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概念推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概念推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概念、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逐步形成复杂的概念和能够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学前儿童思维、概念和推理的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活泼、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他们通过感知、观察和记忆开始探索世界。
最初,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认知和理解物体。
他们喜欢触摸、咬和摇晃物体,通过这些活动来积累关于物体的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活动逐渐从感官层面向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发展。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形成概念,概念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概念是指将一类事物或事件归纳为一个整体的心理表征。
在学前儿童时期,概念的形成是通过类比和分类的过程实现的。
儿童通过观察、比较和对比不同的事物,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概念。
例如,他们可以将一只狗和一只猫归为“动物”这个概念。
随着经验的积累,儿童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够辨别更多的不同事物。
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和逻辑规律,从中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前儿童时期,他们的推理能力开始发展,但还比较简单和朴素。
最初,学前儿童的推理主要依赖感觉和直观的思维,他们往往采用直接的试错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可能试图将一个方块放入一个圆形的孔中,然后通过不断尝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推理能力逐渐进步,开始使用更复杂的逻辑规则和思维策略。
学前儿童思维、概念和推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社会经验等。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具有丰富、多样和刺激性的环境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良好的教育和早期教育干预也可以对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思维、概念和推理能力在他们的幼儿园前逐步发展。
他们通过感觉和观察开始探索世界,逐渐形成概念,并通过试错和直觉来推理。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涉及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思维对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提高。
儿童的思维能力逐渐从感性思维向具象思维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新的概念,能够判断和归纳事物的共性和特性。
思维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现象,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其次,思维对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天性善于模仿和创造,他们的思维活动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思维能够帮助儿童将多种感知和经验进行整合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可以在游戏、艺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得到充分展示,思维能够促进他们的创造力的发展,并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此外,思维对于学前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解决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思维活动,儿童能够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儿童能够通过使用逻辑和推理的能力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生主要包括感觉运动和概念形成两个方面。
学前儿童的思维以感觉运动为基础,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动作实践,他们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周围环境的信息,形成了感觉上知觉和动作上操作的基础。
同时,学前儿童开始建立一些简单的概念,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并能够通过比较和分类来区分事物。
他们能够将物体进行空间的转换,进行散列、逻辑推理等活动。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主观、直观、能动、片面和固着,他们的思维过程主要依赖于感知和操作,缺乏抽象和联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趋势的⽂章,供⼤家学习参考!学前期⼉童从思维的萌芽到成熟,其间经历了⼀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1.从思维⼯具的变化来看。
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2.从思维⽅式的变化来看。
从直觉⾏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
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下⾯通过对学前阶段思维⼯具和思维⽅式变化的介绍,进⼀步阐述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和⼀般年龄特征⼀、学前⼉童思维发展中动作、形象和语词关系的变化学前⼉童的思维离不开实际动作、具体形象(表象)和⼝头语。
随着⼉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形象和语词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不断变化,它们的变化使⼉童的思维也随之发⽣变化,并且形成了各个年龄阶段⼉童思维的特点。
(⼀)动作和语⾔关系的变化思维是和语⾔想联系的。
但⼉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语⾔,⽽是依靠动作进⾏的。
他们在实际的⾏动中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相互关系,也⽤实际动作来解决思维课题。
例如,请⼀个2岁左右的⼩朋友想⼀想,“怎样才能把放在桌⼦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听到任务,⼉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是马上去“拿”。
他伸长胳臂去拿,拿不到;围着桌⼦转,踮起脚尖,再伸⼿,还是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上的玩具移动了⼀点,⼉童马上⽤⼒⼀拉,玩具就到了⼿边。
⼉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的。
随着⼉童⾔语的形成和发展,动作在思维中的作⽤和地位逐渐下降,语⾔的作⽤逐渐增加。
有⼈做过这样⼀个实验:要求⼩、中、⼤班幼⼉⽤零散的拼图板拼成完整的形象,并要求他们在拼图前说出⾃⼰想拼成什么,拼好后,再说明⾃⼰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的。
各年龄的⼉童表现很不相同:⼩班⼉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么。
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摆弄。
偶尔拼凑出⼀种图形,就⾮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有所发现地喊:“哈!⾬伞!我拼了把⾬伞!”“机器⼈!”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首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不同的认知阶段来逐渐理解、解决和思考问题。
学前儿童常常处于运算前操作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感知为主,并且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子集和序列等活动。
其次,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尤金·瓦赞基的语言发展理论,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感受语言阶段,他们开始注意、区分和模仿语言的声音;然后是表达语言阶段,他们逐渐能够用词汇和句子表达意思;最后是逻辑语言阶段,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更复杂的语言运用。
因此,学前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此外,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也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情感和社交经验对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稳定和自信心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同时,与同伴的互动和社交经验也能够提高儿童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体来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感知为主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速度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全面进步。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着丰富。
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6、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
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
•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逐渐从感性思维向符号思维转变: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感官和具体经验,通过感觉和观察进行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能够使用符号来思考和表达,如绘画、图画、文字等。
2.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和实际的情境为基础的,他们较难理解抽象和抽象概念。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强,学前儿童逐渐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意识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3.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个别的细节,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然而,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够进行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
4.逐渐具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儿童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具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决策,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进行尝试和实践。
1.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感性的和具体的: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感官和具体经验,他们较难进行抽象和抽象推理。
2.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观点的影响,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3.儿童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和片面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个别的细节,以及不能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问题。
4.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和不稳定的: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活跃,思维方式和方式不断变化,缺乏稳定性。
5.儿童的思维是内隐的和外延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内隐的,即他们对思维的过程和原因难以清晰地表达。
但是,他们对外部实物和事件的注意力较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丰富。
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
➢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
➢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 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
•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
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
•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
–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
–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具象性经验性泛灵论片面性不守恒。
固定性自我中心
抽象具体
“小朋友”—————“明明”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
竹竿——骑马
泛灵论认为小动物、玩具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在前运算阶段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
认识事物。
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
思维不可逆
•①逆向性或否定性,即当逆向运算与相应的正运算结合时,整体便消去了,如+A-A=0;
•②互反性或对称性,即当A>B时,则B>A是它的互反。
儿童自身的左右与对面人的左右,就是一个互反关系。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没有掌握守恒。
•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未掌握守恒。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9-10岁的儿童把一切能动的物体都看成有生命的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ﻫ(11、12岁~14、15岁):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也就是青少年,思维飞速发展,进入了纯粹抽象和假设的领域,思维可以完全脱离具体的现实进行抽象的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够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依靠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而进行的思维,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也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三种思维的关系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抽象概括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发展提供基础;后者高于前者,但又不能脱离前者。
三、思维的演变
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1. 婴儿的思维
➢婴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这种思维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
2.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性初步发展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婴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的基础上逐渐孕育形成的。
到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进一步迅速发展,愈来愈在幼儿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
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初步发展
•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促使幼儿的思维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从学前中期开始,逐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到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已较明显。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到¡°为什么¡±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幼儿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逐步学会分类、排序
幼儿的判断、推理也是很形象的。
幼儿的理解多为直接理解。
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只处于萌芽期,和学龄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相比,还有很多局限性。
这表现在:
(1)幼儿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事物数量很少,而且这些事物只是在他有限的知识经验范围之内。
(2)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1、皮亚杰论心理发展实质与原因
•智慧源于实践操作,思维本质是适应。
适应: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平衡
•幼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获得认知平衡。
1)同化
•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并使其丰富的过程。
•同化引起原有结构的量变。
(2)顺应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丰富和加强以适应环境;
•顺应是在主体已有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
同化引起图式量变,顺应引起图式质变。
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理成熟
•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机体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思维发展的必要因素。
(2)个体经验
•第一、物理经验
•关于客体的物理信息,如软硬、温凉等。
•第二,数理逻辑经验。
•来自于主体的活动以及对主体自身动作的协调(反省抽象、反省认知)。
对多次感性经验的归纳概括与提炼。
•“如果——那么”关系式:
•条件关系:如果用力越大,
•那么(则):皮球滚动越远。
•“教不会的经验”,幼儿如果没有相应的体验,即使教了,幼儿也并不能真懂。
•关于“社会”的经验——
•社会事实信息(可教会);
•人际交往智慧(教不会)。
(3)社会环境
•社会、教育、学习、媒体(互联网)
(4)平衡化
•主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过程,是主体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每次遇到新事物,总是试图用已有图式(认知结构)去同化它,若成功则获得暂时心理平衡;反之,便顺应之,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去同化它,直至达到认知新平衡。
平衡是决定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五、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避免抽象、空洞;
§丰富感性知识,引导幼儿分类、概括;
§发展幼儿的言语,丰富相应的词汇;
§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法(比较、分类、排序);
§通过智力游戏、科学实验,锻炼幼儿的思考力(探究能力);
§教幼儿学会比较(比较异同);
§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
§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用榜样影响、感染儿童;
§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避免敷衍、拒绝。
幼儿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类游戏
复习
•思维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具有什么特点?简述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婴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对幼儿进行思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