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教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登高赋教学方案设计

登高赋教学方案设计

登高赋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 熟悉并理解《登高赋》这首古文的内容和背景;2. 掌握古文中的主要词语和表达方式;3. 能够准确朗读和理解《登高赋》的整体意义;4. 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登高赋》的背景介绍和文本分析;2. 古文词语和表达方式的解析;3. 《登高赋》的朗读与理解;4. 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登高赋》的背景和文本分析,古文词语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朗读与理解。

难点: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登高的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登高活动在古代文人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背景介绍与文本分析(15分钟)介绍《登高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概要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识,并分析文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古文词语和表达方式的解析(20分钟)讲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解释和理解,加深对古文的认识。

4. 朗读与理解(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角色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

然后进行文段解读和意义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欣赏(20分钟)通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介绍与登高相关的古代文化,如古代园林、登高诗等。

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相关艺术作品,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并思考所学内容对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拓展学习,鼓励他们进一步研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包括课堂讨论、朗读表现等;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登高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解读古文词语和表达方式;4. 学生在文化知识和欣赏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和材料1. 《登高赋》的文本材料;2. 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3. 相关的古代文化资料;4. 分组讨论的分组材料和学生笔记本。

登楼赋教学设计

登楼赋教学设计

登楼赋教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登楼赋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登楼赋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教学目的1.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中“赋”这一文体的发展概况。

2.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和心情。

二、王粲简介王粲(177—217),东汉末年文学家。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

先随献帝西迁长安,后因董卓党人李傕、郭泛举兵作乱,困扰长安,他南迁荆州,依附刘表门下十五年,一直未被重用。

刘表死后,归事曹操,任右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又升军谋祭酒。

曹丕立魏国时,官侍中。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文学创作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刘勰说他“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早七子之冠冕”。

三、赋简介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

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

“铺采离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

此为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及到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此为内容上的特点。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

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

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四、解题《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

王粲本汉末三公王畅之孙,幼有才华,为时贤推重。

王粲《登楼赋》赏析教案

王粲《登楼赋》赏析教案

王粲《登楼赋》赏析教案[教学重点、难点]1、赋的发展。

2、了解景物描写对抒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一、赋的发展——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内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形式:押韵结构:序——正文——乱/讯(发议论)1、古赋(汉赋)(1)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2)汉大赋:A、宏篇巨制B、铺陈夸饰C、主客问答(3)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天子游猎赋》)2、魏晋六朝的骈赋——讲究骈偶、用典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3、律赋——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讲究对仗、平仄,严格限韵。

4、文赋——唐宋以来以散文笔法创作的赋。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二、王粲与《登楼赋》1、王粲汉魏间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

字仲宣。

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

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

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李□、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

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以其貌不扬,又体弱通脱,不甚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

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卒。

王粲诗今存23首,王粲赋今存20多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

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2、王粲写作《登楼赋》的背景在荆襄十余年,王粲始终只是依附于刘表的一个幕僚,有一个安身之处,却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对热中于仕途的王粲来说,当然是十分不愉快的事。

对他来说,一方面是汉室失权柄,各地军阀割据,像他这样有才华的文人,无法为朝廷出力;另一方面是他所依附的刘表又不器重他。

《登楼赋》教案

《登楼赋》教案

《登楼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粲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理解《登楼赋》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赋体文的韵律之美,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3、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思乡怀归、忧世悯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2)体会赋体文铺叙夸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借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楼赋》就是王粲在登楼时所作,他在文中倾诉了自己的思乡之愁和忧国之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赋,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王粲(177 年—217 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年少时就有才名,深得当时的大学者蔡邕的赏识。

他的诗赋语言明快,感情深沉,其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等。

2、创作背景这篇赋作于王粲依附刘表期间。

当时他在荆州,不为刘表所重用,心情郁闷。

有一天,他登上当阳城楼,纵目四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千古名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四)再读课文,赏析景物描写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文中描写了“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景物。

这些景物开阔壮美,充满生机。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明确:作者运用了铺陈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如“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从方位上展现了周围环境的广阔;“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从视觉上描绘了田野的丰收景象。

登鹳雀楼赋教学方案设计

登鹳雀楼赋教学方案设计

登鹳雀楼赋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登鹳雀楼赋》的基本意思和诗歌结构;2. 学习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赋》的原文解读;2. 掌握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学习赋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以诗歌开篇,播放《登鹳雀楼赋》的朗诵音频,并展示相关的图片。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步骤二:诗歌解读1. 教师依次解读《登鹳雀楼赋》中的每一个词句,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步骤三:赋的概念及特点介绍1. 介绍赋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赋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步骤四:学习《登鹳雀楼赋》的写作技巧1. 分析《登鹳雀楼赋》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相似的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

步骤五:创作小赋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色为题材,写一篇小赋。

步骤六:展示与欣赏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小赋,并互相欣赏,分享感受。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音频和图片导入课程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解读法:通过课文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法:对于赋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赋的基本形式和艺术特点。

4. 创作法:通过创作小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赋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 展示法: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创作的小赋,分享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资料:《登鹳雀楼赋》的原文及翻译、赋的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及展示相关图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创作小赋评分:对学生创作的小赋进行评分,评价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名家赋作品,深入了解赋的发展和变化。

2. 开展古代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登楼赋》教案

《登楼赋》教案

《登楼赋》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对作者忧思的理解。

2、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3、文中典故的含义教学重点:1、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2、赋的语言特色。

一、导入: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

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

(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请大家打开读本175页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1、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

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

(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2、梳理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赋到底赋予了“王粲登楼”多少丰富的内涵。

第一节:“登兹楼以四望兮”,开门见山,点题“登楼”,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自然的写作风格了。

作者为何登楼?——“聊暇日以销忧”。

(聊、暇、日、销忧)原来作者心中有“忧”,登楼是想销忧。

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也是因为心中愁绪万千,想登高而博见,聊解心中苦闷。

登楼之后自然有所见,作者看到了什么?——“览斯宇之所处兮,……黍稷盈畴”。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能否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下呢。

——开阔、富饶、广袤。

总体概括“显敞而寡仇”,一边挟带着清澈的漳水,一边依傍着沮水之滨的长洲,背后是地势高平的平原,前面是水流充沛的低湿原野,北边远远接着陶朱公范蠡在江陵牧野的陵墓,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

举目四望,处处花美粮丰,一片锦绣。

(仇、挟、曲、坟衍、皋隰、弥、陶、华)好像电视节目的航拍镜头,有一种大气派,这和作者登楼之后,见得高望得远有关系,也和赋铺陈描写的文体特征有关系。

第5课时登楼赋

第5课时登楼赋

七年级传统文化课时备课第_三_单元第_2 课总第_5 课时课题:《登楼赋》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红莲复备人:李红莲授课日期:2014年 3 月日【教学目标】1.掌握王粲《登楼赋》及《建安七子》有关常识2.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3.掌握本文以景衬情、以景促情的感情表达手法【教学重难点】掌握王粲《登楼赋》及《建安七子》有关常识;掌握本文以景衬情、以景促情的感情表达手法。

【学情分析】后人对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以王粲为代表的七个著名文学家的称谓。

他们的诗歌对战乱现实多有触及,风苍凉遒劲,对后代颇有影响。

学生对王粲并不熟悉,所以掌握常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情感。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继续受到经典文章的滋养,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王粲(177-217)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有赋三十篇(包括存目),而《登楼赋》最为著名。

赋题中所说的“登楼”之“楼”,据《文选》李善注,指荆州当阳县城楼,但也有襄阳(今湖北襄樊)、江陵(今荆州)与麦城(在今当阳西南)城楼等说存在,而以当阳城或麦城近似。

不过,这几个地方都在荆州牧管辖之下,王粲此赋作于羁旅荆州时这一点是不会因此而产生疑问的。

王粲出生名门世族之家,曾祖王龚、祖父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府中的长史。

东汉是一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又加上王粲聪敏早慧,才华出众,因此,王粲自幼便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赏识。

《三国志〃王粲传》说他十四岁那年,初到长安去造访蔡邕,蔡邕是当时文坛的中心人物,居然“倒屣迎之”,可见其对王粲的器重。

王粲十六七岁时,司徒聘他为幕僚,朝廷也诏授他为黄门侍郎,但他都辞而不就。

后来,由于董卓余党作乱长安,王粲决定南下荆州,去依附以礼贤下士称重当时的刘表。

孰料刘表徒有好士之名,他以貌取人,而王粲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所以一直不受重用。

对此,王粲感到十分失望,而眼前又无其他道路可走,心中极为惆怅与苦恼。

他的这些经历与感情在《七哀诗》和《登楼赋》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13、登楼赋王璨

13、登楼赋王璨

13、登楼赋一、导入:他出身名门,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才华横溢与曹植齐名,他从小过目不忘令众臣自叹不如……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王粲。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楼赋》,去了解一下王粲,去感受一下他的心境。

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2、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内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课前让同学们对王粲这一人物的资料以及背景做了的收集,下面进入第一个环节:引经据典——析背景。

一、引经据典——析背景请同学进行一下介绍,哪位同学尝试一下?这位同学说,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17岁时,遭遇董卓作乱,逃离长安至荆州避难,在荆州期间不得重用,他深感壮志未酬,前途暗淡,于是登上阳城楼对景抒情,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登楼赋》这篇赋在历史上极富盛名,南朝著名评论家刘勰曾说它是“魏晋之赋首”,宋代朱熹称之为“盖魏之赋极此矣”,到元代,郑光祖更以他为题材编写了元杂剧《王粲登楼》组建他的历史地位。

另外,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下“赋”这种文体: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学体裁,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开始于战国时代,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赋体多用优美的辞藻描画景物,抒发感情,格调尽量求铺张,声音尽量求和谐,讲究文采,每式多以四、六言为主。

汉代大赋篇幅较长,多以问答形式成篇,也有一些小赋,篇幅较小,富有感情色彩,叫抒情小赋。

《登楼赋》就是其中的典型,到了唐宋以后,赋就接近一般的散文了。

刚才我们大家对文章的背景以及赋这种文体做了一下了解。

人们都说“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而感受音乐美的直接方式就是诵读,好诗就要大声读出来”,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书声嘹亮——读诗文”首先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

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记,注意字音跟句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楼赋教案《登楼赋》教案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感的。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

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

(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请大家打开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1、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

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

(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登楼赋王粲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3>,倚曲沮之长洲<4>。

背坟衍之广陆兮<5>,临皋隰之沃流<6>。

北弥陶牧<7>,西接昭丘<8>。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9>。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10>。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11>。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12>。

钟仪幽而楚奏兮<13>,庄舄显而越吟<14>。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5>。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16>,畏井渫之莫食<17>。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18>,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19>。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1>兹楼:指麦城城楼。

关于王粲所登何楼,向有异说。

《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以为是当阳城楼。

《文选》刘良注则说为江陵城楼。

按赋中所述“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和“西接昭丘”的位置,应为当阳东南、漳沮二水之间的麦城城楼。

<2>暇:通“假”,借。

<3>漳:漳水,在今湖北当阳县境内。

浦: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

<4>沮(jū居):沮水,也在当阳境内,与漳水会合南流入长江。

<5>坟衍:地势高起为坟,广平为衍。

<6>皋隰(xí席):水边之地为皋,低湿之地为隰。

<7>陶:乡名,传说是陶朱公范蠡的葬地。

牧:郊野。

<8>昭丘:楚昭王坟墓,在当阳县郊。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昭王是春秋时深知用人之道的明君。

<9>纪:一纪为十二年。

<10>向北风:王粲家乡山阳高平在麦城之北,故云。

<11>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漳水发源于此。

<12>昔尼父两句:尼父,即孔子。

孔子在陈绝粮,曾叹息说:“归欤!归欤!”(见《论语·公冶长》)<13>钟仪句:钟仪,楚国乐官,被晋所俘,晋侯使之弹琴,仍操楚国乐调。

《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14>庄舄(xi细)句:据《史记·陈轸传》,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大官,病中思乡,仍发出越国的语音。

<15>河清:据《左传·襄公八年》,逸《诗》有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以黄河水清喻时世太平。

<16>惧匏(pao袍)瓜句:《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以匏瓜徒悬喻不为世用。

<17>畏井渫(xie卸)句:《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渫,除去井中污浊。

井渫莫食喻己虽洁其志而不为世用。

<18>阒(q︱去):寂静。

<19>忉(dāo刀)怛(dá答):悲痛。

憯(cǎn惨)恻:悽伤。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

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

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

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

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登楼赋题解】王粲怀抱用世之志,南下依附刘表,未得重用,心情郁闷。

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因作者身当乱世,亲历离乱,又怀才不遇,宏图难展,所以赋中充盈着沉郁悲愤的失意之叹。

但这种情绪并不消沉,它源于作者乘时而起,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是建安时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作为一篇抒情小赋,作者把内心感情的抒发,与有明暗虚实变化的景物描写结合起来,或情随景迁,或因情设景,使全篇惆怅凄怆的愁思更加真切动人,故能激起历代文化人的共鸣。

2、梳理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赋到底赋予了“王粲登楼”多少丰富的内涵。

第一节:“登兹楼以四望兮”,开门见山,点题“登楼”,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自然的写作风格了。

作者为何登楼?——“聊暇日以销忧”。

(聊、暇、日、销忧)原来作者心中有“忧”,登楼是想销忧。

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也是因为心中愁绪万千,想登高而博见,聊解心中苦闷。

登楼之后自然有所见,作者看到了什么?——“览斯宇之所处兮,……黍稷盈畴”。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能否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下呢。

——开阔、富饶、广袤。

总体概括“显敞而寡仇”,一边挟带着清澈的漳水,一边依傍着沮水之滨的长洲,背后是地势高平的平原,前面是水流充沛的低湿原野,北边远远接着陶朱公范蠡在江陵牧野的陵墓,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

举目四望,处处花美粮丰,一片锦绣。

(仇、挟、曲、坟衍、皋隰、弥、陶、华)好像电视节目的航拍镜头,有一种大气派,这和作者登楼之后,见得高望得远有关系,也和赋铺陈描写的文体特征有关系。

(大家把写景这几句读一下,感受一下气势广大的景物描写)杜甫登高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萧瑟凄楚,自然不能销愁。

可王粲看到的是如此美景,该销忧了吧,是不是?不是。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该知人论世了。

(投影打出相关资料——王粲生平经历: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出生于豪富地主家庭。

17岁(193年)以前生活在洛阳和长安;17岁至32岁因战乱(193—208年)寄寓荆州襄阳;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

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

)[他自幼聪慧,博学多识。

东汉著名文学家、左中郎将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常宾客满座。

一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时王粲年幼体弱,身材矮小,举座皆奇。

蔡邕则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他学问渊博,凡问必能答对。

与人同行,读过路旁碑文,能全文一字不错背出。

看人下棋,棋终,能将全局由始至终重布一遍。

精于算术。

17岁时,汉献帝曾诏令他为黄门侍郎,由于北方战乱,未就职,遂离开长安南下荆州依刘表。

他刚到荆州时,刘表想招他为婿,当见到王粲后,嫌其相貌姿陋而改变主意,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风流潇洒的王凯。

他特别善文,举笔便就,无所改著有诗、赋、论等60篇。

其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赢得刘勰的赞扬,列为“魏晋之赋首”。

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大,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齐名,并称“曹王”。

尤其在襄阳16年是他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时,王粲劝刘表子刘琮降曹。

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

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

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

(齐读第一小节:大家把第一小节读一下,注意感情的变化)第二节: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乐景写哀,哀者更显其哀。

美景非但不能销忧,还激起了作者倾吐的欲望。

第几小节?——第二小节。

(齐读第二小节)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忧什么?——思乡怀亲之忧。

作者自己也点明“忧”之根源,是什么?——“遭纷浊而迁逝兮”,时代混乱导致他变成一个难民在外乡避难,并且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了多少年?——超过十二年。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想家想的太厉害了,先向家乡的方向看看吧,“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因为想家,于是家乡的风也是可爱的。

这句话,这个动作蕴涵的感情细致而深刻。

可是“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就回去吧,可“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看又看不到,回又回不去,禁不住涕泗横流,“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请大家把思乡的这几句话读一下,注意读出作者深彻的思乡之情)想想古圣先贤不也是如此吗?“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生的升降沉浮,穷达显晦都无法泯灭他们的乡思,古今时异,怀土情同,“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为自己寻找到感情的历史印证,抒情更显得深沉。

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听起来是很好的解决了人生的穷达问题,实际上却是过于理想,一个人可能很难顺利的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

比如王粲。

他是一个从小就担负了很多政治希望的人,包括他自己和别人的。

可命运与他作对,他现在就是穷,如果他心态好,能很好的独善其身,像陶渊明那样安然的过自己的日子,可能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篇《登楼赋》了,这是他个人的特点,但也和当时建安时代的文人精神是相通的,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建安风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