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非古代文学专业)-2002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今后胜任古文的教学与研究打好基础。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之关联(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具备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古诗文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2)本课程主要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书目一、教材类《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四本。

《中国古代文学》陈文新两本,重点看【导学训练】和【研讨平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一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建中一本。

二、通论类《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华书局1984年《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三、先秦文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2001年《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年《诗三百解题》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论语正义》刘宝楠中华书局 1990年《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1961年《楚辞集注》朱熹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楚辞通故》姜亮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两汉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中国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年《秦汉文学编史年》刘跃进商务印书馆2006年《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年《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中华书局1958年四、唐宋文学《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李太白全集》清﹒王琦中华书局1981年《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唐诗品汇》高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唐诗综论》林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中华书局1981年《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齐鲁书社1986年《唐诗学引论》陈伯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宋诗选注》钱钟书中华书局或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苏轼选集》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巴蜀书社1997年《唐宋文举要》高步瀛中华书局1999年五、元明清文学《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明代文学批评史》刘明今、袁震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清代文学批评史》邬国平、王镇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中华书局1982年《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中华书局1978年《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清卷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清诗史》严迪昌浙江古籍出版2002年《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戏曲史》张庚、郭汉城戏剧出版社1980年《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王季思齐鲁书社1991年《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六、诗词学《宋词三百首笺注》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稼轩词长短句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东坡乐府编年箋注》石声淮著唐铃铃箋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詞曲史》王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词学论丛》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国词学理论批评史》方智范、邓乔彬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词学史》谢桃枋著巴蜀书社2002年《词学史料学》王兆鹏著中华书局2004年《唐宋词流派史》刘杨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唐宋词美学》杨海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王昆吾中华书局1996年《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灵蹊词说》缪钺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唐宋词史》杨海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金元词论稿》赵维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明词史》张仲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清词史》严迪昌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七、叙事文学《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话本与古剧》谭正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侯忠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3年《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明代小说史》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宁稼雨编著齐鲁书社1996年《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刘世德等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中国小说史丛书”(共十八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八、名著选读《山海经校注》袁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今译今注》杨任之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赋译注》袁梅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国书店1988年版《先秦散文选》罗根泽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史记》(校点本)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陶渊明集译注》魏正早译注天津出版社1994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搜神记》 (晋)干宝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宋诗举要》高步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王维诗选》陈贻欣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白选集》郁贤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白居易选集》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出版《宋诗鉴赏词典》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宋话本选》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欧阳修选集》陈新,杜维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署名王学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金元明清词精选》严迪昌选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元曲选》 (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关汉卿戏曲集》吴晓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容与堂本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凌赓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封神演义》(明)许仲琳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明诗选》袁行霈选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石头记》(清)曹雪芹著,红楼梦研究所编定中华书局1987年版《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聊斋志异选》(清)蒲松龄著,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水浒后传》(清)陈忱著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诗选》福建师大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名家词》陈乃乾辑上海书店1982年版《方苞,刘大槐,桃鼐》陈耀东选注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版《袁枚诗选》周舸岷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散文选注》靳代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诗选》靳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活尧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老残游记》(清)刘鄂著,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孽海花》(清)曾朴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袁世硕陈文新第2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袁世硕陈文新第2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袁世硕陈文新第2版
简介
本文档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概述,基于袁世硕和陈文新合著的第2版。

文中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主要以经典文学为主,如《诗经》和《尚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不同形式。

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与社会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学作品是记录
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
会的风貌、人文景观和价值观念。

同时,文学也是人们表达思想、
情感和审美追求的重要途径。

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文学对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和精神内涵。

(800字以上)。

6-1《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6-1《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一、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二、参考文献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原统编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湖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三、阅读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夏康达,王晓平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孔尚任著《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洪昇著《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阅读书目神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代码0053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5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晏殊的词集是A.《漱玉词》B.《珠玉词》C.《乐章集》D.《片玉集》2.与梅尧臣齐名,时号“苏梅”的是A.苏轼B.苏舜钦C.苏洵D.苏辙3.王安石晚期诗歌的主要体裁是A.绝句B.律诗C.歌行D.乐府4.下列属于苏轼作品的是A.《望海潮》“东南形胜”B.《踏莎行》“雾失楼台”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六州歌头》“少年侠气”5.南宋中叶功利派散文创作的代表人物是A.朱熹B.真德秀C.吕祖谦D.陈亮6.“永嘉四灵”主要学习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杜甫B.元稹、白居易C.贾岛、姚合D.温庭筠、韦庄7.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克庄B.文天祥C.周密D.王沂孙8.《救风尘》塑造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A.赵盼儿B.谢天香C.韩玉箫D.张倩女9.下列不属于四大南戏的是A.《荆钗记》B.《拜月亭》C.《白兔记》D.《琵琶记》10.张养浩散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怀古之作B.讽刺官场之作C.隐居之作D.赞美田园之作11.“铁崖体”的艺术特点是A.古朴儒雅B.婉秀顿挫C.绚丽瑰奇D.闲婉冲淡12.《醒世恒言》的编者是A.冯梦龙B.凌濛初C.徐渭D.施耐庵13.李东阳论诗主张宗法A.汉魏诗歌B.唐代诗歌C.宋代诗歌D.元代诗歌14.下列作品不属于“临川四梦”的是A.《邯郸记》B.《紫钗记》C.《牡丹亭》D.《宝剑记》15.明初散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的是A.刘基B.杨士奇C.康海D.李攀龙16.《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A.归有光B.王慎中C.茅坤D.唐顺之17.下列作家主张“性灵说”的是A.李贽B.袁宏道C.钟惺D.张岱18.唐寅诗歌的创作特点是A.自由挥酒B.格律谨严C.锤炼字句D.追求典雅19.翁方纲的诗学主张是A.神韵说B.格调说C.肌理说D.童心说20.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是A.侯方域B.方苞C.魏禧D.汪琬21.清代词坛推崇苏轼、辛弃疾的是A.阳羡词派B.浙西词派C.常州词派D.临桂词派22.汪中骈文的代表作是A.《登泰山记》B.《左忠毅公逸事》C.《大铁椎传》D.《哀盐船文》23.下列人物出自《镜花缘》的是A.贾雨村B.蒋干C.唐敖D.公孙胜24.在戏剧结构理论方面,李渔提出的是A.“贵显浅”B.“立主脑”C.“重机趣”D.“忌填塞”25.清代弹词的代表作是A.《海上花列传》B.《天雨花》C.《孽海花》D.《荡寇志》26.最能代表黄遵宪“新派诗”的是A.记述中法、中日战争的作品B.谴责侵略者罪行的作品C.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D.描写异域风物的作品27.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是A.“春柳社”B.“春阳社”C.“进化团”D.“南社”28.况周颐的词学著作是A.《白雨斋词话》B.《蕙风词话》C.《复堂词话》D.《艺概·词概》29.《三侠五义》是A.侠义公案小说B.狭邪小说C.谴责小说D.鸳鸯蝴蝶派小说3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A.李宝嘉B.吴沃尧C.曾朴D.刘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中“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之一,宋代文学包括诗、词和散文,而以词为代表。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明珠。

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宋代各时期的诗歌流派与诗歌创作,前者如欧阳修诗文改革、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等;后者如欧阳与苏轼诗歌、陆游等中兴四诗人创作。

宋词为宋代文学之重点,前有柳永苏轼后有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词作。

宋代散文创作,它们构筑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

为了完成“宋元文学史”的教学,要以文学史为线索,突出文学史论的学术性、前沿性、理论性,并有重点的讲授和评价文学史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

元代文学主要包括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而曲是代表,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名家,并出现了《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等经典作品。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宋元文学各时期各类型文学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文学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状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文学流变线索,理解唐宋文学显示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培养和提高阅读古代文学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文学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1)掌握宋元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2)配合“作品选”课程,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3)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4)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

(1)识记:宋诗的特点(2)领会:宋代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应用:宋人的忧患意识和审美情趣对文学的影响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宋代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的弘扬;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诗的特点(2)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宋代的社会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宋诗的特点;难点是:宋人的忧患意识和审美情趣对文学的影响。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参考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参考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参考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参考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参考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参考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