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难经》
《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对《内经》的内容做了补充和阐释, 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为扁鹊所著。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 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 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世被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 部专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 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金贵要略》: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
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开始成书。是黄帝与岐伯等医臣之间在 进行的发问、探讨。
基础和方法
•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 医药知识的积累 •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
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专 业






医 疗 用 具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这三部医学巨著的问世,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
(2)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而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 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总结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科学。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至汉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集医学论述162篇,具体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

同时,还对阴阳、五行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血脉"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早1000年以上。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学辨证论治专著,由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全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构成,《伤寒论》系统阐述了外感风寒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等;《金匮要略》系统阐述了内科、妇科等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方药等。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汉魏。

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及服用方法等均有详细论述。

如书中所载黄连治痢、麻黄平喘等均验之有效。

这也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中国古代。

起初,中医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解剖学和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同时,人们还根据对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药用植物和药物。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医家和书籍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孙思邈、张仲景等人都是中医学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古代医药知识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并以书籍的形式传承下来。

《黄帝内经》成为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和丰富起来。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来实现的。

古代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他们通过治疗疾病的实践经验发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会在人体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还离不开对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化。

中医学强调“格致治病”的理念,即治疗疾病需要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找到病因病机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失调等概念,形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西医学的融合成为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许多中医学家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这使得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

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注意: 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是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而非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限:春秋战国
1成书年代
下限:秦汉时期
2作者: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笔这一情形和九章算术 一样.既然内经这本书是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那么为什么要挂上黄帝 这两个字呢 这是因为古代学者认为黄帝为华族的始祖,历代人们都以 自己为黄帝子孙为荣,所以,一切文化制度都要推原到黄帝,各种历史文 献也都挂上黄帝二字以表示正统,有所依据和具有重要价值等意义.
4.明清时期——最后高峰
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医学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 期的医著,常常带有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比如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药物 栽培、标本制作以及实地、实物考证,王清任在解剖的实证科学思想等, 这都是由文化背景中近代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所决定的.
5.近代和现代——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 教材把它分成2个阶段——形成期、发展期.
一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秦汉时期,实际上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期.这一时期,中 医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及其世界领先的医学水平,使中国一跃成为当时 无可争议的东方的医学中心当时西方的医学中心是古希腊.中医四大经 典成功地构筑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P1,从而成为中医学彪炳青 史2000多年的强大依托.
中医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同步演进规律还告诉我们,文化背景很大程度 地影响着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有兴趣的同学,在5年学习 期间,如果能够留意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这将会是大有可为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 证”
?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 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4.《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成书年代: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载药365种
特点: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三品 四性 五味)
上品:补身养命 中品: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


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魏、晋、隋唐时期
——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王叔和《脉经》我国最早脉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 机和证候学专著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 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宋、金、元时期 ——理论总结探索时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 —寒凉派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 —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 —养阴派
(三)明清时期 ——成熟阶段
? &.温病理论的创立 ? 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 ? 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 清. 薛雪 《湿热条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包括理、法、 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 系。
? 时间:战国至两汉时期
? 标志:《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因素:
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作者:东汉末年张仲景
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
成就: (1)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 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2)《伤寒论》载方113 首,《金匮 要略》载方262 首,成为方剂学的鼻 祖 (3)运用理、法、方、药一体辩证论 治原则,创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 系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
2. 《难经》
“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 共有81 个问答,称“八十一难”
成书年代: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 后托秦越人(扁鹊)所撰
成就: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 ,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 》更详细。
3.《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 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 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 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 况
(一)先秦、秦、汉时期 ——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灵枢》和《素问》
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 作者:古代医家经验汇集 成就: 第一部医学典籍 “医学之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