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学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这种平衡被打破引起的。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外感病主要是由外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侵袭引起的,而内伤病则是由饮食、情绪等内因导致的。
同时,中医还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虚血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疗法、推拿疗法等。
其中,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中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材、配伍、炮制等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整体调节、短期疗效好等特点。
中药可以通过内服、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愈能力的恢复。
与西医药物不同,中药是多组分、多靶位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和长期疗效好的特点。
此外,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体的特定穴位施加刺激,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推拿疗法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的特定部位施加推、揉、按和拍等手法,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疗法广泛应用于骨伤、内科、儿科等各个领域,对于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也具有独特的疗效。
三、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逐渐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慢性病、心理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体系和方法。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两个对立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相互制约、相生相克。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归类于五行,以调节五行的平衡来实现治疗和预防疾病。
3.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强调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调节。
其中,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气的流通与调节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血液则是滋养和输送氧气养分的载体。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四诊法和辨证论治。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中医将疾病根据其表现特点划分为不同的证候。
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1. 草药治疗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为基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和扶正祛邪来治疗疾病。
中药有单味药和复方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配伍和剂型。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
针灸具有独特的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理疗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的按摩、拍打、推压等手法来调节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概述摘要:一、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起源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学说3.经络学说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1.望诊2.闻诊3.问诊4.切诊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1.中药疗法2.针灸疗法3.推拿按摩疗法4.养生保健疗法五、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应用六、中医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中医学概述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旨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人体健康。
一、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先民们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摸索出一套以草药、推拿等为主的医疗方法。
夏商周时期,巫医盛行,宗教与医学相互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逐渐独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
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医学著作。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观念,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对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分布、功能和作用。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有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
闻诊是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了解病邪性质。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收集病情信息。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脏腑气血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养生保健疗法等。
中药疗法是运用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穴位,调节脏腑功能。
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手法技巧,调整人体筋骨,改善气血循环。
养生保健疗法则是通过饮食、运动、调息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五、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也在逐渐融合新的科学技术,如中药提取技术、针灸麻醉技术等。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经络的实质、功能和 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针灸等治疗方法提 供了科学依据。
证候本质研究
通过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揭示了证候与疾病 、体质、环境等因素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提 供了客观依据。
中医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学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了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象特征,以推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和病势。
按诊
通过按压患者的肌肤、手足、胸腹等部位,了解其寒热、润燥、肿胀等情况, 以判断疾病的虚实和气血盛衰。
04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药性
中药以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等特性为依据,通过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成方 剂。
治病求本
根据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寒者热之”、“热 者寒之”等。
调整阴阳
通过药物调整人体阴阳的 偏盛偏衰,以达到平衡状 态。
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气 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按摩
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 ,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拔罐疗法
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使罐内产生 负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 ,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等效 果。
饮食调养
食养原则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结合个体 的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进
行调养。
饮食禁忌
避免或减少食用对病情不利的食 物,如寒凉、生冷、辛辣等。
药膳同源
将中药与食物相结合,制成药膳 ,以达到治疗与调养的双重目的
。
情志疗法
情志相胜
运用五行相克理论,以一种情志抑制 另一种过激情志,如“怒伤肝,悲胜 怒”。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与体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观点与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系统。
中医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并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方法是调整身心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正常的人体功能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解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在自然界和人体组织中的相互作用与制约,形成了中医对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解释和诊断治疗的方法。
三、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传输气血,并连接体内各个器官组织。
中医师可以通过检查和调理经络,了解病情和治疗疾病。
经络理论也是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诊、脉诊等多种信息,分析疾病的病机,找出病因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并非简单地控制或消除症状,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机能、恢复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与预防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包含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等重要内容。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在今天的现代医学中,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也逐渐受到了认可和应用,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当前阶段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 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当前病理变化 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内容
• 中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学说 ,以及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 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 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 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 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 一。 • 1. 症、证、病的概念及其关系 • 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等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症状 包括体征。 • 证,又称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 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 动的物质基础。
•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有关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 三部分内容。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
•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即“治未病”,是 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原则,对临床 立法、处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 证论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 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阶段的 相应证候。
•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 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 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而病则反映了该病病理变化的全 过程。
• 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为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文化 技术基础。
• (三)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
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
•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的标志
• 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该书总结了春秋 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 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 独特的基本理论,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 2. 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 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 是病理性反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 (二)辨证论治 • 辨证论治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点
•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 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 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 个脏腑都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 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
学的整体观念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 官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外界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 •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方法,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上一页
返回
•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 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 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 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 可以包括在这些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 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 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促
进了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使中医学与哲学交融为一体。 • (二)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
了当时的自然科学。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第一章 概 述
•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返回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阴阳五行学 说为哲学基础,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 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基本理论。
• 一、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的条件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 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 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 以及脏腑失调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 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 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络为一体,使人体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