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下⾯,讲⼀个项⽻破釜沉⾈的故事。
有⼀年,秦国的三⼗万⼈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强⼤,⾛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兵⽤蔬菜和杂⾖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举⾏宴会,⼤吃⼤喝的。
这⼀下可把项⽻的肺⽓炸啦。
他杀了宋义,⾃⼰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先派出⼀⽀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率领主⼒过漳河,解救巨⿅。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楚军⼠兵见主帅的决⼼这么⼤,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亲⾃指挥下,他们以⼀当⼗,以⼗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败。
秦军的⼏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仗不但解了巨⿅之围,⽽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武⼤⾂们商量灭⼤计。
多数⼈认为,吴国还有⼀定实⼒,⼀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够的准备再说。
成语典故故事介绍

成语典故故事介绍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独特表达方式,经过长期演绎,形成了丰富的故事典故,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成语及其故事:一、狐假虎威故事:传说有一只狐狸,它经常在森林中偷东西。
有一天,狐狸遇到了一只强壮的老虎,它想要吃掉狐狸。
狐狸立刻想出了一个主意,它装作很害怕的样子,向老虎告状说有人欺负它。
老虎被狐狸欺骗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对狐狸进行了威胁。
从此以后,狐狸就利用老虎的威势欺负其他的动物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创造了成语“狐假虎威”,用来指代以他人之势凌驾于人,欺压别人。
二、亡羊补牢故事:有一位农夫养了一些羊,一天晚上,他发现一只羊不见了。
农夫没有采取措施来寻找失去的羊,而是选择继续睡觉。
第二天早上,他再次发现一只羊不见了,这使他意识到自己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了。
于是他开始修补围栏,确保其他羊不再丢失。
尽管他没有找到丢失的羊,但他在防止更多羊丢失方面采取了补救措施。
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有一些事情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防更大的损失。
三、画蛇添足故事:相传有一位画家擅长画蛇,他的画技十分出色。
有一次,他被请到一个贵族家中画一幅蛇的画作来装饰。
画家精心绘制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但是贵族不满意,坚持让画家在蛇的图像上再画上一双足。
画家惋惜地认为这么做是毁坏了原本完美的画作,但为了满足贵族的要求,他还是加上了两只脚。
最后,那个贵族看到画作后非常后悔,因为加上了脚的蛇在传统神话中是不吉利的象征。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创造了成语“画蛇添足”,用来形容多此一举或者做了多余的事情。
这些成语典故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常见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二:自欺欺人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
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1】班门弄斧解释: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
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
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
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
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
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
“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
)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一: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启示:阻止人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恰恰是已知的东西。
因为过去的经验曾经带来过的成功,所以容易成为诱人的陷阱和前进的羁绊。
世上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尤其是现在,世界瞬息万变,总是恪守老经验、老方法是无法处理这些变化的问题的,我们千万不要做墨守成规的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解释: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
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
其中有两句是:
“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
地叫着。
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因为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
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
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
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
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的文学家。
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
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
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
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增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
国家的统一。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
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
濞实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
害都能够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
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
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实行阴谋活动。
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
历称“吴楚
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这时,枚乘
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
刘濞还是不肯回头。
不久,
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
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
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
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
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
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
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