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认识中医的六大误区
分享中医养生保健六大误区

分享中医养生保健六大误区中医保健养生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但是很多人对于中医养生存在错误的认识,执道中医减肥小编为大家介绍常见的中医养生保健六大误区。
误区一:轻微不舒服就赶紧吃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频繁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因此要健康,增强自己抵抗能力非常重要。
要懂得一些中医保健知道,既能防患于未然,也可自行调养恢复。
执道中医瘦身专家提醒:养生方法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乱试。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
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
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
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西医将人体当做机器,如某个部件损坏,就更换维修。
而中医则将身体与精神当做一体,阴阳二气互立互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是将身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疾病也就治愈了。
所以预防疾病中医更有效。
主要调整途径有内服和外敷,及各种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疗法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
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四: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作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
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
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养生与疾病治疗。
然而,中医养生中存在着很多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让人们走上不健康的道路。
本文将围绕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进行探讨,旨在提醒人们不要在养生中误入歧途。
一、认为补品能够替代饮食和运动。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让机体自然疗愈。
但是,许多人过于迷信保健品,认为只要吃对补品就能让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
事实上,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才是健康的基础。
许多中医的食疗方也强调了饮食健康的作用,因此,人们应该重视饮食和运动,不能将重心放在保健品上。
二、瞎吃中草药,以为补就是好。
中草药被认为是中医药的代表,可是,草药也不是百无一失的。
很多人听说某种中草药能补肾,就过度使用这种草药,结果导致肝肾负担过重,不但没有健康的效果,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因此,如果想要吃中草药,一定要先经过医师的指导,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注意事项,确定使用方法和剂量,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
三、定期排毒误入歧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会面临着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问题,引起身体健康问题,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定期进行身体排毒,以达到清除体内毒素的目的。
但是,很多中医专家认为,人体本身就具备排毒的机制,过度大量排毒可能会“损害肝脏”、“破坏肠道菌群”,从而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如果想要进行排毒,一定要选择经过专业医师指导的方法,不能跟风盲目排毒。
四、将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一视同仁。
每个人身体的情况都不相同,具体的养生方法也不尽相同。
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听音乐,看书来放松身心,而有些人可能需要通过散步、瑜伽等运动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因此不能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别人的身体一视同仁,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五、将中西医养生混为一谈。
中西医养生方法是不同的,在进行养生时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中西医都各有特色,在针对不同的身体问题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医误区话题

中医误区话题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误区话题:1. "中医可以治愈所有疾病":中医是一种综合的医学体系,它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然而,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
对于某些严重的疾病,如癌症等,中医可能无法提供完全的治愈,而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 "中药没有副作用":中药是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药物,因此被认为相对安全。
然而,中药也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3. "中医诊断方法不科学":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这些方法是基于中医理论的观察和经验总结。
虽然这些方法在现代科学范畴内难以验证,但它们在中医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了数千年,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此外,现代医学也逐渐开始探索中医诊断方法的科学性,并借鉴其中的经验。
4. "中医只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医学体系,对许多人的健康问题有着实际的疗效。
总之,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最好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
同时,也应该根据具体疾病情况,综合考虑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使用误区

中药使用误区
中药使用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分病情。
每种中药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不能盲目使用。
如果不分病情,乱用中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
2. 不按剂量。
中药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其疗效,必须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
如果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3. 不按煎煮方法。
不同的中药需要不同的煎煮方法,必须按照医生或药师的要求进行煎煮。
如果煎煮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4. 随意联合用药。
中药联合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进行选择。
如果随意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5. 盲目相信偏方验方。
偏方验方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如果盲目相信偏方验方,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或产生不良反应。
6. 不注意药物来源。
中药的质量和来源直接影响其疗效,必须选择正规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中药。
如果药物来源不明或质量不可靠,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7. 忽视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会影响中药的吸收和代谢,必须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中药和剂量。
如果身体状况不佳,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
总之,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以上误区,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
同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和指导。
浅谈中医养生的五大误区

浅谈中医养生的五大误区浅谈中医养生的五大误区现在都流行养生,尤其是中医药养生被很多中老年所尊崇。
但是很多人不了解中医药,擅自用中药养生的方法,很容易就会走入误区,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中药养生有哪些误区?误区一:中药代茶饮没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药毒猛于虎。
”这里的毒是指中药的偏性。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均可导致疾病的产生,人们拿药物治疗疾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使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既然中药都有一定的偏性,在用的时候就应了解药物的寒热温凉等性质及功能主治,再辨明自身的寒热虚实,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体质症状,避免服用不当带来伤害。
若不清楚自己的体质,应咨询专业人士再用。
误区二:贵的就是好的药物应用的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药材虽然价格很高,但用在不适合的人身上,反而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补益药的滥用。
现在随着用药安全知识的普及,大多数人都知道“滥用人参,毒如砒鸩”的道理。
但即便是体虚者需要应用补益类药物缓缓调治的,也应辨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选择最佳最适合的,而不应一味只追求价格高的补益类药物。
误区三:适合别人的也是适合自己的现在养生类的节目、书籍非常多,各类名方验方层出不穷,在使用这些推荐的药方时,应当先辨明自己的病症、体质是否与这些药方的适应证相适应。
同样一个症状,如胃不舒服,用药时适合胃热者的药方不适合胃寒者,适合老人的不一定适合年轻人。
所以用药不能盲从,要符合中医最核心理念“辨证论治”。
误区四:中药冲泡方法可以随意中药冲泡应用首先当选择适宜的器具:砂质、陶瓷、玻璃的茶壶最好,带盖的保温杯也可;需煎煮的中药代茶饮用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铝器具。
以花、草、叶为主,质地泡松的中药代茶饮冲泡方法:先冲洗一下,加适宜的新烧开沸水冲泡,盖上盖闷5分钟,频频温服,冲泡数次至药味变淡。
误区五:中药可以长期应用中医历来讲究“中病即止”。
看中医常见的几大误区

龙源期刊网 看中医常见的几大误区作者:周鎏生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5期误区一:中医看病只需号脉在一些影视剧中的中医形象是医生给患者把脉后即可提笔开处方。
所以,许多人总认为脉诊很玄乎,看中医只需号脉就行。
其实,中医诊断疾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脉诊(切诊)在中医四诊中是排在最后的。
《黄帝内经》记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可见看中医任何一个诊断方式都不能忽视,要求医生必须有着丰富的技巧经验。
单纯靠脉诊,只能评判患者的表里、寒热、虚实这些辨證要素,不可能全面诊断某种病。
医圣张仲景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那些医案,也不是单用脉诊,往往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误区二:中医看病不需要看西医检查单现代中医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即首先要诊断患者是患了某种病,然后再辨出属于中医哪个证型。
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报告,我们就能确切知道患者的西医诊断,这样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
一些X光片、CT、病理切片等西医检查也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结合这些检查单,中医师能进一步“微观辨证”,从而提高疗效。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要注意,比如高钾血症患者不宜服用中药,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有损肝肾功能的药物,这些病情均需要医生通过辅助检查,即查阅西医检查单才能知道。
误区三:看中医就是开中药其实,中医治疗手段很丰富。
古代医家都是针药结合,在患者服药的同时还辅以针灸治疗,以提高疗效。
现代中医特色治疗更进一步发展了,比如各种外用制剂、中药封包治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等,将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内服药物与外治法融合,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学中医的几点误区

学中医的几点误区一,热衷中成药。
中成药大多是时方类,经方制剂只有几首:肾气丸、大黄蛰虫丸、小柴胡汤、桂枝汤、桂枝茯苓丸等。
而时方,大多药的味数太多,很难丝丝入扣地对准病机,时方医生治病也是开大方,当然这背后还有利益的牵扯问题。
经方大都药的味数少,只有薯蓣丸、鳖甲煎丸味数稍多,经方家看病一般原方原量,或稍做加减合方,药味不会太多太杂。
比如有朋友小孩感冒,明明就是个经方的栀子豉汤证,两味药就可解决,却自行用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炒栀子、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攻伐太过。
治病,有效不等于治愈,只有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的诸症皆无,才是治愈,而不是牺牲身体某一方面来治疗另一方面的症状,这不成西yi了吗?还有的朋友小孩,就一个经方的射干麻黄汤证,却自行给喂了许久的小儿肺咳颗粒(人参、茯苓、白术、陈皮、鸡内金、酒大黄、鳖甲、地骨皮、北沙参、炙甘草、青蒿、麦冬、桂枝、干姜、淡附片、瓜蒌、款冬花、紫菀、桑白皮、胆南星、黄芪、枸杞子),导致小儿变生它病,迁延不愈。
还有很多人,只要感冒发烧,就上感冒清热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清开灵,只要咳嗽,就吃小儿咳喘颗粒、咳喘宁、复方鲜竹沥、通宣理肺丸、宣肺止嗽合剂等,或是几种中成药同时吃,甚至这么从小喂到大,老人昏迷就上安宫牛黄丸。
千万不要只按药品说明书用药,它只是个概述,就像只指明了街道,却没说门牌号,能准确送货到家么?所以,得对毎味药了解,看所用药是否切合了病机、药势是否符合当下的病势。
中成药是很方便,但得明白理法方药,得学精学透,否则后患无穷。
当然,中医的单盲比起西yi的双盲,那是安全多了。
治病其实很难的,大象就在我们面前,而往往我们被蒙住了双眼。
二,不识药。
你是不是发现辛苦学成中医后,临证用药后却疗效不甚理想?能十治一二就不错了。
除了学艺不精外,药品的质量也是个大问题,经方之药更是。
中药里面的水太深。
比如,药店只有制过的水半夏,而经方里是用旱半夏,我一般生用;药店的竹茹都是黄色的,甚至是些碎屑,而经方里是用青竹茹;药店的当归都是干巴巴的,毫无油脂,还怎么补血活血?药店的前胡多是信前胡,而经方里是用毛前胡;药店的柴胡泛红,也不是经方里用的黑柴胡;药店的芍药多是硫磺熏过的,而经方是用原装的黑皮白芍;麦冬也不是经方里的去心麦冬;葛根也不是经方中的柴葛;经方中的人参也早已绝迹,我现一般用白人参纹党参北沙参1∶1∶1代替;桂枝也不是桂枝尖;杏仁也不是经方中的带皮杏仁;山药也不是无硫磺的铁棍山药;也没有淡豆豉、饴糖;竹叶也不是毛竹叶;陈皮也不是三年五年的;艾条也不是三年五年的,艾绒也不是好艾绒;酸枣仁也不是经方中偏黑的山东枣仁,而是色红亮丽的滇枣仁......以前我偶尔还会用时方,而现在,我只用经方,只用经方之药,原方原量,一两按六克换算。
中医的误区话题

关于中医常见的几个认识误区:1. 中医只是迷信或巫术: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验证。
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通过辩证施治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医只是靠草药治疗:虽然中医重视草药的应用,但中医的治疗方法远不止于此。
中医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以及饮食调理、气功练习等辅助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3. 中医与现代医学相互排斥: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相互排斥。
实际上,中医和现代医学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形成综合医学的治疗模式。
在中国,许多医院都设有中西医结合的科室,以提供更全面和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4. 中医只适用于某些疾病:中医不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疾病,也可以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的健康观念,注重调节人体的内外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中医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也可以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5. 中医治疗缓慢或效果不明显:中医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中医强调的是治本而不是治标,需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治疗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但是,中医在一些急性疾病和症状缓解方面也可以取得很明显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验证。
尽管中医有一些被误解的地方,但它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为人们提供更全面和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数认识中医的六大误区
误区1:中医见效慢,西医见效快
这种说法很笼统。
一般来说,西医在抢救重大的危急重症方面确有优势,但是,对于一些普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西药疗效不见得就快,而中医往往疗效并不慢。
并且中医在治疗某些急症方面也很有特色,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
误区2:中药味苦,针灸痛苦
在许多人眼中,中药味苦,扎针痛苦。
实际上,苦口的中药只是某些中药汤剂,很多中药汤剂并不苦,且中药剂型有丸、散、膏、丹等,可直接吞服或外用,无口苦之感。
针刺也只是进针的一刹那有些微痛,如果进针快是感觉不到痛的,主要是针刺后的疼、麻、胀、重等感觉有些人不适应。
误区3:只有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作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
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也并不是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疗都一定会有效果,因为这些病本身很可能就不好治。
误区4:看中医就得找祖传中医、老中医
在大众眼中,一位白胡子老头、一个脉枕、三根手指,加上一块“祖传×代中医”匾,就代表了高境界的中医。
翻阅许多名中医从医经历,多在40岁左右就医术出众,闻名一方。
祖传中医依赖家传经验,若本人悟性高且勤奋好学,疗效是不错。
但是市面上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祖传中医纯粹就是骗子。
只要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就是好医生,不在于他年龄大小以及是否祖传。
误区5:吃中药就不用吃西药了
有些病人过分相信中医,认为哮喘、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只要吃中药就可以了,西药的副作用大,不愿长期吃。
可是这些病必须吃西药,中西医结合才疗效好。
而且这些人很可能被“纯中医制剂”迷惑,其实好多所谓专治上述疾病的“纯中医制剂”里面就含有西药成分,所以病人一吃疗效好,停药就病情反弹。
误区6:中医不科学
中医的理论很抽象、不直观,不容易让人一听就懂。
许多病治好了也得不到西医的认可。
有个比喻近似地反映了中、西医诊察疾病的特点:中医看病好比有经验的瓜农通过看、摸、敲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西医看病好比用刀直接剖开西瓜亲自品尝一下。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现有的研究手段还只能揭示中医科学性的一部分。
一些西医大家对中医也很有研究,认为中医治疗一些疾病确有优势,如叶任高、向红丁等对中医治疗肾病、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