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的讽刺手法研究
动物农场政治讽刺与权力斗争的寓言

动物农场政治讽刺与权力斗争的寓言一、介绍《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所写的一部政治寓言小说。
本文通过动物农场的故事,呈现了一场权力斗争与政治讽刺的寓言世界。
本文将从动物农场的建立、革命中的权力争夺,以及最终权力集中的过程来探讨政治讽刺与权力斗争的主题。
二、动物农场的建立动物农场是由动物们推翻农场主进行自我管理的。
故事一开始,农场主的虐待引发了动物们的反抗意识,他们以旧有的“人类剥削动物”的口号为基础,自愿为自己建立一座新的社会。
三、革命中的权力争夺在农场革命中,猪作为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完全利用了其他动物缺乏智识的弱点,成功地掌握了领导权。
尤其是拿破仑这一头雄心勃勃的猪,通过精心策划利用了他的魅力和谋略,迅速获得了其他动物们的支持。
这种情节既是对真实政治斗争中权力争夺的讽刺,也是因个人欲望导致权力滥用的缩影。
四、权力集中的过程在动物农场中,政治权力渐渐从大家手上转移到了猪的手中。
猪们通过制定法律、篡改七诫等手段,逐步掌握了农场的绝对权力。
他们将原本与人类农场主无异的体制进行变革,对其他动物进行剥削压迫,并把自己封为“智慧动物”。
这一过程揭示了权力持有者对群体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政治手段。
五、讽刺现实政治《动物农场》通过对农场动物们政治斗争的描写,影射出现实政治中的现象。
例如,猪的领导阶层代表了实际权力中的专制统治者,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断篡改规则,压迫其他动物。
这呈现了上层统治阶级对底层群体权益的剥夺和操控。
同时,动物们的幻想和希望也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政治中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六、权力斗争的教训《动物农场》中讽刺的并非仅限于动物农场的故事,它也是对权力斗争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人性中的诸多弱点的揭示。
通过动物们的经历,我们看到最初的平等理念渐渐被权力腐败和个人利益所替代。
这对当代社会来说,同样警醒着我们要保持警惕,防止权力集中、人民自由的受限。
七、总结《动物农场》这部政治寓言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讽刺的世界。
浅析《动物庄园》中对人性讽刺的修辞方法

《动物庄园》是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通过描写动物建立的社会来批判
人类社会。
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各种修辞方法来讽刺人性。
首先,作者使用了比喻来讽刺人性。
在小说中,动物们的行为和人类的行为很相似,比如
猪们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鸡们举行了斗鸡比赛,狗们建立了警察部队。
这些比喻都是为了讽刺人类的贪婪、权力渴望和暴力倾向。
其次,作者还使用了反讽来讽刺人性。
在小说中,动物们经常说出与他们行为相反的话,
比如猪们声称他们是为了动物共和国的利益而抓住了政权,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
利益而抓住了政权。
这种反讽的手法讽刺了人类常常自私自利,而不是真正为了大众利益
而行动。
此外,作者还使用了讽刺性描写来讽刺人性。
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动物们的荒谬行为,比如猪们为了庆祝胜利而举行奢靡的庆功宴,狗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而经常打人。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讽刺人类的虚荣心和野蛮行为。
另外,作者还使用了排比句来讽刺人性。
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许多排比句来描述动物们
的行为,比如“所有动物都平等,但有的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这句话讽刺了人类的自
私和虚伪。
最后,作者使用了讽刺性对照来讽刺人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比较动物们和人类之间的
差异来讽刺人类的缺点。
比如,动物们有时候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但他们并没有像人类那样毫不犹豫地摧毁自己的家园。
这种对照手法讽刺了人类的无节制和破坏性。
总的来说,《动物庄园》是一部富有讽刺意味的小说,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反讽、讽刺性描写、排比句和讽刺性对照,来批判人类的缺点。
小说《动物庄园》评析

小说《动物庄园》评析一、本文概述《动物庄园》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政治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945年。
该作品以动物为主角,以动物庄园为舞台,通过对动物起义、领导权更迭、权力腐化等情节的生动描绘,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阶级斗争以及人性黑暗的普遍性。
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以寓言的形式,将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权力更迭、阶级分化等现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故事从一群农场动物不堪忍受农场主压迫,奋起反抗并取得胜利开始,然而随着革命的胜利,领导权的更迭,原本的理想和信念逐渐被权力的腐蚀所侵蚀,最终动物们再次陷入被剥削的境地。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内涵和生动的角色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政治讽刺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弱点和黑暗的杰作。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评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权力斗争、阶级斗争以及人性黑暗的普遍性,从而更好地反思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二、《动物庄园》的主要内容概述《动物庄园》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政治讽喻和生动的动物形象,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农场动物在成功进行了一场革命后,将原本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并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平等的动物社会的故事。
在故事的一开始,动物庄园的动物们,包括猪、马、牛、羊、鸡等,在遭受人类主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那些残忍的人类东家赶出了庄园,并宣布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动物庄园。
在革命初期,动物们怀揣着对自由和平等的热切向往,他们废除了人类制定的规章制度,并制定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七戒”原则。
他们推崇“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的理念,并将此作为他们的信仰和行动准则。
他们还设计了代表自己理想的绿色英格兰旗帜,并在旗帜上绣上了象征力量和自由的蹄子和犄角图形。
基于人性讽刺修辞方法下的《动物庄园》再分析

基于人性讽刺修辞方法下的《动物庄园》再分析
《动物庄园》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人类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动物庄园的地方,里面的动物们把人类的社会结构模仿了出来,他们建立了一个模拟人类社会的政治体系,并且把自己分成了两个阶级:贵族和平民。
然而,这个模拟的社会结构也存在着腐败和虚伪。
贵族们把自己看得很重,他们认为自己比平民高贵,而平民们则被迫接受贵族的统治,他们没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没有权利参与政治活动。
此外,贵族们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滥用自己的权力,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平民们的利益。
他们还利用虚伪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腐败行为,以至于平民们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虐待。
通过《动物庄园》,作者乔治·奥威尔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人类社会的腐败和虚伪,他把动物们的行为作为一个比喻,来暗示人类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他的作品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被腐败和虚伪所掩盖,而要让自己的行为反映出真正的价值观。
《动物农场》的讽刺艺术读后感

《动物农场》的讽刺艺术读后感《<动物农场>的讽刺艺术读后感》《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经典作品,以其深刻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作者犀利而又精准的讽刺手法所震撼。
故事发生在一个农场里,动物们不堪人类农场主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发起了一场革命,成功地赶走了人类,建立了一个属于动物自己的“动物农场”。
起初,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和光明,动物们制定了“七诫”,旨在保障所有动物的平等和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腐蚀、私欲的膨胀以及谎言的蔓延,使得这个理想的农场逐渐变得面目全非。
奥威尔的讽刺首先体现在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猪作为领导者,本应是聪明和勇敢的象征,但在书中,以拿破仑为代表的猪群却逐渐变得贪婪、自私和残暴。
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欺骗和操纵其他动物,最终成为了新的压迫者。
而其他动物,如忠诚但愚笨的拳击手、盲从的绵羊等,也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这种通过动物来映射人类的手法,既生动有趣,又让人深思。
农场中的权力斗争是作者讽刺的重点。
拿破仑通过阴谋手段赶走了另一位领导者雪球,独揽大权。
他不断修改“七诫”以符合自己的利益,将曾经的革命理想抛诸脑后。
这种对权力的追逐和滥用,与现实世界中许多政治人物的行为如出一辙。
奥威尔用这种夸张而又逼真的描写,揭示了权力的腐败本质,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革命”是如何在权力的扭曲下走向反面的。
语言的运用也是这部作品讽刺艺术的重要体现。
书中充满了各种口号和宣传语,如“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无情地揭露了虚伪的平等口号背后的不平等现实。
还有动物们不断重复的“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到后来变成“四条腿好,两条腿更好”,这种反转充满了讽刺意味,让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是如何被轻易操纵和改变的。
奥威尔对盲目崇拜和愚民政策的讽刺也令人印象深刻。
《动物庄园》赏析

《动物庄园》赏析《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出版的一部讽刺小说。
该小说以一群动物在庄园里推翻人类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为故事背景,通过动物们的遭遇和斗争,揭示了权力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对《动物庄园》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第一章:庄园的变革故事从庄园主人弗默先生突然去世开始。
在他离世后,动物们在猪头诺阿的带领下,决定推翻人类的统治,并创建一个“动物庄园”的社会 utopia。
这一情节引出了小说的核心主题——权力。
第二章:优秀的领袖在庄园中,猪头诺阿以其智慧和领导能力成为了动物们推崇的领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诺阿逐渐变得自私和滥用权力。
他开始追求个人利益,甚至背离了原本的庄园宪法——动物平等的口号。
第三章:权力的腐败在诺阿的领导下,庄园逐渐重现了人类社会的问题。
少数猪类开始享有特权,享受着比其他动物更多的食物和待遇。
这对应着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腐败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第四章:动物间的斗争庄园上的动物们逐渐觉醒,开始对不公进行反抗。
他们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诺阿统治下的剥削和压迫。
通过经过思想洗脑的警犬们的打压,动物们无法在诺阿的领导下实现真正的平等。
第五章:铁蹄统治随着动物们的继续斗争,庄园的权力逐渐转移到了一只叫拿破仑的猪手中。
拿破仑(即斯大林)采用暴力手段镇压任何反对他的声音,建立了铁蹄统治,庄园陷入更加黑暗和恶劣的状态。
第六章:被剥夺的欢乐庄园陷入了饥荒和困苦。
动物们遭受着猪类的剥削和压迫,即使是原本承诺的乐土也变成了一片荒芜。
这种情景揭示了极权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失望。
第七章:只言片语小说中的一只驴子本能地懂得阅读和写字,却并不能将他所知告诉其他动物。
这一情节象征着在极权主义制度下智识被扭曲和隐瞒的现象。
阅读和知识的权力被剥夺,动物们的眼界受到限制。
第八章:人和猪无异在小说的结尾,动物们看到了人类和猪类在游戏中互相联手。
他们在看望庄园时看到了人和猪在一起用酒庆祝。
试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讽刺艺术

试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讽刺艺术乔治奥威尔,一位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英国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在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作品,特别是《动物农场》和《1984》,无情地揭露了人类社会的弊端,通过辛辣的讽刺批判了极权主义和社会不公。
奥威尔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上。
在《动物农场》中,他通过动物们建立农庄的故事,讽刺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
动物们在猪领导下起义,最终却陷入腐败和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集权主义的危害。
他的作品也深入文学内部,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讽刺了人类的虚伪和矛盾。
在《1984》中,他创造了“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新语体,以讽刺极权主义宣传的虚伪和混淆视听的手段。
奥威尔在小说中运用讽刺手法展现了他对社会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动物农场》中,他通过动物的视角来反映人类社会的虚伪和矛盾。
在《1984》中,他则以个人视角展现了极权社会的恐怖和对人性的压抑。
这些讽刺手法不仅使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使读者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读者,我深感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讽刺艺术对社会和文学的贡献。
他的作品使我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弊端和权力斗争的虚伪。
他独特的讽刺手法也启发了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高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
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讽刺艺术无疑是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社会制度、人类虚伪和权力斗争的讽刺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对我们理解和反思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文学伦理学批评《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统治下的未来社会,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展示了在“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极权主义环境下,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精神自由的丧失。
《动物农场》:政治讽喻的力量

《动物农场》:政治讽喻的力量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农场》以一个农场动物们推翻人类统治,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为故事背景,通过动物们的命运变迁,讽刺了当时苏联斯大林主义的政治现实。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政治讽喻和寓言风格,展现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操纵,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背叛。
本文将从动物农场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动物农场》所具有的政治讽喻的力量。
故事情节方面,动物农场原本是由人类统治的,但老板们对动物们残酷无情,使得动物们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
在猪头领拿破仑的领导下,动物们发动了一场革命,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农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拿破仑逐渐背弃了最初的理想,开始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最终变得和人类老板们一样残暴和专制。
整个故事情节就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政治演变,展现了权力腐败和革命理想的背叛。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通过各种动物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不同的政治人物。
拿破仑代表了斯大林,他利用宣传和暴力手段控制了动物农场,剥夺了其他动物的权利,最终成为了新的独裁者。
雄鹅代表了被迫害的知识分子,被迫承认错误并最终被杀害。
老驴班尼代表了被抛弃的老一辈,最终被拿破仑残忍地处死。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政治权力的腐败和操纵。
除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动物农场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动物们推翻人类统治,象征着劳动人民推翻压迫者的斗争。
拿破仑的背叛和专制,则象征了权力的腐败和个人欲望的膨胀。
整个动物农场的变迁,反映了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现实,揭示了政治权力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政治权力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动物农场》作为一部政治讽喻小说,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象征意义展现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操纵。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苏联斯大林主义的政治现实,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动物农场》,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政治权力的危险性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的讽刺手法研究作者:孙晓婷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1期
摘要: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是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说。
动物寓言、虚实相应的创作方法和对比、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结合,不仅深化了主题,达到了讽刺的目的,更表现了乔治·奥威尔在文学上的艺术魅力和政治上的深刻犀利。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动物寓言 ;讽刺手法
一、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庄园》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于1945年首次岀版,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现实和政治是作者的主要关注点。
乔治.奥威尔曾说过,“我最想做得就是将政治性写作变为一门艺术。
” 虽然他关注的是政治和现实,但《动物庄园》却并不是写实小说,相反他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象征、夸张等讽刺手法,营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以此来抨击现实社会中的荒谬。
《动物庄园》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学手法多样性。
《动物庄园》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发起和演变。
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牲畜们实现了自己作主的愿望,农场更名为动物庄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之后,两只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会招致血腥的清洗: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恢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
奥威尔用一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革命后的政权,如果没有民主监督,没有法治,必定异化,必定走向他的反面。
二、《动物庄园》中对比的运用
对比手法是最常用的讽刺手法,是将差异明显,矛盾与对立的两个主体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首先,通过不同角色行为举止的对比描述,形成映照,揭露丑恶,达到讽刺的效果。
在革命胜利之初,公猪“拿破仑”是“个头大、样子凶恶,不爱多说话”;总跟他起冲突的另一头公猪“雪球”则:“伶牙俐齿、一脑子主意”。
“性格活泼”的雪球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经常提出革新意见,能在集会中运用自己的雄辩征服大多数动物,而“性格深沉”的拿破仑却认为“幼小动物的教育要比为那些已经成熟长大的做任何事更重要”,后来正是他与世隔绝教育的九只长大的狗将雪球赶出了动物庄园,实现了自己的专制独裁,他还不断扩大特权:喝牛奶、吃苹果、睡床
等等,后来穿衣服,用两条腿走路。
这两个角色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讽刺的效果和拿破仑这个角色的丑恶。
其次,通过主观意愿和客观现实的对比来讽刺革命的无意义。
当雪球提出修建风车,他的希望是美好的:建风车可以用来发电,提供灯光,冬天可以供暖;另外还可以有好多机器代替它们干活,动物们可以安闲地吃草、读书。
可是现实却事与愿违,它们没有享受到风车的便利,却经历了建风车的种种痛苦:像奴隶般地干活,口粮在不断减少,加班加点地工作,好不容易建好的风车被炸药炸得荡然无存。
通过这鲜明的对比,讽刺了动物们建设风车的徒劳,也深层次地讽刺了革命的无意义。
三、《动物庄园》中象征的运用
象征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家的描写,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以表达出更深层的意义和达到讽刺的效果。
《动物庄园》中的主要角色象征着形形色色的革命角色。
陈思本学者认为,拿破仑象征着极权政治集团的残暴领袖,他们阴险毒辣,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自己的残酷统治;雪球象征着革命的空想家,他们满腹理性和才华,却往往被利用、诬陷,最终的理想也在极权暴力下夭折;上校象征着理想革命的思想导师,提出自由、民主的理念激励革命人士发动起义,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尖嗓象征着为极权领袖鼓吹的政客,他们都有很好的口才,能把黑说成白,用言论来控制愚昧的大众,进一步象征着被极权控制的主流媒体。
奥威尔通过动物寓言映射当时的政治人物,讽刺相关的政治人物。
书中的事件也有它的象征意义,上校发表的革命演讲源于自己梦中儿时母亲哼唱的歌曲,最后这首歌曲变成了革命歌曲,由此象征革命是虚幻的,也体现出奥威尔的对革命的绝望。
四、《动物庄园》中夸张的运用
夸张是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去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从而达到讽刺效果的修辞方法。
《动物庄园》中作者写道“几头奶牛异口同声地说雪球爬进牛棚,在他们睡觉时挤走了她们的奶”;“这一年冬天农场里老鼠猖獗,大家都说老鼠同雪球勾结起来,狼狈为奸”,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把雪球写成了庄园里的恶魔,进而讽刺了动物们的愚昧无知,和统治者的阴险狡诈。
作者又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极权统治者塑造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讽刺了统治者愚弄大众的计俩。
“拿破仑每走几步就站住在地上嗅一阵,寻找雪球的踪迹。
他说他凭气味就能把雪球侦查出来。
”这里拿破仑是一头猪,却有着狗一样的鼻子,以此表现出它对雪球的诬陷和打击。
五、结语
奥威尔通过使用对比、象征、夸張等讽刺手法,使整个小说看起来十分荒诞可笑,但却又是对荒诞存在的否定,一群动物竟然能有人的才智,将主人赶走,自己管理自己的庄园,这样荒诞的事情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荒诞的角色,荒诞的情节,充满讽刺的修辞方法在作者的操纵下呈现出真实的现实意义和残酷的革命斗争,从而让读者更清醒、警觉地认识到极权统治的黑暗和危害。
奥威尔的讽刺又是一种绝望悲观的讽刺,传统的英国讽刺作品多是乐观明朗、引人发笑的,而奥威尔的讽刺却给人带来了一种灰色绝望的色彩,即使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可笑的动物,但是作品的深层次仍然带有一种悲观的情绪,风车被毁、动物们的革命走向失败。
奥威尔运用了农场里的一群动物上演了人类革命斗争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为了和平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逐步走向了极权主义之路,让我们对于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产生畏惧的同时,也得到了警示。
参考文献:
[1]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M]. 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
[2]张秀国.《英语修辞学》[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思本.《动物庄园》的象征意义[J]. 成都大学学报,2008,(6).
[4]李锋.当代西方的奥威尔研究与批评[J]. 国外理论动态,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