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谓王粲‘魏晋之赋首’
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

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文流矣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贵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昔在贵游已为称首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谅非农歌辕议敢致流别嵘之今录庶周旋于闾里均之于谈笑耳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瞻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邪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干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邺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译文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始于公元年,到公元年为止,历时

01、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始于公元190年,到公元978年为止,历时788年。
02、魏晋南北朝士族诗人的创作表现出游戏化、精致化的倾向。
03、三曹之中曹操的乐府诗最多,24首全部是乐府诗歌。
追求诗歌语言艺术则是从曹丕、曹植开始的04、《燕歌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05、《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
06、《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07、建安七子包括: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旸、孔融、刘祯,其中王粲成就最高。
08、风骨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后刘勰首次运用于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正直有力的思想感情,也是刚健有力、明晰简练的言辞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09、玄学的理论基础是老庄。
10、正始时期,士子提出“以无为本”提倡自然。
1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2、阮籍代表诗作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82首,四言诗13首。
13、西晋诗风“彩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此时主要作家有“太康之英”陆机、潘岳、左思等。
郭璞的游仙诗将玄言诗和隐逸诗结合起来。
14、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诗,咏史始于东汉班固。
15、陶渊明,浔阳柴桑人,29到41岁间入仕,与彭泽令上辞官,终于公元427年11月。
他的思想同时有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自然主义和佛家的般若思想,他没能始终坚持这样的人生观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不具有人生实践性。
16、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善用白描,浅显古朴,被誉为“平淡之宗”。
17、南朝乐府歌辞多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还有部分编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
以吴歌(产生于长江下游,以东晋和宋的作品居多,326首)和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齐梁作品居多,142首)为主,多是五言四句的情歌。
18、北朝民歌大多是北魏以后的作品,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歌谣,主要是“鼓角横吹曲”即军乐,内容丰富,感情直率,除了五言外还有七言四句,对七绝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作品选期末重点

1.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形成初期的奠基之作。
2.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3.东汉张衡《归田赋》标志着汉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4.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江淹《别赋》等5.从建安时期开始,辞赋的风气有所转变,铺陈都邑之盛、功业之美的大赋逐渐被抒情、咏物的小赋所取代,并在形式上出现了骈化的趋势。
6.王粲《登楼赋》被刘勰誉为“魏晋之赋首”,情景浑然一体。
7.庾信《哀江南赋》标志着南北朝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8.乐府(古代音乐机构)出现在秦代,西汉时成为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之一9.【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10.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汉乐府民歌后的第三次民歌高潮。
11.《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唯一的长篇叙事诗12.《西洲曲》是一首集中了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点的长篇佳作。
13.【永明体】始见于《南史·陆厥传》。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颐的年号(公元483—494)。
永明年间,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创立了一种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诗体,即永明体。
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声律。
使诗歌格律逐渐趋于细密,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为我国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14.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南)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为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
15.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16.志怪小说代表作是晋干宝的《搜神记》。
17.志人小说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8.《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
19、谢脁是“竟陵八友”之一。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形容他的,同时谢朓还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人物。
22、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尔雅-大学语文-上课后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的前身是“大一国文”课程。
()√“双超理论”是指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难度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不是《汉书》对孔子“删诗说”提出质疑的人不包括()。
欧阳修《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广泛流传和应用。
()√“经”的本义是()。
织物的纵线“六笙诗”是在《诗经》的()。
《小雅》《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关于《诗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
句式以杂言为主。
《诗经》中的雅反映一国的政治与风俗。
()×被当作中国闺怨思妇诗的滥觞之作的是()。
《卫风·伯兮》“《伯兮》,刺时也。
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出自《毛诗序》。
()√《黍离》选自十五国风中的()。
王风《黍离》采用了反复咏唱、重章叠句的写法。
()√箕子路过()时做了《麦秀》。
殷墟“白屋花开里,孤城麦秀边”出自()的诗作。
杜甫“黍离麦秀”感叹的是()。
家国破亡之痛箕子在商周灭亡之际在感觉君王无道,于是在朝鲜半岛建立了东方君子国。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到了汉朝的乐府诗,乃至唐代的新乐府运动。
()√不属于屈原的作品是()。
《神女赋》《天问》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
()√湘夫人》是九歌中的第()篇。
四以下作品不包括在《九歌》篇目中的是()。
怀沙《湘夫人》中抒情的主人翁是湘夫人。
()×《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中“张”的解释应该是()。
张挂“朝弛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中“澨”的意思是河水。
()×《楚辞直解·湘夫人》的作者是()。
陈子展开篇“嫋嫋秋风”二句是写景之妙,“沅有沚”二句是写情之妙,其中皆有情景相生,意中会得口中说不得之妙。
()√我国古代散文中,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的是()。
散体文()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
刘勰赋学观的缺失 ———从魏晋赋首谈起(一)

刘勰赋学观的缺失———从魏晋赋首谈起(一)【内容提要】从刘勰对“魏晋赋首”八家的称举与评述中,反映出他“尚宏丽”、“重讽谕”的赋学观,这一赋学观承传于汉人而迥异于魏晋。
刘勰以汉人的辞赋标准来观照魏晋赋家赋作,缺失自然产生,对魏晋抒情小赋缺乏应有的重视。
刘勰赋学观的偏执和缺失,因其反对齐梁文风而致,但归根到底,又决定于他的儒家思想及诗教观。
【关键词】魏晋/辞赋/刘勰/缺失刘勰在汉魏以来零散、片段的赋论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创新,建立起自己完整的赋学理论,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其赋学观在《文心雕龙》诸章中多有体现,而专论于《诠赋》一章。
《诠赋》是刘勰评析赋体文学发展与流变、诸代创作特点与得失、标举名家名作、表达作者赋学观的一篇文体评论文章。
文中提出“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如此而论,刘勰赋学观甚明。
事实上,此一理论的完美和模糊性使人不易把握,作者的认识实践和评论活动也与之颇有出入。
刘勰的赋学观如何?他对历代赋的评价态度怎样?刘勰对汉赋的评价观点,学术界多有研究,而他对魏晋赋的态度则少有人作专题探讨。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我们了解刘勰对历代赋评价态度的关键环节,并有助于认识刘勰的赋学观。
因此,本文拟以《文心雕龙·诠赋》所举“魏晋赋首”八家为视角,探讨刘勰对魏晋赋的观点和评价,以期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刘勰的赋学观。
一《文心雕龙·诠赋》中推举了周秦至两汉十家“辞赋之英杰”和八家“魏晋之赋首”。
其“辞赋之英杰”是:荀况、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王延寿等十位。
其中,荀况、宋玉为辞赋的奠基者,贾谊为骚体赋代表作家,王褒为咏物抒情赋名家,除此之外,其余六位全是大赋名家,以擅长“京殿苑猎,述行叙志”题材的大赋而显名。
可见刘勰虽重视辞赋的创新,却特别推崇体物写志大赋。
就战国至汉代这个辞赋形成与繁荣时期,推此十位为辞赋之英杰,确实是令人信服的不刊之论。
《文心雕龙》中王粲论的不足

《文心雕龙》中王粲论的不足作者:姚喜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5期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王粲的作品、风格与品德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述,这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关于王粲全面的评述,其中有褒有贬,且褒多于贬,可知刘勰对王粲总体艺术成就的认同及肯定。
但刘勰很多的评述或止步于前人或脱离文本,趋于片面、主观。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王粲王粲是汉魏之际重要的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首,是建安风骨的开拓者之一。
王粲的诗、赋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了众多文学批评家的关注,他们对其诗赋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论。
然而,对王粲及其文学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评论,最早还是出现在《文心雕龙》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王粲的地方共计11处,其中有赞扬,有批评,这些赞扬与批评一方面全面地涵摄了王粲在文学创作中的各方面特点,具有建树性。
但另一方面刘勰很多的评述或割裂联系或脱离文本,趋于片面、主观。
一“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
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
”[1]这两处分别在建安时期五言诗的内容和对四言诗及五言诗的总评中提及了王粲诗歌艺术成就。
从现存王粲的诗歌作品上看,其诗歌题材完备,赠答、咏史、宴饮、战争等内容丰富,有《赠蔡子笃一首》《咏史诗》《公䜩诗》《七哀诗》《从军诗五首》等。
刘勰所提到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内容在王粲的诗歌中一应俱全。
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中说他:“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2]正是这种慷慨悲伤的感情积郁在内心,表而出之,因而其诗便呈现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的艺术形态。
登楼赋

《登楼赋》一、单项选择题1.《登楼赋》的作者是A.王粲B.曹丕C.曹操D.曹植2.《登楼赋》是一篇A.骚体赋B.散体大赋C.骈体文赋D.抒情小赋3.《登楼赋》中“昔尼父之在陈兮”中的“尼父”指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4.《登楼赋》的主要写作手法是A.情景交融B.借景抒情C.托物言志D.欲扬先抑5.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是A.曹操B.王粲C.江淹D.孔融6.称赞王粲“《登楼赋》为魏晋之赋首”的是A.刘勰B.陆云C.曹丕D.钟嵘7.《登楼赋》以一个( )字贯串全文。
A.登B.忧C.望D.愤二、多项选择题1.《登楼赋》中作者以三个典故传达了去国思乡的愁情,下列属于这三个典故的有A.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B.钟仪幽而楚奏兮C.庄舄显而越吟D.夜参半而不寐兮2.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有A.徐干B.曹植C.王粲D.应玚三、填空题1.王粲是_________末年著名文学家。
2._________与曹植并称“曹王”。
3.“七子之冠冕”王粲以________见长。
四、名句默写题1.登兹楼以四望兮,___________________2.实显敞而寡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挟清漳之通浦兮,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何足以少留!5.遭纷浊而迁逝兮,___________________6.凭轩槛以遥望兮,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蔽荆山之高岑。
8._____________________, 川既漾而济深。
9涕横坠而弗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昔尼父之在陈兮,__________________五、词语解释题1.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聊:暇: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刘勰谓王粲‘魏晋之赋首’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
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特點,對於魏、晉時 代五言詩歌的發展,是很有影響的。
文學成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辭賦作家與辭賦作 品,保存至今的作家二百八十四人,作品一千 零九十五篇,總數為今存漢賦的六倍。 這個時期,又是寫景抒情的記遊辭賦發展 的時期。這類記遊辭賦以作者遊蹤為線索,寫 景抒情,一般都寫得情景交融,是很優美的山 水文學。另外還有一項重要題材,就是以作者 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廣泛聯繫作者所經歷的歷 史事件,反映時代風雲的變幻。反映這一題材 的賦,對唐代詩歌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
最後,是主客相兼。第一、三兩段中,是通 過自然景象構成的生動畫面,來引發出主觀感 情,因荊州「信美」想到「非吾士」,因暮色 的寂寥慘淡而更心意悽愴,這是情隨景遷。
第二段中寫作者憑欄遙望,展現了山高水長 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種虛撰,只是把鄉國之思 借具體的視覺形象傳出,以關山重重來表示家 鄉睽隔而已。作者因情設景,蹙千里於徑寸之 間,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量。這顯然是偏於主 觀了。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生平簡介及思想 王粲二三事 文學成就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年山陽高平(今山 東省 鄒縣)人。生於靈帝熹平六年(西元一七 七年),卒於獻帝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 年),年四十一。
王粲出身名門望族,自幼有才名,為蔡邕 賞識,倒屣相迎。後因長安大亂,避難至南方, 依附荊州刺史劉表,但不被重用,抑鬱不得志, 羈留異鄉十餘年。赤壁戰後,歸附曹操,官至 侍中。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征吳,病逝途中。
從漢初降及建安,辭賦由鴻篇巨製轉為短 小精悍,由排比鋪陳轉為抒情體物,登樓賦可 謂建安辭賦的代表,亦是中國文學中最早以登 樓為題,書寫懷鄉之情的賦作。
劉勰謂王粲「魏、晉之賦首」,可知此賦 地位之高!而王粲登樓,更成為一個「失意登 樓」的意象典型,被歷來文人不斷的在創作中 引用。
此賦與《楚辭》頗有相似之處,光是《楚 辭》相關字句引用轉化就多達二十多句。
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特點,對於魏、晉時 代五言詩歌的發展,是很有影響的。
文學成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辭賦作家與辭賦作 品,保存至今的作家二百八十四人,作品一千 零九十五篇,總數為今存漢賦的六倍。 這個時期,又是寫景抒情的記遊辭賦發展 的時期。這類記遊辭賦以作者遊蹤為線索,寫 景抒情,一般都寫得情景交融,是很優美的山 水文學。另外還有一項重要題材,就是以作者 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廣泛聯繫作者所經歷的歷 史事件,反映時代風雲的變幻。反映這一題材 的賦,對唐代詩歌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Fra bibliotek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
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附錄一
登 樓 賦
王 粲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昭明文選》,為東漢末年著名 的抒情小賦。獻帝西遷,王粲以長安紛亂,南 至荊州(今湖南省、湖北省一帶)依附劉表, 卻因貌醜體弱,不為所重。落拓失意之餘,登 上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城樓遠眺,觸景傷 懷,因作此賦以抒發不遇之慨和思鄉之情。 漢賦以敘事記物為主,多長篇鉅製;然而 此篇敘事從容,寓情於景,文字清新,盡脫漢 代大賦雕琢之習氣。本文以一「憂」字奠定抒 情基調,貫串全篇。篇幅雖短,然而情感深刻, 是動盪亂世的悲涼慷慨之音。通篇用韻,並夾 以工整偶句,實開六朝精巧小賦之先河。
曹植作〈王仲宣誄〉,說自己和王粲「義貫丹 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這樣的際遇,也確實 稱得上「生榮死哀」了。
文學成就
1.辭賦獨步漢南
王粲是建安七子的領袖。他在文學上的成 就,是曹氏父子所推重的。
曹丕在〈與吳質書〉中對王粲的辭賦批評 是「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本質,指文 章的思想氣概)弱,不足起其文(文采),至 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所謂「古人無以 遠過」乃是指駢詞俳句的熟練和巧妙的形式, 已超過了漢初以來的辭賦家,但曹丕仍認為王 粲作品的內容仍嫌貧弱。
重點整理
1. 字:仲宣
2. 籍貫:山陽(今山東鄒縣)
3.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倒屣相迎(蔡 邕迎王粲) 4. 著作:《王侍中集》(〈初征賦〉、〈登樓 賦〉、〈七哀詩〉、〈槐賦〉、〈征思賦〉)
5. 時人評論:長於辭賦…雖張蔡不過也。七子中成 就最高。
優: 「仲宣獨自善於辭賦,……至於所善,古人無以 遠過。」(曹丕在〈與吳質書〉)
「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遒。」這是讚賞王粲的 〈登樓賦〉思路精密,起筆更是勁健有力。(劉 勰《文心雕龍‧詮賦篇》) 缺:然於他文,未能稱是。《典論論文》
課文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文學成就
2.抒情小賦影響魏、晉五言詩歌
在文學史上,從兩漢「鋪釆摛文、體物寫 志」的大賦,到漢末魏、晉抒情小賦的確立, 王粲此賦是其間的代表作品。從此賦可看到抒 情小賦的特點是:作者的視點已從對外在事物 的刻劃鋪陳,轉到了對自己內心情感的審視抒 發,外在景物從作者客觀描摹的客體,轉化為 作者抒情的烘托、陪襯和映照。
王粲博聞強記,才思敏捷,善屬文。其詩辭氣慷 慨,其賦抒情真摯,風格清麗。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 高,與曹植並稱「曹、王」。 代表作為〈七哀詩〉和〈登樓賦〉,有《王侍中 集》傳世。
倒屣相迎
蔡邕以才學著稱,名聲顯赫,極受朝廷器重。 蔡邕府前常車騎塞巷,府中賓客滿座。聽說王粲 在門外求見,倒穿著鞋出門迎接。王粲不僅年輕, 且身材矮小,滿座人都大為驚異。蔡邕說:「這 是三公王暢之孫,有異才,我不如他。我家所有 的書籍文章,應當全部送給他。」 這就是「倒屣相迎」的故事。
抒情小賦:劉勰《文心雕龍》以為漢賦可 分為「體物」和「寫志」兩大類,王粲〈登樓 賦〉屬於「寫志」類的抒情小賦,可謂建安時 期抒情小賦成熟的標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人民痛 苦,王粲到荊州依附劉表避亂。但是劉表是一 個庸碌無能之輩。王粲空懷壯志,施展不能。 至建安九年,滯留荊州已逾十二年。歲月 蹉跎,有志難酬,未免勾起懷才不遇、思鄉懷 土之情,所以有登樓賦之作。
生榮死哀
和同時代的文士相比,王粲的後半生是得意的。 孔融、楊修被殺,徐幹貧病,應氏兄弟遠赴朔方, 劉楨因平視甄夫人而被罰做苦工,獨獨王粲一直為 曹操所信用,委以重要的職責,經常陪同曹操坐車 出入。而且,在曹氏兄弟的奪嫡之爭中,王粲也能 以玲瓏圓融的態度周旋其間,而不像楊修、吳質那 樣死保一派,因而能同時獲得曹丕和曹植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