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成语资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题汇编__专题07词语成语包括熟语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题汇编__专题07词语成语包括熟语含解析

专题07:词语成语(包括熟语)【2024年高考】一、【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___的门类。

篆刻是从好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运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加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好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

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备的升华——演化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明清时期,众多_______的艺木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探讨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细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娴熟驾驭,篆刻艺术快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_的流派风格。

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_的组成部分。

17.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别具匠心才思灵敏异彩纷呈弥足宝贵B.别具匠心才华横溢奇光异彩不行或缺C.特别独特才华横溢异彩纷呈不行或缺D.特别独特才思灵敏奇光异彩弥足宝贵【答案】17.D【解析】17.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实力。

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调解题。

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运用对象等。

①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活的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建性。

特别独特:强调事物独一无二、别出心裁的品性。

句中用于修饰“门类”,强调这种门类的独特,而非“篆刻”技艺的精致,所以第一空应选用“特别独特”。

②才思灵敏: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敏捷,脑子很聪慧。

高三成语试题及答案

高三成语试题及答案

高三成语试题及答案### 高三成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 画龙点睛:形容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一两句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B.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C. 画地为牢:比喻自我设限,不敢越雷池一步。

D. 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或空话安慰自己或别人。

答案:ABCD2. 以下成语中,哪一个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A. 望洋兴叹:形容面对困难或高远的目标感到无能为力。

B. 望穿秋水:形容思念之情深切。

C. 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无法赶上。

D. 望风而逃:形容非常害怕,一见敌人就逃跑。

答案:B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意思是:A. 说话要算数,不可轻易反悔。

B. 说话要谨慎,不可随意开口。

C. 说话要大声,才能让人听见。

D. 说话要快,才能抢先一步。

答案:A#### 二、填空题4. 请用成语填空: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神矍铄,_______。

- 答案:老当益壮5. 请用成语填空:他做事总是________,从不拖泥带水。

- 答案:雷厉风行6. 请用成语填空:面对困难,我们应该________,而不是轻易放弃。

- 答案:迎难而上#### 三、判断题7.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人疑神疑鬼,无中生有的。

- 答案:正确8.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对牛弹琴,牛听不懂的。

- 答案:错误(形容对不懂的人讲道理,白费口舌)9.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说话不算数,轻易反悔的。

- 答案:错误(形容说话算数,承诺非常可靠)#### 四、简答题10. 请解释“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含义,并给出一个使用该成语的例句。

答案:破釜沉舟,原指项羽在渡过淮河时,命令士兵破釜煮食,沉舟断退路,表示决心战斗到底,绝不回头。

现在常用来形容下定决心,不留后路。

例句:面对这次重要的考试,他决定破釜沉舟,全力以赴。

11. “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答案:滴水穿石,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的。

历年高考成语试题集锦

历年高考成语试题集锦

历年高考成语试题集锦导语:成语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作为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牢掌握。

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成语试题集锦,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惠普网络中国高层换帅尘埃落定,11月15日,新任中国区总经理岑德智首次在惠普“网络优势,尽数呈现”的媒体见面会上露面。

月1日晚上,3万多枚烟花同时燃放,打出了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历程的各种造型,烟火交相辉映,令人目不交睫。

C.眼下,高消费群体渐渐扩大到了高校的学生,他们对奢侈品的追求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学校园应有的质朴风气,甚至有学生公开宣称自己物欲横流,拜金至上。

D.伴随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十二名长袖善舞、身姿曼妙的舞蹈演员身著古装,为大家表演了经典的舞蹈《敦煌》。

【参考答案】“尘埃落定”,比喻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

B项“目不交睫”形容不能入睡。

C项“物欲横流”用于形容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热烈追求物质利益的浓厚社会氛围。

D项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依法质询,相关官员显然交不出合格答卷。

B.“欢迎各位经常到我府上来赐教,我将感激不尽。

”他一边送客,一边真诚地说道。

C.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受阅将士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喊着振聋发聩的口号,通过了天安门广场,那一刻,现场观众一片沸腾!D.我们学校的朱老师被誉为“校园摄影家”,他最善于在校园内捕风捉影,从同学们的日常活动中发现生活之乐和人性之美。

(质询:质疑询问。

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是老家。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依据。

)【3】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月19日,市委书记协同镇党委领导一行来到群联村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馨关怀和诚挚的新年祝福。

高考成语真题及答案大全及解析

高考成语真题及答案大全及解析

高考成语真题及答案大全及解析高考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考试,而在高考中,成语的运用也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掌握了成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寓意,不仅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有助于提高写作和阅读的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些高考成语的真题及答案,并对其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1. 请叙述成语“画蛇添足”的寓意及应用场景。

答案解析:成语“画蛇添足”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再去多此一举的添加东西,从而弄巧成拙。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故事,传说有一个人擅长画蛇,他的画蛇已经非常精致了。

后来,他发现自己画的蛇身上缺少了蛇的腿,于是便在画上勉强添加上腿,结果却让蛇看上去奇怪而不伦不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完美只会适得其反。

应用场景可以是在生活中,当我们做事情已经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状态时,不要因为贪心而不停地追求更高更好。

这也可以引申到学习上,当我们收获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时,应该及时停下来总结和巩固,而不是盲目追求追求短期的提高。

2. 解释成语“以卵击石”并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成语“以卵击石”比喻实力薄弱,去拼击强大的敌人,往往会自食其果。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由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找到。

故事中,贾宝玉为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个性软弱,常常以卵击石。

比如,他深深地爱上了王熙凤,却因为自己的软弱而和大家抗衡。

最终,他的爱情没有得到回应,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个成语的寓意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困难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力,冷静地评估形势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不盲目冒进,避免自食其果。

3. 请解释成语“明知故犯”的含义,并给出一个恰当的例子。

答案解析:成语“明知故犯”指的是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却故意去犯。

它的寓意就是强调故意违反规章制度,或者故意冒险去做一些有害或不负责任的事情。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宋代的文人,用以形容政治人物以及官吏明明知道某一种违法行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却出于私心或私欲,仍然故意违反法律。

历年高考成语、典故类试题汇总

历年高考成语、典故类试题汇总

历年高考成语、典故类试题汇总北京四中2019年度(附参考答案)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

成语与哲学分类及试题

成语与哲学分类及试题

成语与哲学有不少成语言简意赅、哲理丰富。

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成语引入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感悟古人之智慧、提升综合素质等,都有极为有益。

常用成语近几年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经常作为高考试题的材料来考察相关哲理。

因此,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如下:物质与意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小题大做------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不是如实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事物,而是主观地加以夸大和渲染,把本来是小问题,借题发挥,大作文章,就叫小题大做。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高三成语专项模拟训练卷附带详细答案

高三成语专项模拟训练卷附带详细答案

高三成语专题精编训练卷3(附带具体答案)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 全都正确一项是( )①经济繁荣在于企业, 企业兴旺在于文化。

走进那些有着百年历史老企业, 扑面而来厚重文化底蕴总让人如饮鸩止渴...., 沉醉不已。

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邯郸学步....而不自知, 看到他人成功了, 就有模有样地学起来, 结果人家练成了绝世高手, 而自己却走火入魔、自废武功。

③近几年, 绿松石越来越受大家喜爱, 伴随收藏价值升高, 价格也水涨船高, 很多造假者也盯上这一领域, 鱼龙混杂....绿松石让人眼花缭乱。

④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 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奖, 文学院给她颁奖词是“为伟大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诗意表示方法”。

⑤集体约谈, 是近些年来党组织就一些方面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纠正一个惯常形式。

面对集体约谈, 下级组织或个人无须如芒在背....。

⑥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事业, 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气氛, 提升全市广大老师归属感和幸福感, 为教育事业、老师队伍做好事罄竹难书....。

A 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2. 下列各句中, 加点成语使用合适一项是( )A. 我读过弗莱著作, 很喜爱她那高屋建瓴....气势和包罗万象体系, 更欣赏她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文学批评方法。

B. 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 学术论文要有放矢, 论证严密, 语言正确而简练,不能模棱两可, 也不能繁文缛节....。

C.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 近几年来, 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精品图书, 不少作家都对她趋之若鹜....。

D. 即使已经是晚上了, 但候车大厅里仍然人来人往, 热闹非凡, 大喇叭广播声、商贩叫卖声、孩子哭泣声不绝如缕....。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 使用合适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现代观念, 她们能从现实生活感受出发, 汲取西方艺术精华, 主动探索新艺术语言。

高考成语典型试题训练80题详解

高考成语典型试题训练80题详解

答案及详解1.C(A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与文意不符。

B项“求全责怪”,苛责别人,要求完备无缺。

D项“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2.D(A项“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悟。

B项“鱼龙混杂”比方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

C项“因人成事”是指依靠别人的力气来成事。

3.B(A项走马观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

比方视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比方印象不深刻。

C项简洁的饮食。

形容生活简约。

D项“一团和气”看法温柔,没有原则。

4.A(B项“相敬如宾”相处如待来宾。

形容夫妻相互敬重。

C项“两小无猜”谓男孩女孩天真烂漫,一起玩耍,没有嫌猜。

D项“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或盟约。

5.A(B项“今非昔比”指今日与过去不能相比。

形容改变巨大。

而这里应当用“今不如昔”。

C项“果不其然”指果真,强调不出所料,然而句子前后表意相反,运用不当。

D项句意思本是对小错误不重视,认为是小事,应当用“不以为意”。

6.D(A项“一目了然”是“一眼就可看清晰”,应改为“了如指掌”。

B项“心中有数”是“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从句意看,应当改为“心中有数”。

C项“反复无常”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与句意不合。

7.C(A项“震撼人心”是“使人受到很大的振动或教化”属褒义词,应改为“骇人听闻”。

B项“党同伐异”是“跟自己看法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已经不同就加以攻击”。

D项“如坐春风”是指受到教化和感化,不是迎着春风的意思。

8.D(A项“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样的看法。

运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B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志气,自然不当。

C项“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誼。

亦指志同道合的挚友。

9.A(B项“抛砖引玉”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

这说明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14.(07高考政治江苏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15.(04年江苏政治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6.(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17.(00年全国卷)“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18.(03年春季试卷)"耳听为虚"的错误是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19.(04年江苏文科综合试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0.(04年两广政治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21.(99广东政治试卷)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2.(02年广东、河南高考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3.(87年全国卷)“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

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5. (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6.(03年江苏政治试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

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29.(99年全国政治试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30.(04年全国高考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31.(2004年内蒙海南卷) 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2.(06年文科综合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33.(2004年内蒙海南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4.(00年广东政治卷)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05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据此回答35-36题。

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7.(88年全国政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①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②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④要学习间接经验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8.(97年全国政治试卷)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39.(01年春季政治试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40.(97年全国政治试卷)《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兵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