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叶公好龙》教案.doc

《叶公好龙》教案《叶公好龙》教案【一】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
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
〃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读几声?想不想叶公和龙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 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
全班齐读一遍。
积累词语。
3、读文感知意思。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边读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
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
老师也参与到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 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2)、〃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
《叶公好龙》导学案

一、
成语
入手,
激趣
导入
4
分钟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
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语文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
年级
五年级
学
科
语文
课题
叶公好龙
任课
教师
郭青青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材
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寓意,积累成语“叶公好龙”。
2、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并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复述故事;了解课文内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的意义,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会用争确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蕴含的寓意,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成语“叶公好龙”的内在含义。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强化时间意识。
《叶公好龙》公开课教案

《叶公好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叶公好龙》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学习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叶公好龙》的故事来源和作者。
讲解成语“叶公好龙”的含义和用法。
1.3 教学过程: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叶公好龙》的故事。
讲述故事并解释成语的含义。
举例说明成语的用法。
第二章:新课内容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叶公好龙》的故事细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叶公好龙》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2.3 教学过程: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小组合作活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叶公好龙》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3.2 教学内容: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各组表演故事情节,并解释角色的心理和动机。
3.3 教学过程:分组并分配角色给每个学生。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他们表达角色的心理和动机。
各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第四章:课堂互动与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叶公好龙》故事中的问题和议题。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3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和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分享。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叶公好龙》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课外阅读。
5.3 教学过程: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
总结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叶公好龙的教学设计

叶公好龙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其次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特别宠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
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方外表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目标:1、学习《叶公好龙》,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寓意。
2、开放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很多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鼓舞学生乐观发言,全班沟通。
师: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
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诞生字。
2、小组沟通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方法记住。
3、集体检查:〔1〕多音字:好 hǎo〔〕发 fā〔〕还 huan〔〕hào〔〕 fà〔〕 hai 〔〕〔2〕辩字义:牖:you 窗户。
窥:kui 偷看。
凿:zao 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
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
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特别宠爱龙?板书:特别宠爱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2、叶公真的宠爱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可怕极了齐读→找词〔表现他可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5、指导背诵。
6、提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方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宠爱。
用来挖苦那些言行不全都的人,告知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课下可收录到你的”摘录本中,附教学反思: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三稿) - 副本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执教者:施晓燕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3.根据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并运用。
4.文言文初探,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理解《画龙点睛》的寓意并尝试运用。
2.初探读“文言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并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画龙字,为兴趣“点睛”:(1分钟)1.师:众弟子且看,为师所画何字?(画龙的象形字)你如何得知?2.写楷体“龙”,边写边赋予每个笔画的形象:龙是一个象形字,“龙头、龙须、龙爪、龙身,切莫忘记——点睛”3.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是祥瑞的象征。
古往今来,我们都自诩为“龙的”的传人,赋予了龙很多美好的寓意,所以龙的形象极其复杂,头似驼,角似鹿,耳似牛,项似蛇,鳞似鲤,爪似鹰,眼似兔……极难画。
但南北朝时有一位叫张僧繇的画家非常擅长画龙,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的故事——(板书:点睛)4.齐读课题:画龙点睛。
(强调“点”字)二、读课文,为寓意“点睛”:(20分钟)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师:通,顺也,必先读准字音。
张僧繇墙壁张牙舞爪逼真神韵惋惜唬人腾空飞去惊叹不已①个别读正音。
“繇”看注释。
“爪”多音字,因义辩音。
②全班齐读。
2.通,达也。
字音读准,还需要了解字义。
说一说对“惋惜、唬人”的理解。
(近义词法、组词法……)3.通,亦明也。
正音明义后,还需读懂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①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②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③“点睛”的结果怎样?检查:用原文回答,相机指导朗读,为背诵做准备:①“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你就是张僧繇,你来推辞一下——)②“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一再”读出迫切、苛求之感,“只好”无奈,“轻轻一点”画技高超、挥洒自如,力道轻)③“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理解“画龙点睛”、“张牙舞爪”、“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赞不绝口”“张牙舞爪”;理解“画龙点睛”的成语意义,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那就是成语。
什么是成语呢?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一个成语意蕴深刻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个成语大放彩。
二、学生自由朗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感知大意。
1、布置学习任务(1)轻读故事,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故事。
(3)画出故事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工具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四、思考与交流,展示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学习。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后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五、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准确、读流利。
2、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能够自己讲,能够合作讲。
六、展示多媒体课件小结画龙点睛故事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后人常以它作比喻,指讲话、写文章或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如果能在关键处用上一二个名言、警句或略加润色,便使整个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主题更加鲜明。
《叶公好龙》教案范文

《叶公好龙》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叶公好龙》。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人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3)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叶公好龙》。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叶公好龙》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细节描写:(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
(2)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尝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5.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回家后给家长讲述《叶公好龙》的故事,并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一个熟悉的人的性格特点,短文不少于2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表达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生字词抄写、回家讲故事、短文写作。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够正确评价人物,认识事物本质。
《画龙点睛》教案

《画龙点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画龙点睛》的故事,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2. 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成语“画龙点睛”的意义。
2. 难点: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龙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分析张僧繇画龙的过程。
- 理解游客为什么会觉得不点晴的龙更好。
- 体会画龙点睛后的效果。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画龙点睛的事情。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成语“画龙点睛”的意义。
6.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idiom story about Dragon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它代表了高贵典雅,神圣不可侵犯,龙有着无可估量的神奇力量,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以下是小泰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描写龙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鲤鱼跳龙门
解释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出处《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
云龙高卧
解释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
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
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 《三国志·魏书·陈登
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
真龙天子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她想,既然
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龙天
子就是李闯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她想,既然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
龙天子就是李闯王。
”
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她想,既然
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龙天
子就是李闯王。
”
龙山落帽
东晋时。
北方豪强士族南逃,偏安江左。
江陵为长江中游政
治军事重镇,荆州刺史治所终置江陵。
江陵城由此又称荆州城。
其时江陵镇将,往往拥兵自重,成为左右朝中局势的重要人物。
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最初不过是一郡守,东
晋永和年间。
他谋得荆州刺史,将关羽所筑城与原有古城联结,
随即以江陵为根基,掌握长江中游兵权,数次率师西征北伐,于
是晋爵为南郡公,官至大司马,都督全国军事,权势显赫。
其弟
桓豁、桓冲亦相继为荆州刺史,镇守江陵。
桓温死后,他的儿子
桓玄嗣为南郡公。
桓氏得江陵地利物产,实力雄厚,最终导致桓玄自立称帝。
话说有一年过重阳节,桓温照例率领幕僚到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他的参军孟嘉也在其中。
龙山又称八岭山,在江陵西北12公里,东距着名的纪南城5公里,南北长8公里。
东西宽5公里,为南条荆山之属山,因其山势蜿蜒宛若游龙而得名。
席间一阵山风吹过来。
吹落了孟嘉头上戴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依然风度翩翩。
桓温凑趣命孙盛作文戏弄孟嘉。
谁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其才思敏捷。
气质不凡。
于是,孟嘉被视为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之士。
至今,江陵城西北10公里处龙山上还有着名的落帽台遗迹,封域高8米,周长144米。
孟嘉落帽成佳话,历代文人墨客到江陵,没有不赋诗歌咏的。
李白有《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有留人。
”
孟浩然《九日》:“九日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寻故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
寄情亲。
”
唐朝宰相令狐楚、宋朝诗人杨万里在重阳节游落帽台后,写
下了“贵重近臣光绮席。
笑谈重事落乌纱”和“闲门幸免奖乌纱”等诗句。
龙山九黄饼也因此久负盛名,成为传统名点,千年不衰。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
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
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
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