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常常出自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事件或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1. 画龙点睛: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在画龙(传说中的神兽)的眼睛上点上一笔。
这一笔非常关键,可以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灵气。
后来,人们把“点睛之笔”比喻为关键的一步或关键性的话语,就形成了成语“画龙点睛”。
它的意思是在结束时加上一笔关键的东西,使之更加完美。
2. 见义勇为: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国君周幽王喜欢美女西施,却被勾结的重臣蔡中负隅顽抗,不肯引见西施。
这时,一个叫孟凡由的士兵慧眼识珠,发现蔡中的不对劲,毅然站了出来替西施说情,被周幽王赏识,最终引见了西施。
成语“见义勇为”由此而来,意思是见到正义事物被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为其主持正义。
3. 铁杵成针: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华胥的作坊妇女,她日夜不停地用铁杵敲打着一块坚硬的玉石,为的是将这块石头磨成一根针。
虽然众人嘲笑她的愚蠢,但是华胥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铁杵成针”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目标。
4.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螳螂看到前面有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战车,它觉得自己有能力阻止这辆车的前进,于是伸出了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
最后,当然是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螳臂当车”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微不足道而自不量力。
5. 力不从心:古代有一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年轻时在军中表现出色,屡战屡胜。
但是后来,白起的身体渐渐衰弱,丧失了当年的战斗力。
尽管他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身体的不支使他无法如愿。
成语“力不从心”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不能达到愿望或者困惑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6. 天渊之别: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大臣叫子胥和子贡,他们的才能和人格截然不同。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篇一:不识时务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众在大臣的手中,汉室已经面临危机,作为皇帝的子孙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可是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当时很有才学的隐士司马徽。
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了,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你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人才帮助你。
刘备想了一会儿,不明白地问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
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你,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解释】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
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
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篇二:茕茕孑立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
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
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
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
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1】班门弄斧解释: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
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
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
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
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
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
“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
)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1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大放厥词【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
但文学成就很高。
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3乘人之危【成语故事】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依法查办武威太守。
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想杀了苏正和灭口,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
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但他还是认为不能趁别人危难时候去害别人,这是不仁的表现。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4才气无双【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
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5道不拾遗【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管窥天【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
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
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
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
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一陰一陽一交一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
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一活。
”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一胡一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
一解一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
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
”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
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
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
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智慧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
成语一,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有一天,他在画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就在蛇身上添加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丧失了原本的美感。
意思,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贸然添加东西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二,亡羊补牢。
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了。
农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赶紧修补了栅栏。
虽然后悔没有及时找回走失的羊,但至少可以保住剩下的羊。
意思,比喻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及时补救还能挽救一些损失。
也可以比喻事情出现了漏洞,及时修补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成语三,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走夜路,手持弓箭和酒杯。
由于月光的折射,他看到了自己手中的杯子和弓箭的影子。
他因为害怕,以为有蛇在草丛中,结果一直惊恐不安。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也比喻因为心虚而感到惊恐。
成语四,守株待兔。
故事,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一天他在树下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根上,当场死亡。
农夫高兴地想,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以后就一直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
意思,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也比喻不努力,只靠等待,不切实际地指望幸运。
成语五,班门弄斧。
故事,古时候,孔子去鲁国的樊哙家里做客。
樊哙出示了自己的斧子让孔子看,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把斧子并不是班门的。
”班门是古代有名的铸剑家,樊哙却是个普通人,孔子的话是在说樊哙弄斧不着调。
意思,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也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以上就是几个成语的故事及其意思,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故事和智慧。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和运用成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语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弄巧成拙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弄巧成拙
【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
【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
一次,他受成都寿
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
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
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
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已经画
好了。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
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仅仅他
手中的水晶瓶好象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
没有。
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
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
弄巧成拙嘛。
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
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模棱两可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模棱两可
【拼音】:móléngliǎngkě
【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能够这样,也能够那样。
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成语故事】:
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
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
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
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
后来
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
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
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能够,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
改革了。
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
因为如
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能够了。
”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
“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
所以,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
理事情不作明确的决断,也不表示显明的态度,能够或不能够都行,
这就叫做“模棱两可”。
这故事仅仅用来说明成语的出处,可千万别学这种人的处事态度,而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喔!
【洛阳纸贵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洛阳纸贵
【拼音】:luòyángzhǐguì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
经常为这事发脾气,不过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
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
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个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
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逐步长大了,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发奋
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
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
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
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
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
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老生常谈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老生常谈
【拼音】:lǎoshēngchángtán
【解释】:老书生经常说的话。
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成语故事】: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
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逐步有了小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
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
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
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
”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
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
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
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枯鱼之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枯鱼之肆
【拼音】:kūyúzhīsì
【解释】:枯鱼:干鱼;肆:店铺。
卖干鱼的店铺。
比喻无法挽
救的绝境。
【成语故事】:
庄子家里很穷,到监河侯那里去借食粮.监河侯说:好的话不过,
且等我收得租税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银子,好吗?庄子很气愤,就打了
下面这么一个比喻:昨天,我在路上走,看见一条鲫鱼,躺在路上的干
车沟里,鲫鱼看见了我,就吆喊了:老公公,我本来是从东海来的,
今天不幸落在这个干车沟里,很快就要干死了,请给我一桶水,救救
我吧!我就点头答应了,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看几位国王,那里是
水乡,水很多,我一定放西江的水来救你,鲫鱼气忿忿地说:这怎么
行呢?现在只要给我一桶水,就能活命。
如果等你放西江的水来,那时,在这里怕没有我了,只好到咸鱼摊上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