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6-7的分与合》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6-7的分与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6-7的分与合》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5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6-7的分成和组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拆分玩具、卡片游戏等,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一年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学习《1-5的分与合》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在注意力和集中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6-7的分成和组合,能够运用6-7的分成和组合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6-7的分成和组合。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6-7的分成和组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6-7的分成和组合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拆分玩具的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探索6-7的分成和组合的方法。
6、7的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6、7的分与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6,7的分与合,我利用学生在认识2到5各数的分与合时获得的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提出“用两只手拿6枝铅笔,可以怎样拿?”的问题后,要求学生用学具代替摆一摆,并在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不同的分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又适当的引导学生有序的表达,并从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
比如:当学生说出:“一只手拿着5枝铅笔,另一只手拿着1枝铅笔”,并表示出“6可以分成5和1”及时提问:“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由6分成5和1推想出6分成1和5 在此基础上完整的说出所有6的分与合。
7的分与合是让学生独立操作与填空,再进行交流。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巡视会发现:“好生操作的比较快,做好就无所事事了,而个别学生就比较慢。
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更好的发挥好生的作用:培养好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让每个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所提高。
以保证到“事半功倍”我在这节课比较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和自主交流。
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
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
我认为,交换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两种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补充和提高,同时,甚至产生第三种新的想法。
人类就是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中发展起来的。
如学生从“黄瓜、包菜、鸡蛋、萝卜”中找出不是同一类的。
有位学生认为是黄瓜,理由是它生吃、熟吃都可,而其他的一般都要熟吃。
后来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交流后他觉得别的同学的理由“黄瓜、包菜、萝卜都是蔬菜”更有道理,但他也保留自己的意见,老师与同学也尊重他的意见。
学生交流时,不要管提出的想法是幼稚的还是高明的,当你学会了坦诚地讲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你的想法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同样,当你听了别人的想法,你自己的想法会得到肯定、补充,或因此而产生新的想法。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六、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一、注重培育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教学6的组成时,要紧让学生感受有序试探的优越性。
第一次:先让学生说一说将6个圆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指名乱说,让学生体会乱而容易重复,且找不全,近而引导学生发觉“有顺序的涂色,能够把6的组成不重不漏地找出来”。
第二次:在学生涂色后,有学生没有有序涂色,通过展现不同的涂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序的试探。
第三次:在学生学习了6的组成后,组织学生记一记,使学生感受有顺序的记起来更快。
二、渗透类比的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2——6的组成,能够有序的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
为此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没有让学生再动手操作,而是创设了“喜羊羊分正方体”的教学情景,说“喜羊羊已经分好了,你能依照它分好的情形找到7的组成吗?”在学生找到3组后提出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初步尝试用类推的方式寻觅答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式。
最后和大伙儿交流一个问题:教材在编写2——5的分与合时,比如5的组成,先分的是1和4,接着2和3,后面有顺序排下去,但在教学6的组成时,先是6能分成5和1,接着4和2,有顺序排下去,7的组成也是如此。
我个人以为按5的那种排法学生易于经历,但不明白教材在六、7组成的编排上有何用意。
青年教师同课异构《6和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6和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时,我利用绘本故事《鼓鼓和蛋蛋的梦想》引入情景,并将其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
学生在书上涂一涂、填一填探索6的分成时,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当时没有给时间让其订正,另外按顺序和不按顺序两种方法的对比,学生对于有序的好处说的比较少。
接下来在用小正方体摆一摆探索7的分成时,学生不太会同桌合作,也不会在摆的时候说一说是哪一组分与合,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多注意让学生体验动手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动手操作,如何有效的操作,并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让学生从一种分成想出另一种分成的引导不够。
比如:当学生说出:“一堆6个,另一堆有1个”,并表示出“7可以分成6和1”时,没有及时提问:“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由7分成6和1推想出7分成1和6,在此基础上完整的说出所有,7的分与合。
另外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没有让学生把学具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听了慧芳老师和李帅老师《认识几分之一》的课后,我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慧芳老师的课,设计思路很让我意想不到,她没有集中认识分数,而是重点讲解二分之一,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和体验二分之一,其他的分数在练习和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目的很强,学生的体验很充分,对分数的认识也很深刻。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练习设计,练习丰富并具有层次,每一个题目考察的内容都不相同,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很有趣。
李帅老师的课比较重视学生分数意义的理解,整节课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很扎实,学生都能从生活中举例表示分数,知识讲解很到位。
总之,通过这次观摩课我学到了很多,最后借赵主任的一句话作为我反思的结尾:你在哪个方面下功夫,学生在课堂上必有反馈。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矩形,则每个长方形地砖的面积是()A.200cm2B.300cm2C.600cm2D.2400cm22.两个不同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读懂孩子眼中的“有序”——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分与合》有感

师 :猜 猜看小白兔 之后会 怎么拿 ? 生 :左手拿 4个气球 ,右手拿 2 个
气球 。
师 :再接下来呢? 生 :左手拿 3个气球 ,右手拿 3个
6的分 与 合 学 生 在 幼儿 园就 有 接
气球 。
定的认知基础 , 但对于 “ 有序地分一分”
J l 案 例 再 现 A 川 x 。
气 球 ,左 手拿 4只 气 是有顺 序地 分一 分的?” 生 :我觉得第 二个小 朋友分得有顺
读懂孩子眼中的 “ 有序’ ’
— —
球”等分法 。
从 这我 们 不 难 看 出 ,说 出 6个 气 球 分 在两只手里拿 的方法 ,
气球。
1 ”和 “ 3 、4 、5 ” 的排列也能算作有序 的分发吗 ?这与本节课 的 “ 有序 ”不符
啊 !于是我纠正道 : “ 一般来说 ,有顺
生 :左手拿 5 个 气球 ,右 手拿 1 个 序地分一分应该从左边摆 1 根开始 ,然 后有顺 序地摆 出 2根 、3 根 的分法。下 面再请小朋友在桌子上有顺序地摆 出这
成 4和 2 ,6可以分成 3和 3 。 效果 出来 了 ,这两个孩子 的回答体 现 出了我铺设 “ 猜猜小 白兔接下来会怎
么分 ?”这个 问题 的效果 ,见证 了孩子
该如何引导呢?课 后仔 细想想 ,觉得 可 以用 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
第一种方法 :从 “ 如何分才能便 于
记 忆 ? ” 这 方 面 去 引 导 。教 材 的 画 面 里
的理解程 度到底 怎样 呢?从 孩子 的回答
我们 不难看 出 ,在探讨 6 根小棒 的不 同
分法时 ,他们 并不是从 “ 有 序”这个 角
苏教版《6、7的教学反思》

《6、7的分与合》课后反思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
因此,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更倾向于让学生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
在处理作业时,我发现习题基本上围绕成对出现的数的分与合,这样,在教学6、7的分与合前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成对寻找一个数的方法的意义何在?我要不要综合一下,对成对与有序找一个数的分与合不分伯仲?再度研究教材上的例题,骤然发现成对并没有排斥有序。
以6的分与合为例,撇开虚线框里联想到的式子,书上出现的顺序是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3和2,这其中是按照左边一个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说6的分成的,然后再由一个式子“反过来”想到了另一个式子。
只是我想,教材上的例题图要是按照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这样的顺序来呈现会更好呢?感觉孩子习惯上更倾向于把左边一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说。
上课伊始,由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气球创设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6的分与合时,通过分一分、讲一讲让学生主动探索得出6的分与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议一议、填一填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操作和思考。
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7的分与合,由增加一个气球从6的分与合自然地过渡到7的分与合。
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并有序地得出7的分与合,体现了教材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
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想想做做的题目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不仅囊括了7以内的分与合,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但由于对低年级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孩子们课堂纪律比较散漫,以及课堂密度相对不高等需要改进的地方。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课始,复习2345的分与合,每答对一题,从给孩子一个气球,复习6个题目之后,孩子一共有6个气球。
我问6个气球放到两只手里,可以怎么放?我让孩子们通过摆一摆小圆片之后再交流,孩子们大多能说出答案。
但是,教参的要求并不仅仅于此而已,分气球的同时,要能渗透“有序”“推想”2种思想,因此怎么渗透成为了关键。
出示情境图后,根据图中小孩左右手的气球数目,学生能够写出以下式子接下来,我问了一个问题“黄老师很喜欢这三个小朋友的放法,因为他们的方法很有顺序,你发现了吗?给你一个小小的提示,先看看他们的左手的气球数目,再看看他们的右手的气球数目!”(提示之后,孩子们也能说出来)接下来,我让学生把已经填写的这三个式子“背”出来,当然“背”的真正目的是让他们在记忆这些式子的过程中,感受到所谓的“有序”带来的必要性。
接下来,是“推想”出虚线框里的式子。
我问“根据上节课的经验,我们知道,一种分法,可以写两个式子,只要把你桌上的学具左右怎么样呢?”(交换位置)“那现在你知道虚线框里藏着那个式子了吗?”孩子们大多也能写出后面的方框里的式子。
交流完后,最后问“看到这个式子(指着方框前面的式子),你应该立刻能够写出哪个式子(虚线框内的式子)呢?”接下来是,让孩子们“背”出这所有的6分分与合,“背”的背后其实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有序”和“推想”能帮助他们有条理的记忆,让他们感受到“有序”和“推想”所带来的优越性。
最后是让孩子们自主探索7的分与合,我的要求是“用圆片先摆一摆,但是王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必须得像刚刚的三位同学那样有顺序的摆一摆。
摆好一种,就记录在书上。
可以同桌合作”遗憾地是,虽然我之前为了体现“有序”“推想”做了好多设计,但是在学生自主探索7的分与合的时候,还是有好多学生,逮到一种摆法就写在书上,并没有顺序可言。
接下来,我是找了一个较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给大家看的。
想想做做解决之后,可也就结束了。
后来,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修改:找一个“有序”分的学生和“无序”分的学生,上台来,让他们背一背,看谁背的快!让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体现出“有序”是能够帮助他们有条理的记忆的,感受到这种思想的必要性。
《6、7的分成》教学反思

《6、7的分成》教学反思
《6、7的分成》教学反思范文
《6、7的分成》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6的分与合,我进行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几个气球,小朋友的两只手上分别有几个气球?通过交流认识到6可以分成5和1或者1和5,比较发现这种两种数的组成两部分交换位置而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对。
观察第二幅图,让学生怎样对数的分与合来表示。
第三层次观察第三幅图后说说怎样对数的分与合来表示,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里只能把6分成3和3呢?在学习7的分与合时,我让学生动手去把7个方块,自己去分一分,说一说,并通过板书写出7的分与合,学生由于受到经验与思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分成,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排一排,读一读。
学生已经懂得6、7的分成,还要教学生读与记。
在引出7的分成后组织排一排,并引导学生读一读,在此基础上我擦除了7的分与合的`一些数字,在分的部分中仅留下6、5、4这些数字,根据留下的数字去记一记;然后把这些部分中的数字全部擦除,再让学生记一记;最后让学生说说除了这样一对一对记,还可以怎样来记呢?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记忆,感受到有序的重要性。
但在作业反馈时,发现小朋友对于6、7分成的应用(6、7的加减法)掌握得不错。
看来教学一定要多点注重细节,再简单的问题也
要认真研究,深度挖掘知识间联系,这样学生就学得很轻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教学6的组成时,主要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优越性。
第一次:先让学生说一说将6个圆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指名乱说,让学生体会乱而容易重复,且找不全,近而引导学生发现“有顺序的涂色,可以把6的组成不重不漏地找出来”。
第二次:在学生涂色后,有学生没有有序涂色,通过展示不同的涂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序的思考。
第三次:在学生学习了6的组成后,组织学生记一记,使学生感受有顺序的记起来更快。
二、渗透类比的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2——6的组成,能够有序的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
为此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没有让学生再动手操作,而是创设了“喜羊羊分正方体”的教学情景,说“喜羊羊已经分好了,你能根据它分好的情况找到7的组成吗?”在学生找到3组后提出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初步尝试用类推的方法寻找答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和大家交流一个问题:教材在编写2——5的分与合时,比如5的组成,先分的是1和4,接着2和3,后面有顺序排下去,但在教学6的组成时,先是6能分成5和1,接着4和2,有顺序排下去,7的组成也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按5的那种排法学生易于记忆,但不明白教材在6、7组成的编排上有何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