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理论框架的构建

合集下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难经》
《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对《内经》的内容做了补充和阐释, 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为扁鹊所著。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 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 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世被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 部专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 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金贵要略》: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
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开始成书。是黄帝与岐伯等医臣之间在 进行的发问、探讨。
基础和方法
•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 医药知识的积累 •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
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专 业






医 疗 用 具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节讲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讲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在《内经》建立起,初步建立起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医学本身学科的发展,医疗实践活动的发展的需要,推动着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地完善、修正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按照中医学术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晋隋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它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继承、整理经典著作,主要是后世的一些作家对《内经》、《伤寒》进行注释,其中以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为代表,通过他们的注释,不仅是继承了《内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而且有所发展。

二、以王叔和、孙思邈为代表的,对张仲景所作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注释,使《伤寒杂病论》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向前发展,通过这两个例子,体现出晋隋唐时期在中医理论发展上的特点:对经典著作的注释和整理。

第二个特点,根据临床实践的需要,人们按照中医理论自身的规律,对临床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为理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著作。

第一、王叔和的《脉经》是咱们中医学术史上最早的一本脉学的专著,建立了脉学理论。

第二、《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第三、《甲乙经》建立了完整的针灸理论、实践的体系。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它总结了隋唐以前临床实践所需要的,所用的丰富的方剂学知识,和理论,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晋隋唐时期,不仅注重对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注释和发展,而且更重要是重视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使临床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除了著述了《脉经》、《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临床实用的经典著作,把《内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又会过头来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内经》所建立起来的基本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遗产,其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药学职称考试辅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新

药学职称考试辅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新

药学职称考试辅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篇关于药学职称考试辅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讨论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讨论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详细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学问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规律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根据中医学规律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进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进展供应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阅历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学问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进展都离不开哲学.必定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殊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亲密: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答: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1.气一元论气一元论内容主要有四点:1)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

2)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

3)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

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

4)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

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

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匀平,命日平人。

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

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

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2.阴阳学说阴阳是在气一元论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

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气一元论,既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气一元论:注重分析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物质基础,以气之聚散来说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气的存在形式的转化,坚持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着重回答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阴阳学说:则注重研究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规律,认为气,一物两体,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阐述相关事物或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存在着的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协调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理论框架的构建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问世,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它是几代医学家共同劳动创造的,是先秦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诸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内经》认为,人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生理与病理、脏腑与经络等各个方面。

《内经》将人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组织器官一一作了联系,并认为某一部分发生的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其他器官,因而在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内经》又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人的健康与疾病,直接受到四时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优劣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变化的影响,因而强调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适宜的治疗。

《内经》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内经》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阴阳两方面是平衡协调的。

一旦这种平衡
遭到破坏,人体就会生病。

论病因,则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论发病,则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素问-著至教论》);论病机,则概括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诊断时应辨明病证之属阴属阳,而治疗时则要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协调。

《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关系,将世间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理病理乃至精神状态,都分归于五行中,并认为人体内的脏腑器官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

因此,《内经》将五行学说引入医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说明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内外环境的统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

这无疑是符合辩证法思想的。

《内经》创立了藏象经络学说。

《内经》较详细地描述了五脏六腑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是总结了秦汉以前古人整体观察的结果,并与古代解剖知识相结合得出的。

如《内经》指出:心主身之血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前者的发现无疑与当时解剖进步有关,而后者则是通过整体观察得出的。

《内经》在提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更重视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来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把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免疫、精神等各种功能活动分属于五脏,从而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初步形成了藏象学说。

《内经》对经络学说尤有精辟的论述,不但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络属脏腑及其所主病症均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十五别络的走向、分布、功能亦有记叙。

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相比,《内经》不仅由十一条经脉发展为十二条经脉,而且其循行走向很有规律,各经之间相互衔接,起到了联络表里上下、运行气血及调节身体各部机能活动的作用。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
前人们对经络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创立了经络学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腑学说中的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

该书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该书为东汉时张机(字仲景)所著。

他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辨杂病,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讨论了整体观念,将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医学领域并加以发展,精辟地论述了脏腑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确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张机《伤寒杂病论》又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因此,秦汉时期这两部医学巨著的问世,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推动着医学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