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二、《登楼赋》的创作主旨通读《登楼赋》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意文人的真实形象,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的淋漓尽致。
当然要想真正体味王粲《登楼赋》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了解王粲作此赋的社会时代背景。
《三国志·王粲传》载:“(粲)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6]王粲因避董卓之乱而离开长安前往荆州, 王粲认为投奔刘表可以辅佐他成就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刘表却以貌取人,认为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不予以重用,使得本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粲大失所望,以致流寓荆州十余年。
东汉建安十三年,荆州刘琮投降于曹操,王粲以降俘之身随军南下,途经麦城,登楼四望,感慨于自身的遭遇而写下这篇名作。
结合王粲的坎坷遭遇,关于《登楼赋》的创作主旨,笔者倾向于早期的研究观点即文本所体现的主题:思乡怀土的感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苦闷。
文章第二段着重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至“涕横坠而弗禁”[7]句描写了诗人因山水阻隔难归故乡而涕泗横流的情状,接着又以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去不得的痛苦心情。
然而麦城黄昏之时由“风萧瑟”、“天惨惨”、“兽狂顾”、“鸟相鸣”构成的灰暗图景又与作者黯淡的心理相吻合,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深层次的升华,这就是文章第三段所要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
作者同样引用典故“惧匏瓜”、“畏井渫”来表达自己徒具才能不被重用的苦闷。
而且尾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8]更是清晰而完整地体现出诗人穷愁潦倒、孤寂哀怨的形象。
思乡怀土和怀才不遇的情感是笔者在读《登楼赋》的过程中体味到的。
随着对于王粲研究的不断成熟,还有学者从政治角度来探讨该赋的主旨内容。
例如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登楼赋>主旨辨》根据文章引用的典故提出该赋的核心是怀汉归曹,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更是直接指出此赋是王粲写给曹魏集团看的。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摘要:
1.简介王粲及其作品《登楼赋》
2.分析《登楼赋》中的用典及其意蕴
3.阐述《登楼赋》典故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总结王粲《登楼赋》的文学价值
正文: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生于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
其作品《登楼赋》被誉为“魏晋赋首”,流传千古。
本文将分析《登楼赋》中的典故及其意蕴,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登楼赋》以作者登楼远眺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文中,王粲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使得作品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王粲在文中提及“挟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暗喻自己身处异地,思念家乡。
这里,“清漳”和“曲沮”分别指代两条河流,寓意着作者思念家乡的泪水。
这一典故既展示了作者的地理背景,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王粲在文中提到“背坟衍之广陆,临皋隰之沃流”,描述了故乡的富饶景象。
这里,“坟衍”和“皋隰”象征着故乡的沃土和丰饶。
通过这一典故,王粲展示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王粲在《登楼赋》中还提到“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这里的“陶牧”和“昭邱”分别指代两位先贤陶渊明和昭君。
王粲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
己对先贤的景仰,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胸怀壮志的抱负。
王粲的《登楼赋》以其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典故运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
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典故文学作品。
总之,王粲的《登楼赋》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登楼赋译文及赏析20121216

【译文】登上这城楼向四面观望,姑且借这闲暇来解忧消愁。
看这城楼所处的环境呵,实在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一边紧挨通向大河的清清的漳水,一边依傍弯弯的沮水中的长洲。
背靠着宽广的高地,面临着低湿的沼泽地上的河流。
北郊之外是陶朱公的坟地,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木果实盖满郊野,禾黍菽稷长满了田畴。
虽然很美却不是我的故土,怎么值得在此稍作羁留!遭逢动乱时势而迁徙流亡,白白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心中眷恋着我的故土呵,谁能经受这无尽忧愁?依着栏杆向远方嘹望,对着北风敞开我的襟怀。
极目遥望远方的平原,高高的荆山遮蔽了我的视野。
道路曲折漫长而悠远,水流既长又深实难渡。
悲叹故乡被阻隔,我禁不住涕泪横流。
从前仲尼受困在陈蔡,不免发出“归去罢”的感叹之声。
钟仪被幽禁在晋仍然弹奏楚国的曲调,庄舄在楚居高官临终犹呻吟着越国的乡音。
人心相同都会怀念自己的故土,难道能因穷困、显达而有不同之心?想那时光竟如此迅速地消逝,等待黄河水清不知何日来临。
希望国家政局能统—安定呵,让我借助大道的力量来施展才华。
只担忧匏瓜白白地挂着不被使用,更担心淘干净的井水却没人来喝。
我这样漫步地徘徊,白天的太阳忽然迅捷地隐藏起来。
凄凉萧瑟的风声一下子刮起来了,天空凄惨暗淡得无—点神色。
野兽狂吼是想招引同类,鸟儿相鸣就会张翼齐飞。
原野寂静得无一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却不敢停留。
心情凄怆就会抒发感触,忧伤的情思更是悲痛凄伤。
我沿着楼梯的台阶慢慢而下,忧郁之气充满胸臆。
已过了半夜我仍不能入睡,思绪徘徊实难以入眠。
【赏析1】1.《登楼赋》是王粲所作,他投奔刘表而不见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同时看到战乱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于是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
东汉末年,战乱日炽,汉献帝刚一即位,就被迫迁都长安。
随后王粲也迁到长安,他看到关中政局混乱,又从长安奔赴荆州,投靠以招揽名士闻名的荆州剌史刘表。
可刘表是个“多文少实”徒有虚名的人,见王粲“貌寝而体弱”,没有重用。
王粲《登楼赋》简析

登楼赋一、作者介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因董卓劫持汉室君臣迁都,王粲随父由洛阳西至长安。
西京扰乱,遂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被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
后归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官至侍中。
王粲少有才名,身遭乱离,其诗辞气慷慨,部分诗作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现实性比较强烈。
其小赋抒情真挚,风格清丽。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
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二、作品理解《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依附刘表所作,抒发了作者因战乱而漂泊异乡,对故土的浓重思念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篇至“曾何足以少留”,写登楼的缘起及眼中所见。
作者寄人篱下,百无聊赖,为“销忧”而登楼散心,结果事与愿违,眼前辽阔美丽的原野,非但没有使他获得清凉的慰藉,反而生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心中之“忧”随即而出,也奠定抒情基调,成为笼罩全文的文眼。
第二部分自“遭纷浊而迁逝兮”至“岂穷达而异心”,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前二句回忆往事,以一个“漫”字尽显作者去国怀乡、度日如年的心境。
结尾几句连用孔子厄陈叹归、钟仪囚晋仍奏楚音、庄舄显于楚而不忘越吟三个典故,说明思乡之情无论穷达,自古皆同。
第三部分自“惟日月之逾迈兮”至最后一句,感叹日月流逝,惧匏瓜之徒悬,冀王道一平,自己能够“假高衢而骋力”,但纷乱的现实击碎了他建功立业的梦想。
萧瑟秋风,惨惨天光之中,作者徘徊踯躅,满怀悲愤,夜半难寐,从中可以窥见建安时代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
本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法上,有时虚实相间,如第一段中实写秋野景色;有时则由实转虚,如以“陶牧”、“昭丘”的古人故事暗示未遇明君的现实处境;有时明暗相映,如第一段的明朗之景与第三段中昏暗暮景,对感情的启动有感发之效;有时主客相兼,如第一、三段所写之景偏于客观描绘,而第二段中凭栏遥望所见,则属主观虚撰。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摘要:作为抒情小赋的代表作,《登楼赋》历来是诸家研究的重点。
这篇赋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抒情小赋的典型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篇赋作又有着深邃的思想内蕴,值得仔细品味与研读。
关键词:登楼赋、艺术特色、创作主旨王粲《登楼赋》是汉末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
曹丕《典论·论文》认为“王粲长于辞赋,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蔡不过也。
”[1]萧统《昭明文选》收录此赋,并且在辞赋类中将其列为“游览”类之首。
由此可见《登楼赋》在中国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燕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粲研究述评》一文讲道《登楼赋》是王粲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作地和作时、创作主旨、艺术成就的研究。
笔者在本文中再次浅析《登楼赋》,虽没有跳出上述的研究范围,但是想通过本文的写作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登楼赋》的艺术特色虽然《登楼赋》全文只有三段,但是整篇文章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以登楼游览为线索,首段写登楼所见之景,在写景中透露出忧思,“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2]两句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忧思,抒发怀乡思归之情;第三段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感叹时光易逝,战乱纷纷,揭示出忧思的深层内涵即抱负不能施展的怀才不遇之情。
贯穿全篇的始终是作者所见所感的忧愤情怀,线索明朗清晰,前后相互照应,使文章既具有严谨性,又具有艺术上的美感。
笔者认为《登楼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则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诗意的境界。
作者将浓郁的思想感情赋予景色描写之中,因情设景,情随景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登楼赋》开篇先写登楼所见的地势开阔、物产丰富的秀美景色,然而笔锋一转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3],本想登楼销忧,不曾料到却勾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以乐景衬托心中的哀情,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读来深切感人。
第二段则是抒情中兼有写景,凭轩远望,却看不到旧乡之景,不禁涕泗横流,抒情写景相得益彰。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登楼赋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

登楼赋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登楼赋原文、解释及译文登楼赋【说明】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
“铺陈其事”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具有肯定的音律节奏。
赋发生在战国末期,风行于两汉,到南北朝时日趋散文化和骈俪化。
赋在它的进展过程中,消失过一些变体,王粲的《登楼赋》就属于所谓骚体的一首汉赋。
当时,王粲流寓荆州,得不到刘表的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
同时,眼看兵燹(xiǎn)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
于是,他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这首抒情名篇。
内容主要是伤乱、思乡与自悲不遇,而这三种心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丧乱的时候,自然易于兴乡土之念,这在文士中又最敏感,因而又最易与自己的流落天际、寄人篱下、匏瓜徒悬,井渫莫食的那种有志难伸的感慨相联系。
原来想假登楼以消忧,结果反而辗转反侧,心情不能安静。
这一切又以舒缓肤浅的笔调,委婉地表达出来,也是本文所以成为抒情名作的缘由之一。
【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消忧[2]。
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
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
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
北弥陶牧[9],西接昭丘[10];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遭纷浊而迁逝兮[15],漫逾纪以迄今[16]。
情眷眷而怀归兮[17],孰忧思之可任[18]?凭轩槛以遥望兮[19],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0]。
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济深[22]。
悲旧乡之壅隔兮[23],涕横坠而弗禁[24]。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5]。
钟仪幽而楚奏兮[26],庄舄显而越吟[27]。
人情同于怀土兮[28],岂穷达而异心[29]!惟日月之逾迈兮[30],俟河清其未极[31]。
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骋力[33]。
惧匏瓜之徒悬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
步栖迟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将匿[37]。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登楼赋》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楼赋》原文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一)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
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
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1.生命歷程(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出生於名門族之家。
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
(十四歲前居故鄉)抵長安,粲盡露頭角。
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
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
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
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
甚至建安五年前後,粲更有〈荊州文學記官志〉一文,頌揚劉表延攬儒士,謀求經術。
劉表原欲嫁女於粲,終而嫌粲貌寢形陋,將女兒嫁給粲之族兄王凱。
王粲流寓荊州十五年,實未獲重用。
王粲十七到三十二歲在荊州。
(2)歸魏的鄴下生活建安十年九月曹操取得荊州,即擢用人才,辟召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王粲從此加入曹操幕下的文士行列中,與劉楨、徐幹、陳琳、楊脩、應瑒等文士相互酬贈,亦逐漸獲曹氏父子的青睞與信任,而遷升軍謀祭酒。
曹操受封後,王粲更旋被任命為掌實權的侍中之一。
二十三年(二一八)初春,曹操軍隊在居巢遇疫癘,並將病菌帶回鄴城,造成大災難,王粲無法倖免於難而離開人世,年四十一。
三十二到四十一歲在鄴,死後被葬在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
1472.文學成就147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3;《三國志〃王粲傳》,《三國誌集解》,宏業書局頁531—532。
他文學兼工各體。
他見生民離亂之苦難,既慘惻,又憂憤,便以敘事方式記敘了戰爭的殘酷與不仁的〈七哀詩〉之一。
全詩音節緊促,格調悲涼,向為後人推重。
流寓荊州十五年,因仕途不順,詩多表露出對生命的感傷尤凸顯久滯荊州的愴惻之情的〈七哀詩〉之二,詩以淒冷氛圍渲染羈旅憂思之情,雖源出《詩》、《騷》傳統,惟去國懷鄉之思,又為王粲生命之直接表露,有其真切,淒惻之情。
而此一去國懷鄉之思,在〈登樓賦〉一文尤淋漓盡致的展露。
懷才不遇與去國懷鄉、憂時感事綰結為一,真切的逼顯王粲心中的原音。
全篇抒情小賦中鋪陳了駢儷化的語言美感,尤是建安時期辭賦之風轉變之開啟者與代表者。
鄴下時期是王粲志得才騁的重要生命年段。
此期,王粲創作偏向宴享、詠物等作,少寄託,多頌美,格調昂揚奮發。
此外,亦有如〈從軍詩〉五首征戰之詩,氣象壯闊,格調蒼勁,為後來邊塞詩開闢先路。
王粲以博識之才,創作了各體作品,也形構出不同的文風,其詩以五言居多,賦以騷體居多,詩文以抒情見長,多志士悲歌,騷人情思。
建安七子中,王粲文學成就可謂居首位,《文心雕龍.才略》即謂粲:「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詮賦》「仲宣靡密,發篇必道」--說他賦結構緊密,行文遒勁有力;鍾嶸《詩品》則將王粲和曹植、劉楨共列於上品。
可見晉宋對王粲文學評價之高。
在中國詩歌史、辭賦史上,有其不可磨滅之地位。
3.王粲行跡圖依文化大學主編之中國歷史地圖及沙學浚編中國地理圖集:148(三)〈登樓賦〉內容大要本賦之主脈在「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憂」兩句,全篇賦意皆緣此二句而舖衍。
依情境全賦共分三段。
第一段敘事平舖直述,重點則結於最後一句。
內容可分三層:1.首言斯樓之雄偉壯觀,可藉以消憂登樓四望--虛寫斯樓之雄偉暇日銷憂--隱寄客旅之無奈斯宇所處--照應四望之開展顯敞寡仇--泛言斯樓之壯觀2.次取登樓所見之美景左右美景--旁連清漳廣浦,側依曲沮長洲。
前後大觀--後據高平大陸,前臨低曠沃野。
148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4。
北西古勝--北面范蠡墓郊,西向直達昭王墳壙。
富庶風物--花果遍地,稻梁滿田。
3.非吾故土雖美不足留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這是《登樓賦》的主旨。
第二段由敘事而說理、主要在「人情同於懷土」不因「窮達而異心」!內容也分為三層:先以直述法正面寫情,次以情景交融之法寓情於景,最後以典故提出「人情同於懷古」。
1.遭亂遷久,幽思難任紛濁遷逝至今已愈一紀,情惓懷歸何人可任憂思。
2.憑檻遙望,故鄉縹緲。
山川隔阻,涕橫弗禁。
3.聖賢凡愚,懷土情同在陳困厄,孔子思鄉,嘆不如歸;鍾儀不忘本,繫囚仍奏楚樂;莊潟貴顯,病中仍呻越聲。
第三段是〈登樓賦〉的重心。
在內容蘊義上,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是由「轉」而「合」,此段也可分為三層。
1.日月逾邁,懼生命虛度歲月飛逝,太平難至;寄望朝政平治,藉大道展才力;懼尸位如懸匏,憂渫井而不汲。
2.徬徨景色,淒絕心腸舉步徘徊,悵然神傷;夕陽無光,倏忽隱匿;寒風蕭瑟,朔氣並起;長空暗暗,天色慘慘;走獸四顧,惶惶求群;飛鳥高鳴,振翅相應;平原寂寂,曠野無人;征人匆匆,勞累不息;中心悲涼,百感交集;情意憂苦,抑鬱哀傷。
3.下樓賦歸,輾轉難寐「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照應首句。
149總之,依文意分析我們可得知:作者於文中所要表達的重點有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略言之:即「離鄉懷歸之客愁」,「懷才不遇之感慨」,和「亂世思治之政治關懷」。
作者胸中之悲情,全以直述之方式做全然赤裸的書寫,情真摯切毫無掩飾,直述沉痛凝重之感情,顯現慷慨悲涼之情調。
〈登樓賦〉傳誦已久,晉代陸雲說「〈登樓賦〉名高,恐未可越爾」(〈與兄平原書〉)。
南朝劉勰在談論「魏晉之賦首」(《文心雕龍.詮賦》)時,也以王粲列為第一家。
宋代朱熹則認為〈登樓賦〉「尤過曹植、潘岳、陸機愁詠、閑居、懷舊眾作,蓋魏之賦極此矣」(《楚辭後語》),到元代,更有鄭光祖以此為題材,編了一齣雜劇〈王粲登樓〉。
〈登樓賦〉的盛名,不是虛攪而得的。
這篇作品篇幅短小,內容充實,藝術上很見特色,在辭賦發展史上,它是抒情小賦成功地顯示其優點的代表作之一。
150(四)〈登樓賦〉的創作意識在文學中所欲表現的,不外是一種憧憬希望和理想,一種純真性情流露。
而作者要先有真實的感觸,透過真實的感情,而後才能有創作意識的形成,所以意識是內心理想情感的融合。
因此我們要研究和欣賞王粲的〈登樓賦〉,自然不能不來探討一下他寫作登樓賦的創作意識。
我們分析王粲〈登樓賦〉的創作意識,可以分為以下的幾項來說明:1.抒發自己的不平依《三國志.王粲傳》「…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149「(三)〈登樓賦〉內容大要」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7、58;江舉謙〈王粲登樓賦〉,明道文藝229期,頁28–37。
150參見江舉謙〈王粲登樓賦〉,明道文藝229期,頁28–37;文史哲出版社《古文鑑賞集成》,頁360。
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粲至,年即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不甚重也。
」151依本傳王粲避亂荊州,原本是想展才能,匡濟天下,不料因為自己長得短小,體格不夠雄偉,再加上面貌醜陋,所以雖然懷有濟世的志向,非凡的才能,卻不遇知音,不得重用,使得自己志與願違,而滿懷愁緒鬱結屈處荊州十多年,於是就在萬般無奈中登上了荊州當陽縣的城樓,原本是想要藉看四野的眺望,用那美好的自然界景色,來排除自我內心中的憂愁,可以登高長嘯,依舒心中勞結,不料王粲登樓遙想感物興懷,江南好風光,更使人懷想故鄉。
客居異地,才華不展,倍感悽涼,不由得牽動了愁腸,勾起了鄉思,於是便有了這篇〈登樓賦〉的創作。
2.文人時代意識的感觸詩人多愁善感,尤其社會的紊亂不安,詩人就常常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哀傷激怨的熱情,尤其王粲身體戰爭中流離傷亂的激情,和自我有志不伸,不得知音的孤立愴痛,自然會一洩為快。
屈原的〈離騷〉、東坡的〈赤壁賦〉、白居易〈琵琶行〉,甚至民國的抗戰文學、反共文學等無不如此,王粲另外寫有〈七哀詩〉三首,也是他久客荊州而有志不得伸展,黯然情傷而思歸故鄉的作品,尤其第二首我們如果拿來與〈登樓賦〉對看,更能與〈登樓賦〉相呼應。
王粲的〈七哀詩〉共有三首,而「七哀」二個字的解釋,依照《韻語》陽秋所說的是「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謂之七哀。
」王粲名其詩為〈七哀詩〉,自然是內心有151摘自《三國志〃王粲傳》,《三國誌集解》頁531—532。
所感而發。
這和〈登樓賦〉中所表現的意識是完全一致的。
王粲〈七哀詩〉之二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幕愁我心。
山岡有餘映,巖阿增重陰。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
迅風拂裳袂,白露霑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
思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3.楚辭的影響王粲的〈登樓賦〉,完全是一篇屬於騷賦體的文章,充滿了十足的《楚辭》韻味,我們如果試著把它和屈原、宋玉、以及劉向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不但是句法語氣上十分相似,而且就是在意境上,也是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
當然,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王粲的天才高妙,能熟練駕馭文辭,錘鍊文句而達到這個境界。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王粲本身的遭遇,和他當時所處的荊州,正好是《楚辭》的偉大作家屈原的故鄉,自然會想到屈原的忠信,被謗而遭流放的委屈,以及屈原的那些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