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来源及解释

四字成语来源及解释功成名就成语释疑:功:功业。
就:达到。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旗开得胜成语释疑: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指日成功成语释疑: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一蹴而就成语释疑: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
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
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
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也是成语丰富的年代。
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述方式,通常以四个字为单位,既有表达深刻哲理的,也有描述历史事件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成语典故。
一、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正在划船,船靠岸时,他将船锚扔进水中,随后船漂走了一段距离。
当他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剑被留在了岸上,便以为船仍停在原地,直接向下划船,试图寻找剑。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于过去的执着与固执。
同样,我们现在也常常会因为执着于过去的想法或方法,而无法适应变化和改变。
二、齐眉举案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典故中,齐国的相国鲍牛家贫,但他的妻子非常懂得节约,每次用饭都会节约食物。
一次,鲍牛受到了晋国使者的尊敬,使者不自觉地举起了案板,与鲍牛的眉毛正好齐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节约和勤俭是一种美德,而不是吝啬和吝啬。
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
典故中,有个人对兵法很有研究,却总是坐在桌前推演战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纸上谈兵是不够的。
四、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来自《淮南子·览冥训》。
典故中,有一个人告诉别人看到了一只老虎。
第一个人怀疑他的话,说“一个人能变成老虎?”第二个人表示同样的怀疑。
但当第三个人也说看到了老虎时,人们不再怀疑老虎的存在,相信了“三人成虎”的说法。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随意相信别人说的话,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五、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南辕而车斥,以为他们走错了路,但实际上他车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有时会因为错误的方向而迷失自己,需要及时调整方向。
六、弄璋之喜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郑策一》。
典故中,郑国的使者将破旧的玉璋修整得像新的一样,称为“弄璋之喜”(弄璋:修整玉璋的意思)。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成语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事一:鹬蚌相争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故事二:画蛇添足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
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故事三:羽扇纶巾周瑜和诸葛亮都曾经被诗人用“羽扇纶巾”来形容过:《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
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故事四:锦囊妙计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有关于“锦囊妙计”的精彩故事。
东吴大将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
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
古代人物成语四个字

古代人物成语四个字
1.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指被敌人包围,四周都传来嘲讽或谩骂之声。
这个典故源
于楚汉相争的历史,当时楚国独立领土很小,四面都是强大的敌人。
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社会,形容一个人或团队在一段时间内被
压制、孤立、批评的困境。
2.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是指坚韧不拔地坚持做一件事情,最终一定会有成果。
这个
成语源自中国古代传说,道家始祖老子的母亲曾经练习炼丹术,发誓
要将铁杵磨成针,经过长时间努力,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3.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是指空谈理论,而不去实践或缺乏经验。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
代中国名将孙子的《孙子兵法》,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这句话提醒人们,如果只是纸上谈兵,不去实际掌握情况,就无法真正实现目标。
4.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指自欺欺人的行为,假装不知道真相但却明知其实。
这个
成语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内容是一个人试图盗取一只铃铛,但
当他将手掩住耳朵,逃跑时,铃铛的声音却依然跟着他响。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试图掩盖真相,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字成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精辟的四个字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历史内涵,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益良多。
而其中,许多四字成语都来源于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这不仅让这些成语更加具有生动性,也让人们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历史故事相关的四字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奥妙吧。
第一个四字成语是“焚琴煮鹤”。
这个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楚怀王的宠臣,但是他的忠贞与刚直却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忌恨,最终被栽赃陷害,被怀王贬谪。
在离开楚国之际,屈原焚毁了自己的琴,煮了一只鹤以为己食,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心。
这个故事后来就被人们总结成了“焚琴煮鹤”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表明自己态度或忠诚不做作。
另一个四字成语是“闭月羞花”。
这个成语又源自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
相传西汉时期,有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名为貂蝉。
貂蝉容貌秀美,举止高雅,被誉为“闭月羞花”。
她的美貌让无数英雄俊杰神魂颠倒,甚至导致了著名的“貂蝉传”故事。
后人便以“闭月羞花”这个成语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绝伦,超凡脱俗。
第三个四字成语是“草船借箭”。
这个成语源自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兵法计谋。
当时,曹操派遣军队攻打蜀汉,而蜀汉用箭较少,诸葛亮便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派遣士兵划着草船,前去曹军阵地借箭,借箭之名实则是为了增加蜀军的弓箭数量。
诸葛亮借箭成功后,大大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因此,“草船借箭”成语就用来形容智取他人之物以己之用的手段。
最后一个四字成语是“华而不实”。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形容那些外表光鲜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的东西或人。
在历史故事中,有很多人物因为华而不实最终走上了败坏的道路。
这个成语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华丽,要注重内在的实质和功夫。
以上介绍的四个历史故事四字成语,都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故事或者典故。
通过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的传奇故事,更能够领悟其中的哲理和道理。
简单成语四个字典故

简单成语四个字典故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典故成语精选5篇

典故成语精选5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典故成语,方便大家学习典故成语1、【成语】:反求诸己【拼音】:fǎn qiú zhū jǐ【解释】: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
反过来追究自己。
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成语故事】: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
伯启说:“不必再战了。
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
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
”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
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但是,它却可以做为我们修养上的金科玉律,不仅我们可用它来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来劝勉别人,对于我们自己的做人处事,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2、【成语】:飞将数奇【拼音】:fēi jiàng shù jī【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
泛指人不走运。
【成语故事】: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
他没有口才,不大说话除了射箭,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爱好。
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
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
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时候,因为射虎,曾受了伤,但他还是把虎射死了。
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
第二天去查看时,才知不是虎,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四个字成语典故(DOC)

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故事: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2,背水一战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3,四面楚歌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故事: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5.破釜沉舟故事: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7.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8.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9.卧薪尝胆: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10.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故事: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2,背水一战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3,四面楚歌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故事: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5.破釜沉舟故事: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7.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8.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9.卧薪尝胆: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10.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11.孟母三迁:【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12、名落孙山:【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
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
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
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
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13.匡衡凿壁(匡衡凿壁)【出处】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近义词】凿壁偷光【押韵词】舳舻相继、舍身取义、安心乐意、英英玉立、河山带砺、率性任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义【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成语举例】因效匡衡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14.老泪纵横(老泪纵横)【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解释】纵横:交错。
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泣不成声”连用【结构】主谓式【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同韵词】电照风行、心和气平、兵无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横行、事无二成、少年老诚、一气呵成、便宜施行【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
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15.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出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没有的说成有。
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凭空捏造【结构】主谓式【相近词】造谣生事、信口雌黄、捕风捉影【反义词】确凿无疑、铁证如山、事出有因【押韵词】眠花卧柳、齐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雳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鲐背苍耈、红灯绿酒、一介不苟、引领翘首【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
他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16.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结构】偏正式【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反义词】隔岸观火【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17.鸡鸣狗盗(鸡鸣狗盗)【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结构】联合式【相近词】旁门左道【反义词】正人君子【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18.破釜沉舟【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结构】联合式【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19.坚贞不屈(坚贞不屈)【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后汉书·王龚传》【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
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结构】补充式【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
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
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20.盲人摸象【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结构】主谓式【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
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21.摩肩接踵【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李显忠传》【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结构】联合式【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反义词】地广人稀【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
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
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
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22.名正言顺(名正言顺)【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结构】联合式【近义词】理直气壮【相反词】理屈词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民保于信、言之过甚、高谈弘论、黄中内润、单传心印、......【灯谜】闯王登基改国号【成语故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
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
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23.名落孙山(名落孙山)【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结构】主谓式【近义词】一败涂地【相反词】名列前茅【同韵词】先我着鞭、缺吃少穿、沥胆披肝、春满人间、陈旧不堪、鹏抟九天、窥见一斑、瓮尽杯干、粲然可观、沥血披肝、......【谜语】写中文【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