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与龙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双龙戏珠成语故事

双龙戏珠成语故事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成语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双龙戏珠是一组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
这个成语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本文将会通过多个层次和视角,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双龙戏珠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一、成语来源1.1 古代神话故事双龙戏珠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主要与涉及到龙的故事有关。
1.2 龙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祥瑞和权力的象征。
龙身上具有鱼、鳞、爪以及各种动物的元素,使其成为吉祥和灵动的形象。
1.3 珠的象征意义珠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宝贵而珍贵的物品。
它象征着财富、美好和好运。
二、成语含义解析2.1 双龙戏珠的意思双龙戏珠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两条龙在争夺一颗珠子。
它在象征意义上代表了权利、地位、财富和竞争。
2.2 双龙戏珠的深层含义在中国文化中,双龙戏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是指权谋斗争中的利益争夺。
这种争斗不仅仅在政治和商业上存在,还可以出现在各个层面和人际关系中。
三、成语故事3.1 故事背景古代的某个王国中,有两条身披龙鳞的巨龙,它们分别是长龙和短龙。
长龙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威严的气势,而短龙则聪明灵活、机智过人。
3.2 争夺宝珠在这个王国中,有一颗传说中的宝珠,被称为“皇家之珠”,是王权的象征。
长龙和短龙都对这颗珠子虎视眈眈,希望能够获得它。
3.3 竞争与斗争长龙和短龙为了争夺“皇家之珠”,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和斗争。
长龙依靠强大的力量试图霸占宝珠,而短龙则以智慧和灵活的身法来抢夺。
3.4 共同困境然而,长龙和短龙在竞争中都陷入了困境。
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多么强大或灵活,都无法独自占有宝珠。
他们开始理解到,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宝珠。
3.5 意识觉醒最终,长龙和短龙悟出了道理。
他们决定停止争斗,进一步相互合作,以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使用“皇家之珠”。
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团结一心,他们才能保持力量和地位。
3.6 双龙戏珠于是,长龙和短龙开始了双龙戏珠的场景。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中国传统文化——龙凤

龙凤来源
“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祖先在黄陵”。蛇的身,鱼的 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 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一个特别的图腾。这是轩辕 黄帝打败了蚩尤,平息了战争后,把原来各大小部落图腾都 分别用上一些,要说照顾,这也算真正照顾周全了。可是, 组成这样的图腾像个什么东西,叫个什么名字?”仓颉说: “黄帝,这个图腾在世界动物中,谁也找不到它,谁也无法 伪造。我想,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龙’!既能腾云驾 雾,又能翻江倒海。”黄帝捋着胡须,轻轻踏着步子,细细 琢磨了半天,然后,果断地说:“好!就叫‘龙’”。从此 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吉祥权威的象征物。谁也不能侵害 它,就连黄帝也带头崇敬它。这就是‘龙’的来历。
龙凤文化
龙是百虫之长,风是百鸟之王,它们共同成为中华
民族的象征。龙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中国社
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沉淀。“龙”和 “风”的形象还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泛化出一系列代表 中华文化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从两食
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神,龙代表中华民族刚
毅、进取、不屈的一面,风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 智慧的一面。
龙凤新说
一般认为,龙和凤是古人虚构的神话动物,但这种虚构不是一 步到位,而是逐步演绎的结果。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 “辛”字符号。兽首表示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 相似,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蛇身代表条形闪电;“辛”字符 号代表“被驱使”之意。“龙”字读音正是“隆隆”的雷声。所以, 龙是被天驱使驾驭云团播洒雨水的闪电,发出隆隆雷声。 在甲骨文中“凤”字是一只头顶“辛”形符号的飞鸟。这只飞 鸟其实就是与雨水有关的风,即凤。“风”的读音是模拟四五级风 吹过耳旁的声音,介于“呯呯”与“嗡嗡”之间。所以,凤是被天 驱使行云布雨的风,它拂过耳旁发出风声,像飞鸟一样飞行。
龙的成语故事

龙的成语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视为吉祥、权力和神秘的象征。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这些成语既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吧!成语一,亢龙有悔。
相传在古代,有一条龙非常骄傲自大,自认为自己无敌于天下。
它时常在人间作威作福,肆意妄为,嚣张至极。
然而,这条龙最终遭到了天帝的惩罚,被困在了一个深潭之中。
此时,它才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自大是多么可笑和愚蠢,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
从此,人们便用“亢龙有悔”来形容那些骄傲自大、不知悔改的人。
成语二,龙潭虎穴。
相传,有一位勇敢的年轻人,听说有一条凶恶的龙藏身在一个深潭之中,他决定前去讨伐这条龙。
在前往潭边的路上,他又听说潭旁有一群凶猛的老虎,于是他又决定讨伐这些老虎。
最终,他果然成功地讨伐了龙和老虎,成为了一方英雄。
因此,人们便用“龙潭虎穴”来形容险恶的环境或危险的处境。
成语三,画龙点睛。
相传,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精美的龙图,但他觉得这幅画还缺少了一点什么。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一点墨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龙也变得栩栩如生。
从此,人们便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一点点特别的东西,使得整件事情更加完美。
成语四,龙飞凤舞。
相传,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神兽,它们通常被视为吉祥和神圣的象征。
因此,“龙飞凤舞”一词用来形容一种欢快、热闹、祥和的气氛。
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村庄的春节庆典上,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犹如龙飞凤舞一般。
”。
成语五,龙生九子。
相传,龙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的子嗣也都具有非常神奇的能力。
传说中,龙生九子,每个子嗣都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比如龙生的第一子是“患得患失”,第二子是“见风是雨”,第三子是“披荆斩棘”,第四子是“望洋兴叹”,第五子是“乘风破浪”,第六子是“骄阳似火”,第七子是“临渊羡鱼”,第八子是“独木难支”,第九子是“画龙点睛”。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及成语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及成语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常被用来寓意着权利、尊贵与威严。
因此,在中国语言中,与龙有关的成语很多,而这些成语大多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成语故事1. 半信半疑(出自《说文解字》)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儒生名叫张果府,他非常聪明,学识渊博,但却很爱疑惑。
一天,他遇到了一条龙,张果府听到龙讲述自己的历史,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疑虑得到了解答,但是他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半信半疑地离开了龙的巢穴。
2. 龙见首不见尾(出自《庄子》)这个成语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和一个叫“庄周”的人有关。
庄周喜欢发微型视频,他曾经讲述了他做过一个奇幻的梦,梦中龙的形状非常奇特,只有首领露出来,身子和尾巴都藏在云雾之中,即使他伸手去抓,也只能抓到一团云雾。
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3. 龙争虎斗(出自《左传》)这个成语讲述了两种不同品性和力量相近的生物之间的斗争。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虎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形象,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阳刚之气。
这个成语的故事有很多,其中包括了许多传说和神话,都讲述了龙和虎之间的较量。
4. 与虎谋皮(出自《通鉴·斛斯政传》)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厌恶龙的人,打算在森林里杀掉一只龙,去做成自己的披风。
这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他于是提议,和老虎合作,一起去杀龙,老虎看到披风也分了一份,于是同意了他的提议。
由此得到的成语是“与虎谋皮”,形容干吗一个非常愚蠢而且容易憎恨的企图。
二、成语解析1. 龙腾虎跃(lóng téng hǔ yu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事业或事物的发展进展很迅速,像龙和虎在空中跳跃一样。
也可以描述一个人精力充沛,充满了生命力和热情。
2. 龙马精神(lóng mǎ jīng shén)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精神饱满,既有龙的飞腾之势,又有马的奔腾之力。
常用来赞扬勤劳、不怕困难的人。
3. 龙飞凤舞(lóng fēi fèng wǔ)这个成语形容舞蹈或者书法等艺术作品的技巧娴熟、流畅自然。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事(通用10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_1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1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
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21 、画龙点睛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2 、画龙点睛的材料【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与龙的成语故事
导读:【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
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
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
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
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人中之龙】:
比喻出类拔萃的人。
晋时酒泉太守马岌是一位高尚的人。
他久慕宋纤的大名,有一次带着仪仗队、敲着铙鼓去拜访宋纤。
宋纤身在重重的楼阁中,拒不见马岌。
最后马岌边命令返回,边说:“我能听得宋纤的名声却不能见到宋纤,我仰慕他高尚的品德却见不到他的人。
从今以后我知道他是人中之龙。
”
【乘龙快婿】:
对别人女婿的.美称。
春秋时,萧史善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爱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嫁给了萧史。
几年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
“乘龙”或“乘龙快婿”就成为对别人女婿的美称。
【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
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唐贺知章在家宴请宾客。
座中有诗仙李白、僧人怀素等。
酒过三巡,贺知章请李白作诗助兴,李白推辞说:“还是请怀素上人挥毫助兴吧。
”贺知章说:“那就李白赋诗,怀素挥毫,珠联璧合吧!”怀素几杯酒下肚,开始挥毫如飞,一旁李白也开始朗朗念来:“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吾师醉后倚绳休,起来向笔不停手。
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自此“笔走龙蛇”成为形容书法笔势矫健、洒脱的专用成语。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āoti?),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喜欢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yá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敝屣(bìxǐ),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鸱(chī)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p ú)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suān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中国历史上与龙有关的成语故事】
1.与龙有关的成语故事
2.关于“龙”的成语故事
3.与龙有关的谚语
4.与龙有关的作文500字
5.与帝王有关的成语故事
6.与鼠有关的成语故事
7.跟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8.关于与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上文是关于中国历史上与龙的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