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3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相”,哪一组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A. 枝枝相覆盖B. 及时相遣归叶叶相交通相见常日稀C. 会不相从许D. 还必相迎取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自可断来.信.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重庆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重庆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重庆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佛学与经营之道中国化的佛教,其理论导向,与其说是出世主义的,毋宁说是入世主义的。

准确一点说,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

这意味着,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为重要。

对于经营者来说,中国佛教理论也是一种思想资源,从中悟出经营之道。

一、树立“一即一切、惜缘和睦”的团队意识。

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不是照着印度佛教讲的,而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

华严宗强调世界的整体性,把这种观念引申到国家方面,便是强调国家的整体性;引申到企业或公司方面,便是强调团队的整体性。

这一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惜缘”的团队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

经营者在团队中,不妨提倡这样的观念:借用佛教的说法,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那是一种“缘分”。

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这种“缘分”,同呼吸,共命运;万不可尔虞我诈、闹不团结。

经营者应当选择“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

二、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

禅宗从“平常心是道”的学理出发,倡导“随缘”理念,对经营者也有所启迪。

有人向景岑招贤禅师请教如何是平常心,他的回答十分“平常”:“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黄龙无门慧开禅师比景岑招贤讲得更为透彻,指出所谓“平常心”就是心头无事,无所执着。

他作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很有必要。

搞经营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

生意成功了,取决于“缘”;生意失败了,也取决于“缘”。

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败了,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随缘吧,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何必自寻烦恼呢?用一颗平常心消解烦恼,消解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能让一个经营者更加镇定,更加沉稳,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让一个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9B.〔除,授职〕10B 〔①志向远大,④有谋略,⑥廉洁〕11D〔“举荐他任长史〞有误,只是仍让他做〕12⑴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劝、非、定、辩〞每个1分.〔2)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

〔4分〕〔大意1分,“乘〞“面〞“舆〞各1分〕13C 参考译文: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宗悫传》参考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人。

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败坏我们家族了。

〞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刚过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没能进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向来有高尚的节操,他的儿子侄儿们都喜欢读书,独有宗悫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同义恭镇守广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战斗。

刘义恭向文帝推举宗悫说他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胶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

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

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兵几路,放下军旗悄无声息的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城,进入象浦。

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前来抵抗,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装起来,象群进入阵地前后没有边际,宋军不能抵挡。

重庆市2022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重庆市2022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重庆市2022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重庆市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作答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文解字》:“理,治玉也。

”段玉裁注云:“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

是理为剖析也。

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

”理字本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条理,故条理亦为理。

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本身之条理。

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就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之。

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

从大量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

据《尚书》记载,殷纣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

”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

后来,周取代了殷,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

而据《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代纣胜利以后,忧虑得夜晚连觉都睡不着,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转移的呢?它已经从殷人手中转移到周,但是会不会再发生转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

武王早在伐纣时还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

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

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

重庆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重庆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重庆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叨扰dāo憎恶zēng提防dī恶梦涸辙之鲋B.强迫qiáng剥粽子bō恁时nèn妨碍安缉保守C.投奔bèn怔住了zhèng堡子bǔ矫厉没精打采D.模样mó甫畅pǔ薄雾bó原藉睢园绿竹2.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B.昨天在城市广场,一位独腿画家用粉笔在广场水泥地上作画,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观看。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一位博学的老师,它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林冲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B.人们——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

C.“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D.第二单元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亲情的抒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应该强调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自 2013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5.6 万,占总人口的3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各地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年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

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

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

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

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

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

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

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

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

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

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描绘此种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

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

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

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后附详细解析)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后附详细解析)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 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后附详细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23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沈雅婷①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②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

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

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③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

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

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④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

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上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节选自《中华文本库》)1.下列关于原文第①、②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1. C(“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与原文不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B.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清代统治者未对有识之士的警告引起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2.B (“都”表述过于绝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元、明、清三代,以及建国初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3.C (“做法也是合理的”不符合文意)二、文言文阅读(19分)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4.D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C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6.C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C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7.(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6分)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四、古诗文默写(6分)10、《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1、《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登场时的情态的句子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五、现代文阅读(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择一个完成,2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年迈父母郁葱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

老人大概七十来岁,看上去神态威严。

“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

”看上去40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老人看着四周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

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

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

再瞧那里,还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

”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

”她说。

“朋友!和这些见面招呼都不愿打的老头?”老人嘲弄地说。

“好了,”儿子插话说,“你们二老在这里可以多溜溜弯,这里空气多新鲜呀!”“听着,你这个小子!”老人对儿子大叫道,“不要跟我说这些。

我在天津老家遛弯五十年了,那里才是我遛弯的地方。

”老人说完转向妻子专横地说,“快把我们的东西收拾收拾,我们回老家去。

我们不能在这凄凉的地方呆了!”“我们慢慢就适应了,”妻子恳求道,“咱会喜欢这的。

瞧这里的设施多全,有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图书馆,又有麻将、象棋,什么都不缺!”“健身俱乐部?我七十多了,你还想让我健身?图书馆?我有青光眼,什么都看不了,这你都不知道!要娱乐,我可以和我的老朋友一起散步,没必要到这里来娱乐。

”“爸爸,不要这么固执了,”儿子恳求道。

“这里对你的健康有好处,这里不仅环境好,而且提供的都是可口的营养食品。

”“可口?有营养?这就是医院里的病号饭。

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还是喜欢吃天津的煎饼果子和肉包子!”“爸爸,你说的那些小吃都是街摊上的,又油腻,你这个年龄根本就不应吃。

你的胆固醇和血糖高,再吃会要了你的命的。

”“我宁可在老家病死,也不愿在这里吃这些东西气死!”老人朝儿子喊道。

然后,他看了看妻子,命令道,“听着,快收拾东西,一个月已经把我憋疯了,直接回我们天津老家去,过咱们的日子!”“爸爸,请不要给我出难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