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学案3
生物的进化教案设计

生物的进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和影响因素;3.理解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的过程和机制;4.案例分析和讨论不同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电脑;2.课件和讲义;3.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材料;4.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进化现象的兴趣。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体型、体色和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异?这是否与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有关呢?”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进化的理解和观点,为后续的学习内容铺垫。
理论授课(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讲义,系统介绍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意义、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生物进化的定义和意义;2.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作用;3.适应性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4.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对进化的影响。
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科学家的实验或研究结果,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进化的证据和支持。
案例分析和讨论(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具体的例子深入了解不同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如鸟嘴的形状和食物习性的关系,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进化等,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案例中,不同环境是如何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的?2.为什么某些特征的变异能够在进化中保留和扩散?3.进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应对环境变化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回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思考:“你对生物进化有了怎样的新认识?生物进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课后拓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
初中科学生物的进化的教案

初中科学生物的进化的教案年级:初中科目:生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进化的概念和意义;2. 了解进化的证据和方式;3. 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4.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进化的概念和意义;2. 进化的证据和方式;3.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4. 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1. 进化的概念和意义;2. 进化的证据和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2.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
教具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生物进化的图表和图片;3. 教材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和教师简要介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进化。
二、讲解进化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1. 讲解进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介绍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三、探究进化的证据和方式(20分钟)1. 分组讨论进化的证据和方式;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四、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10分钟)1. 讲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意义和作用;2. 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过程。
五、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提问,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生物进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进化的证据和方式,探究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动物的进化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进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2.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3. 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1. 动物进化的历程;2.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教学难点:1.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化石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知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2. 学生观看化石标本或图片,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2. 讲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3. 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遗传变异,外因——自然选择、隔离、遗传漂变等。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动物进化树;2. 思考并回答:生物进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互动环节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动物进化的历程、化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的进化》教案14篇

《生物的进化》教案14篇《生物的进化》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共同进化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分析事例一: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竟快13米。
为何差距如此之大?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生物进化教案

生物进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进化的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2. 掌握进化的作用和意义,理解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过程。
3. 了解自然选择的原理和适应性进化的机制。
4. 掌握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5. 能够运用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现象,如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人类起源等。
二、教学重点1. 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的机制3. 进化的证据和应用三、教学难点1. 进化的证据的理解和运用2. 适应性进化的机制的深入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生物进化的概念,提出进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进化的基本原理- 遗传变异:介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遗传变异的贡献。
- 遗传力量:探讨基因漂变、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对遗传力量的影响。
- 适应性:解释适应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 自然选择的原理:介绍达尔文的观点和自然选择的三个要素。
- 适应性进化的机制:解释适应性进化的过程,包括选择压力和适应性。
3. 讨论与实例(25分钟)3.1 讨论进化的证据- 化石记录:解释化石作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比较解剖学:介绍同源性器官对进化的启示。
- 生物地理学:探讨地理隔离与物种分化的关系。
- 分子生物学:解释DNA序列的比较对物种关系的研究和进化的证据。
3.2 进化的应用- 抗生素耐药性:解释抗生素耐药性的进化机制和应对措施。
- 人类起源:了解人类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4. 知识巩固(15分钟)结合练习题,进行进化的相关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10分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讨论其他进化相关的应用领域,如植物的驯化、家畜的改良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答一些进化相关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
o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o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和物种灭绝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进化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生物进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自然选择如何驱动生物进化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准备•生物进化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关的生物进化实验材料或视频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o引入生物进化的概念,强调生物进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地位。
2.新课讲解o讲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包括达尔文的理论和化石记录的支持。
o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作用、自然选择的影响以及隔离和物种形成的机制。
o讨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和物种灭绝的原因,包括适应性辐射、生态位分化和环境变化等因素。
3.观察与分析o展示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证据如何支持生物进化的理论。
o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或视频资料,观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现象和原理。
4.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与提升o总结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o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中的意义,以及生物进化理论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考点3 生物的进化学案

考点3 生物的进化1.物种形成的模式(1)渐变式:大多数物种形成方式如上图所示,物种4中的种群1、2、3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的差别,进而达到生殖隔离,出现新物种1、2、3。
(2)人工创造新物种A 细胞+B 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A -B 杂种植株 A (二倍体)――――――→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诱导处理 B (四倍体)特别提醒 (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包括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发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新物种形成的基础。
(4)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5)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不是地理隔离。
(6)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不是个体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共同进化(1)共同进化的类型与实例(2)共同进化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1)依据概念求基因频率某基因的频率=此基因个数/(此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①常染色体上某基因的频率=此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该基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②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
初中生物进化教案

初中生物进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进化以及进化的基本原理2. 了解进化的证据和方法3. 掌握进化的相关概念和术语4. 能够理解进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 进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进化的证据和方法3. 进化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教学难点:1. 理解进化的证据和方法2. 掌握进化相关概念和术语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班级展示板3. 进化相关实例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相似性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进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讲解进化的证据和方法,如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分子证据等3. 介绍进化的相关概念和术语,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三、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例材料展示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来理解进化的过程和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一些生物种群或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总结,强化学生对进化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种或种群,了解其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并撰写一份报告。
教学反思: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适应性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初步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以及掌握进化的证据和方法。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进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说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
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①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来的;③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说出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
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阐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物种内的个体数量能保持稳定;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
以上可得出的推论是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而生物物种的个体间普遍存在变异,而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由此可得出的推论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的机会多。
进而推出的结论是通过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4)说明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和不足。
意义: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②科学地解释了生命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③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供了有力武器。
不足: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5)说出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学习建议(1)利用已经掌握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来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
生物的进化离不开变异,而且是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出现可遗传的变异就必须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因此,拉马克提出的,并被达尔文接受的“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2)要善于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总结出达尔文学说相对拉马克学说在哪些方面更加科学;现代进化理论在哪些方面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
A.达尔文B.拉马克C.施旺D.孟德尔2.下列各项中,不是拉马克观点的是()。
A.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祖先进化来的B.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C.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3.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4.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5.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完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6.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B.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C.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D.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7.达尔文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
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的适应性D.遗传变异的本质8.达尔文得出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的推论的依据不包括()。
A.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B.物种个体数量能保持稳定C.每种生物都要以另一种生物为食D.可供生物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9.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新类型的出现是因为()。
A.获得性遗传B.用进废退C.环境引起生物发生突变D.有利变异逐代积累10.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用水蚤进行水温变化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水蚤适宜的生活温度是左右。
(2)当第一次改变实验温度时,在20 ℃和28 ℃条件下,均有水蚤能够生活,说明。
(3)当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时,20 ℃和28 ℃条件下,水蚤个体全部死亡,说明。
(4)如果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还有少部分水蚤个体生存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实验,结果培养出了在20 ℃至28 ℃范围内都能正常生活的新品种,这是的结果。
12.给你下列材料:雌性金鱼一条(A),小尾鳍的雄性金鱼一条(B),大尾鳍的雄性金鱼一条(C),水槽一个(水槽中放有3只烧杯)。
请你在右图中将三条鱼放在恰当的位置(分别用A、B、C填入图中),证明大尾鳍的雄鱼在吸引雌鱼方面有利。
请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判断金鱼尾鳍的进化方向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3.A4.C5.C6.A7.D8. C9.D10.D二、非选择题11.(1)25 ℃(2)水蚤适应了变化后的温度(3)水蚤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有限度的(4)有利变异积累12.向大尾鳍方向进化,因为大尾鳍雄鱼容易吸引雌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描述出什么是种群,判断一个生物群体是否属于一个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例如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2)说出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简单的基因频率计算。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在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3)阐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4)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5)说出什么是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6)说出隔离的概念、种类。
能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常见的类型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举例说明什么是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例如猎豹和斑马。
(8)概述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建议(1)要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节讲到了多个基本概念,例如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共同进化等。
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例如种群这个概念,在掌握时就应特别强调“同种”二字,如果一个生物群体由不止一种生物组成,就不能称其为一个种群。
(2)要理论联系实际。
如人工培育出的一些花卉、宠物等,是人工选择的条件下形成的品种,可设想,这些物种在自然条件下,进化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2.下列各项中,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3.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4.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A.18%和82%B.36%和64%C.53%和47%D.76%和24%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基因突变B.选择C.生殖隔离D.物种分化6.东北虎和华南虎这两个虎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地理隔离的结果B.生殖隔离的结果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D.基因突变的结果7.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同步进化的事例?()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B.猎豹捕食斑马C.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包括的内容的是()。
A.物种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生存环境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9.最原始的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D.只有生产者10.恐龙的灭绝对生物进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导致哺乳动物的起源B.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了空间C.为人类起源创造了条件D.使生物进化向小型化发展二、非选择题11.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
下表表示为果蝇的三种第Ⅱ号染色体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以标准型为100)。
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染色体变异与统称为突变,分析表中数据,可看出生物突变的特点是。
(2)如果果蝇生存环境的温度明显下降,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了一个新品种,将类似于。
如果这一新品种与原类型形成,就是一个新物种了。
(3)通过,使生物的有利变异,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12.下图表示某海岛上一种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
B、C、D分别是这种昆虫迁徙到另外三个海岛较长时间后,该项关系的变化。
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昆虫在不同海岛上的翅长不同,其内在原因是。
(2)B、C海岛上的昆虫发生相反的变化,是由于。
(3)昆虫物种数量最可能增加的是海岛,因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A4.C5.C6.A7.D8.C9.B10.B二、非选择题11.(1)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2)类型C生殖隔离(3)自然选择逐代积累12.(1)昆虫出现了可遗传的变异(2)两海岛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3)D昆虫向两个方向变化,最可能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能力提升【变式训练】1.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片草原上所有的蛇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C.一座山上所有的猴D.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2.很久以前,在远离大陆的某海岛上,经常刮暴风,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海岛上保存下来的昆虫具有下述特征:A.强翅和退化翅B.强翅和中等发达翅C.中等发达翅和弱翅D.退化翅和弱翅3.下列各项中,对隔离的不合理解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