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魏晋壁画墓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饮食生活初论——以河西魏晋壁画墓为中心的考察

— —
以河西魏 晋壁 画墓 为中心的考察
郭 志 华
( 云 南 民族 大学人 文学 院 云 南 ・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河西魏晋壁 画墓 , 以其数量众 多、 内容丰富、 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彩砖壁画 闻名于世 , 被人们称之为“ 地下画
廊” 。本 文拟 以嘉峪关新城 魏晋墓壁 画中有关饮食生活的画像砖为主要研 究对象 , 通过壁 画展现 的内容 , 浅析 当时河
西地 区民众丰富的饮食 生活 。 关键词 河西魏晋墓 画像砖 饮食生活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3 8 文 献 标识 码 : A
在甘肃省河 西走廊的武威、 嘉 峪关 、 酒泉等地 , 分布着规 0 1 4中, 均是有 四女行进 , 前有三婢女手捧食盒, 跟随其后的一 模庞大 的魏晋墓葬群 。而最引世人关注的是这些墓葬中 尚存 婢女持筷和盘 ; 在 M6 0 7 5中, 一婢女手持一盘 , 盘中有耳杯 , 六 百多幅 内容丰 富、 文化意蕴丰富的画像砖 , 它们基本保存完 另一手趋 向前 , 前为一圆旋, 上置一斛, 斛中有勺; 在 M6 0 6 6 好, 色泽如新 。 中, 为两婢女进食 , 前一人手持食 盘, 后一婢女双手捧食案, 案 表现人们 日常的现实物质生活 ,是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的 上置食物和食器 。无论 是奴婢整齐进食 , 或提 匣, 或取箸, 或 最 主要题材,也是最具特色的 内容。特别是其 中关于饮食生 摆设食物 , 都生动详细地表现 了进食的完整过程 。 活的画像砖 ,对了解 当时河西 民众丰富的饮食 生活具有重要 在M1 0 1 9 号画像砖中描绘的墓主人进食画面 , 反映了当时 参 考价值和意义。 河西地区别具特色 的饮食 生活 。 男主人坐于榻下, 手持扇, 旁有 河西地 区自古水草丰美 , 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之地, 史称: 朱书 的“ 段清” 二字, 一仆手持长柄铁叉, 将炙烤好的肉串递于主 “ 自武威以西, ……地广人稀, 水草宜畜牧 ,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 人, 仆人旁书“ 幼絮” 二字。 这一烤 肉串的画面, 是迄今为止发现 又 由于 河西 地 区历 史上 一 直 受少 数 民族 游 牧 生活 习俗 的影 响 , 以铁 叉 烤 肉 的最 早记 录 。在 新 城 魏晋 墓 中 , 有 大量 关 于烤 肉的 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 。 魏晋十六 国时期, 连绵不 断的 饮食 场 景 , 仅 在 M6中, 1 0 1 - 1 0 5号 画像 砖均 描 绘 了侍者 将 烤 肉 战争需要大量的军事补给 , 所 以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饲 串递于墓主人的画面 , 可见这一饮食方式的普遍存在 。 养牲畜家禽。相对稳定的环境、 畜牧业的繁荣 , 反映到人们食 魏 晋 十六 国 时 期 ,河 西 相对 稳 定 的政 局 和 水 土 丰饶 的 自 物结构的的变化中, 即是牛、 猪、 羊、 鸡成为当时的肉食来源 , 故 然环境, 使农业作物 获得了极大的丰收 , 这也为酿造技术的发 画像砖 中屠宰各种动物的画面频频出现 。在嘉峪关新城六号 展带来了无尽 的原料。这一时期,河 西的酿造业形成了相 当 墓0 1 5号画像砖 中( 简写为 M6 0 1 5 , 下文 中凡标注为 Mx X X X 大的规模, 且水平较高 。《 甘州府志 ・ 风俗》 载, 当时“ 酒有数
魏晋壁画之伏羲女娲图

2014年9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一、概述自70年代以来,嘉峪关已发掘的20余座墓葬中陆续出土了9幅伏羲女娲图像,其中有5幅收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均为馆藏珍贵文物。
1979年新城13号墓出土伏羲女娲棺图。
1979年嘉峪关文管所在新城古墓区发掘了两座砖室墓,13号墓的后室放置两具较完整的木棺盖,内绘伏羲女娲图。
现存新城魏晋壁画艺术陈列馆。
女棺伏羲女娲图像为人首蛇身,尾部相交,伏羲在右,左手执规,头戴山字形冠,留八字须,胸前日中一乌,女娲在左,右手执矩,发髻高挽,胸前月中一桂树。
伏羲女娲周围饰云气纹。
棺盖长280,宽59,厚8厘米。
男棺伏羲女娲图像为人首蛇身,尾部有兽足。
伏羲在左,右手执规,头戴山字形冠,胸前日中一乌,女娲在右,左手执矩,发髻高挽,胸前月中一蟾蜍。
伏羲女娲着宽袖交领衣,似在轻盈云气中飞舞。
棺盖294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
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始祖,据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伦理。
他们手持规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反映在魏晋墓棺板画中的伏羲女娲形象,意在追求死者与生之无异的精神生活环境,它既有祈福求佑、祛邪避恶的功用,同时,又寄托了贵族阶层对神仙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伏羲女娲传说传说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这个传说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所表现的形式多样:有说唱的形式,如现今保存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有文献的零星记载,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
在出土的画像中,伏羲女娲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娲画像,代表了每个时代、文化中相异的信息。
(一)伏羲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
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2020·03图1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鞍马图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在以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敦煌为中心的四个区域内,发现汉代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58座,在历经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其形制和壁画内容再现了河西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和礼仪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尤其是对出行有着严格的规制,河西魏晋壁画墓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壁画砖反映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真实状态,为探究魏晋河西地区出行文化提供依据。
早在商周晚期我国就出现了车马形象的岩画、甲骨文以及车马坑的车马遗骸[1],商代时期的车马埋葬制度衰弱,春秋战国以来绘于器物之上的车马出行图开始在墓葬壁画中出现,表达墓主对死后生活的期望。
1973年咸阳3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成组长卷壁画《车马出行图》[2]。
西汉以后壁画墓兴起,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河南永城柿园汉墓[3]为最早的壁画墓,但是此墓壁画中没有出现出行题材,直到东汉时期出行题材才在壁画墓中广泛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图像在壁画墓中开始逐渐减少,河西地区作为汉文化的承传地,很好地保留这一传统并呈现地域特征。
1944年敦煌翟宗盈墓发现后,夏鼐在《敦煌考古漫记》将此墓定为东汉晚期至晋初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考古发现范围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分布从最初的酒泉、嘉峪关、敦煌扩大到高台、民乐、永昌、武威、瓜州等地,遍及整个河西走廊。
出行侧重于与礼仪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这些日常生活的微观变化和潮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
通过对壁画中出行仪仗的规模和墓主的冠服特点与文献对照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壁画墓的墓主身份均为当地的世家豪族。
图像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挖掘图像从产生到流变乃至消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是美术史图像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各区域文化间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导地位,墓葬图像更加强调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使得艺术取向更加多元化并相互影响。
甘肃嘉峪关新城镇景点

甘肃嘉峪关新城镇景点
甘肃嘉峪关的新城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许多景点值得游客探索。
其中包括:
●新城墓群:位于嘉峪关市东北18公里的新城镇和酒泉市肃州区西20公里
处的果园乡连接地段的砾石滩,以及部分农田耕地当中。
墓群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公里,占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的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魏晋至唐代的墓葬群。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为研究我国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可靠的形象实物资料,同时,还填补了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白,因此它享有“地下画廊”的美誉。
总的来说,甘肃嘉峪关的新城镇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魏晋壁画墓伏羲女娲图像研究

魏晋壁画墓伏羲女娲图像研究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4期摘要:伏羲和女娲作为我国重要的神话人物,在我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中拥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神话传说中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汉代的墓葬壁画中发现伏羲女娲为题材的壁画,这就表明伏羲和女娲作为信仰在当时的民间十分流行。
在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伏羲女娲作为信仰得到了广泛传播,在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伏羲女娲的图像壁画,为我国的科研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料。
关键词:魏晋壁画墓;伏羲女娲图;图像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4.044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游牧民族驻扎放牧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所以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在我国都有重要的地位,河西走廊在我国古代进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传世的文献中关于这一地区民族信仰的记载很少,所以魏晋时期墓葬中的壁画对研究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有重要作用。
1 魏晋壁画墓中伏羲女娲图的分析1.1 1994骆驼城南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骆驼城南墓位于骆驼城乡西南6千米处,向北2.5千米就是骆驼城故址,在这里一共东西排列着3座墓,其中伏羲女娲图位于中间的一座墓中。
该墓由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五部分组成,墓中大部分的图像被破坏以及盗取,共发现图像58幅,主要的壁画内容为表现当时的生活状况,如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以及畜牧狩猎以及各种家畜屠宰等,其中就有3幅伏羲女娲图,如图1所示。
壁画长39厘米,宽19.5厘米。
在画中,伏羲为人首蛇身,身穿宽袖袍,一手持日轮,日轮中有一只飞翔的金乌,另一手持矩。
同一墓葬中发现女娲壁画一块,尺寸与伏羲壁画完全一致。
女娲为人首蛇尾,一手持规,另一手持月轮,在月轮中有一只蟾蜍,女娲周围有很多飘飞的云彩。
这三幅壁画都有脱落现象,但是基本保存完好。
1.2 1999水口M1出土的伏羲女娲图这座墓葬位于骆驼城乡的苦水口,主要由墓道、照墙、前室、中室及后室这几部分组成。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反映的男性服饰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反映的男性服饰作者:王刚来源:《卷宗》2017年第26期摘要: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墓出土的砖壁画中描绘男性服饰的冠帽帻巾、服饰、佩饰与魏晋时期的中原不同,受嘉峪关地区气候和多民族聚集及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
关键词:河西;魏晋墓砖壁画;服饰魏晋时期,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汉民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男性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
与中原不同的是,嘉峪关地区因其地处地域气候不同和多民族聚集及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
尤其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使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服饰出现融合的迹象。
1 冠帽帻巾古代汉族人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无论男女,均为长发。
为了行动方便,需将头发固定,于是出现了冠帽帻巾等男子头上的饰物。
古人二十岁以前垂发,称为髫。
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散披于后,叫总发。
若扎成左右两束,叫总角。
贵族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仪式,即冠礼,以示成年,庶民百姓20岁时不加冠而以巾包头。
奴隶则剃发。
冠由冠圈和冠梁组成,主要为固定发髻。
戴冠时,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以纚(一块整幅六尺长的黑帛)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再以笄(细长的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一般是竹子做的。
)贯穿冠圈和发髻,将冠圈两旁的丝绳在下颌处打结,以定冠。
古人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魏晋时期,冠成为官吏的专用物品,使用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冠的种类较多,基本沿袭秦汉,主要有: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武冠、高山冠、法冠、却敌冠、樊哙冠等。
通天冠是皇帝所戴的冠饰,远游冠为皇太子及宗室诸王之冠,进贤冠为文官的冠饰,以梁的数量体现等级品位,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
武冠,又名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笼冠,为武官及皇帝侍臣的冠饰。
高山冠为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的冠饰。
曹魏明帝时以其制似通天冠、远游冠,将高度降低。
中国魏晋南北朝壁画墓和日本装饰古坟的比较研究

图一1.石棺类装饰古坟2.石障类装饰古坟纪初的冈山县千足古坟凹。
主要纹饰仍是直弧纹和圆圈纹,且加施了红、白、青、绿等色彩,与石棺的装饰有所不同。
而熊本县千金甲一号坟石障上,不仅在绘制的同心圆及对角线内加入了箭袋图案的浮雕,而且还加施红、青、黄等色彩。
实际上,这种装饰古坟,是石棺类装饰古坟向墓室的壁画类装饰古坟过渡的中间环节。
壁画类装饰古坟,是在横穴式石棺的壁面上直接绘彩,或者描绘出线刻的纹饰。
如6世纪初福冈县日之岗古坟钞,在墓道、墓室、天井部位,绘有同心圆纹、连续三角纹、蕨菜纹,并加饰了盾、大刀、马等图案。
色彩以红色为主,用蓝色和黄色点缀。
6世纪中期的福冈县王冢古坟@,还出现了几何纹、武器及人骑马图案。
这个时期还产生了故事题材的壁画。
进入7世坟,如鸟取县的尾山古坟、茨城县的虎冢古坟。
这时的壁画除了传统内容以外,还有武器、船、动植物、人物等图案。
在摄取自然与社会生活现实的景物入画方面,呈现出一种更为自由的风格@。
横穴类装饰古坟,实际上是一种崖墓形制的古坟。
通常是在崖面上挖掘出一个横穴墓室,壁面上有线刻和浮雕纹饰。
6、7世纪流行于九州、东日本以及近畿地区。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熊本县菊池川、球磨川流域的装饰古坟o。
墓室内有人物和武器的浮雕。
而宫崎县的墓室中则有表现建筑的图案四。
装饰古坟的线刻和壁画内容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些绘画及图案总是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
装饰古坟最早出现的纹饰是直弧纹和铜镜纹饰。
直弧纹即直线和弧线的组合,寓意着屏障邪恶,消灾避难。
另有铜镜纹饰、盾、刀等器具的变形图案,也是镇妖避邪的思想占主导。
至于人物图案中的武士形象,应与古坟时代墓葬周围树立的埴轮一样,起着某种防范作用。
而墓室中鸟站船头的画面,则寄寓了一种引导死者平安到达冥间彼岸的期盼固。
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和装饰古坟的比较我们拟从中日两国壁画墓的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随葬品、壁画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纪后,九步}I以夕h的地区图二1.壁画类装饰古坟2.横穴类装饰古坟也出现了壁画类装饰古·73·家族合葬。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嘉峪关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麓,因山两名。
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万里长城时置。
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为河西第一隘口,开始筑城设关,以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才形成一个比拟完整的防御体系。
明弘治年间,为防吐鲁番东侵,曾进行重修。
这关雄伟壮观,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比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关隘、但嘉峪关初建时不过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O平方米。
而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O余平方米,比原来的大十数倍。
它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关城周长733米,就中内城周长64O 米,面积为原先的大小。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
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
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
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
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
外城比内城高2.7米。
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
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
1924年城楼被毁。
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上筑围墙,连接长城。
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
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屡次维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
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
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
道路本已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魏晋壁画墓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首先,我代表丝路旅行社及所有工作人员欢迎大家的到来。
俗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能够在这里见面,是我们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所以我非常荣幸地能够认识大家并为大家服务。
正在开车的司机呢,是魏师傅,魏师傅已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所以请大家不要担心,在他的保驾护航下,我们会很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我是本次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导游,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或者小李,反正怎么顺口怎么叫。
在接下来的旅途当中呢,大家如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尽量做到让大家都满意。
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有一个愉快并难忘的旅途,谢谢!现在离嘉峪关还有一段路程,在这期间呢,由我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嘉峪关的概况吧!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端,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长城主宰”、“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钥”之称。
这里的人口不多,只有15万,这里降水量少,而且嘉峪关是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城市之一,气候属于大陆性荒漠气候。
它们主要的水资源来源于祁连山的雪水,口感香甜,不是一般的自来水。
嘉峪关隶属于酒泉市,在1971年设的省辖市,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之一,在1994年,进入全国经济“明星城市”之列,又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诸多名誉。
所以呢,待会进入市区后,大家可以看到,地上没有一点垃圾,很干净。
嘉峪关的风物特产很丰富,比如,“嘉峪石砚”、“驼绒画”、“夜光杯”、“风雨雕”、以及“戈壁石画”等。
到哪都不能忘了吃的,来嘉峪关更是少不了品尝一下嘉峪关的烤肉啦,虽然在兰州也有,但是比不上这里的正宗,我建议大家去尝一尝。
嘉峪关的旅游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关城;还有悬臂长城“天下第一河墩”讨赖河墩;亚洲距城市最近的冰川“七一”冰川,说到这嘉峪关名称的由来,我可得好好给大家讲讲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嘉峪关的嘉字在古代是“好”的意思,而峪字呢,结合象征字来说,就是“山谷”的意思,因此被称为“嘉峪关”。
以及我们今天去参观的旅游景点,被誉为“地下画廊”的新城魏晋壁画墓。
各位游客朋友们请注意,我们已经到了新城魏晋壁画墓景区,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跟我下车吧。
我们今天的安排是这样的,现在是8点,我们将于12点之前参观完该景区。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进去之后,不要拍照,闪光灯对这些文物有害,而且请不要用手触摸,请大家配合一下工作,谢谢。
现在,让我们去里面探索神秘的历史吧,出发!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就是魏晋壁画墓,处于嘉峪关市20公里处的新城乡的戈壁滩腹,312国道北侧。
大家不要看四周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其实这地下坐落着1400余坐古墓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里面出土的壁画,多的都是一砖一画,当然也有很多个砖组成画面的小幅壁画和半砖一画。
砖壁画包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精巧,因此有“地下画廊”之称,体现更多的是“民俗”二字,因此也有“地下民俗画廊”之称。
它为敦煌莫高窟的前身,且为壁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帝王将士死后,在修建坟墓的时候,用刻有丰富内涵的图像的砖修砌墓室四壁,起到坚固、美化和表达深刻含义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参观的是6号魏晋壁画墓。
现在,我们就进入口往里面
走吧,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入口高8米,大家请往上看,这为等腰三角形覆斗式干砖堆垒的,对天堂生活的畅想。
还有四灵兽,它们也是四方之神,分别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它们是这墓里的镇墓兽。
整个砖画墓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通过洞进入到前室里。
过的时候尽量把头低点,以防撞到,嗯,大家看,在我们左边的图是“牵驼图”,使人联想到张籍的«凉州司»:“边城暮雨雁飞底,芦苇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右边的呢,分别是“耕种图”和“采桑护桑图”。
仔细看,是不是包彩艳丽、画法精湛呢,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里面两边各开一小,因为像人的耳朵,所以被称作是耳室,左边是东耳室,右边是西耳室。
通过这个小过道便是中室了,请大家过的时候小心,我们右边的砖图是“燕居图”,左边的是“烤肉图”以及第一组砖图,在我们上方挂的这个油灯呢,叫做“长明灯”,它具有保护壁画的作用,是不是很神奇呢,这左右两边还是和前室一样,东耳室和西耳室。
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仍然低头,小心不要碰到头。
大家看这里,其实,它是“夫妻合葬墓”,再看“伏羲女娲图”,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墓的主人是汉族,这第三个砖墓画,七圆圈画像,更是体现了墓主人对福禄寿的企盼和追求。
各位朋友,魏晋壁画墓的发现填补了魏晋时期的绘画空白,它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今天参观6号魏晋壁画墓的活动结束了,现在我们按原路返回,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