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典故三篇
古代成语故事及启示四篇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及启⽰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故事篇⼀:【鞭长莫及】 鲁宣公⼗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出使齐国。
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强盛,要申⾈不向宋国借路。
申⾈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会杀我。
”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
”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
宋国君⾂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侮辱,就杀了申⾈。
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得暴跳如雷,⽴即发兵攻打宋国,⼀下⼦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相持了⼏个⽉,楚军还是没有取胜。
第⼆年春天,宋国派⼤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
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夫伯宗说:“⼤王,我们不能出兵,古⼈有话说:‘鞭⼦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
’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
晋国虽然强⼤,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低低,都在⼼⾥’,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林草丛中暗藏有毒⾍猛兽,洁⽩的美⽟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您还是忍⼀忍吧。
”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发兵,改派⼤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个⽉,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宋国⼤夫华元作为⼈质。
鞭长莫及的启⽰: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能⼒范围之外的事情。
要做,就做⾃⼰能⼒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
只有适合的,才是的。
古代成语故事篇⼆:【墨守成规】 故事战国时期,⽊匠出⾝的墨翟主张兼爱与⾮攻,到处推⼴他的学说。
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
墨⼦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与鲁班⽐试⽐试攻防演习,墨⼦善于防守,鲁班败北。
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种云梯,准备攻城之⽤。
那时墨⼦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起⾛了⼗天⼗夜,到了楚国的郢都⽴刻找到鲁班⼀同去见楚王。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三篇

【导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七字以上。
下⾯是分享的名⼈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三顾茅庐】 主要⼈物:刘备 故事: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想请他帮助⾃⼰统⼀国家。
官渡⼤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刻去许都。
徐庶临⾛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天,刘备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天,刘备和关⽻。
张飞冒着⼤雪⼜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了。
刘备⾮常失望,只好留下⼀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有⼀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张飞在门外等候,⾃⼰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围魏救赵】 主要⼈物:孙膑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梁,因⽽,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遭齐兵截击,⼏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包抄敌⼈的后⽅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强拉硬扯,要排解别⼈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顾曲周郎】 主要⼈物:周瑜 东汉末年,吴中有⼀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
他出⾝⼠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了孙吴政权。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三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三篇【千虑一得】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
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
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
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
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
齐景公特地召见他,说:“管仲对齐恒公的封赏不推辞,而你……”景公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为什么要拒绝呢?”晏婴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遇人千虑,必有一得。
”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
”成语“千虑一得”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火树银花】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
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
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
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海角天涯】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下⾯,讲⼀个项⽻破釜沉⾈的故事。
有⼀年,秦国的三⼗万⼈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强⼤,⾛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兵⽤蔬菜和杂⾖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举⾏宴会,⼤吃⼤喝的。
这⼀下可把项⽻的肺⽓炸啦。
他杀了宋义,⾃⼰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先派出⼀⽀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率领主⼒过漳河,解救巨⿅。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楚军⼠兵见主帅的决⼼这么⼤,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亲⾃指挥下,他们以⼀当⼗,以⼗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败。
秦军的⼏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仗不但解了巨⿅之围,⽽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武⼤⾂们商量灭⼤计。
多数⼈认为,吴国还有⼀定实⼒,⼀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够的准备再说。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一:【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协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协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协助,就出来全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协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二:【天下无双】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
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
但两人不肯来见。
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
”平原君知道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
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时秦国出兵攻魏。
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
中国成语故事【三篇】

中国成语故事【三篇】导读:本文中国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趋炎附势】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
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
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
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
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
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
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
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
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
【背道而驰】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
”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
”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
四字经典成语故事三篇

四字经典成语故事三篇导读:本文四字经典成语故事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一曝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着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画饼充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岁。
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忧考的后续更新吧!1.古代成语故事:忠⾔逆⽿ 魏征出⾝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
他喜欢读书,⽤⼼钻研古籍,学识⾮常丰富。
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
后来,他投靠唐⾼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李建成做事。
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的器重。
后来,唐⾼祖的⼆⼉⼦李世民发动“⽞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才,便亲⾃召见他。
李世民⼀见魏征,就⾮常⽣⽓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若,以⾮常⾃信的⼝⽓回答说:“如果皇太⼦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钦佩他的⼈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重⽤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胆进谏。
在他任职的⼏⼗年间,为了使⼤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百多次。
每⼀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材⾼⼤的男⼦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反对,唐太宗⼗分⽣⽓,派⼈把他叫来,⼤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由谁来种?⼯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先要讲信⽤,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百姓⾯前不是失去信⽤了吗?” 魏征的这⼀番话,把唐太宗⼀肚⼦的⽕⽓浇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成语故事典故三篇
导读:本文古代成语故事典故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
一番伟大的事业。
”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
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大材小用】
出处: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
释义: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故事: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
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防微杜渐】
解释: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
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
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
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