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宁蒙河道冲淤规律及输沙特性研究

() 1
() 2
1 研究背景
黄河上游下河沿一河 口镇河段 ( 一般称为 宁蒙河道 ) 河长 90k 除石嘴山一河拐子河段河道较窄 、 9 m, 河床有基 岩出露外 , 其余河段都是沙 质或沙 卵石河床 , 河道宽浅 , 比降较小 。该河 道上游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 规划 中的水利枢
冲 淤变 化 幅度 逐 渐 减 小 。
2 河道冲淤规律
对于冲积性河道而言 , 来水来沙条 件是影响河道冲淤调整 的最直接 、 最重要 因素 。根据长时段 干支流及引水引沙实测资 料, 以来沙系数 (/ , sq 即含沙量 与流量之 比,g・sm ) 表来 k / 代 水来沙的组合情况 、 以单位水量 冲淤量 ( w/ 即冲淤量与水 A sw,
图1 表明 , 宁蒙河道汛 期 、 非汛期 冲淤 状况随来水 来沙 的 组合情况而变化 , 来沙 系数大则单 位水量 冲淤量大 , 来沙 系数 小则单位 水量 冲淤量 小 ; 当汛期 、 汛 期来 沙 系数 分别 约在 非 0 0 34k sm .0 g・/ 和 00 1 g・ / .0 k sm 时河道基本保持冲淤平 7 衡, 也就是说如果 宁蒙河道汛期平均流量为 1 0 s含沙量 0m / 、 0 约为 3 4 k/ 河 道 冲 淤 平 衡 , 汛 期 平 均 流 量 为 1 0 . gm 时 非 0 0 I/ 、 T s含沙量 约为 17 k/ 时河 道 冲淤平衡 ; I . gm 当来 沙系数小 于此值 时河道 由淤积 转为 冲刷 。同时 , 随着来沙 系数 的增大 ,
基本平衡 ; 宁蒙河道具有泥沙“ ② 多来、 多淤、 多排” 的特性 ; 上游大型水库 的运用方式 对宁蒙河道的 冲淤演变产生 了 ③
宁波市三江河道水沙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宁波市三江河道水沙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郑建根1,张松达2,谢 敏2,胡成飞1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 310020;2.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浙江 宁波 315020)
摘 要:宁波市的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俗称“三江”。基于 2013—2016年 7次水文测验资料,并结合多年潮位资料 和 1987年水文测验资料,对三江河道水沙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三江河道径流“顶浑”作用较 强,含沙量自甬江口向上游逐渐递减;受海平面上升、河势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三江河道各潮位站平均高 潮位自 20世纪 80年代起均呈抬升趋势;2010—2016年镇海站平均高潮位较 20世纪 80年代抬升了0.33m;近 30a 来,同样潮差下,甬江口断面涨潮平均流速无明显变化,涨潮量呈减小趋势,而含沙量和输沙量呈增大趋势。研究 成果为三江河道的河床演变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以及为甬江流域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宁波市三江河道;水沙变化规律;潮汐特征;含沙量;输沙量 中图分类号:TV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485(2018)05-0006-06
1 研究背景
宁波市的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俗称“三江”。三 江河道既是宁波市主要的行洪排涝通道,也是沟通 内陆与出海海运的重要通道,同时也造就了宁波市 三江六岸穿城而过的独特景观。历史上,三江河道 在径、潮流的共同作用下河床整体较为稳定。然而 自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受姚江大闸(1959年)、 镇海拦海大堤(1975年)以及沿江桥梁和码头 (20 世纪 80年代后)等工程的建设的影响,三江河道水 沙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1],整体上导致了三江纳潮 量减少,潮波变形,河床普遍淤积[2-4]。河流水沙特 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分析河床演变机理的基 础,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三江河道的水沙特性进行了 研究 [1,5-6],研究表 明,甬 江 含 沙 量 峰 值 滞 后 于 流 速 涨急、落急 1~2h左右,含沙量整体呈现枯季大于 洪季、大潮大于小潮的特征。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 三江河道近期的某一次或某几次水文测验进行分 析,探讨水沙的季节性变化及一个潮周期内的变化 规律,而对于中长时间尺度的三江河道水沙变化特 征及其原因的探讨较少,难以反映外海水沙变化、河 床冲淤变化及人类工程建设等因素对三江河道水沙 变化特征的影响。本文基于 2013—2016年三江河 道 7次水文测验资料,分析三江河道水沙沿程变化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严文武【摘要】The water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 in Yongjiang River is described qualitative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anges in water runoff, tidal volume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history, then the principles of riverbed evolution in Fenghua River, Yaojiang River and Yongjiang River is illuminated. The river bed was stable previously,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Yaojiang barrage in 1959 and the sea wall in Zhenhai in 1975 caused marked siltation all over the river that making the river adjust to the change in 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 and it took many years to recover bala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ny projects are constructed on Yongjiang River such as reservoirs, bridges, wharfs and so on, which making siltation occur slowly in Yongjiang River especially the side beach. Fenghua River is also in the station of tempered siltation. The downstream reach of barrage of Yaojiang River is in the station of siltation due to the weak characteristic of flow when the barrage is closed. The research of the principle of riverbed evolution of Yongjiang River can improve the theory of riverbed evolution of the tidal estuarie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siltation remove in the similar tidal estuaries.%从径流量、潮量和含沙量的历史变化角度,对宁波三江水沙特性做定性描述,并阐述了奉化江、姚江和甬江的河床演变及冲淤规律.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河道处于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但1959年姚江大闸和1975年镇海拦海大堤两大工程的相继建成,引起甬江河道发生剧烈淤积以适应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经过多年调整才渐趋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三江沿岸涉水工程(桥梁、码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等)及人类活动(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逐年增多,甬江河道尤其边滩进入缓慢淤积期.奉化江河道亦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总体淤积强度相对较小.姚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的情况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河道整体处于单向淤积状态之中.研究宁波三江河道的演变历史规律,不仅可丰富河床演变学关于潮汐河口的理论,还可为我国类似感潮河流的淤积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143-148)【关键词】涉水工程;水沙特性;河床演变;甬江【作者】严文武【作者单位】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宁波315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了宁波三江河道的冲淤变化规律以及因涉水工程引起的水沙特性改变问题,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1-4],袁美琦[1]、沈承烈[5-6]分析了姚江建闸和镇海建堤对甬江河床演变的影响,并研究了1983年前甬江河床冲淤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张定邦[7-8]则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镇海建港及整治工程对甬江河床形态的影响做了分析,并建立了建港后河床形态与水力条件的相关关系;蒋建华[9]等应用一维和二维泥沙数值模型,阐述了姚江建闸前后的泥沙冲淤特性及动力机理,探讨了泥沙运动的垂向效应及其对冲淤的影响程度;李文杰[10]针对甬江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和水资源变化特点,利用水力学非恒定流计算模型,对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量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关于1985年前的三江河道河床演变及单项涉水工程对河道的冲淤影响,已有较多文献,但对1985年后三江河道的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本文拟从径流量、潮量和含沙量的历史变化角度,对甬江水沙特性做定性描述,并根据实测资料分析1985年后奉化江、姚江和甬江的河床演变及冲淤规律,最后得出河床演变规律,为今后三江河道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1 区域概况甬江流域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杭州湾之南,属浙北平原区和浙东低山丘陵区,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甬江流域的降水量除时间上分配不均外,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且易受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甬江流域的主要河流包括姚江、奉化江及甬江干流.北支姚江和南支奉化江于宁波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干流后东流入海,流域总面积为5 683.6 km2.甬江干流河道弯曲,江面一般宽300~450 m,平均水深4~5 m,水面比降小于0.01‰.姚江、奉化江和甬江干流合称“三江”,是宁波市主要的行洪排涝通道,同时也是沟通内陆与出海海运的重要通道,已成为宁波市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载体.解放以来,在甬江流域上修建了多项涉水工程,其中对水沙特性有较大影响的工程有:姚江大闸1座,镇海拦海大堤1座,大中型水库17座,桥梁18座,以及码头212个,并且在河道两岸分布多座挡潮排涝闸.2 水动力特性甬江流域径流来源于降水,因此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与降水相似,其在年内分配上呈现两峰两谷.实测资料表明,姚江大闸多年平均排水量为11.39亿m3,奉化江和甬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为16.855和30.3亿m3.甬江河口为弱潮河口,属不正规半日潮,为往复流性质,每日有2个高潮和2个低潮.宁波站历年平均高潮位1.19 m,平均低潮位-0.5 m,多年平均潮位0.4 m.1958年姚江大闸兴建前,姚江潮区界上溯至距宁波96.5 km的通明堰,大闸建成后,使得潮区界下移至闸下,甬江进潮量减少一半.1975年镇海港拦海大堤合龙后,甬江河道纳潮量进一步减小,白沙站进潮量减少14.3%.1990年后,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甬江河床影响加剧,根据2010年7—8月全潮水文测验结果,当潮差为1.76 m时,梅墟断面的进潮量为1247万m3,甬江大桥断面的进潮量为1 069万m3,落潮平均流量减小至435 m3/s,不同时期甬江潮量的变化,引起了甬江河床发生不同程度的淤积.3 泥沙特性甬江干流的泥沙来源主要是海域来沙.河道冬春含沙量大于夏秋含沙量,3月份为高峰,7和8月份为低谷,其平均值分别为1.27和0.79 kg/m3.甬江河道含沙量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趋势,即越靠近入海口,含沙量就越大,同时大潮潮段的含沙量沿程变化幅度比小潮潮段大.据2010年7月各断面实测,大潮时最大、最小含沙量基本上大于小潮时的相应量值,大、小潮含沙量的垂线分布均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分布规律.甬江河道的悬沙和底沙均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其次为粉砂.悬沙和底沙的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0.004~0.009 mm和0.010~0.118 mm.这种悬、底沙细而一致的性质,为海域来沙的属性,且决定了泥沙运动以悬移为主.河床底质以逆向分异为主,在洪期也会发生顺向分异.图1 奉化江断面位置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ross section's location in Fenghua River4 河床演变4.1 奉化江近期河床演变奉化江的平面形态呈蛇曲形,是冲积平原上比较典型的蜿蜒型河道.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自宁波市区开始,逐步将河岸建成浆砌块石的直立式岸墙,如今市区的奉化江已是平面上有弯曲的人工渠化河道,基本上不具备河床大幅冲深和平面上横向摆动的条件.现对比奉化江鄞州大桥—三江口25个断面2004年11月至2009年8月间的测量资料(图1),各典型断面变化情况见表1.从断面变化情况可见,有23个断面的宽深比增加幅度为6.64% ~54.57%.从河床形态看,水深减小的幅度大于河宽,使宽深比值逐年增加,断面趋于宽浅.2004年11月至2009年8月期间,研究河段在宏观上呈现出以淤积为主的特征,累计淤积量达到168.59 万 m3,河段各处的年淤积厚度为 0.5 ~8.6 cm,年平均淤积厚度为5.2 cm.沿程冲淤量及冲淤厚度见图2.淤积主要发生在河道主槽以及滩槽交界处,一些断面的左右岸冲淤交替发生,以及个别断面发生轻微冲刷.自鄞州大桥至铁路桥为蜿蜒河段,河道具有凹冲凸淤的演变特点;铁路桥至三江口为顺直河段,河道整体淤积较为缓慢,但在河道的局部河段,由于河道宽浅,边滩存在明显的淤积.此外,奉化江沿线的涉水工程建设对局部河段淤积影响较为突出.表1 2004—2009奉化江断面变化情况(部分断面)Tab.1 Change of cross sections in Fenghua River during 2004 to 2009 year2004—2009■■年冲淤比较断面积减少百分比/%B/H 2004年 2009年断面号平均淤积厚度/cm断面号B/H 2004年 2009年年冲淤比较断面积减少百分比/%2004—2009平均淤积厚度/cm fhj01 1.85 1.97 6.28 40.9 fhj04 1.78 2.25 20.84 145.5 fhj07 2.55 2.97 13.99 74.6 fhj14 2.91 3.68 21.00 103.8 fhj17 3.47 4.18 17.08 75.2 fhj20 2.71 3.32 18.25 94.0 fhj13 2.77 3.68 24.88 133.0fhj25 1.62 2.50 35.31 259.5图2 奉化江沿程冲淤量和冲淤厚度(2004—2009年)Fig.2 Amount and depth of scouring and silting sediment of Fenghua River during 2004 to 2009 year图3 姚江分析断面位置Fig.3 Cross section's location in Yaojiang River4.2 姚江近期河床演变自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从大闸至三江口河段一直处于淤积状态,虽然姚江大闸放水对下游河道具有一定的冲刷作用,但由于放水量和放水时间的限制,闸下河段的冲刷量远小于回淤量.对比三江口―永丰桥12个断面2005年10月至2010年8月间的测量资料(图3),各典型断面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从2005年10月至2009年8月,该河段处于全线淤积状态,累计淤积量约45.5万 m3,各处淤积厚度为0.66 ~4.03 m,平均淤厚 1.83 m,各处断面面积减小幅度为29.06% ~93.57%.整体而言,新江桥—解放桥河段的淤积严重程度要大于解放桥—永丰桥河段,前者淤积量比后者多6万m3,两者的平均淤厚分别为1.26和0.73 m.姚江沿程冲淤量和冲淤厚度见图4.姚江闸下至永丰桥河段的冲淤主要受大闸泄流影响,除局部深槽有所冲淤外,河床基本保持稳定;永丰桥至新江桥河段受大闸挡潮及沿线桥墩阻水影响,潮流动力较弱,河道处于单向淤积的状态;新江桥下游河段位于弯曲河道的凸岸,河道主流偏左,该河段主要受三江口水动力条件影响,冲淤特性表现为右岸边滩的淤长及三江口深槽的萎缩.表2 姚江断面变化(部分断面)Tab.2 Change of some river bed cross sections in Yaojiang River断面编号2005-10—2008-05断面积减少百分比/% 淤积厚度/m 2008-05—2009-05断面积减少百分比/% 淤积厚度/m 2009-05—2009-08断面积减少百分比/% 淤积厚度/m YYJ01 24.6 1.203 40.7 1.501 28.2 0.616 YYJ04 45.1 1.751 3.2 0.074 17.1 0.352 YYJ07 9.1 0.222 0.8 0.020 19.1 0.420图4 姚江沿程淤积量和冲淤厚度Fig.4 Amount and depth of silting sediment of Yaojiang River4.3 甬江近期河床演变自1959年以来,甬江河床经历了全河段强烈淤积-冲淤渐趋平衡-平衡打破再次淤积-冲淤动态平衡-缓慢淤积-边滩淤长的演变过程.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甬江进潮量减少一半,水动力条件大大减弱,而海域来沙条件又几乎不变,导致甬江全线河床发生普遍淤积,约经过13 a的调整,甬江河床才基本达到新的相对平衡.1975年9月,镇海港拦海大堤合龙,甬江口门由原来的多向潮流改为单一潮流,原有的基本平衡状态再次被打破,镇海段河床和甬江河床发生不同程度的淤积.从1979年开始,航道部门和水利部门每年分别对甬江航槽和姚江闸下河床进行疏浚维护和清淤,甬江河床在此期间处于冲淤动态平衡期.1986年后,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至2000年甬江沿岸码头总数达到181个,促使河道凹岸边滩进一步淤长,顺直河段的两侧边滩也开始淤积.同时期甬江流域建成14座水库,总库容达到5.9亿m3,不仅减少了甬江径流量,并且削弱了洪峰流量,进一步加剧了甬江的淤积.2000年后,三江上大规模新建桥梁,至2010年总数达到19座.三江口区域桥梁密度接近每千米2座,桥梁群效应开始显现,导致三江口区域水位壅高,涨落潮流速减缓,三江口边滩发生淤积,深潭下移,面积逐步萎缩.对比三江口—甬江口50个断面2004—2008年间的测量资料(图5),各典型断面变化情况见表3.图5 甬江分析断面位置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cross section's locationin Yongjiang River表3 甬江河道断面变化(部分断面)(2004—2008年)Tab.3 Statistical table of some cross sections'change of Yongjiang River during 2004 to 2008注:“-”代表冲刷;平均每500 m测1个断面.断面编号2004—2008年2008—2010年断面积减少/% 淤积厚度/cm 年均淤积厚度/cm 断面积减少/% 淤积厚度/cm 年均淤积厚度/cm YJ01 4.67 49.6 12.4 -1.76 -15.20 -7.60 YJ11 4.96 28.5 7.1 2.02 8.10 4.05 YJ21 8.26 47.7 11.9 -0.98 -4.55 -2.27 YJ31 2.03 11.0 2.7 7.5141.32 20.66 YJ41 -3.69 -32.8 -8.2 7.70 59.98 29.99由表3可见,2004—2008年,有37个断面面积不同程度地减小,甬江河道冲淤交替发生,但宏观上呈现淤积态势,淤积总量为36.2万m3.究其原因,在姚江大闸、镇海拦海大堤、沿线涉水工程阻水(码头、桥梁等)等影响下,甬江河道潮流动力较弱,河道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之中.但与2008年相比,2010年发生冲刷和淤积的断面各为25个,冲刷总量为23.26万m3.虽然断面面积变化既存在自然因素(河道泥沙的自然冲刷和落淤),也存在人为因素(如各单位对局部河段的清淤),但这也说明尽管甬江河道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之中,但在遭遇大洪水时,如2009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随着径流量不断增加落潮流量也大幅增加,河道主槽由缓慢淤积变为单向冲刷,但边滩由于淤积泥沙外露风干后固结,在洪水期难以形成冲刷.甬江沿程淤积量和淤积厚度见图6.图6 甬江沿程冲淤量和冲淤厚度变化Fig.6 Amount and depth of scouring and silting sediment of Yongjiang River5 结语三江河道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在河口类型上属于缓混合海相河口,其河床演变不仅受到上游径流和下游潮汐的影响,而且还对河床边界、泥沙条件等十分敏感.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河道处于相对冲淤平衡状态,1959年姚江大闸和1975年镇海拦海大堤两大工程的相继建成,使甬江进潮量分别减少40%和14%,从而引起甬江河道发生剧烈淤积以适应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之后分别经过13 a和5 a的调整才渐趋平衡.1985年后,受沿岸涉水工程(桥梁、码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等)及人类活动(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等影响,甬江河道尤其边滩进入缓慢淤积期,但在遭遇大洪水时河道主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奉化江河道亦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总体淤积强度相对较小.姚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的情况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河道整体处于单向淤积状态之中.参考文献:[1]袁美琦.甬江河道淤积问题的分析[J].水道港口,1982(2):11-14.(YUAN Mei-Qi.Analysi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of Yong River[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1982(2):11-14.(in Chinese))[2]罗肇森,马麟卿,杨志龙.甬江淤积问题分析及航道改善措施[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1983.(LUO Zhao-sen,MA Ling-Qin,YANG Zhi-Long.Analysis of deposition problem and channel improvement measure [R].Nanjing: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1983.(in Chinese)) [3]JIANG Chang-bo,CHEN Yong-kuan.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parated flow near groyne[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02,14(4):47-52.[4]SCHAFINGER U.Transport of a sediment layer due to a laminar,stratified flow[J].Fluid Dynamics Research,1993,12(2):95-105.[5]沈承烈.甬江的冲淤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杭州大学学报,1983,10(4):534-544.(SHEN Chen-lie.Analysis of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Yong River b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J].Journal of Hangzhou University,1983,10(4):534-544.(in Chinese))[6]沈承烈.甬江河床演变及航道治理[J].地理研究,1988,7(3):58-66.(SHEN Chen-lie.The fluvial process of the Yong River and its channel regulation [J].Geographical Research,1988,7(3):58-66.(in Chinese))[7]张定邦,李春玲,李旺生.甬江河床形态与水力条件的关系[J].水道港口,1984(1):15-21.(ZHANG Ding-bang,LI Chun-ling,LI Wang-sheng.The relation between bed configuration and hydraulic situation of Yong River [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1984(1):15-21.(in Chinese))[8]张定邦,李春玲,李旺生.甬江河床演变分析[J].水道港口,1986(3):1-12.(ZHANG Ding-bang,LI Chun-ling,LI Wang-sheng.Fluvial process analysis of Yong River[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1986(3):1-12.(in Chinese))[9]蒋建华,苏纪兰.甬江建闸前后冲淤特性的初步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1995,17(1):121-129.(JIANG Jian-hua,SU Ji-lan.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diment scouring and de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construction of Yong River barrier[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1995,17(1):121-129.(in Chinese))[10]李文杰,邵学强.甬江流域入海径流量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07(3):53-55.(LI Wen-jie,SHAO Xue-qiang.Research on runoff amount into sea in Yong River basin[J].Zhejiang Hydrotechnics,2007(3):53-55.(in Chinese))。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微考点训练(全国通用)4-5 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解析版)

微专题四地球运动微考点5 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钱塘江河口段(澉浦以西)河床地貌受径流与潮流共同影响。
4~11月河床冲淤变化明显,4~7月径流量占全年70%,12~次年3月河床保持稳定。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刷侵蚀,南岸不断淤积。
下左图示意钱塘江河口,下右图示意钱塘江河口段上游和下游1997年4~7月和7~11月沿程冲淤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钱塘江河口段上游和下游河床最低的月份分别是()A.7月、7月B.11月、7月C.11月、11月D.7月、11月2.7~11月钱塘江河口段上游和下游河床变化及成因是()①上游冲刷,下游淤积②上游淤积,下游冲刷③涨潮输沙量大于落潮输沙量④落潮输沙量大于涨潮输沙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杭州湾北岸容易遭受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壳运动B.海陆轮廓C.地转偏向力D.人类活动【答案】1.D 2.C 3.C【解析】1.读图可知,上游河床4-7月受冲刷作用,7月河床最低;下游河床7-11月受冲刷作用,11月河床最低,D正确,ABC错。
故本题选D。
2.由图文资料可知,7-11月钱塘江河口段冲淤规律是上游淤积,下游冲刷,①错,②正确;钱塘江河口段“4~7月径流量占全年70%”,故7-11月是枯水期,以潮流作用为主,涨潮输沙量大于落潮输沙量造成上游淤积,下游冲刷,③正确,④错。
故本题排除ABD三项,选C。
3.杭州湾潮流作用强,涨潮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潮流右偏,对北岸冲刷作用强,造成北岸侵蚀,南岸沉积,C正确,这种偏向的差异与地壳运动、海陆轮廓、人类活动等关系不大,故排除ABD三项。
因此本题选C。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河流上游垂直河道剖面,河流一侧分布有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甲、乙、丙、丁为四个海拔不同的平坦面,平坦面上的堆积物均为河流沉积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断该处河流的流向是()A.自东北向西南流B.自西北向东南流C.自东南向西北流D.自西南向东北流5.属于河漫滩的平坦面是()A.甲B.乙C.丙D.丁6.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是()A.地壳稳定—流水下切B.地壳抬升—流水下切C.地壳下降—水位稳定D.地壳抬升—水位稳定【答案】4.C 5.D 6.B【解析】4.图示河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图中指向标指向西南方,该河流河床的东北侧较陡,说明东北侧侵蚀严重,我国位于北半球,流水在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右岸侵蚀更为严重,由此可知该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故C正确,ABD错误。
《我与宁波》七年级教材说明

《我与宁波》七年级教材说明专题一三江溯源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宁波的基本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对宁波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影响、作用。
2、了解宁波城的发展沿革,掌握宁波的行政区划;认识当今港城宁波的崭新风貌。
3、了解港城宁波的港贸史迹,体验当今宁波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港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勾划宁波明天发展的宏伟蓝图。
1、三江优越的环境一、教学要求1、了解宁波的地质演变史,掌握宁波的基本地形概况,熟悉各种地型组成分布;2、了解三江水系的组成和分布,理解水系的形成与地形的关系,理解三江水系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了解宁波的气候特征,掌握绘制气候统计图表的技能;二、课文内容简析这一主题由“沧海桑田”、“三江水系”、“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三部分组成。
从宁波主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出发,侧重介绍了宁波的地形的形成与特征、河流的分布、气候的特点,让学生全局性了解宁波的基本自然状况,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也为介绍以后宁波的各个方面打上自然环境因子的烙印。
“沧海桑田”教学要点:1、宁波的基本位置;2、宁波陆地的形成;3、宁波的土地面积及两种主要地形的组成比例;4、宁波陆地地形的特征和主要山脉、平原的分布。
问题探究:●你居住的地方有历史上留下来的海侵痕迹吗?容易发现海侵遗迹的地方多在滨海一带,土层多呈层理构造,内有海相沉积物,如海洋生物的遗体等,土质多为粘土。
“三江水系”教学要点:1、三江水系的组成;2、主、干流的发源地、各河段的主要特征;3、河流对城镇分布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问题探究:●整个奉化江水系像什么形状?是什么因素影响它的分布形态呢?呈树枝状,主要是由于地形地貌决定它的分布形态。
●姚江大闸建成后,会对上游水质产生什么影响?对下游江道又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对上游水质产生有利影响,使水质变清变淡,能扩大两岸的农业灌溉用水量和灌溉面积。
对下游江道不利,不利于泥沙的迂回、冲刷,使江道变浅,影响航运。
【专业知识】水利水电:江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

【专业知识】水利水电:江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
大于大于大于
1、流域防洪规划应在研究流域气象与洪水特性、历史洪灾及成因的基础上,分 析干支流现有防洪能力,论证选定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研究蓄、滞、泄的关系, 选定整体防洪方案,并阐明工程效益。
有凌汛灾害的河流,应研究冰凌特性,选定防凌方案。沿海地区应研究天文大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 相信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案,从地区之间的关系、防洪可靠性、投资、效益等方面以及方案可能带来的社 会、环境等的影响进行综合比较选择。 5、进行流域防洪规划,应核定现有河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分析存在的主 要问题,研究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的措施。 人为行洪障碍严重的河道,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清障规划,拟定清障的范围和 相应的措施。 6、堤防的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或允许泄量,应根据防洪体系和防洪保护区的 要求,分析研究确定。上下游、干支流河道堤防和分洪、蓄洪、滞洪区堤防,应根 据其任务与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标准。
原则。对存在较严重泥石流、滑坡和岩崩等灾害的河流、河段,也应认真进行地质
普查,查清成因和具体分布,提出建立监测、预报的措施意见,并提出应采取的主 要工程措施。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 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 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
不利的遭遇情况。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9、防洪水库和综合利用水库承担的防洪任务,应根据整体防洪方案,结合水库 条件,经方案比较综合研究确定。防洪方案中有两个以上承担防洪任务的水库时, 应研究各自分担的防洪任务和联合运用原则。综合利用水库承担防洪任务时,应研 究防洪与兴利相结合,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10、流域防洪规划应初步研究整体防洪方案中主要工程的运用方式。对重要的防 洪水库、控制性枢纽、重要的分(蓄、滞)洪区,应初步制定调度方案与规则。 对沿岸有重要城市和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河流(或河段),还应研究安排超标准 洪水的运用措施与对策。 11、流域防洪规划中应针对流域特点提出加强管理、通讯、预报、预警等防洪非 工程措施的意见。 12、对流域内现有防洪标准偏低的较重要城镇,应在流域整体防洪安排及城镇建 设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专门规划,使城镇的合理范围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必要时可 设置相对独立的防洪体系。 城镇防洪规划中应包括当地涝水排除的安排,其标准宜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13、对山地、丘陵区存在的严重山洪灾害,应分别情况,提出防治措施、方向、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冲淤平衡

(3)对河道的调节:调水冲沙,稳定河道;减少洪峰输 沙,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对水量的调节:拦蓄洪峰流量, 减轻下游水患威胁;增加枯水期水量,减少下游断流,增 加下游用水保障。
13.读图,图示为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图示时 段累计冲淤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先冲刷为主后淤积 为主,C对。A、B、D错。
14.从宜昌至武汉河段累计冲刷量预测图可以看出,宜昌至 武汉河段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淤积量最大的时间段是 70~80年,D对。
15.读图,图中0~50年之间累计冲淤状况表示,该河段以 冲刷为主,说明流水对河道侵蚀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加固河堤,A对。
(2)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地势低平,流速减缓;距离小 浪底水库远,沿途下渗、蒸发、取用水,导致该河段流量 小,泥沙易沉积。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黄河宁蒙河段(图1)是由宁夏段(下沿河—石 嘴山)和内蒙古段(石嘴山—头道拐)两部分组成。近20年来,该河段是黄河淤积 最严重、洪涝灾害最频发的河段。1961-1986年,黄河上游先后建成青铜峡、刘家 峡、龙羊峡等大型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变宁蒙河段来水来沙特点,河段的冲淤量(河 段冲淤量是输入沙量与输出沙量的差值)及排洪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冲积性河段 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河道萎缩现象,加上凌汛的影响,宁夏河段水患问题严重。当前, 计划在宁蒙河段起始段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对宁蒙河段进行综合调控。图2为不同 时期黄河宁蒙河段汛期日流量过程变化示意图。
C.2000年 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
【专业知识】水利水电:河道整治规划河床演变分析规定

【专业知识】水利水电:河道整治规划河床演变分析规定大于大于大于1、应收集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析河道特性和河床演变规律。
2、应对收集的基本资料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价。
3、应根据历年实测资料,统计河段水沙特性值,分析水沙特性。
主要分析内容为:1)统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年输沙量。
2)径流量、输沙量、流量、含沙量年际变化。
3)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和集中程度。
4)流量、含沙量和颗粒级配的年内变化。
5)流量和含沙量、洪峰和沙峰的对应关系。
6)推移质输沙率的年际、年内变化。
4、根据历年河势图、河道地形图,分析河道深泓线、滩岸变化的演变特点和规律,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
5、应根据历年实测资料,套绘历年实测的固定横断面,分析河道横断面的冲淤变化,点绘历年河底平均高程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河床冲淤状态、特点和趋势。
6、河段的冲淤量应采用输沙率法或断面法计算,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7、根据河道地质资料,分析河床边界条件和稳定性。
8、整治河段的造床流量应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分析计算。
9、根据造床流量、河床地质组成、河段地形条件等资料分析确定整治河段的河相关系。
10、在基本资料分析、河流冲淤计算、河工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整治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河段演变的发展趋势。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区域 概 况
甬江 流域 位 于浙 江省东 部沿 海 , 州 湾 之 南 , 浙 北 平 原 区 和浙 东 低 山丘 陵 区 , 有 四季 分 明 , 暖湿 杭 属 具 温 润 , 量充 沛 的气候 特 征. 雨 甬江 流域 的降水 量 除时 间上分 配不 均外 , 空 间分 布上 也有 差异 , 在 且易 受 台风 影 响
2 水 动 力 特 性
甬江流域径流来源于降水 , 因此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与降水相似 , 其在年 内分配上呈现两峰两谷. 实测资料表明, 姚江大闸多年平均排水量为 1.9 m , 13 亿 。奉化江和甬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为1.5 6 85 和 3. 0 3亿 m . 甬江河 口为弱 潮河 口 , 不正 规半 日潮 , 属 为往 复 流性 质 , 日有 2个 高 潮 和 2个 低 潮. 每 宁波 站
均水深 4~ 水面比降小于 0 0% . 5m, . 1 o姚江 、 奉化江和 甬江干流合称 “ 三江” 是宁波市主要的行洪排涝通 ,
收稿 日期 : 0 1 1— 0 2 1 — 0 2
作者 简介 : 严文武 (9 3 ) 男 , 16 一 , 江苏扬州人 , 高级工程 师 , 主要从事水利规划 、 水工结构方面研究
E mal l e e 0 1 sn . o — i:oi d 2 l @ i a t m v
14 4
水 利 水 运 T 程 学 报
21 0 1年 l 2月
道 , 时也是 沟通 内陆 与 出海 海运 的重要 通 道 , 同 已成为 宁波 市城市 文化 发展 的重要 标志 和载体 . 解放 以来 , 甬江 流域上 修建 了多项 涉水 工程 , 中对水 沙特性 有 较大影 响 的工程 有 : 江 大闸 1 , 在 其 姚 座 镇 海 拦海 大堤 1 , 中型水库 1 , 梁 1 , 座 大 7座 桥 8座 以及码 头 22个 , 且在 河道 两岸分 布 多座挡 潮排涝 闸. 1 并
整治工程对 甬江河床形态的影响做 了分析 , 并建立 了建港后河床形态与水力条件的相关关系 ; 蒋建华 等
应用 一维 和 二维 泥沙 数值模 型 , 阐述 了姚 江建 闸前后 的泥 沙 冲淤特性 及动 力机 理 , 讨 了泥沙 运动 的垂 向效 探 应及 其对 冲 淤 的影 响 程度 ; 文杰 针对 甬江 流域 的降 雨径 流 特性 和水 资 源变 化 特 点 , 李 利用 水 力学 非 恒定 流计 算模 型 , 降水 和人类 活 动对人 海径 流量 的影 响 做 了初 步分 析 . 于 18 对 关 95年前 的三 江河 道 河床 演 变及 单项 涉水 工程 对河 道 的 冲淤影 响 , 已有较 多文 献 , 但对 18 95年后 三 江 河道 的水 沙 特性 及 冲 淤变 化规 律 的研
发生 洪涝 灾 害. 甬江流域 的主要 河流包 括姚 江 、 奉化 江及 甬江 干流 . 支姚 江 和南 支 奉化 江 于 宁波 市 区 三江 北
口汇合 成 甬江 干流 后东 流人 海 , 流域 总面 积为 56 36k 甬江干 流河 道 弯 曲 , 8 . m . 江面一 般 宽 30~ 5 平 0 4 0m,
究却 较 为少见 .
本文 拟 从 径 流 量 、 量 和 含 沙量 的历 史 变 化 角 度 , 甬江 水 沙 特性 做 定 性 描 述 , 根 据实 测 资 料 分 析 潮 对 并 18 9 5年后 奉化 江 、 姚江 和 甬江 的河床 演变 及 冲淤规 律 , 最后 得 出河床 演 变规 律 , 为今 后 三江 河道 的综 合 整治 提供 科学 依据 .
关 键 词 : 涉水工程; 水沙特性; 河床演变 ; 甬江
中 图分 类 号 : V1 T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10 — 4 X(0 1 0 — 13 0 09 6 0 2 1 )4 0 4 — 6
2 纪6 0世 0年代 以来 , 多学 者研究 了宁 波 三 江河 道 的冲淤 变 化 规律 以及 因 涉水 工程 引起 的水 沙 特 性 许 改 变 问题 , 得 了不少 研究 成果 _ , 美琦 … 、 承烈 分析 了姚 江建 闸和镇 海建 堤对 甬江河 床演 变 的影 取 1 袁 J 沈 响, 并研 究 了 18 前 甬江河 床 冲淤规 律及 其影 响 因素 ; 93年 张定 邦 则 针对 2 纪 7 代 中期镇海 建港 及 0世 0年
渐趋 平衡 . 随着社会经 济的迅速发展 , 三江沿岸 涉水 工程( 桥梁 、 头等) 水 资源开发利用 ( 码 、 水库等 ) 及人类 活动
( 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 ) 逐年增多 , 甬江河道尤其边滩 进入缓 慢淤 积期. 化江河 道亦处 于缓慢淤 积状态 , 奉 但 总体 淤积强度相对较小. 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 的情况下水 动力条件 较弱 , 姚 河道整体处 于单 向淤积状态 之 中. 研究宁波三 江河道 的演变历史规律 , 不仅 可丰富河 床演 变学关 于潮汐河 口的理 论 , 可为我 国类似感潮 还 河 流的淤积治理提供相应 的参考 .
摘 要 :从径 流量 、 潮量 和含沙 量的历史变化角度 , 宁波三江水 沙特性做定性描述 , 阐述 了奉化 江 、 江和 甬 对 并 姚
江的河床演变及 冲淤规律. 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 , 河道处于相对 冲淤平 衡状态 , 1 5 但 9 9年姚 江大闸和 17 95 年镇 海拦 海大堤两大工程 的相继建成 , 引起 甬江河道发生剧烈 淤积 以适应水 动力条件 的改变 , 经过多年调 整才
第 4期
21 年 1 01 2月
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
No 4 .
De . 2 e 011
HY DRo. C S Ⅱ i AND EN CE GD 砸RI NG
宁波 三 江 河 道 水 沙 特 性 及 冲淤 变化 规 研究 院,浙江 宁波 359 )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