的运作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生产计划的紊乱以及客户关系的恶化。
2.缺乏透明度全球供应链中涉及到多个环节与参与者,信息的流动十分重要。
然而,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或者信息不准确,供应链中的透明度常常受到挑战。
缺乏透明度会导致预测不准确、决策滞后、库存积压等问题,从而增加供应链的脆弱性。
3.单一供应源依赖全球供应链中依赖某一单一供应源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种依赖性使得供应链容易受到该供应源的问题所影响,如质量问题、交付延误等。
一旦单一供应源出现问题,供应链的运作将会中断,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4.风险传导全球供应链中的风险传导效应不可忽视。
当某个环节发生问题时,这个问题可能会迅速向上游或下游的其他环节传导,从而对整个供应链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一家供应商的破产可能导致生产线的停工,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
二、应对策略1.多元化供应链为了减少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供应链。
通过寻找并与多个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多元化供应链还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从而增强其应对脆弱性的能力。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实施实时监控,企业可以及时了解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预警机制的建立建立供应链的预警机制是应对脆弱性的重要手段。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供应链脆弱性预防和应对策略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供应链脆弱性预防 和应对策略
李
摘要
彬
季建华
陈
娟
孟翠翠
分析 了供 应 链 网络 的 复 杂 网络相 关特性 ,揭 示 了供应 链 网络 脆 弱 性 的产 生机 理 ;基 于复 杂 网
络的视 角,研 究了供应链 网络脆 弱性的预 防策略 ;并运用牵制控制和弱连接理论研 究了供应链 网络发生 中断或者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复杂网络;脆弱性 ;牵制控制 ;弱连接 中图分 类号 :F 7 24 文献标 识 码 :A
第 3 4卷第 3期 21 0 2年 6月
上
海
管
理
科
学
V I3 b . 4NO 3 .
J un. 201 2
S a g a a a e e S in e h n h iM n g m m ce c
文章编 号 :10 -6 92 1)30 30 0 59 7 (0 20 —5 —4
业 组 成 的 网络 。在 这 样 的 供 应链 中,核 心 企 业 上
商 、制 造 商 、 经 销 商 和 零 售 商 等 企 业 。 供 应 链 网络
节点 的 复 杂 性 表 现 在 这 些 企 业 的分 散 性 、差 异 性
及 规 模 的 巨量 性 。 构成 某 一 供 应 链 网络 的 节 企 业
应 链 网 络 具 有 无 标 度 特 性 。 图 2是 某 著 名 汽 车 生
、
供应 链 的复杂 网络 特性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背 景 下 的 供 应 链 具 有 复 杂 网 络 的 特性 ,我 们 将 其 定 义 为 复 杂 供应 链 网 络 。复
杂 供 应 链 网 络 ,是 指 具 有 自 组 织 、 自相 似 、吸 引 子 、 小 世 界 、 无 标 度 中部 分 或 全 部 性 质 的 供 应 链 中 企
最新供应链风险防范及对策

供应链风险防范及对策供应链风险防范及对策供应链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状结构。
供应链的优点: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了所有的加盟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加工制造、组装、分销等过程直至最终用户。
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的企业都带来收益。
21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1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目前,国外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
2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突出厂家为了更好地满足其需求。
便不断的推出新的品种。
这样一来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产品开发竞争,结果是产品的品种数成倍增长。
3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的主要因素转变为时间,主要是指交货周期和响应周期。
用户不但要求厂家按期交货,而且交货周期越来越短,4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
用户不再满足于从市场买到的虚拟化产品,他们希望得到按照自身的要求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的企业必须按照每一个顾客的特别要求定制产品或服务既“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从大量生产转向定制化大量生产。
5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发展,影响了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消费方式的改变。
6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在考虑自己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利益,如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7由于全球制造的出现导致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同时用户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变化频繁的趋势,因此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超竞争,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制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多的产品品种为特征的战略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发展和强化其核心竞争力,同时尽可能的利用外部资源。
提高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案

提高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案提高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目前全球制造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日益紧密相连,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断裂和停滞,给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提高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首先,加强供应链透明化和信息共享。
供应链的透明化是提高其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基础。
制造业企业应逐步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对供应链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环节的供应情况,并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同时,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也应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共享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规避风险,提高供应链整体的韧性。
其次,加强对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过度依赖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个供应商可能导致供应链的脆弱性。
在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到地理位置、政治稳定性、交通运输情况、自然灾害风险等因素。
企业应在多个地区建立供应链节点,以降低单一地区的风险,并保障供应的持续性。
此外,还可以考虑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加强供应链的多样性。
第三,加强供应链的柔性生产和库存管理。
制造业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能力,实现需求的大幅度波动时的快速响应。
在库存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系统,实现对库存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通过合理的库存规划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
最后,加强应急预案和风险管理。
制造业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测试,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恢复正常运营。
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采用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此外,也可以考虑引入保险等方式来转移一部分风险。
总之,提高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供应链透明化和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加强供应链的柔性生产和库存管理以及加强应急预案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建议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建议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分销等多个环节,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建议:一、现状分析:1.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影响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2.供应链脆弱性:供应链中存在单一供应商、交通中断等风险,一旦发生问题,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3.库存管理不当:库存积压或库存不足都会导致资金占用和生产效率低下。
4.物流成本高昂:我国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5.缺乏供应链技术支持:很多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系统和技术支持,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化管理。
二、建议改进: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提高供应链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2.建立多元化供应链: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建立多元化供应链体系,降低风险。
3.优化库存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和预测性分析,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库存。
4.提高物流效率:采用物流智能化技术,优化物流网络,减少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5.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供需平衡、自动化运作,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6.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应对各类风险,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作。
7.培训人才: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人力支持。
8.建立供应链协同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内部协作效率,推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9.持续改进: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机制,持续改进供应链管理策略和流程,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
10.注重创新:鼓励企业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进行创新,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供应商真伪及脆弱性风险分析

What is your raw material group supplied i.e. Fish, Molluscs, Crustaceans, and Poultry?供应商提供的是什么原料?例如提供的是鱼,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或者是家禽。
What is the country of origin of product?产品的原产地是?Do you have food defence plan in place?工厂有食物防御计划吗?How often do you test and review your own food defence plan?工厂多久测试和审查自己的食品防御计划?How many steps are there in the supply chain to customer? Please can you also specify the name and location of each business involved?For example; Farmed → Agent → Customer This is 2 steps.供应链中有几个步骤?请详细的描述一下所涉及到的环节的名称跟位置。
比如:农场-代理商-消费者What approval system do you have in place to assess the material?For example, BRC Certification, physical supplier audits.有那些审核体系来评估原料。
例如:BRC 证书,供应商的审核。
Are all suppliers and the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packaging risk assessed and approved ?(e.g. GMP/ HACCP /Quality etc.)所有的供应商和原材料包括包装风险都经过评估和批准了吗?(如GMP 、HACCP 、质量等)When selecting a raw material supplier, do you assess if the raw material supplier has a written food defence plan in place?在选择原材料供应商时,是否对原材料供应商有无书面的食品防御计划进行评估?How often does the supplier review their raw material suppliers' food defence plans?供应商多久审查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商的食品防御计划?Do you have processes and/or procedures in place to ascertain if there are Political issues relating to the country of origin of ingredients?如果出现一些关系到原产国的政策问题,工厂是否能通过一些方法或者程序来查证。
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

・
1 ・ 05
财 经论 丛
2 1 第 6期 0 1年
粮 食 产 业 的脆 弱 性 问题
( )粮食 生产的脆 弱性— — 粮食供 给 风 险因子 一
粮 食供 应 链
粮 食生 产对 自然 有 很强 的依 赖性 ,而 自然条件 通 常是不 可控 的 ,粮食 产业 要 比其他 产业 面 临更
大 的 自然风 险 。 同时 ,在粮食 生 产过程 中 ,劳动 不能 “ 填充 ”粮 食生 产 的整个 阶段 ,导 致粮 食 生产 难 以 采取完 全 的分 工和 专业化 ,生产效 率低 ,形 成 明显 的产 业 缺陷 :一是 粮食 属 于土地 密集 型 、生
态 制 约型产 品 ,有 最高 亩产 能力 的 限制 和定 期休 耕 的要求 ,很难 像工 业 品那样 大 量复制 ;二是 粮 食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6—2 3
基金项 目:教 育部人文 : 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 目 ( YA 3 1 ) 会 1 J60 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基金 资助项 目 (00 04 0 0 2 1d4 ) 作者简介 :陈倬 (9 8 .男,湖南株 } 人,武汉工业学院经济 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 。 1 一) 6 I f 1
粮 食 供 应链 脆 弱 性 分析 与整 合研 究
陈 倬
( 汉 工 业学 院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武 402 ) 30 3
摘 要 :粮 食 供应 链 的脆弱性 分 为结 构型和 胁迫 型 两种 。结构 型脆 弱性 由供应 链 的主
体 组 织 化 程 度 和 网 络 一 体 化 程 度 决 定 ,胁 迫 型 脆 弱 性 则 由供 应 链 的风 险 承 受 弹 性 和 风 险发
新能源供应链在自然灾害中的脆弱性及应对策略

新能源供应链在自然灾害中的脆弱性及应对策略自然灾害对新能源供应链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容错能力等方面。
然而,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对新能源供应链的冲击,并提高供应链的弹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新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分析新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源资源的分布通常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区高度相关。
例如,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常常遭受飓风和台风袭击的沿海地区。
其次,能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依赖于复杂的技术和设备,这些设备在自然灾害中容易受到损坏或破坏。
再次,能源供应链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资源开采、运输、转换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
最后,新能源供应链往往需要跨区域合作和协调,而自然灾害往往会破坏区域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流。
二、应对策略为了提高新能源供应链的抗灾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多元化能源供应链资源分布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新能源供应链中的能源资源多样化,并分散到不同地区。
这可以降低特定地区自然灾害对能源供应链的冲击风险。
此外,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往往具有分散利用的特点,可以更容易地适应和恢复自然灾害造成的中断。
2.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于及时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灾害数据以及相关气象和地质信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
在预警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及时采取避灾和调整供应链的措施,减少灾害对供应链的冲击。
3. 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在新能源供应链中,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发电设备受损或停运时,可以准备备用发电设备或调度其他能源替代。
此外,及时修复和恢复设备、设施以及与供应链相关的基础设施也是恢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摘要: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导致供应链脆弱性问题的产生。
企业界追求供应链精益化的趋势,使得企业抵抗突发事件和不可抗力事故的能力逐步弱化,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实施供应商早期参与、加强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等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供应链脆弱性的降低。
(2010年10月)摘要: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导致供应链脆弱性问题的产生。
企业界追求供应链精益化的趋势,使得企业抵抗突发事件和不可抗力事故的能力逐步弱化,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实施供应商早期参与、加强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等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供应链脆弱性的降低。
关键词:供应链脆弱性;风险;不确定性;供应商早期参与;物流外包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系列的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近年来得以大范围应用和推广,精益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
然而,社会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的体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网络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管理者过于追求精益化等原因,使得供应链具有较高的“脆弱性”,供应链越来越容易遭受各类风险的影响。
精益供应链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不可以被忽略。
然而,随着管理层不断地为其系统“瘦身”以追求更快的反应能力和更低的成本,这一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企业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变得更为敏感。
一旦风险确实发生,往往会给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巨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供应链的彻底断裂。
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能够使供应链更富有弹性,从而对各类风险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使供应链能够避免或者减少由于风险带来的损失。
良好的风险协调管理还能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对供应链脆弱性以及相关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内外对供应链脆弱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视角。
“风险”这一术语频繁出现于经济领域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Dowling、Staelin,199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1992)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在某一特定时期或者由于一个特殊的变化而引起某一突发的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考虑到决策形势以及对形势、替代方案、可能性结果等因素进行判断和评估的需要,不确定性被定义为信息的缺失(Rowe,1977)。
极端情况下,不确定性可视为出现问题或者需要决策时信息的完全缺失。
通常情况下,业界将风险和不确定性视之为一类,并不予以详细界定。
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细分为内外部环境、供应链行业/产品背景、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决策支持、人员属性等多个方面,见图1所示。
对于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后果,Paulsson和Norrman(2003)从运营持续性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即运行障碍、战术中断和战略不确定性,这些又可具体反映为质量、成本、有效性等具体风险参数,进而影响到企业利润和企业总体绩效。
三、供应链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供应链脆弱性的根源来自在于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趋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二者的结合就导致了供应链脆弱性问题的产生。
对于供应链脆弱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过去的二十年中,JIT(准时制)、VMI(供应商管理库存)、ECR(有效客户反应)、QR(快速响应),以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模式、技术和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业界的供应链管理变得愈加精益化,对时间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要求愈加严格。
其次,供应商管理制度的演化,也使得企业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少,供应商本身受风险影响的结果同时会影响到企业自身。
再者,物流外包趋势的演进,导致供应链结构上的成员数量越来越多。
三方面趋势的结果固然可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然而,它们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安全库存的减少和弹性的降低,使得企业抵抗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逐步弱化,难以有效处理那些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事件等所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问题。
这些意外事件往往发生的概率很小,但造成的后果却极其严重。
在实践上,一些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依靠精益供应链来提高和加强自己的内部能力。
在这种精益供应链中,各种形式的废弃物和不必要的缓冲物被识别出来,并被予以评估并消除,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以更有效率的供应链系统取代传统的“内部管理”形式。
从Dell、Wal-Mart、Mothers Work、Calyx等公司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新的策略可以并且正在为使用该策略的企业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种基于供应链的新策略也存在巨大的缺陷——企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供应链。
企业不断使用一些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来消除浪费,这些做法使得供应链在精益化过程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脆弱(George Zsidisin、Gary Ragatz、Steven Melnyk,2004)。
2000年3月17日,爱立信手机的唯一的芯片供应商飞利浦公司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芯片厂由于雷电火花而突发大火。
这家工厂40%的芯片都由诺基亚和爱立信订购。
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简化了其供应链,基本上排除了后备供应商,爱立信没有其他公司生产可替代的芯片。
当天爱立信公司因为部件短缺而造成的停产损失高达4亿美元,当年爱立信的手机业务共损失了16.8亿美元(陈长彬、缪立新,2009)。
其他这类意外事件和案例还有很多,如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6级地震,有一千五百多人丧生。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场地震对计算机内存芯片的供应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很多公司不能满足当时即将到来的假日高峰需求。
受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的影响,因国外进口零部件不能及时运达生产线,福特、丰田等汽车生产和多家电子生产企业被迫停产。
2005年初的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阻断了我国棕榈油的进口,致使几千家企业中断了原料供应。
其他案例还包括2002年夏季加利福尼亚怠工事件、2003年8月波及整个美国北部的电力中断事件等等。
四、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相关分析和案例表明,为降低供应链的脆弱性,必须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
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方法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缓冲机制的实施以降低供应链风险,包括库存管理优化(Lee,1997)、同时采用多个供应商来源(Anupindi,1993)等。
这些缓冲机制成本很高,而且通常只是作为降低采购方供应链风险的一种暂时性的解决方法。
企业用于管理供应链风险的另一类方法是集中组织资源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George Zsidisin、Michael Smith,2004)。
本文重点探讨供应商早期参与、加强外包风险管理这两种策略和方法。
1. 供应商早期参与(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ESI)。
ESI是采购方和供应商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阶段所进行的一种合作方式。
Bidault等(1998)认为,ESI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上的参与可能仅仅是提供企业和生产能力的相关信息,参与层次稍高一点的ESI,供应商可能会就成本或质量改进等方面给客户的设计团队提出建议。
在最高层次的ESI方式下,从概念提出、产品设计阶段直至产品生产制造阶段,供应商对产品某一部分或某一零件全程负责。
使供应商早期参与到产品的开发活动,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收益,这主要表现为(McGinnis、Vallopra,1999;George Zsidisin、Michael Smith,2004):(1)可提高开发活动的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前置期;(2)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值;(3)可有效降低由产品开发周期、质量问题、技术问题、额外成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带来的风险;(4)可提高产品质量,增进合作关系,减少新产品上市时间;(5)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供应商。
2. 加强物流外包风险管理。
物流外包是物流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必然途径。
这一趋势使得供应链结构愈加复杂,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物流外包不仅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降低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的手段之一。
在外包条件下,风险水平对于委托方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出现了责任和风险并不完全对应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物流自营,风险责任方全部由企业自身承担。
第二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仓储、运输等基本物流业务的外包,这种情况下仓储、运输相关的风险就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从而降低了原本由企业自身承担的相关风险,这主要是与仓储、运输具体运作有关的风险。
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通常只对与仓储、运输等部分物流业务负责,风险后果很少能对委托方企业造成全面的较大影响。
在第三种情况下,企业不仅将基本物流业务进行外包,还外包更多的与企业个性化经营有关的其他物流业务(增值物流业务),这也是物流外包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其主要特征所在。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负责物流系统的建立等增值物流活动,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虽然理论上有较多的风险责任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在实际风险发生时,受传统和惯例影响,委托方企业仍需承担部分责任,这也是最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情形和领域。
以上分析表明,逐步加大外包比例,有助于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的降低,然而,作为委托方的企业仍需加强风险管理,以保障供应链的稳健性。
参考文献:1. 陈长彬,缪立新.供应链风险类别、脆弱性因素及管理方法解析.商业经济,2009,(5):98-101.2. 赵林度.供应链风险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8.3. Clare Brindley. Supply Chain Risk. Asj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4.4. Dan Andersson, Andreas Norrman. Outsour- cing Advanced Logistics: A Shipper's and Prov- ider's Perspective on Risks. Supply Chain Risk, 2004:160-175.5. George A. Zsidisin, Michael E. Smith.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as a Tool for Reducing Supply Risk, Supply Chain Risk,2004:117-130.6. George A. Zsidisin, Gary L. Ragatz, Steven A. Melnyk. Effective Practices and Tools for Ensuring Supply Continuity. Suply Chain Risk, 2004:175-197.7. McGinnis, M. A., Vallopra, R. M. Purcha- sing and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Process Improvement: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9,35(4):42-50.8. Paulsson, U. Norrman, A.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Articles-External Characteri- stics and Contents.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 in Risk Management Conference,2003(October): 13-1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30B0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8JC790057);南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NKQ0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