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节 病因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PPT课件

4、湿邪 Dampness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粘滞。当其侵犯人体最易留滞于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经络气机失 3. 湿性粘滞 ( 粘腻、停滞) 关节疼痛重着。 常,经络阻滞不畅。 A:病症——粘滞性 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B:病程——缠绵性 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 之势,人体下部亦属于阴,同类相求,故 18 医学课件 湿邪致病多伤及人体的下部。
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2.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 径(《金匮要略》)。 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 3.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陈无择:在张仲景分类的基础上将病因 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 与发病途径结合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阴阳喜怒。” 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 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 之,病由都尽。 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
(2)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耗气伤津 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3.风热上壅 火易生风动血 —头痛、咽喉肿痛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疮 生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灼肝经 ,耗 4.火易扰心神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伤津液,筋脉失养,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 5.火易致肿疡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中医护理教学资料-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教学资料-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病机的概念

主要病机
(三)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亏
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 以及气血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 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第一节 病因

病机的概念

主要病机
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 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 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度安逸两个方面。 1.过劳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 度、房劳过度三方面。
第一节 病因

病因的概念

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2.过逸 过逸是长期过度安逸。长期
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 可致气血运行迟缓,脾胃气滞的 病证。导致过逸的原因:①好逸 恶劳,影响脏腑气血运行。②生 活起居失常,如“久卧伤气”。
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维持 生命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所 以饮食不当就常常会导致内伤性 疾病发生。
第一节 病因

病因的概念

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2.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
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 食不洁等。
第一节 病因

病因的概念

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劳逸失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
第一节 病因

病机的概念

主要病机
血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 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 血虚的病理状态。二是血的循环 运行失常,血行迟缓或加速,血 行逆乱,从而形成血瘀、血热, 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

第三章职业护理基础理论4节中医基础病因

第三章职业护理基础理论4节中医基础病因
不下。
“瘰疠”是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结核。 小者为瘰,大者为疠,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 “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 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 以其肿硬如核大,故名痰核
饮溢肌肤(溢饮):
水肿,尿少,无汗,身疼困重。
饮在胁下(悬饮):
咳嗽,胁下引痛。
饮停在肺(支饮):
毛发不荣,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
常见的燥症
温燥 凉燥
(六)火
温、热、火
温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常由内生。
火(热)邪气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1)表现阳热之象:高热、烦渴、汗出、脉数 (2)侵犯人体上部:(火、热升腾上炎)
七、劳逸过度
1、过劳
(1)劳力过度 ,
可出现少气无力、四肢困倦、懒于语言、精神 疲惫 劳则气耗
(2)劳神过度 可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 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可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 或男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
2、过逸 不劳动,又不运动,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柔脆,脾 胃呆滞,体弱神倦,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 汗出等,还可继发其他疾病。
3、常见病症天花、鼠疫、霍乱、白喉、 4、影响因素 气候、环境、饮食、预防措施、社会影响
三、 七情
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突然的、剧烈的精神刺激 或某种情志活动过久 导致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疾病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等。

1.2 病因的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1.3 病因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分析病因。

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等。

2.2 寒邪:感冒、关节痛、腹痛、腹泻等。

2.3 暑邪: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

2.4 湿邪:关节肿痛、腹胀、腹泻、水肿等。

2.5 燥邪:咳嗽、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

2.6 火邪:发热、口渴、咽喉肿痛、便秘等。

第三章:内伤病因3.1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2 饮食不节:食积、厌食、肥胖、糖尿病等。

3.3 劳逸过度:疲劳、失眠、健忘、阳痿等。

3.4 痰饮:咳嗽、哮喘、胸闷、水肿等。

3.5 瘀血:疼痛、肿块、出血、肤色暗沉等。

第四章:病理产物性病因4.1 结石: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等。

4.2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4.3 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等。

4.4 毒邪:中毒、疮疡、传染性疾病等。

第五章:病因的防治5.1 预防: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2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调整阴阳平衡。

第六章:季节与地域因素6.1 季节对病因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6.2 地域对病因的影响:山区多风湿、海边多风寒、内陆多干燥。

6.3 环境对病因的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

第七章:遗传与体质因素7.1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基因遗传。

7.2 体质因素: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不同体质类型。

7.3 体质与病因的关系:体质决定病因的易感性。

第八章:现代生活方式与病因8.1 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工作压力。

8.2 熬夜与现代疾病:失眠、高血压、糖尿病。

8.3 缺乏运动与肥胖:运动不足、体重管理不当。

第九章:药物与治疗因素9.1 药物因素: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9.2 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外科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第四节

《外科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第四节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外科学专业班级09三年临床3、6班授课教师殷峪授课序次3授课类型理论授课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与外科补液第三节酸碱平衡失调第四节体液失衡的综合处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及防治原则,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综合防治教学重点与难点代谢性酸中毒诊断及治疗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板书、举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张建中《外科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月第6版贺银成《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原子能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教案续页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三节代谢性酸中毒减少增多代谢性碱中毒(HCO3-)(H2CO3)呼吸性酸中毒增多减少呼吸性碱中毒一、代谢性酸中毒病因:①HCO3-丢失过多,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③肾功能不全,④高钾血症病理基础:1.肺呼出作用:HCO3-↓, H2CO3相应↑→离解CO2、PCO2↑刺激呼吸中枢、加速呼出CO2→PCO2↓→HCO3-/H2CO3重新接近20/1→维持pH值正常范围: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2.肾脏的调节作用:肾小管生成H+和 NH3↑→H+与Na+交换和H+与NH3形成NH4→H+排除↑、NaHCO3再吸收↑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疲乏、眩晕、嗜睡、感觉迟钝或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对称性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 呼吸系统:呼吸深快,有时可达50次/分,带有酮味。

3 心血管系统:面部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常低4 其他:常伴有严重缺水症状,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周围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度,易发生心率不齐、急性肾功衰和休克,尿呈酸性。

治疗:1 轻度:HCO3->16~18mmol/L消除病因、肺肾调节、纠正脱水后酸中毒自行纠正,不用碱剂。

2 重度:HCO3-<10mmol/LHCO3-量(mmol)= HCO3-正常值-HCO3-测的值×体重(kg)×0.45min 20min5%NaHCO320ml 含Na+和Cl-各12mmol,稀释成1.25%应用*2~4小时内输一半,以后酌情补给*纠酸时注意补钾*酸中毒时离子化Ca2+,纠酸后,注意补Ca2+以防手脚抽搐二、代谢性碱中毒病因:1、酸性胃液丧失过多:失H+、Na+、Cl-和细胞外液,HCO3-重吸收↑;肾小管K+和Na+交换及H+和Na+交换,H+、K+丧失过多,碱中毒和低钾血症。

《流行病学》病因极其推断 ppt课件

《流行病学》病因极其推断 ppt课件



境理
(wheel model)
3.病因网 (web of causation)
1970年MacMahon提出了病因网的概念。他 把从因到果的过程以网络结构表示,显示出多 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病因网由一连串的 病因链组成,多个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其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它前面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又是其后若干因素的原因。最后的结局就 是疾病。流行病学探讨病因的目的就是从病因 网中找出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在预防上 有意义的关键因素(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病因), 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控制和预防疾病。
(Temporality, type of study design)
2.关联的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
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关联的可 能性就越大。一个强关联如果为混杂因素所致,该混杂 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将更强,因此这种混杂是容易被识别 出来的。另一方面,弱的关联更可能是未识别的偏倚所 致。当然,也存在少数特殊的例子,如吸烟与心血管疾 病为弱关联,但确实是因果关联;而唐氏综合征与产次 有强关联但实际为母亲年龄混杂所致。总之,有时间先 后的统计关联说明暴露可能为危险因素,而关联强度越 大,则为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
病因及其推断
cause and causal inference
意义
病因的研究不仅同疾病的诊断有关,还直接关系到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因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 预防医学均非常重视病因的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中 的病因(cause of disease)和病因推断(causal inference),实际上是分析流行病学的指导框架和 评价准则,对于形成正确的因果思维和准确的理解 研究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3章 第四节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总)

第3章 第四节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总)

• 丝氨酸残基上带有一个磷酸基团
葡萄糖-1,6-二磷酸
葡萄糖-1-磷酸
磷酸葡萄
糖变位酶 葡萄糖-6-磷酸
• 需少量葡萄糖-1,6-二磷酸存在
(四)葡萄糖-6-磷酸酶
葡萄糖-6-磷酸酶
葡萄糖-6-磷酸 + H2O
葡萄糖 + Pi
• 存在于肝细胞、肾细胞及肠细胞光滑内质网膜
的内腔面,脑细胞和肌肉细胞都无此酶。
• 通过转运蛋白进出内质网腔
糖原的降解:
1.糖原磷酸化酶 2.糖原脱支酶 3.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4.葡萄糖-6-磷酸酶
三、糖原的生物合成
• 糖原的生物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一)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 UDPG是葡萄糖的活化形式,是糖基供体
UDP-葡萄糖
G-1-P + UTP 焦磷酸化酶 UDPG + PPi 2Pi
糖原分子结构: 糖原分子只有一个还原端。糖原的合成分解都是在 非还原端上进行的。
糖原
非还原性 末端
α -1,4-糖苷键
α -1,6-糖苷键
分支
二、糖原的降解
• 糖原降解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 糖。
• 降解是从非还原端按顺序一个个地移去 葡萄糖残基。
Pi Gn-1 Gn 磷酸化酶 G-1-P
质功能低下等) ④ 肿瘤(胃癌等) ⑤ 饥饿或不能进食
糖 耐 量 曲 线
正常人:服糖后1/2~1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 一般2h左右恢复正常值。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浓 度急剧升高,2h后仍可高于正常。
第三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酵解作用 第二节 柠檬酸循环 第三节 磷酸戊糖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第四节 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

中医护理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病因病机

目录页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暑 暑邪独见于夏令,暑属外邪,并无内暑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目录页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湿 湿为长夏主气。生活工作环境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中篇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下篇 常见病症中医护理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 藏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五章 诊法 第六章 辩证
第七章 养生保健与护理总则
第四章 病因病机
学习目标
目录页
1. 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正邪相争的变化过程、 阴阳失调的基本内容及气血失常的常见病理状态。
目录页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病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二)饮食 1.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 (2)饮食无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1)种类偏嗜: (2)寒热偏嗜: (3)五味偏嗜:
目录页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病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 1.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物和现象做出的不同的情感反应,是精神活动的表现。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调节范围,使脏腑气
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称之为“七情内伤”。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病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脏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善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2、常见的风证
(1)伤风:发热,恶风,汗出, 脉浮缓,或伴鼻塞流涕,咳嗽等。
(2)风痹:行痹,四肢关节疼痛, 游走不定,痛无定处。
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脏功能失 常所引起。
如肝阳化风证,可见头目眩晕, 四肢麻木,手足震颤;甚至突 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中寒”—— 寒邪越过肌表,直中于里,伤及脏 腑阳气。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2、常见的寒证
(1)伤寒:恶寒发热,无 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 脉浮紧。
(2)寒痹:亦称痛痹,关 节剧烈冷痛,固定不移,得 温痛减,遇寒加重。
火为阳热之气,包括温、热之邪,三者性质相同, 程度有异。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淫, 火则多由内生,如心火,胃火,肝火等。
1、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一)含义:
疫,即传染之意;疠,有极为毒烈之意。疫疠 是指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致病因素。 又有“瘟疫”,“疫毒”,“戾气”,“毒气”之 称。
食欲不振,尿赤,便溏,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 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 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 此外,居处潮湿,以水为事(捕鱼,洗车工 等),淋雨涉水等均可称为湿邪致病的途径。
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
2、常见湿证
1、伤湿:恶寒,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头身困 重,四肢倦怠,胸闷,口不渴,舌苔腻,脉濡。
2、湿痹:又称着痹,关节疼 痛重着,固定不移,屈伸不 利;或肌肤麻木不仁。
内湿是湿由内生,主要是脾失健运,水湿 停聚所致。
主要表现为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便 溏,头身困重,甚至水肿。
1、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3)暑多夹湿:
2、常见暑证
(1)伤暑: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
便短赤,脉数。
(2)中暑:轻度中暑,可见头晕恶心,胸闷呕吐;重度
中暑,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大汗,手足厥冷。
(3)暑湿:身热不扬,周身困倦,心烦口渴,胸闷呕恶,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 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机体是否发病
六气
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 一定限度,以及气候变化过于 急骤时,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 相适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六淫
淫,有太过和 浸淫之意。
当人体的适应能力及 抵抗力下降时,即使六气 的变化正常,也可导致机 体发生疾病。
(二)疫疠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疫疠之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燥为秋天的主气,秋季气 候干燥,空气中水份缺乏, 自然界中呈现一派肃杀景象。
燥邪为病,由于相兼 的寒热邪气不一,又可分 为温燥和凉燥。 初秋有夏热之余气,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 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发为 温燥;深秋近冬,西风肃 杀,燥与寒邪相合侵犯人 体,发为凉燥。
1、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第四节 病因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致病因素的特点
痰饮、瘀血致病因素的特点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指来源于自然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引 外感病因: 发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了六淫、疠气等。 指由于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寻常度,直接伤及脏 内伤病因: 腑而引发疾病的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过 劳、过逸、饮食失宜等。 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成为了新的 病理产物形 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 成的病因: 结石三大类。 包括了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 其他病因: 等。
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在气温较低的冬天,人体 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 水,汗出当风(夏季或是运动后大量出汗时,猛吹 风扇或是空调,常易着凉),以及贪凉露宿(天气 热时喜在室外留宿或是不穿衣服,不盖被子睡觉), 或过饮寒凉之物(夏天喜欢喝冷饮、吃雪糕,喝凉 茶等),均为感受寒邪的途径。
干,即干燥;涩,即涩滞。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 的津液,从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干舌燥, 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小便短少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 伤人,常自口鼻而入(秋天午睡后常觉咽喉干燥),故燥邪 最易伤肺。临床常见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甚则痰中带血 等。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 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 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因为病起于内,又 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 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 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因此,风邪引 起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2、常见的燥证
(1)温燥:
发热微恶寒,口渴心烦,头痛少汗,鼻咽干燥,干咳少 痰,或痰黏难咯,甚则痰中带血,舌边尖红。
(2)凉燥: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咽干唇燥,干咳少痰,舌苔薄 白而干。
多由热盛伤津、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 血内耗等,导致精血、津液亏损之证。 表现为:唇、口、鼻、 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 不荣,肌肉瘦削,小便短 少,大便干结。
(3)寒伤脾胃:脘腹冷痛, 呕吐,肠鸣,或伴恶寒,身 痛。
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寒自内生所致的阳虚证,又称为里虚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喜 暖,手足不温,腹冷痛 喜温喜按,甚至四肢厥 冷,呕吐清水,小便清 长,下利清谷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 季节性(冬春季节无暑气) 。 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