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内科学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

心功能不全:经器械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提示,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的不正常,而未出现
临床症状的状态,即伴有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称为心力衰竭。
二、病因
三、病理生理 (一)收缩功能不全
(二)舒张功能不全 1.主动舒张功能障碍,钙离子不能及时地被肌浆网回摄和泵出细胞外。 2.心室肌顺应性下降,心室充盈障碍。 例:下列是心力衰竭早期代偿机制,除了( )。 A.Frank-Starling机制 B.心脏扩大 C.心肌肥厚 D.神经内分泌激活 E.血色素增高
病
脑水肿,最终引起脑细胞死亡。轻度CO2增加;(C02麻醉)。
理 缺氧、 2.对心脏、循环的影响:缺氧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和心排血量增加,
生 二氧 血压上升。缺氧。C02潴留。 理 化碳
潴留 3.对呼吸的影响:C02是呼吸中枢兴奋剂,但浓度过高会抑制呼吸中枢。
对机 体的 影响
4.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缺氧肝、肾、肾小球;CO2潴留肾血管痉挛。缺氧继发性红 细胞增多。
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发病机制
(一)变态反 (1)速发
应
型哮喘反应
(2)迟发 型哮喘反应
吸入变应原的同时发生反应,15~30分钟达高峰, 两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6小时,数天。症状重,持续性哮喘表现,肺功能 损害。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和气道炎症有关。
(3)双相型哮喘反应
(二)气道炎 是哮喘的本质。表现为多种炎症细胞在气道的浸润和聚集,并分
二、病因 为多因素所致,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
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估计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变异是遗传决定的。 (二)环境因素 1、饮食:高钠盐、低钾盐膳食摄入。 2、精神应激:交感神经活性偏高。 3、吸烟、大量饮酒。 4、超重 5、其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一、感冒【源流】1.感冒病名最早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则。
3.“时行感冒”提出—《类证治裁》【病因病机】1.风邪是引起本命的主要外因。
2.病位:肺卫。
3. 基本病机:卫表不和(为主),肺失宣降。
4.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二、咳嗽【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病因病机】1.病位:在肺(为主脏),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2.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3.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三、哮病【源流】1.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4. 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病因病机】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基本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2.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甚及心。
3.治疗原则: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四、喘证【源流】1.《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2..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2. 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3.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喘脱—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五、肺痈【源流】1.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并对病因病机、脉证、治疗及预后作了全面的论述。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发展。
而病理学基础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诊断学中,病理学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脏腑病理变化等方面。
病因病机是病理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病因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滞,出现疼痛、拘挛等表现。
暑邪炎热升散,多伤津耗气,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气短等症。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导致肢体沉重、困倦、脘腹胀满等。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
火邪炎热急迫,容易上扰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
疠气则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过激可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等。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劳逸失度,过劳则耗气伤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津液病理变化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等。
气陷则常见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气滞会导致局部胀满疼痛,气逆可见于肺气上逆的咳嗽、胃气上逆的呕吐等。
血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
血虚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血瘀则表现为局部刺痛、肿块、唇舌紫暗等。
血热会有出血、发热、心烦等症状。
血寒多导致疼痛、手足冷等。
津液的病理变化有津液不足和津液代谢障碍。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
津液代谢障碍则可能产生痰饮、水肿等。
黄帝内经中的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

黄帝内经中的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病因病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的关系。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病因病机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的各种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火等。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异常情况,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表现,如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
病理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如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衡等。
二、病因病机与中医病理学的关系病因病机是中医病理学的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它以病因病机为基础,通过观察、诊断和治疗,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病因病机是中医病理学的理论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病理学的体系。
病因病机的研究是中医病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病因病机,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病因病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病因的分类、病机的变化规律等。
通过研究病因病机,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病因病机的应用是中医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病理学通过观察、诊断和治疗,将病因病机应用于临床实践。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指导治疗。
通过诊断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可以确定治疗的方案和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
通过治疗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黄帝内经中的病因病机理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病因病机理论。
黄帝内经将病因病机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病因病机体系。
中医中的病理与病机解析

中医中的病理与病机解析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病理学和病机学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解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一、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规律和病变机制的学科。
在中医学中,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包括机体在外界诱因作用下,发生矛盾和紊乱,导致气血、阴阳等生理平衡失调的过程。
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中所引起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变化。
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通常包括发病、发展、转归等阶段。
二、病机学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病机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因的内在联系。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衡和气血运行障碍。
病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机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转归趋势等。
根据病机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十二经络病机:认为气血在十二经络中的运行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根据不同经络气血的异常表现,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机理。
2. 八纲病机: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内外四个纲目,根据病机的不同表现,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临床表现。
3. 五脏病机: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紊乱和病理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研究五脏的病理机制,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
4. 痰湿病机:认为痰湿是导致疾病的常见病机之一,与湿邪的入侵和机体湿气过重有关。
研究痰湿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三、中医病理与病机的应用中医病理与病机的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病因

一、六淫
(二)六淫的致病特点(致病规律) 1、 2、 3、 4、 5、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整理ppt
1、风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
以春季为多,其它季节亦可发生。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性质: (浮越) 阳邪——风性轻扬、向上、向外。 开泄——风性散发。
整理ppt
(3)悲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可使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 耗损。 ---声低息微、音哑、神疲乏力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 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
整理ppt
(4)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 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遗精
(三)疠气所致病证 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
花、霍乱、鼠疫等。
整理ppt
(四)影响发病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 2.环境和饮食卫生 3.预防隔离 4.社会因素
第二节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当。
内伤病因
整理ppt
一、七情内伤
(一) 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等症。
(5)惊则气乱
是指突然受惊,气机逆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整理ppt
(6)思则气结
指思虑劳神过度, 导致气机郁结。
主要表现为脾气的郁结 ——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
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
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整理ppt
4、湿
(3)湿性粘滞 性质:粘滞,即粘腻滞着。
病因、病机

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 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 人体。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 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由 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亦容易损 伤人体的阳气。
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故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损伤相应的脏腑,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是通过影响脏 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致。《素问·举痛论) 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 阳邪。所以常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 的部位。临床常见头痛、身背项疼、鼻塞咽痒、 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 特性。
③风为百病之长:
3.饮食偏嗜
(1)饮食五味偏嗜: 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
且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 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 机能偏盛,久之则可损伤其他脏腑,破坏 五脏的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2)饮食的寒热偏嗜:
饮食寒热偏嗜,可引起脏腑阴阳盛衰变 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过食生冷寒凉之 品,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而 见脘腹冷痛喜按,泄泻清稀等症状;若偏 嗜辛温燥热之品,则可导致胃肠积热,而 见口渴、口臭、腹满胀痛、便秘等症状, 或酿成痔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理病机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Primary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病因不同,病理变化多样的慢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逐渐发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于患病2-3年或20-30年后,终将出现肾功能衰竭。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不清,其发病机理和急性肾炎相似,是一个自身免疫反应过程。
但为何导致慢性过程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机体存在某些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下降,招致微生物反复侵袭;机体又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以清除致病物质(抗原),致使抗原能持续存留机体内,并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产生慢性炎症过程。
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健存肾单位代偿性血清灌注压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跨膜压力及滤过压增高,均可引致肾小球硬化。
疾病过程中的高血压,
长期存在,可导致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加速肾小球硬化。
病理
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是两肾弥漫性肾小球病变。
由于慢性炎症过程,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
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相应肾小管萎缩,纤维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病变较轻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在硬化的肾小球间有时可见肥大的肾小球,一般可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生性肾炎;②膜增殖性肾炎;③局灶增生性肾炎;④膜性肾病;⑤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由于病变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肾组织严重毁坏,形成终末期固缩肾。
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患者并无急性肾炎或链球菌感染史,难于确定病因。
二、起病方式不一,有些患者开始无明显症状,仅于查体时发现蛋白尿或血压高。
多数患者于起病后即有乏力、头痛、浮肿、血压高、贫血等临床症候,少数患者起病急、浮肿明显,尿中出现大量蛋白,也有始终无症状直至出现呕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现方就诊。
三、高血压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多为轻、中度,持续存在。
四、尿的改变是慢性肾炎必有的症状,尿量多数较少,在1000ml/日以下,少数可出现少尿,常伴有浮肿;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明显者,尿量增多,并伴有夜尿多,浮肿不明显,甚至出现脱水征象。
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等,这与高血压、贫血、某些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六、贫血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致红细胞的分化、成熟、释放减少有关。
七、其它常因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而出现心功能不全,尿中长期蛋白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
有些患者可以浮肿、或高血压、或反复发作为其突出表现,临床上习惯将慢性肾炎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及急性发作型(见1985年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
但这三型不是绝然分开,常有重叠和转化。
实验室检查
一、尿常规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
尿蛋白微量~+++不等。
尿中常有红细胞及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
急性发作期有明显血尿或肉眼血尿。
二、血液检查常有轻、中度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成比例下降,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一般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三、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肾功能分期多属代偿期或失代偿期,酚红排泄试验及尿浓缩稀释功能均减退。
病因病理病机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Primary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病因不同,病理变化多样的慢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逐渐发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于患病2-3年或20-30年后,终将出现肾功能衰竭。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不清,其发病机理和急性肾炎相似,是一个自身免疫反应过程。
但为何导致慢性过程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机体存在某些免疫功能
缺陷有关。
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下降,招致微生物反复侵袭;机体又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以清除致病物质(抗原),致使抗原能持续存留机体内,并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产生慢性炎症过程。
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健存肾单位代偿性血清灌注压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跨膜压力及滤过压增高,均可引致肾小球硬化。
疾病过程中的高血压,长期存在,可导致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加速肾小球硬化。
病理
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是两肾弥漫性肾小球病变。
由于慢性炎症过程,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
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相应肾小管萎缩,纤维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病变较轻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在硬化的肾小球间有时可见肥大的肾小球,一般可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生性肾炎;②膜增殖性肾炎;③局灶增生性肾炎;④膜性肾病;⑤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由于病变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肾组织严重毁坏,形成终末期固缩肾。
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患者并无急性肾炎或链球菌感染史,难于确定病因。
二、起病方式不一,有些患者开始无明显症状,仅于查体时发现蛋白尿或血压高。
多数患者于起病后即有乏力、头痛、浮肿、血压高、贫血等临床症候,少数患者起病急、浮肿明显,尿中出现大量蛋白,也有始终无症状直至出现呕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现方就诊。
三、高血压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多为轻、中度,持续存在。
四、尿的改变是慢性肾炎必有的症状,尿量多数较少,在1000ml/日以下,少数可出现少尿,常伴有浮肿;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明显者,尿量增多,并伴有夜尿多,浮肿不明显,甚至出现脱水征象。
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等,这与高血压、贫血、某些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六、贫血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致红细胞的分化、成熟、释放减少有关。
七、其它常因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而出现心功能不全,尿中长期蛋白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
有些患者可以浮肿、或高血压、或反复发作为其突出表现,临床上习惯将慢性肾炎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及急性发作型(见1985年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
但这三型不是绝然分开,常有重叠和转化。
实验室检查
一、尿常规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
尿蛋白微量~+++不等。
尿中常有红细胞及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
急性发作期有明显血尿或肉眼血尿。
二、血液检查常有轻、中度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成比例下降,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一般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三、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肾功能分期多属代偿期或失代偿期,酚红排泄试验及尿浓缩稀释功能均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