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合集下载

古代成语故事及启示四篇

古代成语故事及启示四篇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及启⽰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故事篇⼀:【鞭长莫及】 鲁宣公⼗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出使齐国。

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强盛,要申⾈不向宋国借路。

申⾈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会杀我。

”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

”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

宋国君⾂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侮辱,就杀了申⾈。

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得暴跳如雷,⽴即发兵攻打宋国,⼀下⼦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相持了⼏个⽉,楚军还是没有取胜。

第⼆年春天,宋国派⼤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

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夫伯宗说:“⼤王,我们不能出兵,古⼈有话说:‘鞭⼦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

’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

晋国虽然强⼤,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低低,都在⼼⾥’,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林草丛中暗藏有毒⾍猛兽,洁⽩的美⽟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您还是忍⼀忍吧。

”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发兵,改派⼤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个⽉,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宋国⼤夫华元作为⼈质。

鞭长莫及的启⽰: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能⼒范围之外的事情。

要做,就做⾃⼰能⼒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

只有适合的,才是的。

古代成语故事篇⼆:【墨守成规】 故事战国时期,⽊匠出⾝的墨翟主张兼爱与⾮攻,到处推⼴他的学说。

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

墨⼦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与鲁班⽐试⽐试攻防演习,墨⼦善于防守,鲁班败北。

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种云梯,准备攻城之⽤。

那时墨⼦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起⾛了⼗天⼗夜,到了楚国的郢都⽴刻找到鲁班⼀同去见楚王。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下⾯,讲⼀个项⽻破釜沉⾈的故事。

有⼀年,秦国的三⼗万⼈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强⼤,⾛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兵⽤蔬菜和杂⾖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举⾏宴会,⼤吃⼤喝的。

这⼀下可把项⽻的肺⽓炸啦。

他杀了宋义,⾃⼰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先派出⼀⽀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率领主⼒过漳河,解救巨⿅。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楚军⼠兵见主帅的决⼼这么⼤,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亲⾃指挥下,他们以⼀当⼗,以⼗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败。

秦军的⼏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仗不但解了巨⿅之围,⽽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武⼤⾂们商量灭⼤计。

多数⼈认为,吴国还有⼀定实⼒,⼀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够的准备再说。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一:【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协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协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协助,就出来全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协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二:【天下无双】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

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

但两人不肯来见。

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

”平原君知道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

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时秦国出兵攻魏。

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精选10篇)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精选10篇)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精选10篇)1.四字成语故事篇一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2.四字成语故事篇二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3.四字成语故事篇三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4.四字成语故事篇四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5.四字成语故事篇五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6.四字成语故事篇六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中国成语故事【三篇】

中国成语故事【三篇】

中国成语故事【三篇】导读:本文中国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趋炎附势】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

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

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

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

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

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

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

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

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

【背道而驰】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

”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

”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导读:本文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忧考的后续更新吧!1.古代成语故事:忠⾔逆⽿ 魏征出⾝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

他喜欢读书,⽤⼼钻研古籍,学识⾮常丰富。

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

后来,他投靠唐⾼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李建成做事。

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的器重。

后来,唐⾼祖的⼆⼉⼦李世民发动“⽞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才,便亲⾃召见他。

李世民⼀见魏征,就⾮常⽣⽓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若,以⾮常⾃信的⼝⽓回答说:“如果皇太⼦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钦佩他的⼈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重⽤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胆进谏。

在他任职的⼏⼗年间,为了使⼤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百多次。

每⼀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材⾼⼤的男⼦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反对,唐太宗⼗分⽣⽓,派⼈把他叫来,⼤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由谁来种?⼯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先要讲信⽤,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百姓⾯前不是失去信⽤了吗?” 魏征的这⼀番话,把唐太宗⼀肚⼦的⽕⽓浇灭了。

中国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中国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中国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三篇中国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篇一:【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

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仅仅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

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

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

”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中国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篇二:【老生常谈】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

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逐步有了小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不自量力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

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

一年,息国
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

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

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

”有的说:
“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
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

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
起袭击。

郑国立刻出兵迎战。

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不自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

息国正是犯了
这个错误而遭失败。

引狼入室
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

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
防着。

几个月过去了,狼仅仅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
伤害一只羊。

牧羊人逐步地对狼放松了戒心。

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
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

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
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

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
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
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

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
大声嚎叫了几声。

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很多多、大大小小的狼。

那群
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内部。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
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
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
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
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
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
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
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
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
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
争或主动让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