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近代亚非拉

合集下载

多彩的文明——亚非拉美术

多彩的文明——亚非拉美术

金字塔 埃及
狮身人面像(雕塑)埃及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 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 迹。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 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
非洲美术
世界文明的起源——两河流域(巴比伦)。 亚述人凶悍好战,亚述皇宫的浮雕大多是为了歌颂国王 的功绩。
印度美术
印度文明最早繁荣在印度河两岸,被称为印 度河文明,印度宗教的发展成为印度美术创作的 题材与源泉。
犍陀罗佛陀立像
马图拉佛陀立像
舞王湿婆铜像(青铜)
建筑
装 饰 繁 复ຫໍສະໝຸດ 结 构 复 杂壁画
这幅画被认为是古 代印度壁画的重要代表, 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现实 生活的场景,说明有世 俗化的倾向。
持莲花菩萨图(局部)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 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 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 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 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非洲雕刻
诺克头像(赤陶)
伊费国王奥尼头像(青铜) 贝宁母后头像(青铜)
思考讨论
(1)诺克、伊费、贝宁雕塑的艺术特色? (2)非洲木雕的艺术特色? (3)非洲面具的艺术特色?
探究与发现
意大利艺术家莫迪利 亚尼的创作曾受到非洲雕 刻的启发,比较这两件作 品(如图),分析莫迪利 亚尼在哪些方面借鉴了非 洲木雕的形式处理。
拓展学习
佛祖千年的微笑——吴哥窟石雕像

第八章 近代亚非拉

第八章      近代亚非拉

第八章近代亚非拉近代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巨变期,西方列强不断加深的侵略,使它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与此同时,被压迫的民族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期间出现了杜桑、米兰达、玻利瓦尔、巴布、马赫迪、全琫准等一批民族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这一时期,通过明治天皇的维新改革,摆脱了西方列强,迅速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一、巴布(米尔扎)——伊朗人的救世主他以穆斯林什叶派领袖马赫迪的传话人自居,创立巴布教,向苦难深重的伊朗人民描绘了“正义王国”的美好蓝图,他甚至具体规定了严守商业秘密,统一货币,贸易自由。

于是,被唤起的人民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大起义。

人物简说: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约1820~1850年),出身于伊朗的布商家庭。

他自己也曾经营5年棉布生意,后来,他研究伊斯兰教的神秘学说,于24岁那年,宣布自己是救世主马赫迪传达圣意的一道门(阿拉伯语为“巴布”),并自称巴布,创立巴布教。

他先在伊朗上层社会中传教,不被接受,转向下层民众,被政府囚禁,不久被杀害。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国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19世纪初,伊朗处于扎伊尔王朝时期,是封建专制国家,全国分为30个省和州,各设总督和州长,由皇亲国戚充任。

国王、高级僧侣和封建主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和财富。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列强开始染指这里。

1763年,英国强迫伊朗订立奴役性条约,取得许多特权,法国紧跟在英国后面,也强迫伊朗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与英国同样的特权和利益。

沙皇俄国也利用毗邻伊朗的有利条件,不断对伊朗发动侵略战争,在1804至1813年和1826至1828年的两次战争中,沙俄夺取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土地,勒索了2000万卢布赔款,还取得了许多经济政治特权:俄国独享在里海驻扎舰队的特权,而伊朗却不准在那里保有海军,甚至伊朗王位继承人也要由俄国指定。

伊朗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第六章:近代亚非拉

第六章:近代亚非拉

第一节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包括北美的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面积共计2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欧洲。

殖民者入侵前,美洲3000万印第安人绝大部分分布在拉美。

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拉美的印第安人一般较北美的印第安人发展程度高,尤其是墨西哥一带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秘鲁一带的印加人,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新大陆与旧大陆文明的发展有较大区别。

旧大陆文明多起源于河流和海洋,新大陆的文明发生在墨西哥盆地和库斯科盆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久,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岛建立西属第一个殖民据点圣多明各城,并逐渐向周围岛屿扩张。

征服西印度群岛后,西班牙又先后征服拉美两个印第安人最稠密和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墨西哥和秘鲁。

西班牙人以墨西哥和秘鲁为基地,继续向北、向南征服。

几十年中几乎征服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美。

西班牙殖民帝国极盛时期领土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古罗马帝国2倍,成为西方近代史上第一个最大的殖民国家。

葡萄牙则于1532-1534年间征服了比其本土大9倍的巴西。

西班牙、葡萄牙将母国的封建剥削制度移植到拉美,对拉美的统治方式带有深刻的封建专制主义烙印。

西班牙在西属拉美建立起“委托监护制”,将抢夺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委托给到殖民地的西班牙贵族、南美洲沿海西班牙殖民地的地图官吏和天主教会,这些人以监护主的名义对印第安人实行奴役。

18世纪后盛行大地产制,大地产主成为欧洲式的封建主、庄园主。

印第安人为租种一块份地,须向大地产主缴纳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

失去土地的印第安人往往成为大地产主的债务奴隶。

在种植甘蔗、棉花、烟草等作物的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沿岸还推行种植园奴隶制。

此外,西班牙殖民者还实行“强迫徭役制”,驱使大量印第安人开采墨西哥和秘鲁的矿藏,从中掠夺大量财富。

据估计,16-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共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葡萄牙殖民者从巴西掠走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结论
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 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一些国家 在独立后出现了政治动荡、经济落后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一些国家在处理民族、宗教和文 化问题时存在困难和挑战;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面临着大国竞争和干涉等问题。因此, 第三世界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合作,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对于中国来说,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中国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三世界国家的权益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积 极的贡献。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和启示。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亚非拉国家进一 步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总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是20 世纪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 不仅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而 且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变革。在未来,第三 世界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合 作,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共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 化进程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远不 止于此,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 社会的多个层面
广泛传播
联合国的积极 推动
人民对帝国主 义侵略战争的
觉悟
2
内容
内容
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朝鲜战争与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 日本的复兴和对外关系 东南亚国家的独立与建设 印度的不结盟道路与核试验 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关系及克什米尔问题
内容
阿富汗的动荡与美苏角逐 中国在亚洲的影响与作用 非洲国家的独立与建设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非洲国家的内部矛盾与冲突 非洲国家的对外关系与合作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隶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顾名思义,本单元主要讲述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包括世界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社会主义阵营的曲折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发展。

本课内容对应第四个变化。

在教材编排上,本课内容被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发展中国家成就”“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从教材内容来看,“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占据3/4篇幅,因而这一部分必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回顾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亚非拉国家民主民族运动发展历程,其中一直有一条“近现代化”的暗线。

亚非拉国家被欧美国家殖民的重要因素就是传统落后的亚非拉国家无法抵抗现代先进的欧美国家的侵略。

正如马克思所说“英国在亚洲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

”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国家的殖民压迫一方面带来灾难,但也在客观上为其带来近现代化因素。

因此殖民体系的瓦解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罪恶以及亚非拉人民高涨爱国主义,也是亚非拉国家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殖民统治瓦解后,亚非拉国家的近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无形的殖民统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在阻碍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因此本课的难点就是理解第三世界国家的近现代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目前是高一第二学期,经过第一学期的训练,掌握的一定的文本阅读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会更多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文本,同时进一步锻炼学生文本分析能力。

高一上主要学习的中国史,学生对与中国史有一定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将会插入一些中国史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试图打破学生对中国史和世界史设定的壁垒。

三、教学目标通过时间轴、表格和地图等形式,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过程,理解不同地区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18世纪下半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了。

但是西、葡宗主国却贪得无厌地从这里榨取财富……宗主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还多方限制殖民地的商业、制造业发展。

材料论述的是()A.宪章运动兴起的原因B.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D.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西班牙、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殖民地的商业、制造业发展,最终导致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爆发。

所以上述材料论述的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故C项正确。

2.玻利瓦尔剑是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生前佩剑,委内瑞拉将授予该剑的复制品视为最高荣誉。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委内瑞拉期间,马杜罗向习近平主席授予了该剑。

玻利瓦尔剑的主要象征意义是()A.自由、主权、独立B.自由、民主、平等C.自由、平等、博爱D.民主、科学、人权,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他领导起义军队,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为拉美争取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体现了拉美人民追求自由、主权和独立的革命精神。

故正确答案为A项。

3.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但不久变成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大地产制的存在和扩大B.英美的经济军事侵略C.各国资本主义力量薄弱D.政治上考迪罗体制的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拉丁美洲国家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薄弱,导致了最终保留较多的封建因素,同时因为列强的侵略,使得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

4.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这一现象()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政党出现并开展活动,竞争激烈,故B项符合题意。

【名词解释】近代的亚非拉

【名词解释】近代的亚非拉

历史学考研
名词解释
海地革命
海地反殖民统治和奴隶制度的革命。

法国在海地建立殖民统治后,非洲黑奴受到残酷压榨、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受到歧视。

18世纪末,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的斗争,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争取公民权的斗争汇合在一起,促成了海地革命的爆发。

在杜桑·卢维图尔的领导下,革命获得胜利,海地独立,建立了共和国。

多洛雷斯呼声
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1810年,墨西哥多洛雷斯小镇的牧师伊达尔哥敲起教堂的钟声,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 ,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

它标志着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开始。

明治维新
日本进行的近代化改革。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影响,日本开始进行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自由民权运动
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

1874年爱国公党的成立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此后立志社等民权组织纷纷建立,他们反对专制
政治、要求争取民主自由权利。

后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

随着明治政府的镇压,自由民权运动最终瓦解。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埃及进行的改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内忧外患。

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后,开始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进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

这些改革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

殖民主义与亚非拉地区的近代社会生活

殖民主义与亚非拉地区的近代社会生活

殖民主义与亚非拉地区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的亚、非、拉地区,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传统的社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破坏,殖民者不仅在政治上统治着殖民地,而且把欧洲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传输进来。

无论亚洲、非洲还是拉丁美洲,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其所造成的破坏性远大于殖民者对这些地区落后或愚昧习俗的改造。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引进了铁路和电报、开办了西方式学校、法律上认可了寡妇再嫁并废除了诸如杀婴、童婚、寡妇殉葬和人祭之类的陋习等,但英国殖民者给印度社会造成的破坏却是难以估量的,加之印度传统的惯性,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非常有限的。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进行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在服装上,明治初期最早穿西服的是城市的军人、官吏、学生,以后逐步在民间流行开来。

但这一时期的西服,是十分奇怪的“混合式”。

男士西装上半身是英国式,长裤是美国式,脚上却穿着木屐,头发是长及颈部的披肩发。

1872年,政府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

1871年,日本实行男子断发令。

明治天皇于1873年断发,从而使新式发型为一般百姓接受。

有一句顺口溜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敲打半头发则可听出因循古习之音;敲打全头发则可听出王政复古之音;敲打短头发则可听出文明开化之音。

”为了鼓励断发,政府免去各地理发店的税收,而对结发店课以重税。

在饮食上,明治之前,日本人禁食猪肉和牛肉,明治维新后,猪肉和牛肉先是出现在少数大城市的餐桌上,而后逐步被百姓接受。

同时,西式糕点开始流行,咖啡和烤面包也受到欢迎。

当西方处于黄金发展时代的时候,中国却处于最痛苦的时代。

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开始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无情冲击。

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在中国也开始悄然出现,沿海城市兴建了一些洋行、货栈、近代工厂、铁路、银行、办公楼、以及娱乐场所等,电灯照明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近代亚非拉近代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巨变期,西方列强不断加深的侵略,使它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与此同时,被压迫的民族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期间出现了杜桑、米兰达、玻利瓦尔、巴布、马赫迪、全琫准等一批民族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这一时期,通过明治天皇的维新改革,摆脱了西方列强,迅速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一、巴布(米尔扎)——伊朗人的救世主他以穆斯林什叶派领袖马赫迪的传话人自居,创立巴布教,向苦难深重的伊朗人民描绘了“正义王国”的美好蓝图,他甚至具体规定了严守商业秘密,统一货币,贸易自由。

于是,被唤起的人民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大起义。

人物简说: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约1820~1850年),出身于伊朗的布商家庭。

他自己也曾经营5年棉布生意,后来,他研究伊斯兰教的神秘学说,于24岁那年,宣布自己是救世主马赫迪传达圣意的一道门(阿拉伯语为“巴布”),并自称巴布,创立巴布教。

他先在伊朗上层社会中传教,不被接受,转向下层民众,被政府囚禁,不久被杀害。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国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19世纪初,伊朗处于扎伊尔王朝时期,是封建专制国家,全国分为30个省和州,各设总督和州长,由皇亲国戚充任。

国王、高级僧侣和封建主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和财富。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列强开始染指这里。

1763年,英国强迫伊朗订立奴役性条约,取得许多特权,法国紧跟在英国后面,也强迫伊朗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与英国同样的特权和利益。

沙皇俄国也利用毗邻伊朗的有利条件,不断对伊朗发动侵略战争,在1804至1813年和1826至1828年的两次战争中,沙俄夺取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土地,勒索了2000万卢布赔款,还取得了许多经济政治特权:俄国独享在里海驻扎舰队的特权,而伊朗却不准在那里保有海军,甚至伊朗王位继承人也要由俄国指定。

伊朗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列强的盘剥使人民生活越发贫困不堪,加以饥馑、鼠疫、霍乱,人民灾难深重。

伊朗人民为了生存,开始进行不断的反抗,并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巴布教徒起义。

巴布教形成于1844年,创始人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

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什叶派把自己的宗教领袖称为伊玛目,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对伊玛目的崇敬甚至超过崇敬伊斯主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伊玛目被认为是神圣的超人,是真主灵性的体现,产生于光,真主的一切福音都通过他降世,传布人间。

一个伊玛目死了,光会转到另一个伊玛目身上。

伊玛目已有12个。

第12个伊玛目马赫迪(救世主)还在年轻时就隐遁了,但当需要时,他将重返大地,解救人类。

穆斯林什叶派:什叶派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党派”或“宗派”。

原专指追随阿里的人,后发展成伊斯兰教中的一个主要教派。

认为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

伊玛目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者,是“超人”,永不犯错误。

最后一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马赫迪(救世主) 的身份出世。

后分裂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七伊玛目派(亦称伊斯玛仪派)和其他一些支派。

生于棉布商人家庭的米尔扎适应时代的需要,宣称救世主马赫迪将通过他“这道门”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巴布”在阿拉伯语中是“门”的意思),米尔扎自称“巴布”,在伊朗各地传教。

他创立的教泥称为巴布教。

巴布传教活动的初期,主要是在宫廷、官吏中进行。

巴布主张把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家的财产分配给巴布教徒,按巴布教徒财产的多少进行分配,即财产多者多分,财产少者少分。

他要求废除一切刑法和苛捐杂税,保护私有财产,巴布反对使用暴力,企图通过宣传、感化等和平手段,说服封建统治者采纳他的改良主义主张.然而,反动统治集团却用迫害来回答巴布的要求。

1847年,巴布被捕入狱。

这以后,巴布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在狱中写了巴布教的圣经《默示录》,用宗教的语言,给人们描绘出一幅“正义的王国”的美好蓝图。

在这个王国里,人人平等,没有欺压,在家都在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默示录》还具体地规定了保障人身自由和财产私有权,经商光荣,贸易自由,负债要还,严守商业通讯秘密,统一货币等,鲜明地反映了商人的利益和要求.巴布教徒也转向人民群众宣传教义。

由于他的教义迎合了百姓的愿望,很快传播开去,还有了众多以宣传教义为己任的追随者。

1848年中,农民出身的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同其他宣传者一起,聚集在别达什特镇,向当地农民和贫民传播教义。

他们宣称,新先知即将降临,古兰经与教皇都己失效,人民没有必要再向统治者纳税服役。

一切财产归大家所有,很快,以别达什特镇为中心,教众越聚越多。

别达什特镇的传教活动,吓坏了统治阶级。

伊朗政府急忙调动军队,驱赶教徒,巴布教徒迅速转移,奔赴各地,很快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10月,聚集在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巴尔福鲁什市的700名巴布教徒,公开举行武装起义。

他们打败当地驻军以后,胜利地转移到市东南20公里的塞克·塔别尔西陵墓附近的森林里。

按照伊朗的古老传统,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不可侵犯的圣地,即使里面藏着犯人,也不能加以逮捕。

起义者来到这里之后,按照他们的理想,开始营建自己的“幸福王国”。

他们在陵区修筑了一个八角形城堡,城堡周围环以壕沟,城墙与壕沟之间还设置许多陷阱。

城堡里面建造了许多木房,给教徒们居住使用。

聚集在这里的教徒们,实行资财公有,平均享用,附近的农民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粮食和牲畜,纷纷前来加入“王国”。

伊朗国王命令王军进行镇压.开始主要是地方军队进攻,但他们根本不是起义者的对手,溃退而归。

国王看到大势不妙,让他的叔叔马赫迪·古里亲临战场,指挥军事围剿.这群妄自尊大的王军精锐依然不是起义者对手.起义者靠着夜幕的掩护,发动火攻,王叔只身一人逃进树林,捡回条命,但随军出征的王子却被活活烧死在军营,士兵们更是跑得没了踪影。

武装斗争的胜利使巴布教赢得了更多的信徒,很快达到10万人之众。

这使得王室更加恐慌,他们调来增援部队,将这片“幸福王国”围得水泄不通。

起义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城堡里粮食,弹药消耗殆尽,由于封锁,他们不能得到任何补充。

1849年5月,王叔手捧《古兰经》,对城堡里巴布教徒们喊话:“虔诚的教徒们,只要你们放下武器,离开城堡,你们的生命和自由将得到保障。

”走投无路的巴布教徒们轻信了王叔的花言巧语,放下武器,走出城堡。

王叔立刻换了嘴脸,“真主已经下了命令,要惩罚你们这伙伊斯兰的叛逆!”起义者全部被杀死。

咒骂巴布教:1850年2月,巴布教徒的秘密组织打算刺杀国王、首相和一些高级阿訇.但不幸事机泄露,密谋被破获,40名秘密组织成员被捕。

当局胁迫被捕者当众咒骂巴布。

结果,7名拒绝咒骂巴布的教徒惨遭杀害。

巴布教徒没有被统治者的血腥镇压所吓倒,1850年5月,又在赞兼举行了起义,但不久也遭镇压。

巴布被囚禁期间仍同他的信徒保持着联系,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号召信徒们为建立正义的王国而斗争。

伊朗各省甚至土耳其和印度的信徒都远道前来契利克要塞,参拜巴布。

巴布的教义日益深入人心。

面对巴布教徒方兴未艾的斗争,统治者决定杀害巴布,首相达吉汗在向国王的报告中写道:巴布活一天,其信徒的起义就一天不停,有可能变成全国范围的人民革命。

7月19日,巴布从契利克要塞被押解到当时伊朗的陪都大不里士,在广场上遭到公开杀害。

此后,统治者在全国到处搜捕巴布教徒,残酷杀害,有的分给官僚贵族,让他们任意凌辱和折磨。

巴布教并未形成严密的组织,各地起义都是地方教徒自发举行,没有统一的计划。

起义不是发动进攻,而是坐地据守,实施乌托邦计划.所以,虽然轰轰烈烈,却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明治天皇——日本走向独立自强的标志性人物明治天皇他是一个标志性人物,日本在他当政的明治时期,通过维新,摆脱了西方列强和腐朽的幕府统治,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人物简说:明治天皇(1852—1912年),名睦仁,孝明天皇次子。

1860年立为太子,1867年2月即位初,发生维新运动。

1868年4月,颁布《誓文五条》,10月改年号为明治,后实行一系列改革。

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建立绝对专制的天皇制;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夺取中国台湾,使日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逐步走上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道路。

19世纪中叶,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设朝廷于京都,实权操纵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

将军的行政机构设在江产(今东京),称为幕府。

德川家族占有全国土地的1/4,掌握有江产、大阪、长崎及其他商业上、交通上、军事上的重要地区.德川家族的家长,代代拥有“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幕府领地以外的土地,分属于叫作“大名”的割建领主,大名的领地叫作“藩”,全国有260多个。

大名效忠于将军,负拒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将军和大名把自己的领地或物产作为俸禄分赐给家臣,这种人称为武士。

这时,日本也出现了资产阶级的萌芽。

一部分武士不顾幕府禁止“囤积经商”的封建法制,或收商人为养子,或入嗣商人为养子,或通过包税、放高利贷和承揽垦荒等手段,逐渐资产阶级化。

西南部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充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的主要政治代表.这几个藩成为当时日本举足轻重的四大“强藩”。

日本的大门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打开的。

美国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后,便积极参与列强的世界殖民扩张。

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争夺亚洲市场。

1853年7月8日,由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培里率领的舰队来到日本浦贺港,递交美国总统给日本天皇的信,以战争相威胁,逼迫日本开放门户。

离港前,培里扬言次年要带更多兵力来取答复,德川幕府经不住威吓,于1854年3月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58年,两国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取得了在日本开辟通商口岸。

享有治外权等特权。

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不甘落后,很快也蜂拥上来,逼迫日本幕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在随后的一系列军事挑衅事件中,日本又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鹿鸣馆:为了向西方表明日本是一个“欧化的文明国家”,日本政府带头在国内大搞“洋化”。

当时的日本缺少像样的为其外交任务服务的国际性的社交场所和国家宾馆。

为了笼络他们的感情,日本政府于1880年决定在近市中心兴建一座名副其实的西洋式楼馆,充作接待外国客人的迎宾馆。

该馆的设计委托给当时的一个英国建筑师康德尔。

花了3年时间,耗资18万日元之巨。

时人中井弘藏为这幢楼馆起了个雅号“鹿鸣馆”。

“鹿鸣”一词取自中国《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有“迎宾”之意.鹿鸣馆常举行大型舞会,通宵达旦,纵情狂欢。

高官显贵及其眷属成了鹿鸣馆的常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