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合集下载

关于中医的知识

关于中医的知识

关于中医的知识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以下文章将为您介绍有关中医的知识,包括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的基本理论、常见的中医疗法以及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演变。

早在古代,《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中医的记载,并提出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认为人的身体和疾病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气血理论则强调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对健康的重要性。

三、常见的中医疗法中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选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物质制成的药物来调理身体。

针灸疗法则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按摩则运用手法按摩、推拿人体部位,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疲劳和缓解疾病。

四、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

中医疗法的独特优势受到广泛认可,如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联合作用、针灸的神经调节作用等。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中医在慢性病、疼痛管理、康复医学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总结起来,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均在延续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也逐渐得到认可,并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

相信随着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中医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的原理基于整体观念和平衡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阴阳和五行理论:中医强调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形成的,并且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也需要保持平衡。

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的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强调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应的平衡。

2. 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气血的充盈与流通密切相关。

气是一种无形的生命能量,血是气的物质表现形式。

气血的失调或阻滞会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中医重视调整气血的循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病因分析:中医强调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中医根据病情特点,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分析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个体的差异性,相同病症可能由于个体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针对病证的不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总之,中医的原理主要建立在整体观念、平衡观念以及阴阳、五行、气血等理论基础之上,旨在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分类方法多样
按药用部位、功效、性味归经等 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便于学习和 应用。
常见中草药功效与作用机制
清热解毒药
活血化瘀药
补气养血药
其他功效药
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 用,用于治疗热毒病症。
能改善血液循环,消散 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
能补充人体气血,增强 免疫力,用于治疗虚证。
包括利水渗湿、祛风除湿 、化痰止咳、安神定志等
辨证
02
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辨明
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盛衰情况。
施治原则
03
施治原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扶正
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等,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03 中草药分类与功效特点
中草药资源及分类方法
中草药资源丰富
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类 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脏腑经络学说
01
02
03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 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 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 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 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 传输气血、调节人体机能。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脏腑和经络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的 有机整体。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 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 怒、忧、思、悲、恐、惊)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中医药基本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 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平衡则身体
健康,阴阳失调则生病。
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他的《 千金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
和阐述。
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 的《本草纲目》对中草药进行了 详细分类和研究,丰富了中医治
疗手段和药物学理论。
02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医用来描述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方面。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 原因。
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拓宽学 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入学术组织
加入中医相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医学会、针灸协会等,可以参与各种 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
06
与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千年智慧
THANKS
感谢观看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 络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理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营养滋润 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和血的充盈与运行状况直接影 响人体健康。
津液理论
津液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包括津液、精液、髓液等,具有 濡养和滋润作用。中医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脏腑 功能密切相关,津液失调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创新与进步
拓宽医学研究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生命 活动的奥秘,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源于我国悠久的中医文化,主要包括《内经》、“五行”理论及阴阳论等理论。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典籍,记载着关于天人交互,和谐宇宙,调和五脏六腑,运用草药以及“穴”治疗等传统医学理念,是中医深厚的文化积淀。

“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认为宇宙,人和社会一切事物都是融合与相生,现象之外还有深层的本质,道法自然,唯物之中有非物之理。

阴阳论,是印尼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一套哲学思想,它把人体生理病理及自然界一切生物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万象外非,万物私是莫辩阴阳之本,宇宙存在阴阳气的变化,也影响着一个有机体生存的健康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论考试 A 卷姓名:【单项选择题】1下述哪项属于“体征”()A •头晕而重B •肢体震颤C.神疲乏力 D •手指麻木E.恶心欲吐2. 下列哪项是中医诊断学最主要的内容( )A. 诊法 B .诊病C.病案 D .治法E. 处方3. 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A. 形体赢瘦 B .两目晦暗C. 面色无华D.精神不振 E .反应灵敏4. 下列哪项非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A. 面色无华 B .呼吸气微C. 肌肉瘦削D.神昏谵语E.动作艰难5.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属于( )A .狂病B .癫病C.痫病D .中风E.急惊风6 .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多见()A .面黑暗淡B .面黑焦干C .眼眶周围发黑D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E.面色青黑7.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 )A .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B .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C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D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E.以上都不是8. 危重症,病人瞳孔散大,多属( )A .脾虚水肿B .气血不足C.肝胆火炽 D .肾精耗竭E.脾胃虚衰9. 肺痈的特点是( )A .痰白量多易咯B .痰黄黏稠有块C.痰少而黏难咯D .痰白清稀量多E.脓血痰气腥臭10. 咳声短促,咳后有鸡鸣样回声者,属何疾病( )A .顿咳B .白喉C.肺痨D .肺痿E.肺痈11. 现病史应除外哪项()A .发病情况B .病变过程C.诊治情况D .现在症状E.预防接种情况12 .但寒不热见于()A •表热证B .伤风证C.里实证D .里寒证E.半表半里证13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有甚,称为()A.大汗B .自汗C .盗汗D .战汗E.绝汗14. 下列哪项非正常脉象的主要特征( )A .流利圆滑B .节律一致C.不浮不沅D.不大不小E.从容和缓15 .沉脉最突出地表现在()A .脉位较深B .脉形粗大C.脉势较强D .脉力较大E.脉形较长16. 三部脉举按皆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的脉象是( )A .实脉B .洪脉C .革脉D.弦脉E.紧脉17. 由于惊恐、疼痛等导致阴阳不和,气血运行乖乱,可见( )A .促脉B .结脉C.滑脉D .数脉E.动脉18 .舌尖所候的脏腑一般是( )A .心肺B .脾胃C .肾D .膀胱E.肝胆19 .镜画舌的形成机理是()A .水湿上犯B .胃肾阴涸C.热盛伤津D .热人营血E.胃肠热结20 .紫舌常见于( )A .气滞B .血瘀C.血虚D .阴虚E.阳虚21. 察舌苔以辨胃气之有无,主要依据是( )A .苔之厚薄B .苔之真假C .苔之颜色D.苔之润燥E.苔之偏全22. 里热证的表现不见下列哪项( )A .便泄臭秽B .口干口苦C.面红尿清D.舌苔黄腻E.脉细而数23. 下列哪项不是阳证的典型表现( )A .恶寒发热B .烦躁不安C.便秘腹痛 D .呼吸气微E.舌质红绛24 .以闷痛为特点的心脉痹阻证的诱发原因是( )A .痰阻心脉B .气滞心脉C.寒凝心脉 D .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25 .心脾气血两虚证最常见的症状是( )A •心悸怔忡,神疲乏力B •食少腹胀,面色萎黄C.失眠多梦,舌质淡白D •心悸多梦,便溏舌淡E.心烦不寐,舌红少苔26. 描述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性的是( )A .四气B .五味C.寒热 D .升降沉浮E.配伍禁忌27 .中药汤剂的煎具最佳的是()A .铝锅B .砂锅C.铁锅D .铜锅E.搪瓷28.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 .《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 .《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29 .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 .君药B .臣药C .佐药D.使药E.引经药30 .参苏饮出自( )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伤寒论》C .《小儿药证直诀》D .《温病条辨》E.《伤寒六书》【多项选择题】1.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 )A .风邪B .寒邪C.湿邪D .火邪E.暑邪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 .燥性干涩B .燥性开泄C.燥易伤肺D.燥性炎上E.易伤津液3 .医过的形成因素包括()A .言语不当B .处方草率C .诊治失误D .操作不当E.饮食不当4.大出血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晕厥,脉微欲绝,为(A .气虚失血B .气随血脱C .气血两虚D .亡阳E .亡阴5 .下述哪些属于“体征"( 6.面色发青的主病有哪些( 7.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常见)A .耳鸣 B .脉浮C.神昏 D .下肢水肿E. 口苦)A .寒证 B .痰饮C.血瘀 D .痛症E.惊风( )A .腰膝酸软B .头痛目眩C.急躁多怒 D .面红耳赤E.突然昏倒&药性理论的内容包括()A .有毒无毒 B .炮制方法 C .用药禁忌 D .配伍E.归经9.收涩药的分类有( )A .清热燥湿B .固表止汗药C.敛肺涩肠药D .固精缩尿止带药E.敛肺止咳10 .宜于煎药的器具有( )A .瓦罐B.砂锅C .搪瓷器具D .合金制品E.铁器【判断题】1 .临床诊病时一定要按望闻问切顺序进行。

2 .喑哑即失音.3.久病呻吟而声音低者多属虚证。

4.汗液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津液和阳气。

5.嗜睡病人虽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但神志始终皆清醒。

6.只要口渴就提示体内津液不足。

7.浮、沉、滑、数、虚、实六脉为六纲脉。

8 脉象浮者必为表证。

9.见到干咳无痰,不易咯出的表现,即可判断为肺阴虚证。

1 0.温里药是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

)C •作出疾病诊断D •辨别确定证名E .提出治疗原则)A .气虚 B .血虚 C .阻虚 D .阳虚水泛 E .阳气暴脱B .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D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E .以上都不是 ( )B .邪气人络,邪浅病轻C .邪气人经,邪深病重 E .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A .白喉 B .肺痈 C .肺燥 D .肺痿 E .顿咳 ( )A .气色 B .疼痛 C .腹胀 D .心悸 E .胸闷7 .寒热往来见于( )A •表热证 B .虚热证 C .实热证 D .里热证 E .半表半里证8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 ) A •《难经》 B .《濒湖脉学》 C .《脉诀汇辨》 D .《脉经》 E .《脉理求真》 9.由于惊恐、疼痛等导致阴阳不和,气血运行乖乱,可见 ()A .促脉B .结脉C .滑脉D .数脉E .动脉10.里热证的表现不见下列哪项 ( )A .便泄臭秽B .口干口苦C .面红尿清D .舌苔黄腻E .脉细而数11.下列哪项不是虚寒证的病因病机 ()A .阳气亏虚B .感受阴邪C .温煦失职D .气化减退E .推动无力12 .表实寒证最常见( )A .薄黄润苔 B .畏寒肢冷 C .舌体淡胖D .脉象浮紧E .咽喉肿痛13 .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中最易见到的症状是 ()‘A .颧红盗汗B .畏寒肢冷C .心胸憋痛D .唇舌淡白E .脉象细数14.肺气虚证咳喘的特点是 ( )A .咳喘痰多,色白清稀B .咳喘无力,声低气短C .咳喘胸闷,声高息涌D .咳喘痰少,不易咳出E .咳喘痰白,稠黏难咯15.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 ) A .胃脘胀痛 B .暧气呃逆 C .腹胀便溏 D .恶心呕吐E .吞酸吐酸 16.肾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中不易见到的症状是 ()A .滑精早泄B .胎动易滑C .余沥不尽D .月经淋漓E .大便不爽17.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应诊断为()A .肾阳亏虚证B .肾气不固证C .肾精不足证D .肾阴亏虚证E .肾虚水泛证 18.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应诊断为 ()A .脾阳亏虚证B .寒湿困脾证C .脾不统血证D .脾气亏虚证E .脾气下陷证19 .心肾阳虚证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心悸怔忡,肢肿形寒B .心中悸动,面白神疲C .腰膝冷痛,畏寒肢冷D .心胸憋痛,舌质暗淡E .心悸失眠,腰酸盗汗20 .下列哪项是心肺气虚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A .咳喘痰多,动则尤甚B .喘息短气,呼多吸少C .咳喘无力,自汗畏风单项选择题】中医理论考试 B卷1.下述哪项不是中医诊断的内容 ( A •收集病情资料B .判断健康与否2.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3 •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A .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 C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4.小儿指纹透关射甲,多属 A .气血旺盛,正常表现 D .邪人脏腑,病情严重5.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属于 6.下列哪项不属问诊的内容D •咳痰清稀,乏力神疲E .自汗乏力,喘咳心悸21.描述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性的是( )A .四气B .五味C .寒热D .升降沉浮E .配伍禁忌 22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的配伍方法是( )A .相须B .相使C .相畏D .相杀E .相恶23 .中药汤剂的煎具最佳的是 ( )A .铝锅 B .砂锅 C .铁锅 D .铜锅 E .搪瓷 24 .清热药适用于()A .里热证 B .真寒假热之证 C .阴盛格阳证 D .虚热证 E .气虚证25.关于中药的服药时间,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般药,宜在饭前 2 小时服用B .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宜饭前的方药,宜饭前的方药,宜饭前的方药,宜饭前服用C .滋补方药,宜空腹服用D .治疟疾的方药,宜在发作时服用E .安神方药,宜在饭后服用26 .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 .汪昂 B .程钟龄 C .罗美 D .吴鞠通E .王孟英27.提出中医“八法 "的医书是 ( )A .《医学心悟》B .《医方考》C .《医方集解》D .《古今名医方论》E .《医林改错》28 .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 ( )A .君药 B .臣药 C .佐药 D .使药 E .引经药 29.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用的方剂是( )A .败毒散B .小青龙汤C .九味羌活汤D .新加香薷饮E .羌活胜湿汤 30.参苏饮出自 ( )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伤寒论》C .《小儿药证直诀》D .《温病条辨》E .《伤寒六书》多项选择题】1.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A .外感六淫B .七情内伤 C .疠气传染 D .饮食失宜 E .劳逸失度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 )A .轻扬开泄 B .善行数变 C .主动 D .易耗气伤津 E .为百病之长3 .情志病主要包括的病证有 ( )A .郁证B .癜证C .眩晕 D .外感发热 E .消渴4. 下述哪些属于“症状"( )A •胸闷B .舌淡红 C .呕吐 D .头痛E .腹胀5 .望神重点观察哪些内容 ( )A •神情 B .目光 C .色泽 D .呼吸 E .体态 6.成人发出惊呼,可见于哪些情况 ( )A •精神失常B .肝风内动C .剧烈疼痛D .突受惊恐E .心悸不已7.下列哪些脉象可以相兼 ( )A .浮、数、弱B .沉、洪、实C .滑、短、数 8.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可见 ()A .高热抽搐B .头痛肢麻C .眩晕欲仆 9.泻下药包括( )A .攻下药 B .润下药 C .化湿药D .峻下逐水药E .温里药 10.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 ( )A .方名的变化B .药味增减变化C .剂型更换变化D .服药时间的变化E .药量增减变化判断题】1.“辨病”与“辨证 "的含义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