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狗尾续貂【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

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

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

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

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

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成语典故故事2退避三舍【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1】班门弄斧解释: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

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

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

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

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

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

“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

)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张僧繇可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画家呀!有一次他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奇怪的是都不点眼睛。

人家问他为啥,他说点了就会飞走。

大家都不信呐,非让他点。

嘿,他就给其中两条点上了,顿时电闪雷鸣,那两条龙真的腾空而起了!你说说神奇不神奇?就像梅西在球场上的那一脚关键传球,简直就是画龙点睛般的存在,一下就改变了比赛的局势!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天天说自己多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结果真龙听说了,就去他家看看。

哎呀妈呀,可把叶公吓得够呛,撒腿就跑。

这多可笑啊!就好像有些人总说自己爱看书,买了一堆书放家里,结果连翻都不翻一下,这不是叶公好龙嘛!3. 亡羊补牢:有个牧民啊,丢了一只羊才发现羊圈破了个洞。

邻居就劝他赶紧修啊,他还不着急。

结果第二天又丢了几只羊。

这时候他才赶忙去修补羊圈。

这就警示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补救啊!好比你考试没考好,那赶紧总结错误,努力学习,这就是亡羊补牢,还不晚呐!4. 狐假虎威:老虎抓住了一只狐狸,结果狐狸多狡猾呀,它骗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百兽的。

然后它就大摇大摆走在老虎前面,那些动物看到老虎都吓得跑了。

狐狸可得意了呢!这多像那些仗着别人威风欺负人的人呀!这能长久吗?5.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有一天在田里干活,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

哇,他可高兴坏了,从此就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树桩那儿等兔子。

这不是痴人说梦嘛!就像有些人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不努力工作,能有收获吗?6. 南辕北辙:有个人想去楚国,却赶着车往北走。

别人告诉他走错了,他还不听,说自己的马好、路费多、车夫技术。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以下是几个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一、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

二、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三、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意思是说龙画好了,点上眼睛,龙便活了。

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四、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五、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期,赵高指着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

”秦二世问左右大臣这是什么,左右大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

有的说是“鹿”。

赵高后来设法害死了那些说是“鹿”的大臣。

后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
是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成语具有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凤呈祥[lóng fèng chéng xiáng],指吉利喜庆的事。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

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

记问》,也有许多关于“龙凤呈祥”的典故传说流传和几部同名影视作品出品。

龙凤呈祥是汉族民间年画之一。

属门画形式,单幅,多贴在屋门之上以表示吉祥瑞庆。

画面绘两个清俊童子,四周环以古瓶、几案、双鱼等吉祥图案。

构图均衡、对称,极富装饰味。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来爱玉,秦穆公便给她起名叫“弄玉”。

弄玉生性自由烂漫,喜欢品笛弄笙,穆公疼爱她,便命工匠把西域进贡来的玉雕成笙送给她,公主自从有了玉笙,吹笙的技艺更加精湛。

长到十几岁时姿容无双、聪颜绝伦。

秦穆公想招邻国的王子为婿,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懂音律,不是善奏乐器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好依从公主。

一天夜里,公主倚栏赏月,用玉笙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神往,释放心中怀春的心情,这时一阵袅袅的洞箫声和着公主笙乐响起。

一连几夜,笙乐如龙音,萧声如凤鸣,合奏起来简直就是仙乐一般动听,整个秦宫都听得见,以至方圆百里。

穆公问其原因,公主说是从很远的地方想和的。

秦穆公便命大将孟明一定要找到吹萧人。

一直找到华山脚下,听樵夫说有一青年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善吹箫,音可传数百里,孟明来的明星崖把箫史带回了秦宫。

此时正值中秋,秦穆公见他的箫也为美玉所制,非常高兴,便请来公主,两人一见钟情,便合乐起来,一曲不曾奏完,殿内金龙、彩凤都好像翩翩起舞起来,众人听的入痴,齐赞说:“仙乐!“,弄玉和箫史完婚之后便住在宫里。

箫史教弄玉用箫学凤鸣,弄玉教箫史用笙学龙音,学了十几年,真的把天上的凤引下来了,停在了他们的屋顶上,不久龙也来到他们的庭院里。

一日,箫史说:我怀念在华山幽静的生活。

弄玉说:我愿与你同去享山野清净,二人合奏起来,片刻龙飞凤舞,祥云翻腾,弄玉乘上彩凤,萧史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龙凤呈祥而去!
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二:不时之需不时之需(bù shí zhīxū):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
团副使。

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

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

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不预定时间的需要,做任何事情前都可以做一下前期准备工作,总有一天会有用到的地方。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成功就要多方面充实自己,多栖培养能力,机会到来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就能起到不时之需的作用了。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三:迎刃而解迎刃而解[yíng rèn ér jiě],意为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

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杜预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的孙子,幽州刺史杜恕的儿子。

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

最初,杜预的父亲杜恕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父兄的位子,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

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
国的许多重要城池。

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

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

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

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

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

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

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