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试讲逐字稿
溶解度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英东中学的陈国聪,我讲授的课题是“溶解度”。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四、教学设计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初中化学试讲范文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含义。
- 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常见现象。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物质溶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定义。
2. 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温度、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2.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溶解有哪些特点?3. 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
1. 溶解的概念:- 教师讲解溶解的定义,通过实例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 学生跟随教师演示,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现象。
2. 溶解度的定义:- 教师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单位。
-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溶解度与温度、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强调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2. 实验步骤:- 将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别放入水中。
- 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实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异。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定义。
初中化学溶解度面试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面试教案
一、教学内容:化学溶解度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应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等;
3. 实验仪器:天平、温度计等;
4. 课件或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实验或教学PPT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
(1)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物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数,通常用g/L或mol/L表示;
(2)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温度等。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不同温度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对溶解度
的影响。
4.计算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题或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5.应用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冬天洗澡时温水怎么加
热才会更省时间省力等。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应用化学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计算题和应用题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化学溶解度面试教案的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本初中九年级下册的化学9.2溶解度说课学习教案稿文本

《溶解度》讲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第一感谢市里教研室给我供给一个展现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坐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可贵建议。
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边我将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教课反省等六个方面进行讲课。
一、教材剖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自参加的两个“活动与研究”和两个“议论”为线索组织教课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经过议论引入溶解度的看法,再以一个活动稳固和应用溶解度看法,最后经过议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看法。
学生固然关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习,可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各种状态却极少思虑。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必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鉴于以上剖析我以为本课第一课时的要点、难点为以下三点:【要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研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剖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固然关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第1 页象比较熟习,可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各种状态却极少思虑。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习却不必定会解说,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必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因此本节课经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看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三、教课目的鉴于以上剖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术】1、经过实验研究,成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看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的方法,并议论剖析溶解度的看法。
2、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说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育活动与研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成立假定→设计方案→着手实验→察看记录→剖析现象→得出结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变是有条件的,逐渐成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看法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渐培育由详细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育学生相互协作、友善相处的健康心态。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面试说课稿 溶解度第二课时

溶解度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2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探究溶解度曲线等内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在此之前已经定性的研究了溶液,以及饱和溶液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2、初步学习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4、能利用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身边常见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学习化学对生活用处很大。
3、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含义2、探究溶解度曲线4、教学难点1、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和饱和溶液的概念,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本课题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三、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启发教学法、问题讨论法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分别为新知导入——新知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巩固——布置作业环节一:新知导入(复习回忆,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复习回忆饱和溶液的概念,(得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即溶解溶质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
《溶解度》说课稿_5

《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
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
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022年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英东中学的陈国聪,我讲授的课题是“溶解度〞。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拟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拟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到达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学法指导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到达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四、教学设计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溶解度》试讲逐字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试讲逐字稿
各位考官下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化学的19号考生,我的试讲题目是《溶解度》.(写板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身份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不能在一杯水里无限制的溶解蔗糖或者食盐呢?对,不能。
那么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好,没关系,那么现在我们就自己来寻找答案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溶解度。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我们先来做一组实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观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好我们开始我们的实验。
在这里边,在我们的室温下,这里有一个烧杯,里边装了二十毫升的水,那么老师现在要向里边加入5克的氯化钠,大家看一下现象。
接着我再加入5克氯化钠,大家再看一下,最后我再加入10毫升的水,大家观查到了什么现象?
好,我们将我们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我们的实验结果来汇总一下,谁来说一下呢?好,你来说一下。
哦,这位同学说到他在第一组实验中看到氯化钠完全溶解了。
好,不错。
还有呢?嗯,你来说一下。
这位同学提到在继续加入5 克氯化钠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
还有第三个实验呢?嗯,你来说一下。
这位同学提到氯化钠再一次完全溶解了。
那么我们从刚才所说的以及我们的实验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如何定义的。
我们第一个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刚才同学们说到观察到第二组实验现象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
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的室温,同时我们加入的是第二次的5克,从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呀!
对,我们说它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溶剂,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说它不能再继续溶解了,我们将这样的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同样的道理,大家能不能得出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呀?好,谁来说一下?嗯,你来说一下。
对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我们说不饱和溶液其实和饱和溶液是相对来说的。
它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它的溶质溶解了没有?对,它还能够继续溶解。
我们说它在第一次溶解了,我们又向其中加入5 克的时候,它没有完全溶解,则第一次溶解后的溶液,我们说它能够继续溶解,我们就将它叫做不饱和溶液。
好,这就是我们大家刚才所得出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大家观察的都非常的好.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是如何判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
先来看一下它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刚才做实验时是在怎样的温度下呢?对,室温.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三组实验室是不是都在室温下呀?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其中的一个条件.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说这个是在三十度,这个是在二十度,能不能判断啊?对,我们必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如果说光是一个温度下,它就可以了吗?对,肯定不行的。
我们说还要加入一定量的,嗯,很好,一定量的溶剂.大家想一下,如果我在第一次加入10毫升,第二次加入5毫升,这样能否判断呢?嗯,很好,不能判断。
比如说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它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现在大家能会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吗?对,我们还不能,因为我们只知道了它的条件,它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然后我们怎样判断呢?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判断它观察到的现象,谁能再说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判断?大家观察到哪些现象? 好, 你来说。
嗯, 不错。
他说到在第一次我们加入5克氯化钠的时候, 它完全溶
解了:而第二次又加入同样 5 克的氯化钠的时候, 它却没有完全溶解, 说明什么现象呢? 说明它第一次能够完全溶解,第二次不能完全溶解。
是不是可以看出,我们是根据它是否能够继续溶解。
我们说,第一次它完全溶解了,第二次没有完全溶解,因为我们又给它加入了5克氯化钠,对不对呀?嗯,很好.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它能否继续溶解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条件以及判断的现象.
好,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首先,我们先来通过一组实验,大家来共同得出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我们说,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而且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好,接下来我们又共同总结了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我们先给出了它的条件, 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 加入一定量的溶剂, 观察到的现象就是, 看它能否继续溶解, 就能够判断它是饱和的溶液还是不饱和的溶液。
好, 同学们下去思考一下, 这样一个问题, 同样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那么它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呢?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的试讲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