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行业生产率提升

合集下载

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

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
出 的关 系 , 通过研 究 8个 O C 国家 1 E D 3个 产 业 , 首 先验 证 了某 一 产 业 的 T P水 平 和 产 业 内的 R&D F
以上相关 研究 的成 果从 不 同的侧 面分析 了技术 引进与技 术进 步 的关系 , 由于研究 对象 不 同、 涉及 的
方 法 以及 指标 的选 取 存 在 差异 , 此导 致 了结论 不 因
与工业 技术 进步 之间 的关 系可 以使我们 更深 刻地 认
识 其 内在联 系 , 评价 结果 亦 可 用 于 经济 分 析 与 经 其
济预测 , 或者 为有关 部 门制订 经济 、 社会 和科 技发 展 规 划提 供参 考依据 。 关 于技 术引进 的效 果 , 国内外 有大 量相关 文献 ,
甚 至负 效应 。 j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开放度 提高 , 贸易 伙 伴 国 的 R&D 资本 存 量 增 或 加 以及技 术 领 先 国家 的进 口份 额 提 高 时 , R&D 的 溢 出 作 用 会 同 时 增 加 , 国 的 T P 也 会 得 到 提 一 F 高[ 。Ke e 则 在 产业层 面上 研究 了贸 易和技 术 溢 】 ] lr l
进 进行 剖析 , 发现 技 术 引进 大 大 提 高 了上 海 工业 的
整体 技术 水平 , 实现 了技 术进 步[ 。陈 国宏 、 赞实 3 ] 邵
证研 究表 明 , 术 引进对 技术 进步有 促进 作用 , 技 并且 验证 了两 者之 间不存 在长 期共 同发展 趋势 _ 。李 光 4 ]
第 2 9卷 第 4期
201 正 0
技 术 经 济
T e hn o y Ec o is c ol g on m c

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

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

图1 97 06 19 2 年中国 0 综合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变 化①
源 强 度 的 单 位 是 吨 标 准 煤 , 元 。 数 据来 源 于 < 国统 计 年 鉴 》 万 中 。

l ・
财经论 丛
20 0 9年 第 2期
造业 能源强度 的影 响 ,发 现对大 多数行业 而 言 ,能 源价格 的调节 效应表 现为通 过促进 能源 消费结 构 的转化来 降低行 业 能源强 度 。李未无 ( 08 J 20 )用 中国工 业 3 个 行 业 19 20 5 99 0 5年 的面 板数 据进 行实证分 析 ,发 现对外 开 放对能源 利用效 率 的提 高具 有积极 影响∞ 。最近 ,有部分 文献开 始关 注研 发支 出对 工业 能源强 度 的影 响 。Fse V n e i r adn等 ( 0 6 h- 2 0 )的 实证 分 析发 现 ,能源 价格 、R D & 、产业
技 术 引进和 国内技 术转 移与 工业 能源 强度 的关 系进 行 了实证研 究 ,并考 察 了 自主研发 的吸 收能 力对工 业 能源强度 的影 响。研 究发现 ,国 内技 术购 买有利 于 降低 工 业能 源强度 , 自主
研 发和 国外技 术 引进 并没有提 高能 源利 用效 率 。不论是 高能 源强度行 业还 是低 能 源强度行
第 2期 ( 总第 13期 ) 4 20 0 9年 3月




N .2 ( e ea,N . 13 o G nrl o 4 )
Ma . 2 o r o 9
Colce s y n Fi nc nd Ec no c l td Esa s o na e a o mis e
为:C =F(L P ,P ,P ,A = 雌 雌 咯 Q P, ) A

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三个核电站 5 台核电机组。不熟
悉 核 电的业 外人士 一定 会 自然地 认为 这三个核 电站一 定有
等。( 王彦敏、郭丽岩,2 0 )二十多年的经验表明:人 07
47
对 外 开放
的技术 水平 。在 中国的经济 现实 中存在 着两 类企 业:一 类 是本 身搞 自主研 发 ,引进技 术的 目的是为 了在技 术学 习的
2 0 年 ,这 一数值 则超过 了 4% 02 5。
( )当 “ 二 引进 来” 遭遇 传统 的体制 问题一一 以中 国
核 电 发 展 为 例
口规模 的增加 以及产业结构 的升级也带 来 了积极影响 。从 本质上讲 ,一个真正开放 的经济体决不是 “ 单程 ” 的全球 化 ,在 “ 引进来 ”的同时,还要主动 积极地 参与到全球 经济互动 、 国际劳动分工 的 “ 出去 ”的角 色 走 中。本文建立 在动态企业 能力理 论框架的基础上 ,将对 中国企业在 “ 引进 来”和 “ 出去 ”的过程 中遇 到的 走
过程中提升 自身的技术能力。其技术引进的方式主要是技
术许可以及技术知识的转移 (r n f r ;另一类是本身 Tase )
不 搞 自主 研 发, 引 进 的根 本 目的是 要形 成 自主研 发 的 能 力 。 主要方 式包括:合资建 厂,交钥 匙工程 (unk y 其 Tr— e )
虽 然在 中国 的东 海之 滨 ,秦 山之 麓, 并排 着秦 山一
从进化理论的观点来看, 企业差异是造就经济进步进
程 中 的一 个基 本要 素 ,而正 是组织 上 的差异 ,尤其 是造就
创新和从创新 中获益能力上 的差异,才是形成企业间持 久、不易模仿差异的源泉 。总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中国技术进步源泉的比较:自主创新和技术外溢——基于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研究

中国技术进步源泉的比较:自主创新和技术外溢——基于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研究

者们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 的争论 和对全要素生
产 率 的深入 思考 。C e( 7区分 了全要素 生产率 hn 19 ) 9 和技术进 步 之间 的差别 。他认 为 , 术进 步可 以分 技 为两 类 : 括在 资本 中的技术 进 步和不 包括 在资本 包 中的技术 进 步。全要素生 产率度 量 的是不 包括在资
收稿 日期 :O 0 o _ 0 2 1- 3 3
本投入中的技术进步 , 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 含 的内容更为广泛[。林毅夫和任若恩(o7对这 Ⅻ 20 )
基金 项 目 : 东省 哲 学 社会 科 学基金 项 目“ 广 全球 生 产 网络 下广 东制 造 业 创 新 能 力提 升 机 制 、 价 及 对 策 研 究” a E 6 ; 东省 评 (r o )广 7
吴建新
( 惠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 , 广东 惠州 5 60 ) 10 7
摘要: 内生增长理论 中, 在 技术溢 出和 自主创新都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通过G agr l rnel果检验发现 ,  ̄ 国内外研发 和 国内专利 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 率之 间存在 因果关系。利用阿尔蒙 多项式分布滞后模 型对国 内外研 发、 国内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 率以及全要素生产 率之 间的关系进行 比较研 究发现 , 国外研发对 中国劳动生产 率和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远 大于 国内研发和专利 , 国际技术溢 出是 中国技术进步 的主要源泉, 劳动生产率 比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好地度量 中国技术进步。
关键词 : 技术外溢 ; 自主创新; 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024 F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3 39 (00 0 - 0 4 0 10 — 8 0 2 1 )6 0 2 -6

自主技术创新:中国新世纪发展重大战略

自主技术创新:中国新世纪发展重大战略

自主技术创新:中国新世纪发展重大战略2006年2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重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自主技术创新,是指以原始创新为主进行发明创造,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产业化的过程。

自主技术创新不但能够通过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摆脱自身资源限制,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济效益,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在尖端技术上的重大自主创新突破,能够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主技术创新是中国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自主技术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一)自主技术创新能够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率,但经济质量中等偏下,在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水平方面,与世界大国相差约100年,而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例如,我国汽车产业,2006年总产量507万辆,其中90%是国外汽车“舶来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

因为我们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这就导致了我国现阶段充其量是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以生产大型飞机为例,它不仅可以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同时,大型飞机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其技术扩散可以广泛延伸至制造业,能有效带动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产业、电子产业、材料产业、发动机制造业等相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表明,利用飞机技术派生出来的产品销售额比用这种技术制造的航空产品的销售额大15倍。

实践证明,自主技术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只有立足自主技术创新,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协整分析——以1991-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例

国内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协整分析——以1991-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例

L u i IW we
fcol f uies d nsai - hnzo ntu f ho o s s miirt n Z eghuIstt o S B n A t o ie
A r ata Id syMaae et Z eghu40 1 , .R h a eo u cl nut ngm n- hnzo 50 5 P n i r .C i ) n
基 金项 目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 7 J 0 2 。航 空 科 学 基金 资 助 项 目 ( 09 G 5 1 ) 0CY3 ) 20 Z 5 0 5
8 6
李 武 威 等 :国 内研 发投 入

技 术转 移 与创 新 绩 效 的协 整 分 析
发投入 、技术 转移 与创 新 绩 效是 否 形成 了 良性 的互 动机制 ?在我 国全 面提 升 国家 自主 创新 能 力 与 全面 贯彻执行 创新 型 国家 战 略 的今 天 ,这一 系 列 问题 需 要 一个 明确 的答 复 。因 此 ,深 人 系 统地 研 究 国 内研 发 投入 、技 术转 移 、国 内技术 购 买 与创 新绩 效之 间 的关 系 ,探 讨 它们 之 间 的作 用 机制 ,不 仅对 于 国家 创新 理论 的完善 与 发展 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理论 意 义 和 深 远影 响 ,而且 对 于提 升 我 国工 业企 业 的创 新 绩 效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2 计量模 型
1 问题 的提 出 内生 经济 增长 理 论 认 为 ,国 内研 发 投 入作 为一 个 国家 内生创新 努 力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已经 成 为 有 效提 升生产率 的重 要 源泉 ,相 当多 的 国 内外 文 献 对
国内研发投入 的重要作用进行 了实证检验¨ 4。另 I ] 外 ,在经 济全 球化 的背 景 下 ,对 于后 发 国家 的 本 土 企业而 言 ,以技术 引进 、国 内技术 购 买 作 为 主 渠 道 的技 术转 移和 国内研 发 投入 相 互 作 用 ,也 成 为 了提

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研究——基于1996-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

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研究——基于1996-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
数 据 研 究 了 国 外 技 术 引进 和 国 内技 术 引 进 对 我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二 、 型 模

由于全 国各省 区经济增 长水 平差距 很大 , 内外 技术 引进水 国
响 。 过核算 国 内外技 术 引进 的存量 , 用固定效应 变 系数 模型 , 通 运
平 也不 相 同 , 因此 , 省 区国 内外技术 引进 对经 济 增长 的影 响表 各
的影响效 果。8 为 随机扰 动项 。 j
三 、 据 与 变 量 数
在我 国技 术引 进研究 方 面 , 分 学者 认 为 , 国技术 引进 总 部 我 体 水 平不 高 、 收 不足 导致 我 国创新 能 力较 弱 , 张 树 明(9 9 吸 如 19 ) 认 为我 国技 术 引进 总体水 平较 低 ,我 国企业 对 国外技 术 水平 了
为 我 国 企 业在 对 引 进 技 术进 行 创 新 的认 识 与 观 念 上有 严 重 误 区 , 分依 赖 引进 , 且对 消化 吸 收重 视程 度不 够 。在 引进 技术 过 并 的管 理体 制上存 在管 理层 级多 和 引进 策略上 失 误 的问题 。对于 我 国科 研 与生产 分离 并且 受 到发 达 国家对 我 国技术 转让 与 出 口 的严 格控 制的情 况 , 出了产 学研 三位 一体 的解 决 方案 。 小平 提 李
阶差分 模型 探讨 了三 者在 全 国省域 之 间的关 系 ,他认 为 自主 内技 术引 进对 生产 率影 响不 显著 。 其中 , 经济 实力 较弱 的西 部地

技 术 , 对 经 济 增 长 促 进 T 进 隹用 研 究
基于 19— 09 96 20 年大 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
口 赵 文 娟

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在旧中国时期,工业布局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均衡,城市工业发展迅速而农村工业相对滞后,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而且,旧中国的工业结构还存在着传统生产模式、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等问题,导致了工业发展的不适应和不可持续。

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势在必行。

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化工业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等一系列举措来实现工业布局的合理化,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字数:187】1.2 问题存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包括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给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些传统产业集中在某些地区,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其他地区资源利用率低下;城乡产业结构不平衡,农村地区缺乏产业支撑,造成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工业产品过于单一,技术含量低,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势在必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竞争力,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

【200字】2. 正文2.1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的重要举措。

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格局,使工业部门更加灵活高效。

改革开放还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创新活力,推动了科技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布局开始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变。

传统的重工业被逐渐优化和调整,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加快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了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性都 明显高 于通过进 口获得 的研发 溢出对全 要素生产率 的贡献。进一步 区分资本 品行 业 与非资本 品行业 并进行 回归,发现非资本 品行 业的溢 出效应 显著为正 ,而资本 品行 业 的溢出效应 显著 为负。利用非 资本 品 行 业的估 计结果及进 口渗透 率计 算各 行业的全 要素生产率 对 1 4个 贸易伙伴 国的研发 投入 弹性。计算表 明, 对我国的技术 溢出处 于前 5位 的是美 国、 日本 、德 国、澳大利亚和 加拿 大,这 一方 面是 因为这 些 国家 的研
[ 引用方式 ]尹今格 ,雷 钦 礼. 自主研 发 、技 术 引进 与 我 国工 业 行 业 生 产率 提 升 [ J ] . 产经 评 论 ,
2 0 1 4,5 ( 4):3 6—4 6 .



当今社会 ,任何一个 国家都不能无视技术的重要性。新古典模型指出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内 生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取决于有意识 的研发投入 ,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外部 性即溢出。一个国家获取技术的来源可以是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溢出,二者孰轻孰重因国家而异 ,国 外研发溢出中,进 口贸易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按照 C h u a n g( 1 9 9 8 ) 的研究 ,贸易伙伴 国的不 同和 贸易紧密程度会影响溢出效应的大小 。我 国不 同行业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不同,这必然会造成不同行业
发投 入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这 些国家的进 口额也较大。 [ 关键词] 半参数模 型 ; 进 口;技术溢 出; 面板 动态最 小二乘法 [ 中图分类号 ]F 4 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4— 8 2 9 8( 2 0 1 4)0 4— 0 0 3 6—1 1
学者 得 出 了进 口贸易技术 溢 出效 应 为正 的结论 ,但高 凌 云和 王洛林 ( 2 0 1 0 ) ] 、楚 明钦 和 丁平 ( 2 0 1 3 )等却发现溢出效应为负。本文试 图着力分析进 口溢 出的行业异质性 ,分别考察 资本品和非 资
本 品所 带来 的进 口溢 出 。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及指标构建 ;第四部分为计量分
获取技 术 的来源 不 同 。因此在分 析 我 国 自主研 发与 进 口溢 出重要 性 的基础 上 ,进一 步分 析各 个行 业 获 取外部 技术 的不 同来 源就 显得很 有 必要 。 自C o e和 He l p m a n( 1 9 9 5 ) d e l a P o t t e i f e( 1 9 9 8 ) ( 以下 简称 C H)对 进 口贸易 带来 的技术 溢 出进 行 开创 性 研究 以来 , 就不 断有 学者展 开此 方 面 的研 究 。 国外学 者 通 常 就 多 国展 开 分 析 ,如 L i c h t e n b e r g和 v E 【 n P o t t e l s b e r g h e ( 以下 简 称 L P ) ,K a o和 C h i a n g( 1 9 9 9 ) ,x u和 Wa n g( 1 9 9 9 ) ,C o e 、

3 6.
用这 一 优势 。另外 ,按 照 X u和 Wa n g( 1 9 9 9 ) 的研 究 ,资 本 品 贸 易 比其 他 产 品 贸易 能 够 带 来更 多 的 技术 溢 出 。那 么 ,利 用行 业数 据 进行这 一 区分 能否 解 释进 口贸 易技术 溢 出结论 的不 一致 ? 虽然 大 多数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4— 2 8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偏向性技术进 步的统计测 算方法研究 ” ( 项 目编号 :1 2  ̄ J A 9 1 0 0 0 1 ,主持 人 :雷钦 礼)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 技 术进步偏 向及其效应的统计测算与计量经济分析” ( 项 目编号 :1 3 A T J 0 0 1 ,主持人 :雷钦礼 ) 。 [ 作者简介 ]尹今格 ,暨南大学经济学 院统计学系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广 东培正学 院经济学 系讲 师 ,主要研究 方 向为 技术经济 ; 雷钦礼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教授 ,博士生 导师 ,主要研究方 向为经济增长。
《 产经评论》2 0 1 4年 7 月第 4 期
自主 研 发 、技 术 引进 与 我 国工 业 行业 生产率提 升
尹今格 雷钦礼
[ 摘要 ]利用面板动 态最小二乘 法估算 我国工业分行 业国 内研发 和通过进 口贸易从 1 4个 O E C D国家获
得 的技术溢 出对全要素 生产 率的贡献 。结 果表 明,国内研 发投入对 全要素 生产 率 的贡 献不管是 系数还 是显
H e l p m a n 和H o f f m a i s t e r( 2 0 0 8 )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借鉴 C H( 1 9 9 5 ) 的框架进行分析 ,但多数用 的 是时间序列数据 ,如尹翔硕 、俞娟和吴吴 ( 2 0 0 4 ) J ,方希桦 、包群和赖 明勇 ( 2 0 0 4 ) J ,楚明钦 和 丁平 ( 2 0 1 3 ) ;也有部分学者使用行业数据进行分析 ,如李小平和朱仲棣 ( 2 0 0 6 ) …、臧新和张国 凤 ( 2 0 1 3 ) ,使用行业数据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分析行业 间的异质性 ,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利
析及 结 果 ;最后 是本 文 结论 。
二理论基础 Fra bibliotek借鉴 G r o s s m a n和 H e l p m a n( 1 9 9 1 ) 、R i v e r a — b a t i z 和R o m e r( 1 9 9 1 ) E 1 4 j 的研究 ,我们作如下假
设 :单 一最终 产 品 的生 产需要 一 系列不 同种类 的 中间产 品 ,研发 投入 导致 的技 术进 步表 现 为 中间产 品 种类 的增加 ,不 同种 类 的 中间产 品不 能够 完全 替代 。我 们考 虑 世 界 经 济 由本 国和 国外 两 个 国家 构 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