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合集下载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摘要:
1.简介王粲及其作品《登楼赋》
2.分析《登楼赋》中的用典及其意蕴
3.阐述《登楼赋》典故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总结王粲《登楼赋》的文学价值
正文: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生于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

其作品《登楼赋》被誉为“魏晋赋首”,流传千古。

本文将分析《登楼赋》中的典故及其意蕴,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登楼赋》以作者登楼远眺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文中,王粲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使得作品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王粲在文中提及“挟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暗喻自己身处异地,思念家乡。

这里,“清漳”和“曲沮”分别指代两条河流,寓意着作者思念家乡的泪水。

这一典故既展示了作者的地理背景,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王粲在文中提到“背坟衍之广陆,临皋隰之沃流”,描述了故乡的富饶景象。

这里,“坟衍”和“皋隰”象征着故乡的沃土和丰饶。

通过这一典故,王粲展示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王粲在《登楼赋》中还提到“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这里的“陶牧”和“昭邱”分别指代两位先贤陶渊明和昭君。

王粲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
己对先贤的景仰,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胸怀壮志的抱负。

王粲的《登楼赋》以其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典故运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

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典故文学作品。

总之,王粲的《登楼赋》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王粲《登楼赋》简析

王粲《登楼赋》简析

登楼赋一、作者介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因董卓劫持汉室君臣迁都,王粲随父由洛阳西至长安。

西京扰乱,遂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被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

后归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官至侍中。

王粲少有才名,身遭乱离,其诗辞气慷慨,部分诗作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现实性比较强烈。

其小赋抒情真挚,风格清丽。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

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二、作品理解《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依附刘表所作,抒发了作者因战乱而漂泊异乡,对故土的浓重思念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篇至“曾何足以少留”,写登楼的缘起及眼中所见。

作者寄人篱下,百无聊赖,为“销忧”而登楼散心,结果事与愿违,眼前辽阔美丽的原野,非但没有使他获得清凉的慰藉,反而生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心中之“忧”随即而出,也奠定抒情基调,成为笼罩全文的文眼。

第二部分自“遭纷浊而迁逝兮”至“岂穷达而异心”,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前二句回忆往事,以一个“漫”字尽显作者去国怀乡、度日如年的心境。

结尾几句连用孔子厄陈叹归、钟仪囚晋仍奏楚音、庄舄显于楚而不忘越吟三个典故,说明思乡之情无论穷达,自古皆同。

第三部分自“惟日月之逾迈兮”至最后一句,感叹日月流逝,惧匏瓜之徒悬,冀王道一平,自己能够“假高衢而骋力”,但纷乱的现实击碎了他建功立业的梦想。

萧瑟秋风,惨惨天光之中,作者徘徊踯躅,满怀悲愤,夜半难寐,从中可以窥见建安时代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

本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法上,有时虚实相间,如第一段中实写秋野景色;有时则由实转虚,如以“陶牧”、“昭丘”的古人故事暗示未遇明君的现实处境;有时明暗相映,如第一段的明朗之景与第三段中昏暗暮景,对感情的启动有感发之效;有时主客相兼,如第一、三段所写之景偏于客观描绘,而第二段中凭栏遥望所见,则属主观虚撰。

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赏析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一)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

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

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1.生命歷程(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出生於名門族之家。

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

(十四歲前居故鄉)抵長安,粲盡露頭角。

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

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

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

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登楼赋》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楼赋》原文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赏析王粲《登楼赋》

赏析王粲《登楼赋》

赏析王粲《登楼赋》前言赋体即非文非诗,但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

既有散文的铺陈直述,又无严格的量度,并且兼有诗的音韵韵律。

两汉时期,由于政治上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和经济上的高度繁荣,其统治者的学术思潮和赋考制度的推行,使其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

由于先秦纵横家文章风格的熏染和碑志铭文的兴起,终于促成了两汉骚体赋、大赋、小赋的繁盛。

按照刘勰的看法,汉赋可以分为“抒志”与“察物”两大类。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部著名的小赋,就是以“抒志”为代表的名篇。

一、创作背景王粲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陌生。

王粲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山阳高平,且自幼聪颖,十四岁就被当时的大文学家蔡邕所赏识。

这一点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已有记载:王粲“少左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之异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赫,贵重朝廷,宾客盈座,常车骑填卷,阳粱在门,倒履相迎。

”这在那时来看,王粲的才气和履历都能引以为豪。

但就在他才华初显,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董卓乱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乱,民众与百姓立即陷入了颠沛流离,水深火热之中。

初平四年,吕布袭杀董卓后,朝政陷入一片混乱,王粲被迫离开西京长安,前往荆州避难,依附在刘表身边。

但是刘表见他年幼体弱多病,气色不好,未加重用。

那对少年王粲是个极大的打击。

十多年来,他在荆州流寓定居,一直情绪低落,怀才不遇,思乡之情时常充盈在胸中。

而《登楼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创作意境这一主题贯穿于整篇《登楼赋》,是作者登楼所见所感的忧愤之情。

其一,作者王粲避难流徙荆州已逾十二年,思乡之情十分深切;二是天下大乱之时,自己空有一身雄韬伟略,却无用武之地,无处施展,正所谓“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谍之莫食”。

整篇登楼赋分为三段,各段意义鲜明,特点突出。

第一段写登楼时所见的平坦宽广的地形和美丽的景色;第二段由景感怀,抒发心中郁结深沉的怀归之情;第三段抒写时光易逝,人情易老,战乱尚未平息,空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

王粲《登楼赋》原文及鉴赏

王粲《登楼赋》原文及鉴赏

王粲《登楼赋》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粲《登楼赋》原文及鉴赏【导语】:〔东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基金项 目:德宏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改革重 点项 目“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A一 3— ) ( 0 2 作者简介 :彭新有 ( 99一) 17 ,男 ,云南楚雄 人 ,讲师 。
48
彭 新有 :引经 据典
党之 小 子 狂 简,进 取 不 忘 其 初 。 于 是 孔 子 ”
去 陈 。’ [ 】
同时使用典故的过程就是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名言警句只有不断地提及和应用才能使其中的文化意义得以不断发扬人们在使用典故时对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名言警句进行加工剪裁并融人了较强的主观感情意识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的继承和发扬而通过读者的阅读这种文化传统才能得到不断延伸并发展下去
第2 2卷

什么是用典? 《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典 ,又 叫典 故 ,指 诗 文里 引用 古 书 中 的故事 或 词 句 。 《 艺
术 语言辞典 》 解 释 :用 典 ,又 称 引用 ,指 借 用 现成
的话语 ( 句成 语诗 词熟 语 ) 来 表达 自己 的思 想感 警
情 ,又 叫明 引暗用 J 《 代汉 语 》 认 为 : “ 。 古 写文 章 用典起 源 很 早 ,先 秦 古 书 就 有 不 少 引 言 引 事 的 , 汉 代文章 用 典更 多 ,但 都 只是 修 辞 手段 ,并 没 有 成 为文体特 点 。 《 诗文鉴 赏 2 ” 古 1讲》 认 为 : “ 典 古
们 志 向远 大然 而 学识 尚浅 ,文采 不 凡 ,我还 不 知道
《 登楼赋 》 是 王 粲 在 荆 州 依 附 刘 表 时 登 上 麦 城 ( 故城 在今 湖 北 当 阳县东 南 漳 沮 二水 会 合 处 ) 城 楼 时所 作 ,全 文仅 用 30余 字 ,就形 象地 抒 发 了作 者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二、《登楼赋》的创作主旨
通读《登楼赋》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意文人的真实形象,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的淋漓尽致。

当然要想真正体味王粲《登楼赋》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了解王粲作此赋的社会时代背景。

《三国志·王粲传》载:“(粲)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6]王粲因避董卓之乱而离开长安前往荆州, 王粲认为投奔刘表可以辅佐他成就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刘表却以貌取人,认为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不予以重用,使得本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粲大失所望,以致流寓荆州十余年。

东汉建安十三年,荆州刘琮投降于曹操,王粲以降俘之身随军南下,途经麦城,登楼四望,感慨于自身的遭遇而写下这篇名作。

结合王粲的坎坷遭遇,关于《登楼赋》的创作主旨,笔者倾向于早期的研究观点即文本所体现的主题:思乡怀土的感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苦闷。

文章第二段着重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至“涕横坠而弗禁”[7]句描写了诗人因山水阻隔难归故乡而涕泗横流的情状,接着又以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去不得的痛苦心情。

然而麦城黄昏之时由“风萧瑟”、“天惨惨”、“兽狂顾”、“鸟相鸣”构成的灰暗图景又与作者黯淡的心理相吻合,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深层次的升华,这就是文章第三段所要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

作者同样引用典故“惧匏瓜”、“畏井渫”来表达自己徒具才能不被重用的苦闷。

而且尾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8]更是清晰而完整地体现出诗人穷愁潦倒、孤寂哀怨的形象。

思乡怀土和怀才不遇的情感是笔者在读《登楼赋》的过程中体味到的。

随着对于王粲研究的不断成熟,还有学者从政治角度来探讨该赋的主旨内容。

例如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登楼赋>主旨辨》根据文章引用的典故提出该赋的核心是怀汉归曹,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更是直接指出此赋是王粲写给曹魏集团看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是结合王粲的生平和仕宦经历来论述的,这是研究《登楼赋》的新角度,但是笔者认为一味地从政治角度揣度王粲的创作意图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弊。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登楼赋》
是王粲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彷徨无依的矛盾心理的反映。

总之,关于《登楼赋》的创作主旨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笔者更认同传统的观点。

以上是笔者关于《登楼赋》的浅论,《登楼赋》在抒情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既为我们创造了诗意的境界,又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怀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忧愤,不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

宋代朱熹认为:“《登楼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之作,盖魏之赋极此矣。

”这一评价是相当高的,足以可见《登楼赋》辞赋史上的地位。

而且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中称王粲是“七子之冠冕”,从《登楼赋》的成就来看,刘勰对王粲的高度评价是实至名归的。

注释
[1]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2.1565
[2]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331
[3]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331
[4] 刘勰著,杨明照校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98
[5]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331
[6] 陈寿撰,裴松之著.中国史学要籍丛刊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546
[7]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331
[8]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331
参考文献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刘勰著,杨明照校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黄艳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粲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4】张丛林.王粲登楼赋的描写艺术兼及主题与其它[J].名作欣赏,1999(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