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从宇宙看地球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含答案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从宇宙看地球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含答案

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一、单选题1.贵州省打岱河天坑群是世界最大天坑群,发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碳酸盐类岩石,景区气势磅礴,规模宏大。

景区内主要地层发育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繁盛的动物种群是A.无脊椎动物 B .哺乳动物C.两栖类动物D.爬行动物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生物发展阶段开始进入A.爬行动物时代B.两栖动物时代C被子植物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3.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贵州省多高原山地,其所辖瓮安县磷矿采区的始杯海绵(属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距今约6亿年前)化石打破了科学界对“最早”动物的一般共识。

一般认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于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4.下列关于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一般序列,叙述正确的是A.先有两栖动物后有鱼类B.先有被子植物后有裸子植物C先有爬行动物后有哺乳动物D.先有裸子植物后有海生藻类5.下列各代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寒武纪、白垩纪、二叠纪B.白垩纪、二叠纪、三叠纪C.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D.泥盆纪、古近纪、侏罗纪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地质时期,地球。

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B.频繁的火山爆发C.生物的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7.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 B .裸子植物 C .被子植物D.蕨类植物8.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

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晚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10.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中生代C.元古宙D.新生代11.陕西省神木县煤炭资源丰富,享誉全国。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习题含解析鲁教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习题含解析鲁教版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巩固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

据此完成1~2题。

1。

三叶虫属于()A。

原始鱼类B。

古老的两栖类C。

爬行动物 D.无脊椎动物2。

三叶虫灭绝的地质年代为()A.元古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C。

古生代早期D。

新生代早期1题,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属无脊椎动物。

第2题,三叶虫是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至2.5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没有进入中生代。

故选B。

D2。

B3.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A.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 D.玄武岩“可燃冰”储存于细砂岩、泥岩中,所以“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沉积岩,故选B。

4.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板块内部比较活跃,交界地带比较稳定B.红海正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C.大西洋在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会成为最大的海洋D。

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分裂形成;因红海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正在不断扩大,几千万年后将形成新的海洋;因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及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大西洋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会成为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分裂形成.故选C。

某地发现一个岩石标本,如右图所示,岩石内清晰可见古生物轮廓,经鉴定其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无脊椎动物种类。

据此完成5~6题.5.该岩石为()A。

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

沉积岩6。

该岩石形成于()A。

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新生代5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岩石具有化石,应该属于沉积岩,故选D.第6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岩石中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只生存在古生代,故选C。

6.C7.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是()A.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C。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考合格练]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答案:1.A 2.D2018年3月20日4时44分在广东阳江市阳西县(北纬21.88度,东经111.71度)发生里氏3.7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

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 )A.水圈B.岩石圈C.下地幔D.地核4.地震发生时,正在床上的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只有上下颠簸D.只有左右摇晃解析:第3题,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 km,故位于岩石圈。

第4题,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首先到达地面,使人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使人左右摇晃。

答案:3.B 4.A(2019·苏州质检)下图为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探究
当堂检测
4.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C.红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解析: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处曾经是 陆地;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此处曾经是海洋;红海 不断扩张,也能证明海陆变迁的事实;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不能 证明海陆变迁,故选D。 答案:D
探究
当堂检测
材料二 世界珊瑚礁分布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地质和古生物科技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 到了珊瑚化石,请由此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 (2)巴西东北海岸海域海水温度在25~32 ℃之间,但珊瑚礁并不多, 分析缺少珊瑚礁的原因。 (3)澳大利亚东北海域有大量的珊瑚礁,请评价这些珊瑚礁的影响。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Hale Waihona Puke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沧海桑田”不可能发生 B.世界海陆分布今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C.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 D.各个板块始终是静止不动的 解析:“沧海桑田”会发生,A项叙述错误;世界的海陆分布今后会发 生变化,B项叙述错误;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C项叙述正确;各 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D项叙述错误。故选C。 答案:C
探究
当堂检测
提示:(1)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曾为温暖浅海环境,后来由于 地壳运动,海洋变为陆地。
(2)由于亚马孙河向该海域注入了大量的淡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 不适合珊瑚生长,所以珊瑚礁不多。
(3)珊瑚礁的功能很多,它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是弱化强海流及 大浪的防波堤,守护着海岸;珊瑚和珊瑚礁可以调节海水的CO2浓度, 维持海水中CO2的平衡;珊瑚礁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可以在珊瑚礁区 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既是人们的旅游胜地,又是科研基 地。不利的方面是对海洋航运有一定的影响。

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级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①对;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级,②错;由于海陆变迁,陆地地层也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而海洋地层也可能含有陆地生物化石,③错;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④对。

故选D。

2.下列关于地球的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B.研究地球的历史,最主要的途径是看地层中同位素的含量C.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划分成代和纪两级时间单位D.目前地球正值演化的幼年时期答案:A解析:据科学家研究,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A正确。

研究地球的历史,最主要的途径是研究地层与化石,B错误。

地球历史的时间单位不只是代和纪两级,还有宙,C错误。

目前地球已度过幼年时期,正值壮年,D错误。

3.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C.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D.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答案:C解析:古生代时蕨类植物繁盛,A错误。

中生代时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B错误。

古生代时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C正确。

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D错误。

4.根据地球历史划分,前寒武纪不包括( )A.冥古宙B.太古宙C.元古宙D.显生宙答案:D解析: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1984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寒武纪生物化石群,证明当时发生了以多细胞动物在海洋中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为特征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地球的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地球的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历史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约有46亿年了,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基本上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

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A.利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B.看各地岩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利用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研究各地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2.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C.越新的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复杂D.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1题,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研究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其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和化石研究出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

故选C。

第2题,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故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而越早形成的地层,就会沉积在下层,即地层的深处,这是一个未经变动的地层分布状况;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会分布在上层,故结构简单的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

故选D。

2.D3.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即③。

科学家发现了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并将其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5.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A.恐龙B.爬行类C.被子植物D.三叶虫4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误;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正确;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误;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1.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1.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选择题1.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A.古生代地层B.元生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解析:选A。

三叶虫只生存在古生代,因此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即古生代形成的。

2.将下列各地质时期按出现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太古代、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B.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新生代C.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D.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答案:C3.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有机进化B.无机演化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解析:选B。

从大约45.7亿年前地球形成,到大约38.5亿年前细菌出现的几亿年时间,地球是没有生命的,是一个无机演化的时期。

4.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 )A.元古代和古生代晚期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C.古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析:选D。

古生代末期,发生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中生代末期发生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地球上45%的生物灭绝。

5.中、法古生物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证实,在中国广西扶绥县,年代大约为1.3亿年的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

恐龙大量繁殖的时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解析:选D。

中生代三叠纪恐龙出现,侏罗纪恐龙繁荣。

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

体长十几米的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体形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

一只体长1 m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很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各种昆虫。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区域的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区域认知)2.根据地质年代表说出主要地质年代的大致时间和主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简史。

(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从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等方面说明地球演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1)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① 成层岩石和② 堆积物。

(2)特点: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③ 下,后形成的地层居④ 上。

(3)意义: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2.化石(1)概念: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⑤ 遗体、⑥ 遗物和⑦ 遗迹。

(2)意义: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⑧ 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3.地质年代表(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⑨ 早晚或⑩ 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

(2)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⑪宇、界、⑫系等。

(3)地质年代表: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特别提醒 1.化石和地层的本质(1)化石本质上是岩石,是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变成了岩石的一部分,一般只存在于沉积岩中。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2)地层本质上是岩石或堆积物的层状组合体,各层之间存在时间顺序。

一般情况下,形成较早的地层,位置在下;形成较晚的,位置在上。

2.化石和地层的对应关系(1)同一种化石存在于同一时代的地层中,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化石越低级、越简单。

(2)如果同一时代的地层,出现化石赋存差异,一般是局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Ⅰ.地壳运动导致地层的隆起、凹陷。

Ⅱ.环境变迁导致海侵、海退。

Ⅲ.流水和风力的侵蚀作用。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地球的起源科学家认为,地球起源于大约⑬ 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我国的盐城湿地是世界的三大湿地之一,现在每年以1 333 公顷的速度向大海淤积扩张,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抬升B.海水水位下降C.流水堆积D.气候变暖,盐城湿地每年以1333公顷的速度向大海淤积扩张,其淤积扩张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3.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而“可燃冰”储存于细砂岩、泥岩中,所以“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沉积岩,故选B。

4.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板块内部比较活跃,交界地带比较稳定B.红海正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C.大西洋在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会成为最大的海洋D.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分裂形成,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因红海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正在不断扩大,几千万年后将形成新的海洋;因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及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大西洋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会成为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分裂形成。

故选C。

某地发现一个岩石标本,如右图所示,岩石内清晰可见古生物轮廓,经鉴定其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无脊椎动物种类。

据此完成5~6题。

5.该岩石为(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6.该岩石形成于(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新生代5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岩石具有化石,应该属于沉积岩,故选D。

第6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岩石中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只生存在古生代,故选C。

6.C7.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是( )A.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C.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8.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石、石灰岩C.石灰岩、页岩D.页岩、大理岩,C对。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石属于变质岩,不含化石,A、B、D错。

9.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河,判断理由是。

(2)图中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深度1.6米处是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 000年前后比现在,理由是。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1)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确定地势的高低,由此判断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南流向东北;再根据内外流河的特点和该河流流经地区的自然特征确定河流类型为内流河。

第(2)题,地层年龄的新老关系,一般规律是: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

读该流域地层剖面图时,需读准地层深度、年龄和沉积特征的对应关系,这样可直接读图得出答案。

第(3)题,结合图中经纬网和区域中相关信息,推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从西南流向东北内流河流没有流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里(2)远湖沼湿润当时为湖沼沉积,属水域环境;而现在是风沙堆积,属荒漠环境(3)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能力提升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河蚌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河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D.古老的海螺、河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这一记载说明太行山原来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变动逐渐隆起形成山脉。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右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

读图,完成2~3题。

2.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碰撞挤压②张裂作用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3.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渭河谷地的形成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2题,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说明板块相分离,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故选D。

第3题,渭河谷地是地质构造中的地堑,地处断层处相对下降的岩块,是升降运动,A错误;日本福岛地震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板块水平挤压形成的,B、C错误;东非裂谷带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3.D4.图甲中的板块消亡边界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生长边界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图乙中①处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对照图甲分析,它是由( )图甲图乙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C.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D.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的,该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选A。

下图为某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海域面积与古地质时期相比,应该是( )A.增大B.缩小C.没有变化D.前面回答都不对6.岩层的古老程度为( )A.一样老B.a层最老C.b层最老D.c层最老5题,根据所学知识,泥沙堆积形成沉积岩(物),导致陆地面积扩大,海域面积缩小,选B。

第6题,根据沉积岩的形成规律,越往下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早,越往上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晚,故选D。

6.D读图,完成7~8题。

7.这幅漫画说明了(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B.草原逐渐演变为沙漠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8.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7题,根据所学知识,生物依托一定的环境而生存,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一些物种因此而消失,故选C。

第8题,生态环境的变化会造成物种的消失,所以我们应当保护和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故选A。

8.A9.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①到⑤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D.④地质年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

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出现。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

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

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

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10.阅读一则报道,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6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是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

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

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

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1)“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距今约年,这也是代和代的时间界线。

(2)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简述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

亿古生中生(2)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很高。

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地球的气温降低。

(3)撞击发生后,地球上“暗无天日”,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大片死亡。

由于植物的大片死亡,许多动物也因食物缺乏而大量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