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赋》

合集下载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摘要:
1.简介王粲及其作品《登楼赋》
2.分析《登楼赋》中的用典及其意蕴
3.阐述《登楼赋》典故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总结王粲《登楼赋》的文学价值
正文: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生于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

其作品《登楼赋》被誉为“魏晋赋首”,流传千古。

本文将分析《登楼赋》中的典故及其意蕴,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登楼赋》以作者登楼远眺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文中,王粲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使得作品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王粲在文中提及“挟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暗喻自己身处异地,思念家乡。

这里,“清漳”和“曲沮”分别指代两条河流,寓意着作者思念家乡的泪水。

这一典故既展示了作者的地理背景,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王粲在文中提到“背坟衍之广陆,临皋隰之沃流”,描述了故乡的富饶景象。

这里,“坟衍”和“皋隰”象征着故乡的沃土和丰饶。

通过这一典故,王粲展示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王粲在《登楼赋》中还提到“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这里的“陶牧”和“昭邱”分别指代两位先贤陶渊明和昭君。

王粲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
己对先贤的景仰,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胸怀壮志的抱负。

王粲的《登楼赋》以其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典故运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

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典故文学作品。

总之,王粲的《登楼赋》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王粲登楼赋

王粲登楼赋

王粲字仲宣;曾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归事曹操,为丞相掾;“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七哀诗》。

内容提要这是作者寄寓荆州时的一篇登临抒怀之作,以情景交融称誉后世。

全文分为三层;“望”是景物变换的枢纽,“忧”是感情发展的基调。

作者写登楼“销忧”,由“近望(白日景色)”而“遥望(北方故乡)”,最后又回到“近望(黄昏景色)”。

在景色的变化中,作者的去国思乡和怀才不遇之愁,便由浅入深,由隐而显,愈来愈厚重,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成功表现。

因此,“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

本文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虽用铺陈而不作连类繁举,在表现方法上对汉大赋的传统有所突破,有诗化的倾向。

作者采取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间接抒情多用景物烘托和典故暗示,而写景则虚实相间,注重借景抒情和因情设景。

《登楼赋》的创作时间据曹植《王仲宣诔》所记,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南征东吴途中;《三国志》本传称其“时年四十一”,所以,一般定其生年为公元177年。

《登楼赋》写作时间的下限为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即刘琮以荆州向曹操投降之前。

据《三国志》本传“年十七……乃之荆州依刘表”等语,知其上限在献帝初平四年(193)。

上下限之间相距约十五六年。

赋中第二层说到“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而迄今”,一“纪”十二年,由此可见,《登楼赋》应该作于靠近下限的几年,也即建安十至十三年间。

学术界虽有种种推测,如缪钺《王粲行年考》称“建安十一二年间作”等,但均缺乏确凿的材料,还不能成为定论。

关于楼址所在一、传统三说《登楼赋》中作者所登之城楼,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当阳城说。

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

(二)江陵城说。

江陵,即今湖北省荆州市。

(三)麦城说。

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县西南。

二、其他说法王粲作《登楼赋》时在荆州刘表幕中,因为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是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及荆州牧的治所。

所以又有襄阳城说。

王粲《登楼赋》简析

王粲《登楼赋》简析

登楼赋一、作者介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因董卓劫持汉室君臣迁都,王粲随父由洛阳西至长安。

西京扰乱,遂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被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

后归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官至侍中。

王粲少有才名,身遭乱离,其诗辞气慷慨,部分诗作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现实性比较强烈。

其小赋抒情真挚,风格清丽。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

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二、作品理解《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依附刘表所作,抒发了作者因战乱而漂泊异乡,对故土的浓重思念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篇至“曾何足以少留”,写登楼的缘起及眼中所见。

作者寄人篱下,百无聊赖,为“销忧”而登楼散心,结果事与愿违,眼前辽阔美丽的原野,非但没有使他获得清凉的慰藉,反而生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心中之“忧”随即而出,也奠定抒情基调,成为笼罩全文的文眼。

第二部分自“遭纷浊而迁逝兮”至“岂穷达而异心”,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前二句回忆往事,以一个“漫”字尽显作者去国怀乡、度日如年的心境。

结尾几句连用孔子厄陈叹归、钟仪囚晋仍奏楚音、庄舄显于楚而不忘越吟三个典故,说明思乡之情无论穷达,自古皆同。

第三部分自“惟日月之逾迈兮”至最后一句,感叹日月流逝,惧匏瓜之徒悬,冀王道一平,自己能够“假高衢而骋力”,但纷乱的现实击碎了他建功立业的梦想。

萧瑟秋风,惨惨天光之中,作者徘徊踯躅,满怀悲愤,夜半难寐,从中可以窥见建安时代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

本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法上,有时虚实相间,如第一段中实写秋野景色;有时则由实转虚,如以“陶牧”、“昭丘”的古人故事暗示未遇明君的现实处境;有时明暗相映,如第一段的明朗之景与第三段中昏暗暮景,对感情的启动有感发之效;有时主客相兼,如第一、三段所写之景偏于客观描绘,而第二段中凭栏遥望所见,则属主观虚撰。

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_王粲的诗

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_王粲的诗

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_王粲的诗《登楼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登楼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将其内心深处的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积郁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忧虑倾注于诗赋之中,作者在抒发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述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首诗赋的创作背景为王粲依附于荆州牧刘表时期。

汉献帝兴平元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祸乱关中,王粲被迫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

到达荆州后,刘表并不赏识王粲的才能,未能重用他,王粲自此流落襄阳十余年,心情愤懑。

建安九年,是王粲来到荆州的第十三个年头,长期客居他乡,登上麦城城楼的王粲,纵目四望,万感交集,于此地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登楼赋》以铺叙的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感,将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词句之间各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全篇抒情意味很浓郁,“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王粲的诗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

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

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赏析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一)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

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

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1.生命歷程(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出生於名門族之家。

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

(十四歲前居故鄉)抵長安,粲盡露頭角。

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

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

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

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登楼赋

登楼赋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楚国钟仪被囚禁(在晋国)弹出楚曲啊,越 国的庄舄(仕楚)在楚国显达了,却免不了 发出越地的声音(乡音)。 这三个典故证明人们的思乡之情。不因穷 困或者显达而改善,说明作者有强烈的思 乡心情。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能因为困厄 (逆境)或腾达(顺境)就不同了呢?
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在楼上徘徊漫步啊,太阳将要下山了。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 并兴,指风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吹起。 萧瑟的风声从四处吹来啊,天空暗淡无光。
惊恐地回头望。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啊,鸟张开翅膀互 相鸣叫。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此 ,指麦城城楼
同“假”,借
登兹楼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销忧。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借时光消解忧愁。 宕开一笔,着力描绘眼前“四望”所见之景
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匹敌
览斯宇之所处兮, 实显敞而寡仇。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 亮宽敞少有匹敌。
指清澈的漳水,流经当阳,与 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
确实美
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怎么值得让 我短暂地居留。
• 首句以“忧”字奠定抒情基调,由登楼四 望,引发怀乡之情,一个“忧”字贯穿全 文,这二句是全赋纲领 •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美 • 古迹人文美 • 物产之美 • 最后一句,笔势陡转,发出了喟然长叹, 点出了作者所销之忧,是羁旅他乡、怀念 故土的愁思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啊,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登楼赋王粲原文翻译

登楼赋王粲原文翻译

登楼赋王粲原文翻译
登楼赋
【原文】
望楼殿门,望飞檐台。

深寒冰雪,沉穆孤城。

高朝芳官,恩祚甚明。

翻身揖让,端庄入衢。

光辉盛夏,锦葫日出。

金鸡起舞,红雀护城。

苍翠之色,笔洗令衣。

池影湖面,柳垂天涯。

秋夕幽香,消失若影。

月明窗前,粲情弹竹。

【译文】
俯瞰楼宇大门,望着飞檐台,寒冰雪融融,宁静孤寂的城市。

皇宫高贵的官员,恩祚明显,翻身恭敬地拱起,端庄入城衢中。

盛夏光辉灿烂,日出把锦葫落地,金鸡舞动起来,红雀护持坚固的城墙。

苍翠的颜色,笔洗令衣,池影湖面,柳垂至天涯。

秋夕幽香,渐渐消失如影,月亮明亮中,粲情弹着竹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粲《登楼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中“赋”这一文体的发展概况。

2.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和心情。

二、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东汉末年文学家。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

先随献帝西迁长安,后因董卓党人李傕、郭氾举兵作乱,困扰长安,他南迁荆州,依附刘表门下十五年,一直未被重用。

刘表死后,归事曹操,任右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又升军谋祭酒。

曹丕立魏国时,官侍中。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文学创作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刘勰说他“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早七子之冠冕”。

三、赋简介
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

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

“铺采离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

此为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及到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此为内容上的特点。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

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

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四、解题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

王粲本汉末三公王畅之孙,幼有才华,为时贤推重。

刘表系皇族支裔,故时局扰乱时,士类争相趋附。

但此人“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之才,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

于是写下这篇登楼之作,抒发了作者登楼时所兴起的相关之思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郁闷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作品从登楼览物写起,以黯然伤怀作结,这种写法开千百年登临之作的先河,多为后人遵循。

五、朗诵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六、讲读
1.结构
全文按“忧思”感情的逐步发展和层层深化,可分为三层:
第一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把握全文结构的关键所在。

首句中的“望”字,登楼时外在行为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说文中的写景,均为“望”中所见。

次句中的“忧”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

从“览斯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望”字而来;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抒情,承“忧”字而来。

第二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

“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引出下面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在倾诉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三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思乡之情,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

第一层六句,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第二层八句: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作者的内心忧思。

第三层六句,突出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忧思无尽的自我形象。

文章末两句:“循阶除而下降兮”写下楼,呼应文章开头“登兹楼以四望兮”的登楼;“气交愤于胸臆”写忧思难销,呼应文章开头“聊暇日以销忧”之销忧。

更显得登楼销愁愁更愁。

2.思想内容
王粲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

身当乱世,经历流离颠沛的生活,因此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真切的反映,具有沉郁悲愤,慷慨任气的格调。

他又怀抱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

《登楼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
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舒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七、艺术特色
1.情景相生
本文以抒情为主,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内心活动作为表现的主体。

汉代大赋大多偏于“体物”,即大肆铺陈描绘客观景象事物;而抒情小赋则重在“写志”。

本文的首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
内心感情的抒发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使写景对抒情起到了陪衬、辅佐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情景相生”。

全文三段都有景物描写,而且变化灵动。

2.铺陈排比
“赋者,铺也。

”赋体在表现上的特点;就是善于铺陈排比事物。

本文三段中的景物描写,用的都是铺陈手法,句式上是排比。

如“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四句,分别从东、
西、北、南四方铺陈排比,一句一个方位,一个画面,既概括,又形象。

这种铺陈,不像汉代大赋那样面面俱到、堆砌累叠、呆板冗长,也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点。

3.清丽自然
赋体讲究辞藻色泽,本篇则略施文采,自然流畅,具有清丽雅洁的风格。

首先,用典十分贴切,注意与自我要抒发的感情相契合。

其次,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富于音乐性的修饰词,叠词有“眷眷”、“惨惨”,双声连绵词如“凄怆”、“忉怛”、“憯恻”、“栖迟”,叠韵连绵词如“徙倚”、“盘桓”,音节流利,累如贯珠,读来和谐上口。

此外,选用的动词十分准确洗炼,富于表现力,如“挟”、“倚”、“蔽”、“盈”等。

八、译文
登上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

遍观这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横有。

一边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

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肥美水流。

北面可到达陶乡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

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垅头。

即使很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遇到这混乱的世道只得迁徙流亡啊,悠悠忽忽超过十二年到了今天。

情怀深切总想着返回故乡啊,谁能承受住沉重的感情负担?靠着栏杆向远方膫望啊,迎着北风我敞开了衣衫。

平原广阔我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

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流悠长渡口深远。

悲叹故乡的阻塞隔绝啊,止不住泪水纵横满面。

当初孔子困在陈国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叹。

钟仪被囚禁仍演奏楚国的乐曲啊,庄舄显达了仍操着越国的方言。

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咽,难道会因穷达不同而把心思改变?
想到时光的飞速流逝啊,等待黄河水清却令人失望。

但愿王政能一旦安定啊,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力量。

我害怕像葫芦那样空挂不用啊,又担忧像井水淘清了却无人品尝。

走走停停我反复徘徊啊,太阳匆匆要到山后躲藏。

风声飒飒从四面吹来啊,天色昏暗惨淡无光。

野兽惊惶四顾寻找着同伴啊,鸟儿相互鸣叫鼓起了翅膀。

原野寂静悄无人影啊,只有赶路的人在匆匆奔忙。

心里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哀痛而悲愤凄伤。

顺着阶梯往下走啊,愤闷的情绪充塞胸膛。

直到半夜还无法入睡啊,翻来覆去我在苦捱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