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典故集锦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经典的20个成语故事集锦

经典的20个成语故事集锦(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不过,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不过,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但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成语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1.坚贞不屈【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
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
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
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老泪纵横【解释】纵横:交错。
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植揖场A诰游仕秸问辈拍芙崾⑺咚导蚁绲目嗄眩旱孛挥懈郑⒆用潜槐迫ゴ蛘�……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3.近水楼台【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反义词】隔岸观火【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4.鸡鸣狗盗【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相近词】旁门左道【反义词】正人君子【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5.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6.盲人摸象【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故事典故篇一:不翼而飞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
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
……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
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成语故事典故篇二:齐大非耦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
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
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供大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数典忘祖(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四字成语故事2首鼠两端灌夫,汉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
父亲灌孟,本姓张,在“颍阴侯”灌婴家作门客,后来就改姓灌。
汉景帝时,讨伐吴、楚七国叛乱,灌夫父子同时从军,共同属窦婴麾下。
在这次战事中,灌孟阵亡,灌夫也因深入敌阵,奋不顾身,受了重伤。
灌夫的勇名,当时传遍天下,大将军窦婴很赏识他。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中国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引导幼儿适当地接触成语故事,既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成语典故篇一:身无长物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
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
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
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
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中国成语典故篇二:颐指气使唐朝汴[biàn]州节度使带温因镇压黄巢起义而名闻天下。
公元900年,宦[huàn]官刘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时发动政变,立太子李裕为帝而废黜[chù]了昭帝。
他派人去联络朱温来支持他,以便控制朝局。
朱温的手下李振建议朱温何不趁机以勤王为名消灭宦官,独揽大权。
朱温采纳了李振的意见,派他去京城长安联络宰相崔胤[yìn]共谋大事。
崔胤答随后便调兵冲进宫杀了刘季述,恢复了昭帝的帝位。
朱温因功被封为梁王,从此更加信任李振。
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和他的亲信,任用裴枢、柳璨等人当宰相。
接着,又叫裴枢[shū]强迫昭宗、百官和长安百姓迁往洛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典故集锦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成语故事典故集锦》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成语故事典故集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成语故事典故集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对症下药.华佗是东汉名医。
有一次官吏倪寻和李延都感到头疼发热,找华佗看病,华佗诊断病情后,给倪寻开了下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药。
两人感到奇怪,问华佗问什么同样的并用不同的药,华佗说:"倪寻的病是由内伤引起的,李延是因为外部受凉而引起感冒。
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他们回去后按药方服药,第二天病都好了。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
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就应立刻去做呢?"孔子说:"家里有父亲兄长在,你就应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立刻去做呢?"学生冉有也这样问,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
"学生公西华就问孔子:"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两个不同的答复呢?"孔子就说:"冉有做事退缩,所以我要鼓励鼓励他;子路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做事果敢,所以我要抑制抑制他。
""对症下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囫囵吞枣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梨。
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医生。
医生对他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却会伤脾。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生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牙齿。
"那人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
"说完,他把枣一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儿。
[提示]多用来比喻学习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白驹过隙.人的生命太短暂,庄子说:"在天地间,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跃而过。
"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好处,再长寿也是枉然。
苏轼说:"以前有三个老人相遇,问他们的年龄。
一人说:我记不清我的年龄了,但记得少年时和盘古是好朋友。
一人说:海水转成桑田时,我就放下一个筹码,此刻我的筹码已经堆满十间屋子了。
一人说:我吃蟠桃时,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此刻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
以我来看,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几个时辰)也没有什么区别。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打草惊蛇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暮夜无知杨震是东汉时华阴人,以教授学生为生,由于正直、博学,人称"关西孔子"。
五十多岁杨震被逼但是,只得出来做官。
他去东莱出任太守,飘过山东昌邑时,他以前推荐的秀才王密,正好担任昌邑县令。
王密夜晚抱着十斤的?S金来要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深知你的为人,为何你对我却一无所知?"王密说:"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没人明白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样能说没有人知?"王密很羞愧。
他在太尉任内,中常侍李闰为了他哥哥升职,透过汉安帝的舅舅耿室和后兄阎显先后向杨震说情,都被杨震谢绝了。
原先李闰又请国舅耿宝向杨震推荐,耿宝对杨震说:"李常侍?F在是皇上眼前红人,期望对他哥哥能从优提拔,而且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杨震说:"既然是圣旨,请出示尚书府的文书,这样才有根据。
"耿宝被驳得哑口无言。
杨震虽然坐了高官,但是他的子女还吃着家常饭菜、出门没有车坐。
有人劝他要为子孙后代思考思考。
杨震说:"让后世明白他们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孙,这个遗产不是很丰厚吗?""暮夜无知"原指夜里做的事情,?]有人明白。
后人用来比喻暗中贿赂。
草木皆兵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
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
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
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
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注释]皆:都。
[提示]比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心理。
温人之周战国时代,诸侯并起,周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有一次魏国温城有一个人要去周朝,周朝边境不准他入境,问他:"你是外国人吗?"那人说:"我是周朝人。
"但是问他的周朝的住处,却答不上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
这时周天子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朝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这是为什么呢?"那人说:"我读过《诗经》,书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如今既然周天子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样能说我是外国人呢?"周王听了,便把他放了。
"温人之周"比喻对的事情要坚持到底。
持之以恒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
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
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
有人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
"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
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月怀一鸡.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
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
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阿!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
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样样?"孟子说:"此刻有一个人每一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明白这不好了。
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先每一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明白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就应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月怀一鸡"指那些明明白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类拔萃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 [注释]出:超出。
类:同类。
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次孔子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坐在路边哭得很悲哀,便问他为何如此悲哀。
那人说:"因为我犯过三个错误,想起来就悲哀。
年轻时忙着做学问,没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们照顾我。
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够尽心尽力,妨碍了我的升职。
从小对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愿亲近我,此刻年纪大了觉得孤单。
树欲静而风不止,此刻我想好好弥补这一切,但是岁月已经过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来了,我年龄也大了。
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悲哀。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客观环境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