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思考_席广亮
智慧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智慧城市规划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和可靠性,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发挥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智慧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规划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智慧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智慧城市规划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智慧城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将各个子系统和领域的规划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可持续性原则要求规划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原则要求规划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参与性原则要求市民和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规划过程。
第三章:智慧城市规划的关键领域智慧城市规划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建筑与住宅、智慧环境和智慧社区等。
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通过应用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灯和智能公共交通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污染。
在智能能源系统方面,可以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的可持续性。
智能建筑与住宅则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能耗控制、室内环境优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提升。
智慧环境致力于监控和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智慧社区则强调居民生活的智能化和社区服务的提升等方面。
第四章:智慧城市规划的挑战尽管智慧城市规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技术标准和互操作性方面的问题,不同厂商和技术提供商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信息孤岛和系统不一致。
其次,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智慧城市规划涉及大量个人和企业的敏感信息,如何保护隐私和防止黑客攻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规划未来: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未来: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目睹着城市,这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最初的农耕聚落,到现代的繁华都市,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和象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消耗,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提出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旨在引领城市走向更加高效、环保、宜居的未来。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它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不断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城市中各个方面的数据,从而实现对城市的智能管理和服务。
想象一下,通过智能手机,你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空气质量、能源消耗等实时信息,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有效地减少了交通拥堵,提高了出行效率。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则利用智能照明系统,在夜间降低能耗,同时保障市民的安全。
这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智慧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我们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动。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确保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除了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规划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平衡。
在中国,浙江省的丽水市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丽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丽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它需要我们克服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创新政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循环领域。
江苏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验收标准编制模式与思路研究

江苏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验收标准编制模式与思路研究□ 钱 前,甄 峰,蔡 玲,席广亮[摘 要]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经历3年创建期,面临阶段性的考核验收与建设指引。
基于此,江苏省先试先行探索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验收标准,形成了多领域综合、多主体联合、多过程融合的“全过程全方位”编制模式,以及兼具系统化与精细化、标准化与差异化、刚性化与弹性化的“多元目标导向”编制思路,以指导省级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验收,引导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验收标准;江苏省[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40-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引文格式]钱前,甄峰,蔡玲,等.江苏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验收标准编制模式与思路研究[J].规划师,2019(4):40-44.Study on the Acceptance Standard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Smart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Qian Qian, Zhen Feng,Cai Ling, Xi Guangliang[Abstract]The first batch of experimental smart-cities have been created for 3 years, facing the periodic assessment and theconstruction guidance at the next construction period. Jiangsu Province, at first, trie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cceptancestandards for the experimental smart-cit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builds an integration process of standardestablishment based on multi-domain, multi-agent, multi-policy and multi-process and forms an integration system with multi-objective guidance, which is composed and refined, standardized and differentiated, rigid and flexible, in order to guide theacceptance of smart-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mart-cities construction.[Key words]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unit, Acceptance standard, Jiangsu Province0引言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1]。
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并在此过程中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城市。
它通过无线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将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快速传输。
智慧城市致力于提供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能源、智能治安、智能教育等方面的便利和改善。
二、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优化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智慧城市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 能源与环境:智慧城市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能源系统的动态监测和调控,优化能源分配和利用,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通过智能化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交通与出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实时交通信息采集和分析,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交通流畅性,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同时,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共享出行平台,可以减少汽车使用,提倡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空气质量。
3. 公共服务与市民生活:智慧城市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在智慧医疗方面,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咨询和家庭健康监测,方便市民就医。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追求的目标。
智慧城市以创新科技为支撑,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仅仅追求高科技,还要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智慧城市的目标是提供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城市服务,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则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规划和布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智慧城市通过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城市交通方面,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可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
在能源管理方面,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智能电网和能源监测系统,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此外,智慧城市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垃圾处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措施,实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也应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
通过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教育领域,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教育系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医疗领域,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医疗系统,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和精准的医疗管理。
这些措施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福祉水平。
在实际的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规划和管理。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应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智慧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实施。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现代化城市模式。
而在智慧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重要考虑因素和需求。
首先,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之一,其目标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以保证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地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质。
因此,在规划智慧城市时,应该优先考虑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可持续性方案,如建设智能化的能源系统、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以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其次,智慧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社会包容性。
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先进,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全体市民,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因此,智慧城市规划应尊重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包容性的公共服务和便利条件,使得每个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比如,在基础设施规划上要考虑残疾人士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和便捷交通方式;在公共服务方面,要提供可持续的社会福利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交等等,使智慧城市成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第三,智慧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运营和管理的可持续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且需要持续的运营和管理。
因此,规划智慧城市的同时,需要重视其运营成本和后期管理的可行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合理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公私合作、多元化投资,提高智慧城市的经济回报率;在城市管理中,要注重城市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最后,智慧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虽然智慧城市的建设倚重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但最终服务的是人民群众。
因此,人民的需求和感受应成为智慧城市规划的核心。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化的加速,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考虑诸如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的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措施和挑战。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到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发展,都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平衡发展,以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可持续发展有多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上,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来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城市的选择性、流动性、适应性和反应速度,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包容性和公正性。
在社会上,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多样性,提高社会的包容性和公正性。
最后,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
在环境上,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能源利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如何促进城市的能源利用和节能。
由于城市的能源消耗量较大,因此可持续利用能源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提升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城市建筑绿化、节能灯具、太阳能电池等手段实现节能目标。
2. 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城市的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实现环境的保护:如通过环保大数据管理系统查找污染物,以及通过智能废弃物分类和回收再利用,实现环境的清洁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将城市各个领域进行智能化改造的过程。
而空间规划则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给空间规划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以对城市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城市的运行情况和问题所在。
这些数据可以为空间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帮助规划师们更准确地判断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对空间利用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通过智能化的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
例如,在交通领域,智慧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路况信息,智能调控交通信号,提高交通效率。
在能源领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控和控制,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对城市生活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和优质的居住环境。
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市民可以轻松获取各种服务,比如在线办理公共事务、电子支付等,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
而在环境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监测和管理城市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问题,减少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也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空间。
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和创新实验基地,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开放式的城市运行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隐私和安全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共享,但是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思考席广亮1,2甄峰3,4,*(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2.巴黎高科电信学院社会经济系,法国,75013;3.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4.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关注的重点话题。
在分析智慧城市发展背景、概念内涵、建设状况的基础上,从智慧城市建设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角度,阐述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生命有机体的视角分析智慧城市的空间组织,基于技术、社会经济、管理、空间等要素相互作用的新空间范式,进行智慧城市空间组织。
通过城市智能应用系统建设,将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解决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建设健康、宜居、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智慧城市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沪宁高铁的沿线城市流动空间研究”(批准号:2011ZDIXM002);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CXZZ12_0040)。
通信作者:甄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E-mail :zhenfeng@nju.edu.cn 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集聚,加速推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等“城市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质量。
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等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提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2009年IBM 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促进城市交通、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智慧化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智慧城市”概念和内涵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城市集约、紧凑、高效发展。
2000年,美国提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概念,并以此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建设(Pollard ,2000)。
欧盟一直致力于在推动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融入智慧发展理念。
同时,强调知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对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智慧化影响。
二是强调信息技术对城市功能的作用。
这种视角的分析认为,信息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带来新的城市形态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带动了“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等城市组织形式的出现。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向智慧城市建设转变。
对智慧城市两个方面解释的视角不同,前者强调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节约、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后者强调信息技术在城市系统建设、城市功能提升的重大作用。
本研究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将“智慧城市”界定为:以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智能技术与城市设施建设、居民活动、城市空间相结合,形成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公共服务和智慧产业等智慧应用功能,以及融入智慧发展理念的城市空间结构[1]。
随着信息和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热点,欧洲的阿姆斯特丹、巴黎、巴塞罗那,美国的迪比克,亚洲的新加坡、首尔、釜山、仁川等城市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重点从智慧经济发展、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
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宁波、武汉103等城市在国内较早编制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规划”,这些城市试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发展,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2012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并先后确定193个试点城市,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中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但从目前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来看,仍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主,忽视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空间整体规划控制,部门整合程度较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
因此,本文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发展,从技术、社会、经济、制度和空间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探讨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建设。
试图通过智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营造,提升城市空间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健康城镇化发展。
1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业、各领域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 、LivingLab 、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
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带来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
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的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2]。
Caragliu 等指出,智慧城市将对智力和社会资本、包含传统交通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并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上述资本及自然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宜居生活[3]。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生活、智慧管理、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环境等方面内容[4,5],智慧城市建设也重点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从技术、经济、社会、管理、空间等不同角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总体上是作为一个包含人、企业、政府、社会和环境等所有现代城市生产要素的战略概念被推出的,体现了信息通信技术、社会和环境资本对于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日益重要性,致力于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6]。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体现可持续发展:(1)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集成和应用,进行“三网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智慧城市创新技术支撑系统。
(2)智能应用和智慧经济发展可以提升社会服务效率、促进生态、低碳经济发展。
依托智慧城市的创新技术支撑系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服务质量、效率,通过效率提升来节约能源,引导城市更加生态低碳发展。
(3)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实现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成本的节约,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智慧空间的建设可以实现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统筹和协同发展,优化整体城市空间的功能结构,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实现人、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引导社会公平公正(图1)。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市技术创新,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和运行效率,并实现城市的生态、低碳、协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7]。
图1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042智慧城市空间组织与结构2.1生命有机体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就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组织。
1980年以来,学者、规划师和政府官员陆续提出城市生命有机体的概念,重点探讨对城市这一有机器官的理解,以及城市政策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梁思成在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历史城市的整体性保护,认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8]。
生命有机体的概念体现了城市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智慧城市生命有机体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心脏、器官和循环系统等方面。
表1作为一个有机器官的智慧城市[9,10]智慧城市城市要素相应描述大脑和神经系统智慧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学习创新智慧城市的管理中心等同于一个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城市进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监督等。
一个智慧城市能很好地监督和评价其目标实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运行、公共服务效率、环境保护、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民主。
智慧城市具有较好的创新和学习能力,不断改进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心脏一体化的数据平台共同的价值身份识别智慧城市包含一个一体化的数据平台,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功能区运行提供动力,强化城市的创新、文化价值,打造创新能力较强、充满社会活力、独具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城市。
器官智慧社区智慧产业园区智慧商贸区智慧开敞空间智慧历史文化区一个智慧城市包括便捷、时尚的社区,具有创新能力强、生态环保的产业园区,具有电子商务引领,满足购物消费和文化休闲功能的商贸区,具有可接入互联网、公共交通方便联系的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重视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的保护。
循环系统资源和生态网络智慧交通和物流智慧能源网络信息网络和物联网智慧城市通过维持其活动的生态资源网络而得以联系起来,包括水、原料、污水等;具有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网络、高效的物流和货物运输系统;低碳、智能的能源网络,保证城市运行的能源需求;具有完善的移动信息网络和物联网应用系统。
资料来源:借鉴Lennard 等研究成果所整理。
智慧城市管理和智能决策体系可以视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通过感知网络、“三网融合”技术以及数据管理中心建设,达到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区的控制作用,对整个城市进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监督等。
数据管理中心的功能不仅仅是实现政府对城市的“自上而下”的监管,而更多的是通过对城市居民诉求相关信息的全局、动态采集,以实现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管理。
并且强调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尤其突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公共参与,借助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将居民反馈的信息和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评价城市的目标实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运行、公共服务效率,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民主,实现城市规划及管理的“自下而上”作用,提升城市发展决策的智能化和民主化。
因此,通过“自上而下”的城市智慧监管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管理公共参与,提升城市的创新和学习能力,不断改进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