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百重泉。
汉女输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
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⑵壑(hè):山谷。
⑶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⑷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⑸树(miǎo):树。
⑹汉女:汉水的妇女。
(tóng)布: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⑺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⑻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然改变,通“反”。
⑼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
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古诗词鉴赏《送梓州李使君》

古诗词鉴赏《送梓州李使君》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miǎo):树梢。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使君当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赴任,王维写此诗相赠。
赏析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
送梓州李使君古诗原文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解
1、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翻:翻然改图之翻。
这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
是敢不之论〞。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
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译文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
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寤成的布来纳税,
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
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赏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
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
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
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较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
诗的情绪积极开朗,风格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1【作品介绍】《送梓州李使君》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4首。
这首诗是王伟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投赠诗。
诗人想象了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
诗人能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
全诗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原文】送梓州李使君作者: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①。
山中一夜雨②,树杪百重泉③。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⑤。
文翁翻教授⑥,不敢倚先贤⑦。
【注释】①杜鹃:布谷鸟。
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③树杪(miǎo):树梢。
④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⑤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⑥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⑦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⑧壑(hè):山。
【韵译】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像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橦花织成的布来纳税,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梓州李使君》唐诗赏析: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首联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
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
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
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
云”(《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这首赠别诗写得很有特色。
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
这样写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诗文解释:千山万壑,长满了参天的古树,到处都是杜鹃鸟啼叫的声音。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百泉流淌,好像挂在树梢上。
汉女向官府交纳用桐木花织成的布匹,巴人常为了芋田发生诉讼。
希望学习文翁,翻新文化,教化人民,不要倚仗先贤的政绩不能超越。
词语解释:杜鹃:布谷鸟。
树杪:树梢。
输:交纳。
讼:讼争。
翻:迅速彻底。
倚:依赖。
韵译: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像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橦花织成的布来纳税,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赏析一: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
《送梓州李使君》翻译 送梓州李使君解释

送梓州李使君翻译1. 简介《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对李白离京出使的送别之情。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翻译解释,并分析其诗意和修辞手法。
2. 原文及翻译原文: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遥脸岳阳楼上看,湘君策杖草陈剡。
翻译:这青泥弯弯绕着,百步九次弯折缠绕山岳。
从远处岳阳楼上望去,可以看到湖南景色,策杖行走于陈剡之间。
3. 诗意解析《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使者离京的场景,表达了对李白的深厚情感和对他使命的祝福。
在诗中,诗人首先用青泥的形象来描绘山路的曲折,表现出离别之路的艰辛和曲折。
百步九折的描绘也突出了山路的险峻和难行,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悲伤。
然后,诗人又通过“岳阳楼”和“湘君策杖草陈剡”等景物的描述,突出了离别的远隔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充沛,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和思念之情。
4. 修辞手法分析4.1 拟人诗中的“青泥”,“岳阳楼”,“湘君策杖草陈剡”等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了这些景物人的特性,以突出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4.2 夸张诗中通过描述山路的曲折和险峻,使用了夸张手法。
百步九折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离别之路的艰辛和曲折。
4.3 比喻《送梓州李使君》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青泥形容为“何盘盘”,将山路形容为“百步九折萦岩峦”,使诗意更加形象生动。
5. 总结《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描写送别场景的诗歌。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运用修辞手法,诗人表达了对李白的深厚情感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拟人、夸张和比喻等手法使诗意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也折射出唐代士人对友谊和离别的深切关怀。
注:以上仅为个人翻译和解释,可能会有不足之处。
如有其他见解或疑问,欢迎交流和讨论。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赏析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赏析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miǎo):树梢。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翻译: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赏析: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描和工笔:
“白描”指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 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工笔”指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 入微的刻画。
典型例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赏析颈联写景的特点。 (2)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愿诗歌伴你度过整个人生。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祎
将梓州山水直写四句,声调高亮,令人陡
然一惊,全不似送使君,只似闲适诗,妙极。
——《唐诗成法》
①首联“杜鹃”这一悲剧意象的运用,有 违“闲适诗”?
②首联、颔联描写对象重复,不符合“妙 极”这一评价?
选择一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点面结合: “点Βιβλιοθήκη 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 “面”是对全场情景的总的概括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