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小动物小人物》教研案例

合集下载

湘教版美术一下《小动物小人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美术一下《小动物小人物》教学设计

湖南版一年级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材分析:本课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初步接近简单的立体感或半立体造型制作而涉及的一堂工艺课。

教学生运用树枝和橡皮泥相结合,制作各种有趣的小动物小人物。

本课教学内容富有童趣,制作方法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作业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在制作方法后,任学生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意识和突出自主表现,重视活动中学习能力的自然增长。

教学方法:这一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看、说、学生的动手操作,展示,点评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思路:播放教师自己用树枝和彩泥制作的动画,让学生欣赏。

激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动画中的人物、动物是用树枝和彩泥做成的。

同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树枝和彩泥两种不同材质的不同特点,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官印象,进一步了解用树枝和彩泥做出的作品有特殊效果。

教学目标:1、运用树枝和橡皮泥进行有趣的人物、动物制作,并掌握制作技巧步骤。

2、感受不同材料的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制作出树枝和彩泥相结合的小动物小人物。

教学难点:自己创造设计新颖有趣的形象。

教学准备:教师:橡皮泥、树枝、课件。

学生:橡皮泥、树枝、火柴棒、牙签。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动画,激情导入。

1、观看动画片,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动画中的动画形象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3、揭示课题。

《小动物和小人物》二、观察感受,了解特点。

感受树枝和彩泥不同的材质特点。

板书:1、树枝,(表面颜色深,并有自然的纹理;粗糙;有一定的硬度;易折断。

)树枝可用来做(四肢、头发)2、彩泥,(色彩丰富,鲜艳;揉软;可塑性比较强。

)彩泥可用来做(头、身子)三、分析指导,合理取材。

1、了解树枝的作用。

A.把长颈鹿的脖子和四肢换成用彩泥来做,会出现什么现象呢?B.教师小结:树枝在作品中起支撑、连接的作用。

2、分析树枝和彩泥适合做什么。

A.小蜜蜂的那些部位是用树枝做的?B.教师小结:树枝在作品中代替细长的部位,彩泥在作品中是主体部位。

湘版一年级下册美术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案

湘版一年级下册美术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案

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更加关心周围事物,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自觉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动物、人物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美的情怀。

(2)促使学生认真探究表现方法。

2、难点:
(1)通过诱导能自觉探究表现方法。

(2制作时大胆、细心、认真。

教具与学具准备
幻灯设备、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很快的捏出一条小狗,吸引学生的兴趣。

2、提问:这小狗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3、导出儿歌:彩泥团,手中捏,
小树枝。

把它连。

捏的动物蹦蹦跳,
做个小人笑开颜。

4、写出课题:小动物小人物
二、讲授新知
1、老师出示小动物,让学生观察小动物颜色的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3、怎样给自己的小动物添细节,请几个同学上讲台添。

4、老师对不同的小部位,如:耳朵、尾巴提出建议,让学生明白怎样添才是最佳选择。

5、今天我们所有的小动物和小人物一起来玩游戏,摆出展示的地方,吸引小朋友做小动物和小人物。

三、学生练习
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

四、学生和老师一起玩小动物和小人物,评一评。

你认为哪个最好?为什么?
五、总结:
六、延伸:除了用树枝和彩泥做小动物和小人物,还能做什么呢?。

一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湘教版

一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湘教版

一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2(湘教版)激趣感知一、导入课题了解袋鼠 1、听赏音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播放袋鼠之歌)。

老师看出,你们都很喜欢喜欢这首歌,小朋友,你们从歌曲中了解到了什么呢?板书:袋鼠 2、分享讨论。

老师在上周布�Z大家收集有关袋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前后四人一组说说你了解的有关袋鼠的知识。

3、代表反馈。

刚才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资料,那你们都了解到袋鼠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反馈,老师引导归类:袋鼠的种类、运动特征、生活习性…… 二、观察发现技巧暗示 1、亲近袋鼠:刚才同学们说到袋鼠的许多特点,有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袋鼠就是不会走,一起表演一下袋鼠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分析谁能说说袋鼠的长相有什么特征?点击袋鼠身体不同部位出现闪动色块提示学生观察。

你们知道怎样才能画出一只活泼可爱的袋鼠吗?板书:特点 4、小小训练。

老师演示:用不同模块拼出各种动态的袋鼠。

学生试一试:抓住袋鼠形体特征话一到两只不同动态的袋鼠。

三、赏析拓展引导创作 1、看一看。

刚才我们还了解到袋鼠妈妈还有个口袋,是小袋鼠的房子,有趣极了。

瞧,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呢!板书:想象 2、编一编。

你也来编一个关于袋鼠妈妈口袋的故事吧,请闭上眼睛,伴着轻的音乐,走进了想象的世界。

板书:袋鼠妈妈口袋布�Z作业提出要求 3.学生作业老师指导四、说说故事欣赏评价 1、说一说:你画的袋鼠妈妈的口袋发生了什么事? 2、评一评:你(他)的画美在哪?第九课有趣的拓印教学理念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趣的拓印》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并通过操作,经历和体验拓印的过程,掌握拓印的方法,体会拓印带来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主题我的色彩我做主一主题教学分析“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群纯洁可爱的孩子不正是那湛蓝天空中最耀眼的舞者吗?经过一学期学校艺术的熏陶,我将继续携着他们无暇的心灵走进色彩斑斓的美术世界。

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于造型和色彩没有固定的概念,却有着各自独特的偏执和热爱,他们喜欢自己懵懂的表达方式。

绘画是一种无声艺术,恰恰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地挥洒这一特质,这是来自心灵原始的呼唤。

本专题我借助色彩画作业形式,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直觉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世界奇妙的同时,锻炼独具个性的视角,借以提升他们的绘画表现技巧,即育形于色、形色结合的能力!旨在使孩子们玩中学、玩中乐、亲近生活、感受艺术的脉搏……二主题教学内容1七彩飞虹(第一课)2 泡泡乐(第十课)3 瓜果飘香(第十四课)三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美术工具的体现色彩的方法,同时感受色彩表现的多样性,激发绘画情趣;2 学会大胆地绘画和制作,把“手、眼、心”三者有效结合,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

四主题教学重难点1 观察物体形状变化,大胆创新,自由表现;2 体验美术作品的激情表达及其丰富性,提升孩子们的审美眼光。

五主题课时安排3课时集体备课第一课时七彩飞虹一、教材分析认识常用色是今后学习色彩知识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可将自然实验和绘画活动结合开展,使学生对七彩颜色进行多渠道的感知,并掌握光色的排列规律.认准辨别并牢牢记住这几种常用色。

二、教学目的1、了解彩虹的色彩排序,认识常用色;2、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有彩虹的画;3、增加学生的自然常识。

三、教学重点认识并能准确排序彩虹的七种颜色。

四、教学难点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对彩虹的情感或者关于彩虹的故事。

五、教学准备七色色标卡片、混色示范工具、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平台等。

六、作业要求画一幅有彩虹的画。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师:小朋友你知道美丽彩虹是有哪七种颜色组成的吗?教师出示七种颜色的色标卡学生:红、橙、黄、绿、青、蓝、紫。

湘教版美术一下《小动物小人物》教研案例

湘教版美术一下《小动物小人物》教研案例

《小动物小人物》——我的一次教研经历新课程伊始,我接到教导处通知,几天后将到南浔实验小学上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教材。

在接到通知后,考虑到临近期末前面的课可能已经上过,所以选了后面的一节手工课——《小人物小动物》。

(这是湘版教材美术泥塑课,本课以儿童喜欢的小人物、小动物为题材,利用彩泥和树枝不同的特性,通过揉、搓、捏、压、印、粘、等基本技法与树枝连接进行“动物”造型。

内容定好后认真地分析教材,查找资料,把课备好。

因为是到区里大学校上课,我做了简单地课件。

由于我们学校当时没有多媒体,也没有进行试教。

那一天,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开始上课了,首先是欣赏动画片段导入,认识小人物小动物豆豆和小马,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橡皮泥做的人和动物。

片中豆豆在野外不幸摔断了腿,请求帮助?激起学生的同情心和学习的兴趣:“老师,用牙签把豆豆的脚和身体连起来。

”“老师,可以用小棒代替腿。

”“老师,也可以用树枝取代”……答案很多。

当时我真有点担心他们说不出我要的答案。

引出答案后,我把豆豆的腿换成树枝,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讨论哪些部位还可以用树枝代替?“脖子、手臂、头发……”学生进行了发言。

我依次用树枝代替这些部位演示给学生看,随即引出课题。

接着是观察感受:1、师生共玩“变变变”的游戏,通过变圆、变方、变长、变细让学生熟悉捏、搓、拉、压等方法。

(这部分是我在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得到启发,临时加进去的。

)2、在游戏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橡皮泥和树枝的特点,他们能迅速找出两者的不同(软———硬)。

3、出示树枝图片,和学生一起说说树枝的粗、细、大、小,然后出示大量的动物、动画人物图片,学生讨论回答:树枝还可以用于哪些地方?(粗短的树枝能做大象的腿,细长的树枝能做长颈鹿的脖子、老鼠的尾巴,树枝还可以做窗户、扫把……)学生讨论地很激励,气氛活跃。

然后就是设计创作:教师以开头导入的片段为引提问:“豆豆和小马缺少伙伴,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一起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小朋友的兴趣被激起,随即提出创作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体创作。

湘教版一年级教学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一年级教学下册美术教案

精选文档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课设计第1课毛毛雨沙沙教课目标:1.观察春季的毛毛雨,学习春雨不一样的画法。

2.能想象画出雨中小草小花小动物的可爱摸样。

教课重点:想象小花小草喝雨水的样子。

教课难点:能用不一样的线画出春雨的感觉。

教课程序:一、播放下雨的视频板书课题:毛毛雨沙沙二、学惯用点和线画雨1、赏识雨的图片师:雨是什么样子的?回忆一下,你还看到过什么样的毛毛雨,有什么感觉?你对毛毛雨的印象是如何的?2、画雨师:请3个小朋友来画一画毛毛雨、毛毛雨和毛毛雨点。

师谈论学生的作业:谈谈你画的毛毛雨是什么样子?三、赏识雨中植物的图片1、师:春雨落在野外里,奇异的事情发生啦!生:小竹笋冒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师:毛毛雨给了它什么呀?四、画一画花儿喝的动向师:添画面部表情,花的身体和手。

师:添画面部表情时,你们发现了几种画法?你以为哪一幅表现出了喝水的动向?五、睁开联想师:小动物、小植物们可聪慧啦,你们知道它们还用什么方法来吮吸雨露呢?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1、赏识优秀的学生作业。

第2课软绵绵的云教课目标:1.学惯用弧线画几种软绵绵的云朵形状。

2.能想象画出小朋友们在云上嬉戏的情形。

教课重点:想象小朋友在云上嬉戏的情形。

教课难点:能用弧线画出云朵的柔嫩质感。

教课程序:一、赏识云的照片二、画一画云朵1、师:你会用如何的线条画云呢?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吧。

2、教师谈论学生的试试作业:线条流畅、连接,云朵形状完好。

3、教师示范画云,边讲解步骤。

三、联想、表演1、师:云朵的颜色和样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生:像棉花糖、蹦蹦床、软绵绵的。

2、师:看,小女孩把云朵当成抱枕搂在怀里,真柔嫩呀,好舒畅呀!3、师: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和云在一起,抱抱它摸摸它,和云做好朋友。

四、象形的云朵1、师:云朵们听闻小朋友们要来做客,好好打扮了一番,我们去瞧一瞧吧!生:哇!打扮成了小狗和小兔呢师:它们在说什么呀?2、师:想想,在以前画的云朵上添一添,把云朵变为其余的形象。

湖南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学设计教案

湖南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学设计教案

湖南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学设计教案湖南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教学设计教案第19课〔小动物小人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1、运用树枝和彩泥进行有趣的人物、动物制作,并掌握制作技巧和步骤。

2、感受不同材质的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设计意识,让学生感受制造美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彩泥和树枝塑造出一组生动的作品。

难点:学生对初步接触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的把握,怎样让这些作品在稳。

教学打算:教具:有关动画。

学具:彩泥、各色树枝。

教学过程一、欣赏动画1、引导学生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动物。

2、观察动画片中人物、动物的特点和可爱之处。

〔加强学生直观感受。

〕二、观察感受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材料的不同特点。

2、观察课本中的范作,老师拿出已把树枝局部换成彩泥的作品,让学生去比较效果。

3、树枝在作品中适宜做什么呢?不同的树枝有不同的用处。

4、除了书中的所用之处还树枝可以用于什么地方?5、看一看、摸一摸树枝和彩泥,感受一下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特点。

6、比较老师的范作与课本中的范作,感受两种材料在作品中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7、学生商量答复:又粗又短的树枝适宜做大象的四肢,又细又长的树枝适宜做老鼠的尾巴。

树枝还适宜做窗户、扫把……获得丰富的感官印象,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打算。

〔明确两种材料的不同用处。

〕三、设计创作1、作业:回忆动画片中的人物、动物或其他有趣的事物,用彩泥、树枝小组合作创作一组作品。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创作几组作品。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评说作品1、请小朋友自己或相互来说一说作品。

2、学生自己或相互来说一说作品吸引人和不够的地方。

〔增强学生说的能力。

〕五、作品展示1、课后将这些作品展示于橱柜并引导学生欣赏和积极评价。

2、学生欣赏作品并进行大胆自主的发言,对作品进行互评和自评。

〔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运用树枝和彩泥进行有趣的人物、动物制作,并掌握制作技巧和步骤,感受不同材质的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设计意识,让学生感受制造美的乐趣。

湘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12动物唱歌的模样 》教学设计

湘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12动物唱歌的模样 》教学设计

湘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12动物唱歌的模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12动物唱歌的模样》是一节绘画课程。

教材通过描绘各种动物唱歌时的模样,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图片又有文字,既有绘画技巧的讲解,又有创意表现的引导,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美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有待提高。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绘画动物唱歌模样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绘画动物唱歌的模样。

2.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动物唱歌时的表情和动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唱歌的图片,了解动物的特征。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动物唱歌的模样,引导学生模仿。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动物唱歌的画作。

4.创新型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独特的动物唱歌画面。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动物唱歌的图片,用于观察和示范。

2.准备绘画材料,如彩笔、水粉等。

3.准备展示用的黑板和板书笔。

4.准备音乐播放设备,用于营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动物唱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动物唱歌的氛围。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动物唱歌吗?它们唱歌时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动物唱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动物的特征。

如:鸟儿唱歌时嘴巴张开,蝴蝶唱歌时翅膀振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一只动物唱歌的模样,边示范边讲解绘画技巧。

如:如何画出动物的表情、动态等。

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自己动手绘画一只动物唱歌的模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湘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小动物小人物》教研案例小动物小人
物》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新课程伊始,我接到教导处通知,几天后将到南浔实验小学上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教材。

在接到通知后,考虑到临近期末前面的课可能已经上过,所以选了后面的一节手工课——《小人物小动物》。

(这是湘版教材美术泥塑课,本课以儿童喜欢的小人物、小动物为题材,利用彩泥和树枝不同的特性,通过揉、搓、捏、压、印、粘、等基本技法与树枝连接进行“动物”造型。

内容定好后认真地分析教材,查找资料,把课备好。

因为是到区里大学校上课,我做了简单地课件。

由于我们学校当时没有多媒体,也没有进行试教。

那一天,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开始上课了,首先是欣赏动画片段导入,认识小人物小动物豆豆和小马,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橡皮泥做的人和动物。

片中豆豆在野外不幸摔断了腿,请求帮助?激起学生的同情心和学习的兴趣:“老师,用牙签把豆豆的脚和身体连起来。

”“老师,可以用小棒代替腿。

”“老师,也可以用树枝取代”……答案很多。

当时我真有点担心他们说不出我要的答案。

引出答案后,我把豆豆的腿换成树枝,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讨论哪些部位还可以用树枝代替?“脖子、手臂、头发……”学生进行了发言。

我依次用树枝代替这些部位演示给学生看,随即引出课题。

接着是观察感受:1、师生共玩“变变变”的游戏,通过变圆、变方、变长、变细让学生熟悉捏、搓、拉、压等方法。

(这部分是我在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得到启发,临时加进去的。

)2、在游戏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橡皮泥和树枝的特点,他们能迅速找出两者的不同(软———硬)。

3、出示树枝图片,和学生一起说说树枝的粗、细、大、小,然后出示大量的动物、动画人物图片,学生讨论回答:树枝还可以用于哪些地方?(粗短的树枝能做大象的腿,细长的树枝能做长颈鹿的脖子、老鼠的尾巴,树枝还可以做窗户、扫把……)学生讨论地很激励,气氛活跃。

然后就是设计创作:教师以开头导入的片段为引提问:“豆豆和小马缺少伙伴,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一起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小朋友的兴趣被激起,随即提出创作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体创作。

此时离下课还剩十五分钟,真担心学生完不成任务,我穿梭在各个小组中间,进行个别辅导,并催促大家抓紧时间。

看到小朋友们那么慢,我沮丧极了,“今天的课是不能圆满完成了”我心里这样想着。

还剩三分钟时,我不得不让小朋友们停下来,进行最后的环节——评价。

“已经完成的小组请举手!”我小心地提问着,担心完不成最后的评价,不知怎样来结束我的这一堂课。

我扫视着全班,最后眼光落到了就快完成的一个组那里,我让他们把《三个和尚》呈现给大家, 并表扬了他们做得精致,“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欣赏到大家的作品,但相信作品一定很精彩!”寥寥数语匆忙地结束了本堂课。

这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作为教师,《小人物小动物》教研课对我来说是失败的,但也是成功的,因为它给了我许多启迪,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启示一: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中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

在《小人物小动物》导入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接腿的好办法,我应该鼓励学生试着用这些材料做一做,不要寻求一种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启示二:学会在取舍中显露重点
在本课的设计之初,我对如何导入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也花了不少时间,在观察感受两种不同材料中运用了“变变变”的游戏自认为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方法,其实浪费时间不说还束缚了学生玩橡皮泥的多样化。

在集体创作前还引导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关于动物、人物、各种树枝的照片……可以说有些素材说能用也能用,说不用也可以。

在设计中,如何取舍成了我的一大难题,“舍”要比“取”更难。

一方面,收集素材花费了不少精力,丢弃觉得可惜;另一方面,总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欣赏和感悟,往往丢不下这个舍不了那个。

实践证明欣赏的越多不一定是好事,往往过多之后会使某个环节笼统化,针
对性不强,容易混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体验都只停留在表面,一路匆匆走马观花似的,更何谈教学重点在哪里了。

所以“学会在取舍中显露重点”由为重要。

事实上在导入中,我可以直接用硬的树枝代替四肢、脖子、头发鼻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不同材质的人物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

什么样的树枝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直接看、摸树枝并进行联想,这样不仅有直观地感受,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充分打开思路,围绕本课重点展开联想。

给下一步创作打下基础。

我想,新课程教学,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根据学生特点、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也一定要懂得学会取舍,在取舍中显露重点。

要善于“取”,因为善于积累的教师,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设计教学指导教学;另一方面,我们要忍痛“舍”,舍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舍去那些花里胡哨但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作用的环节,还学生一堂轻松又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