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湘教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一、单选题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各题。
1.图中①~①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A.由东向西B.由南向北C.由东南向西北D.由西南向东北2.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①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B.①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C.①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①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D.①①地区的风化壳最厚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简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该山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带名称是( )A.温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4.该山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A.热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西北景观相符的是( )①地表水缺乏,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6.该种地貌()A.迎风坡坡度陡B.背风坡坡度缓C.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D.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7.下列省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A.黑龙江B.重庆C.新疆D.山西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雨林的前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有关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枯枝落叶使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肥沃B.植物生长的速度很快C.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物很容易恢复D.植被成为雨林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9.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A.雨林中土壤贫瘠B.自然灾害的影响C.人类的开发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0.热带雨林地区商业性伐木的原因是()A.借以获得更多的粮食B.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就业机会C.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D.扩大牧场,出口牛肉获取经济效益11.下列行动有利于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是()A.修建贯穿亚马孙雨林的公路B.移民亚马孙平原C.吸引国外投资者在此开辟肉牛牧场D.建立自然保护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

第三章过关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一亿两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美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在遨游,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
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类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较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这正是“万类竞自由”的景象。
据此完成第1~3题。
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2.该时期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3.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B.晚期出现了人类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也是裸子植物时代;在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
2.B3.A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①~④反映了中国地表风化壳的变化是()。
A.向东向西B.由南向北C.由东南向西北D.由西南向东北5.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B.④地区的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C.④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②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4题,图示年均气温逐渐降低,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反映了我国由东南向西北的变化特点。
第5题,①②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由于生物生长旺盛,且降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④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温差较大,物理风化较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
5.B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第6~7题。
2018《单元检测卷》高考地理(湘教版,全国)精练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单元滚动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北京丰台期末)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不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是()A.⑤B.⑥C.⑦D.⑧(2017·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山体效应是指高大山地内部林线(山地森林的上限)和雪线(永久积雪的下限)相对于边缘地区抬升的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山体效应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山体越大,林线越低B.山体越高,雪线越高C.山体内部气温低,林线高D.山体内部湿度小,林线高6.由山体效应推测,下列山地中雪线最高的是()A.横断山脉B.昆仑山C.秦岭D.武夷山深秋,金黄色的银杏树叶装扮衢州大地。
因为叶绿素是一种很容易随温度改变而分解的物质,而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则较稳定。
到了秋季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降温而分解,绿色退去,叶黄素、胡萝卜素等留下来,所以树叶呈现黄色。
据此回答7~8题。
7.衢州城区银杏树叶全部变色比郊区推迟5天左右,这体现的分异规律为()A.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8.下面四幅图为“银杏全部变色日期等候线图”,等候线是指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花开,燕子来等)的地点连成的一条线。
【测控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测控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fa74bdf880eb6294dd886c97.png)
第三章测评A(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被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完成第1~2题。
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好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有()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处于大分水岭东侧,降水多且地下水丰富。
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云贵高原储水条件不好,不适合桉树生长。
由材料知,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主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当两地地理环境相一致时,两地的物种也可互相引进。
答案:1.C 2.A(2013·浙江宁波高一检测)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5.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解析:第3题,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大量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
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单元测试

毕节二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A. 平原 B .海洋 C .高原 D .盆地2.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合理经营管理、用养结合的是( )①南方红壤区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 ②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③青藏咼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④黄淮海地区,小麦返青时,浇水施肥A.①④B.①②C.②③ D. ③④3.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A .古生代B .中生代C . 第三纪D •第四纪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D. 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5.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依据是( )A.地形类型名称 B.气候类型名称 C •植物分布类型名称 D.土壤类型名称6. 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最显著的地区在( )A.中高纬度地区B.中低纬度地区C.高低纬度地区D.中纬度地区7•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B.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C. 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D. 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8.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 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 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 人类大量砍伐森林 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 D. ③③⑤9. 下列陆地环境中,属于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的分异是(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B. 秦岭一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D.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带,表现出从沿海往内陆方向为:森林带T 草原带T 荒漠带的分异 10. 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叙述 ,正确的是( )A.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B. 陆地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其不同的部分是没有显著差异的C. 某个陆地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D. 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11. 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④ ) )A.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峰南北坡植被不同B.珠峰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C.沿京九铁路坐火车看到从北京到九龙植被明显的变化D.坐火车可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植被明显变化12.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②土壤的肥力是自然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③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下层多为粘壤质地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13•下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正确的是()A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B •在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业C •在河西走廊上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D .在山西省大力开办小煤窑,提高村民收入14•自然带按纬度地带发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A .水分差异B .水热差异C .地形差异15.下列山地中,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最多的是(D .热量差异)A.横断山B. 天山C.昆仑山D. 长白山F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针叶林2.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A.植被高度变化 B.干、湿度变化 C.纬度地带分异 D.垂直地带分异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A.1 800~1 900 m B.1 900~2 000 m C.2 000~2 100 m D.2 100~2 200 m 4.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有①喜光②抗风③喜湿④耐寒⑤喜阴⑥耐贫瘠A.①⑥ B.②③ C.③⑤ D.④⑥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
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 C.气候变暖 D.降水增加下图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A.整体性B.差异性C.复杂性D.相似性7.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是( ) A.a B.b C.c D.d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富饶的宝岛。
台湾是世界著名的“水果之乡”,当地水果品种繁多。
下图为台湾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图中水果分布特征最能反映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9.台湾有“东方盐库”的美誉,与高雄附近的盐场无关的要素是A.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B.沿海地势低平,沙滩广布C.气温高,蒸发多 D.晴天多,降水少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季,很多小伙伴都有春游的计划,观赏油菜花成了春游必备项目之一。
不同地方油菜花的花期不同,其中广东是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上海是3月中旬到4月上旬,辽宁是6月初到6月下旬。
湘教版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 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岩浆岩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古生代地层中2. 下列生物发展经历的演化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3.以下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山地的是读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面2题。
4.自然带A、B、C的名称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B.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混交林带高山草甸C.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5.该山坡最大降水量的海拔高度和最低雪线附近的海拔分别约为A.1500米 5500米B.2000米 5500米C.3000米 4000米D.2000米 6500米2009年中央电视台开年热播大戏《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在内蒙古包头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这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据此回答2题。
6. 从内蒙古的包头到新疆的阿克苏沿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7.内蒙古包头所在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读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题。
8.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9.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C.①地年均温度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10.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为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 B.藻类植物繁盛C.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D.气候湿润、森林密布读下图,完成下面2题。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含解析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级—达标检测]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土壤是反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大小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2.生物在下列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1.C 2.B 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对土壤质地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但不会直接影响土壤质地,故B项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故C项正确;人类活动对土壤质地的影响相对较小,故D项错误。
第2题,由图可知,生物为土壤提供腐殖质,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得到积累,使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富集,②④正确。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3~5题。
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5.“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D.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3.A 4.D 5.C 第3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第4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测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双基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按一定顺序填入abc三个方框内,则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2.森林面积锐减对该地区土壤和河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①使土壤腐殖质增多②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③使河流含沙量减小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1.D 2.B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理要素关系图的判读。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受气候、植被影响,发育形成色暗、肥沃的黑土,D项与此相符。
第2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
森林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2018·湖南月考)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4.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洋流答案:3.A 4.D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读图,根据图示自然带的分布形态,可判断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A对,B、C、D错。
综上所述,A项正确。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受沿岸寒流影响,沿岸气温较低,D对;地形、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不是其分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A、B、C错。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下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①地与⑦地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B.④地与⑤地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C.①地与②地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D.⑤地与⑥地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6.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答案:5.C 6.D解析:第5题,①地与⑦地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分别为季风环流和中纬环流;④地与⑤地的气候不同主要是地形差异造成的;⑤地与⑥地自然带不同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差异。
第6题,②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⑦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⑤地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高。
(2018·湖南月考)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据此完成7~9题。
7.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A.1800~1900米B.1900~2000米C.2000~2100米D.2100~2200米8.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喜阴喜湿B.喜光喜湿C.耐寒喜旱D.喜热耐旱9.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光照充足C.降水稀少D.水土流失加重答案:7.A8.A9.A解析: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山地森林带分布的特征。
读图,根据各坡向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判断,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800~1900米,A 对。
其他海拔占的百分比小,B、C、D错。
综上所述,A项正确。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山地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判断,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的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A对。
降水少、光照充足的坡向占比重小,说明不喜光,B错。
海拔超过1800~1900米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不耐寒,C错。
阳坡、背风坡所占比重小,说明不喜热、不耐旱,D错。
综上所述,A项正确。
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
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A对。
光照不是植被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
森林对水分要求高,森林分布增加,说明降水增加,C错。
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减少,D错。
综上所述,A项正确。
(2018·广西桂林中学月考)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0°34′E)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琵拉大沙丘以每年约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据此回答10~11题。
10.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盛行西风将岸边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C.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沿岸有寒流经过,具有降温减湿作用11.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现象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0.A11.C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沙丘的成因。
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
根据沙丘移动方向,可知盛行西风将岸边的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A对;山地阻挡海洋水汽,在迎风坡会形成较多降水,不会形成沙丘,B错;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C错;该地沿岸有暖流经过,D错。
第11题,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特殊情况,不属于地带性分异,A、B、D错。
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C对。
故选C。
二、综合题(共46分)12.下图为安第斯山脉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1)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下部第一个自然带)、树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
请分别写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树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
(2)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脉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
(3)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答案:(1)基带为热带雨林带,顶带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带。
树线的高度为3 100 m。
雪线的高度为4 800 m。
山麓地带的气温约为28.8 ℃。
(2)东坡的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的低,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量大于西坡,东坡冰雪分布更广。
(3)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难读出安第斯山脉的基带、顶带的名称和树线、雪线的高度。
根据4 800 m为0 ℃和海拔每升高100 m温度降低约0.6 ℃可计算出山麓地带的气温约为28.8 ℃。
第(2)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第(3)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形成的。
13.读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分)(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1)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热量地形(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
纬度位置。
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形成热带荒漠带。
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
第(3)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1.B 2.B解析: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
读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答案:3.B 4.A解析:第3题,结合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由于受海洋和日本暖流的影响,该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偏高,其相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4题,该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明显,同时又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使该自然带的最北界线纬度比我国高。
(2018·山东潍坊联考)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图)。
读图,完成5~6题。
5.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A.降水较多B.气温较低C.坡度较缓D.光照较强6.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①海拔高,气温低②多大风③食草动物多④太阳辐射强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5.B 6.A解析: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