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都在用笨办法做事

合集下载

聪明人要花笨力气

聪明人要花笨力气

龙源期刊网 聪明人要花笨力气作者:周晓枫来源:《37°女人》2015年第08期我很喜欢的一名美国演员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他是典型的体验派演员。

为了表演患先天脑麻痹的主人公,他练习到能用左脚夹起一根针再放下;为体验《因父之名》中主人公身陷囹圄的感觉,他把自己禁闭在一个牢房般的环境中长达数月;为了出演拳击手,他在拳击冠军手下受训长达一年半……刘易斯说:“我无法想象人们在排练时讨论投入多少的问题,对我来说,永远都只有百分之百。

”中国的很多演员也是优秀的,但若论真这么舍得自己的,恐怕寥若晨星。

很多人都追求花费最少的力气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不愿去下笨力气和笨功夫。

在这点上,张艺谋例外。

张艺谋是典型的陕西人性格,一根筋,执着而顽强。

1987年,他在吴天明导演的《老井》里饰演男主角孙旺泉,在体验生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硬是每天早中晚,从山上背150斤左右的石板下来。

为了体验被困井下3天的心理感受,张艺谋3天粒米未进。

但等到实拍时,张艺谋发现,自己白挨饿了。

挨饿3天,如果拍动作戏可能会被观众看出来:让他抱个女的跑,他肯定是跑不动的。

但《老井》中,他是半躺半坐、搂着女主角在那儿喘气,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体力……张艺谋事后总结,吃饱喝足,一样可以演得奄奄一息。

尽管这是事后的经验之谈,但若往事重现,他还是那个搬石头、饿肚子的人,要不然,他不放心。

就这样,凭这部片酬500元的角色,张艺谋荣膺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同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男演员奖,他也是中国第一位在国际A级电影节获得影帝称号的。

拍摄电影《归来》时,我见到了陈道明。

陈道明比想象中高很多,户外运动让他晒得很黑。

我提醒:“你好像不怎么注意保护你的姿色啊。

”陈道明反诘:“我不需要保护姿色,我只需要保护角色。

”角色中的陆焉识,在艰难的生存环境里有过多年体力劳作——陈道明那段时间持续在户外不采用任何防护措施,只为了把皮肤晒黑、晒花。

陈道明说,化妆效果跟脸上真晒爆皮之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做聪明人下笨功夫作文

做聪明人下笨功夫作文

做聪明人下笨功夫作文
这世上啥事儿都得费点儿功夫,连当个聪明人也得下些笨功夫。

聪明人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滴,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日日夜夜啊!
我有个学霸朋友,从小到大就是个小机灵鬼,上学的时候成绩永远数一数二的。

可您别看她现在高高在上地混得风生水起,她小时候可是个"笨蛋"。

她爸爸妈妈为了让她长点儿心眼儿,可是费尽了心机。

比如说每次考试前夕,她爸就会陪她一起熬通宵复习功课;妈妈则会把她最爱吃的小吃藏起来,等她考完试拿高分了再给她吃。

久而久之,她养成了一种"下笨功夫"的好习惯。

做聪明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啊!得花大把的时间和汗水。

我有个工作狂朋友,为了在单位混个脸熟,他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上班从来没迟到过,周末也总是第一个来上班;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从不抱怨;遇到棘手的活儿他也毫不推辞...就这么一点一滴地干出了名堂。

现在他可是个小有名气的"聪明人"咯!
其实吧,每个人都有聪明的一面。

关键就看你肯不肯为此而努力奋斗。

难能可贵的是,很多人虽然知道"做聪明人要下笨功夫",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多。

你看,聪明和笨功夫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啊!愿你我他,都能成为这样的"聪明人"。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_哲理故事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_哲理故事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真的聪明、真的有知识,他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害,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趋利避害。

但现实是,聪明的人却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英国科学记者大卫·罗布森写了本书,叫《智力陷阱: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在他看来,做傻事的聪明人包括乔布斯、爱因斯坦、柯南·道尔和一些诺贝尔奖得主。

乔布斯患病后拒绝手术,而是相信一些健康骗局和流行的食谱。

爱因斯坦晚年把时间都花在了他的同事驳斥过的大一统理论上。

柯南·道尔相信仙女和通灵术,两个少女用仙子跳舞的假照片骗了他。

聪明人做傻事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

有心理学家把愚蠢的行为分为三种,其中最傻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喝醉了还以为自己能够开车。

第二种蠢行是因为上瘾或者沉迷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因为沉迷于玩游戏而取消跟朋友的约会。

第三种是因为大意、马虎,比如给车胎充气充得太多,上路后反而爆胎了。

聪明人做傻事的原因之一是懒,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努力,用功被視为愚笨的标志。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低估了坚毅的作用。

聪明人老早就能感觉到困难,而越往后坚毅和修炼越重要。

聪明人做事情时,一有点成绩就会受到夸奖,他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就会避免去做自己不会马上做得好的事。

罗布森说,聪明人更有可能相信假新闻和阴谋论,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大,反而会让他们把自己不正确的信念说得更合理,为自己的直觉辩护时花样更多。

一个人越聪明、越有知识,他们为自己辩护时的论证越让人信服。

智力和教育能让人躲过错误的说法吗?这要看一个人的思考风格。

有些人很吝惜自己的认知能力,他们也许在考试时愿意动脑子,但平时就靠直觉和本能处理问题。

智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马力越大,你的速度越快。

但方向和路线正确,你才能更快地到达终点。

类似地,聪明的大脑也许能帮助你更快地处理信息、找到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推理方向受到你的偏见的影响,思考速度只会让你错得更厉害。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愚蠢的事情?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愚蠢的事情?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很贪玩,学习成绩退步。

他的老师觉得很可惜,不解地问他和他爸爸:“这么聪明一孩子,为什么要干傻事呢?”这个说法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就坚定地认为,“知识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真的聪明、真的有知识,他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害,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趋利避害。

但现实是,聪明的人却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英国科学记者大卫·罗布森写了本书,叫《智力陷阱: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在他看来,做傻事的聪明人包括乔布斯、爱因斯坦、柯南·道尔和一些诺贝尔奖得主。

乔布斯患病后拒绝接受手术,而是相信一些健康骗局和流行食谱。

爱因斯坦晚年把时间都花在了他的同事驳斥过的大一统理论上。

柯南·道尔相信仙女和通灵术,1917年,两个少女用仙子跳舞的假照片骗了他。

聪明人做傻事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有一个成语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解释是“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伤害了”,出自苏东坡的诗《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有心理学家把愚蠢的行为分为三种,其中最傻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喝醉了还以为自己能够开车,或者一个小偷想偷手机,结果偷了一个设备。

第二种是因为上瘾或者沉迷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因为沉迷于玩游戏而取消跟朋友的约会。

第三种是因为大意、马虎,比如给车胎充气充得太多,上路后反而爆胎了。

聪明人做傻事的原因之一是懒,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努力,用功被视为愚笨的标志。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低估了坚毅的作用。

聪明人老早就能感觉到困难,而越往后坚毅和修炼越重要。

聪明人做事情时,一有点成绩就会受到夸奖,结果他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就会避免去做自己不会马上做得好的事情。

罗布森说,聪明人更有可能相信假新闻和阴谋论,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大,反而会让他们把自己不正确的信念说得更合理,为自己的直觉辩护时花样更多。

一个人越聪明、越有知识,他们为自己辩护时的论证越让人信服。

大智若愚议论文

大智若愚议论文

拙愚制胜我不是天才。

敢还是不敢从内心深处真正承认这一点,我以为,应该是做人的分水岭。

阿根廷有一个颇具足球天赋的小孩,当如潮的赞誉铺天盖地而至时,这位足球小天才难免会飘飘然,心浮气躁。

11岁那年,他患上了一种阻碍骨骼生长的发育荷尔蒙缺乏症,这对他和他家人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父亲找足球俱乐部老板请求帮助,老板说:阿根廷最不缺的就是足球天才。

他父亲下决心送他去西班牙谋求新的开始,临走前郑重其事地送了他一句话。

这个小孩在西班牙很快脱颖而出,在一家俱乐部帮助下治好了病,取得了一连串辉煌战绩,22岁时摘得欧洲金球奖,不久荣获世界足球先生。

这个人,就是足坛巨星梅西。

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密时,梅西说,父亲当年的话让他受用终身:“那是我即将来到西班牙的前一天,父亲郑重地告诉我:孩子,从此你不再是天才。

接下来的路,我不想再有人把你捧上天,但希望你能够放低姿态,靠拼搏和汗水一步步地攀上天。

”天才害了梅西。

我不是天才,拯救了梅西。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代时的将领,但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同。

李广是属于那种天马行空的天才式的传奇人物,程不识则是属于那种按步就班、循规蹈矩的人。

李广率领的骑兵,作战时自由散漫、不拘一格,装备精良并且善于机动,战斗力比较强悍,所以有的时候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击众反败为胜。

而程不识则完全不同,作风严谨,训练纪律严格,出战时戒备森严,其军队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安营扎寨很有章法。

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什么以少击多、纵横决荡的传奇般胜利。

最终的结果就是,程不识能够不断地积累小的胜利,而李广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

李广后来不仅没有封侯,反而被下狱。

后来东汉名将马援评价说: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天才害了李广。

我不是天才,拯救了程不识。

大起大伏的生活虽然更具传奇色彩然而似乎不值得更多的人效仿。

因为伏而能起的才是传奇,怕就怕多数人一伏就不能起,那也就没有什么传奇可言。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曾国藩)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曾国藩)

笨与曾国藩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

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

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

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

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

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

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

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聪明人会下笨功夫(深度好文)

聪明人会下笨功夫(深度好文)

聪明人会下笨功夫(深度好文)1987年,吴天明选中张艺谋出演《老井》男主角,吴导说:第一,他的形象气质与角色颇为接近;第二,他对生活和人物也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可张艺谋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缺的恰恰是对人物的精准理解。

为塑造好这一形象,他用足了笨功夫。

在体验生活的2个月里,他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任务,坚持每天早、中、晚从山上背下150斤左右的石板,硬是没有落下一次。

对张艺谋一根筋的做法,剧组里一个男演员拿腔拿调地打趣:“你个陕西愣娃!”,惹得大家笑成一团。

为了体验到被困井下三天的真实心理,他真的傻傻地饿了三天,三天未进一粒米,张艺谋说:“不试过,我不放心!”他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他把笨功夫做到家了。

而最终,凭着这个角色,张艺谋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帝。

张艺谋的做法在常人眼里可能有点笨,但这种笨是一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也正是因为这种笨,才让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对待事业少了一种专注的精神,对待问题常常是浅尝辄止,最终浪费了天资“泯然众人矣”。

如果能够“一生磨一剑”何惧剑不锋?如果不畏苍山远,自然能够做到“山高人为峰”。

下得了笨功夫,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钱钟书的文章写得好,做读书笔记的功夫更是一绝。

他的笔记本比普通的笔记本厚四倍多,上面密密麻麻,满满当当。

钱钟书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不仅摘录,还随时写下心得。

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不仅做笔记,甚至还要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还记得,做笔记的习惯归功于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

因为这个奇葩的图书馆,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

也就是在这里,钱钟书把他的笨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

杨绛说,有一次,读了一页书,他居然做了十页的笔记。

肯下笨功夫的钱钟书,日后能轻松背诵很多很多的诗词和文献,能信手拈来林林总总的经史子集,真是不足为怪了。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做人之道: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

做人之道: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

做人之道: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展开全文传统的中国,讲究做人之道。

做人之道包含很多层次,从做人、处事、工作、生活中,都能透漏出不少学问。

而要想把人做好,往往并不是看得见的聪明,而是真正的聪明。

而其中的替他人着想,便是太难能可贵。

因为良好的关系,是建立自我的基础。

豁达胸襟,并且善于接受他人与自己。

好比,他人犯错时,去把他人贬低的什么都不是,是大忌。

反而应该先从自己下手,接受自己,才可以接受他人,这样的日子会更舒爽。

【1】为人处世,唯有“拙”字此拙不是笨拙之意,而是不去自作聪明,按部就班,不走门道。

在做学问的时候,用拙的方法会有更大的进步,在休养自身的时候,抱着朴实的态度才会有成就。

于是,拙字可以减少过错,拙字是我们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

就这样,慢一点,避免后悔。

人一生有很多后悔之事,自认为急功近利完成,嘲笑拙之人,却未料到,到头来才发现最后悔的就是自认为聪明之事。

所以,为人处世,归于拙字。

【2】成功没有捷径,只凭笨办法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忘记了,越是急的事越是不容易达成。

好比读书,总以为一本书最短的时间读完就是读了,但却忘记,这样读完的书,基础不够深刻,随时随地会忘记。

因为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一定是持平的状态,于是乎,成功的路上,笨办法,让人走得更稳一些,少去了返工的麻烦。

想要有收获,翻烂的书和走破的鞋,一定是最刻骨铭心的,也是让你收获最多的地方。

所以成功,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你看不到的努力。

【3】做人脚踏实地,要有朴拙的态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一生的路,需要一步一步的走,脚踏实地,显得尤为重要。

因不论在什么时代,大道至简是核心。

人生永无捷径好走,扑下身子,扎扎实实才是真理。

曾国藩小时候比较笨,常常在家里背书背到深夜。

有一次,有一个小偷躲在房顶,听着都背会了,而他却还是没有背会。

所以为何最后成就了他自己,其实离不开的就是比别人的更努力。

曾国潘家书中有言: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聪明人都在用笨办法做事
——记罗湖区“阳光杯”第五组暨徐敏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李彩平
“不走所谓的捷径,也从来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他们的聪明,不过是坚持不懈地、认真地做好必要的功夫,直到有一天累积的功力可以一览众山小。


——题记
2016年5月26日初夏晴好的上午,罗湖区“阳光杯”第五组暨徐敏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深圳市仙桐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修活动。

广东省名班主任李楠工作室成员李志远老师受邀前来,结合自身班主任大赛经历及体会,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在寻求智慧的路上我们必将经历坎坷》的主题培训讲座。

让大家倍感振奋的是,罗湖区教育局德育科温利虹科长百忙之中、拨冗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猜谁是班主任大赛最大的受益人。

老师们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要么是班主任自身,要么是学生和班级。

但李老师揭开的谜底让大家陷入了思考:班主任大赛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的孩子。

李老师开诚布公地进一步解释,认为班主任大赛那段经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实现了更有价值的自我提升。

但只有把这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班主任大赛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凸显。

从李老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不难看到他人生多方面的立体维度。

同时,“维度”也被李老师认为是班主任选手在大赛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维度”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表达阐述的视野视角等。

李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避免“就事论事”地绕着问题打转,只有让自己的“维度”丰富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慧”方能油然而生。

在对上述两个提纲挈领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后,李老师结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六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通知》的最新精神和指示,围绕班主任大赛的四个比赛环节:班级规划、成长故事、情景答辩、主题班会或班集体活动设计,娓娓道来、各个击破。

李老师认为班级规划非常能彰显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老师们要对比赛时提供的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清晰的定位,在目标生成和内容安排上要有逻辑性,还要注意可操作性,让班级规划真正落地。

李老师对成长故事提炼了两个关键词“成长”和“智慧”,强调只有形成了模式,找到了属于自我的“紫色奶牛”才是成长。

真正的成长,一定是改变了自身原来的认知。

故事只是个引子,一定要找准“成长点”,“智慧”是无言的潜台词。

情景答辩是李老师认为班主任大赛四个环节中最具挑战性的,最好能抓住“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及“生涯辅导”这三个圈的结合点来进行答辩。

情景答辩考验的是班主任平时的思考和积累,最好能把具体而繁多的问题或情况进行分门别类,针对每一类问题或情况,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语言架构,既要符合情感认知,又要有画面感,还须照顾到聆听者的利益,实在是难上加难!
主题班会或班集体活动设计,每位班主任平时似乎都了解,但比赛时就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感。

用李老师的话说,班会课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

班主任除了关注班会课的“矫正功能”外,更应该关注其“预防功能”和“发展功能”。

班主任要有搜集班会素材的意识,对素材要保有敏感性和研发精神: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经过不同的组织架构完全可以适用在不同的主题和年段;同一个素材甚至能催生系列班会,让学生的品德真正得到内化和建构,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最后,李老师强调了班主任技能大赛的六大发展和转变:从表演到表现、从动情到动心、从叙事到说理、从工作到专业、从职业到事业、从草根到学院。

李老师告诫老师们平时一定要多看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多了解、多思考、多积累,才有厚积而薄发的可能。

正如著名媒体人李筱懿所说:“聪明人都在用笨办法做事。

”李老师今日的“一览众山小”是因为其平时的坚持不懈已做好了充分、必要的准备工作,这种日积月累的功力实现了其能量宇宙的爆发。

我们更应该践行踏实的勤奋,慢慢地靠近像李老师这样的聪明人,以汲取更多成长的智慧和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