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含气量主控因素分析和预测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进行 了初步的探讨 ] ,崔玉环等认为控制本 区煤 层气生成和赋存的地质因素很多 ,各种影响因素交 相叠加而其作用 ] 。但究竟是哪些 因素是控制着煤 层气的生成及含量有待于更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 探讨 。本文通过对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 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勘探开发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叶建平等研究了盆
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 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 、以 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 或溶解于煤层水 中的烃类气体 。铁法矿区作为高 ]
瓦斯 矿井 , 自 2 纪 八 十年 代 初 就 开 始 进 行 煤 层 0世
彭金 宁 等对铁 法 矿 区煤储 层渗 透性 及保 存条 件方 面
dp f o em pesr dt prt e n dm  ̄l it s n et o ca sa s( r uea m e u )a a a n ui . h l s n e a r r o
Ke wo d y r s: CBM ; c n rli gfco s Tif a n n e o to n a tr ; ea Co Mii gAr a l
地水文地质条件 与煤层 气赋存 的关 系 。李小彦、 2
基金项 目 本文受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低煤级煤储层三级渗流特征及耦合机理 ”( 327 )资助。 4 7 4 0 0 作者简介 彭金宁 ,男 ,江苏姜堰人 ,硕士 ,从事煤 、油气地质方面 的研究 。
维普资讯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 院无 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1 245, 111
2 .中 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 学学院 ,江苏徐州 2 10 ) 20 8

要 :本 文通 过铁 法矿 区煤层 埋深 ( 压力 和 温度 ) 、岩 浆 后 期 侵 入 、煤 阶、含 水 量及 煤 中无 机

准南阜康矿区煤层含气量控制因素分析

准南阜康矿区煤层含气量控制因素分析
2 . 1煤岩 组分
平均镜质组含量6 O . 6 5 %, 惰质组含量为 3 5 . 2 5 %, 壳质 组 含 量 为 1 . 7 7 %, 有 机 质 总 含 量 超 过 了 9 5 %, 整体上看镜质组含量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 、 而惰质组含量则是两端高 中间低的趋势。从生气 能力的角度来讲 , 壳质组 > 镜质组 >惰质组 , 但由 于煤 中壳质组含量较少 , 故镜质 组是 生气 的主力 组分, 阜康地区煤中镜质组含量较高, 具有 良好的 生气潜 力 。

2 . 3盖 层性 质
随着镜质 组/ 惰质组 比值 或镜质组含量 的升 高, 煤的朗格缪尔体积呈增大趋势 , 导致煤层含气 量趋于增高 , 显微煤岩组分的差异 , 主要通过其吸 附能 力和 孔 隙 性 的 不 同 而 影 响 煤 层 含 气 量 , 镜 质 组的吸附能力强于惰质组 , 相 同煤 阶富镜质组煤 的吸附能力要大于富惰质组的煤的吸附能力。对 阜康地区主要煤层显微组分进行 统计 , 全区煤层
中 图分类 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 志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7 ) 0 5— 0 1 5 Nhomakorabea— 0 2
煤层气作为一种潜 力巨大且优质洁净的补充 能源 【 1 ] , 我 国埋 深 2 0 0 0 m 以浅 的煤 层 气 资 源 量 约 为3 6 . 8万亿 m , 主要集中在沁水盆地 、 鄂尔多斯 盆地 、 准噶尔等 1 4个含煤盆地 内 J 。目前 , 在 沁 水盆地南缘 、 鄂尔多斯东缘的中、 高煤阶煤层气的 勘探开发迅速 , 对于 低煤 阶煤层气勘探开 发研 究 相对较少 。 煤层含气量受煤阶、 煤厚、 煤岩 显微组分 、 围 岩性质 、 埋藏深度 、 构造以及水动 力条件等多个地 质因素的影 响, 单个或者多个 因素都会直 接影响 煤层含气量 的大小。本文以准南阜康矿区低阶煤 储层为例 , 从煤层埋深、 盖层性质及构造部位方面 对煤层含气 量控制因素进 行分析 , 为研 究区的煤 层 气 勘探 开发 提供理 论 支撑 。 1区域地 质概 况 煤矿区域构造位于新疆二级 构造单元北天 山 优地槽褶皱带北部中央部位 。该褶皱带南以博罗 科努 一阿其库都克超岩石 圈断裂 为界, 北与准噶 尔坳陷接壤 , 呈近东 西向展布 , 南北宽 约 2 0 0 k m 。 主要发育有近北东东 向、 北西西向及东西 向的褶 皱、 断裂及山间盆地 , 褶皱 以复背斜 的形式展现 , 断裂以压性为主 。区内的褶皱构造发育有黄山 一 二工河向斜 , 为区域的主体构造 , 同时发育有阜康 向斜、 古牧地背斜 。区内的断层基本为走 向逆断 层, 主要有妖 魔 山逆断层 、 白杨河逆断层、 西沟逆 断层及阜康逆掩断层 , 研究区构造十分复杂 。 2煤 层含 气量 控 制因素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研究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研究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研究介绍了煤层含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的变质程度、温度、压力、煤质、煤层有效埋藏深度、储层有效厚度、储层物性等;探讨了煤层含气量定量預测方法,主要有等温吸附曲线法、含气量梯度法、测井法、地震法等。

合理选择预测方法,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煤层气影响因素预测方法含气量1引言我国煤层气总资源量几乎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当[1],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煤层含气量不仅是评价煤层气储层的重要参数,也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灾害因子之一。

它关系到煤层气井单井产气量预测、决定着煤层气资源前景以及能否进行商业化勘探开发。

根据煤层含气量数据可以经济快捷地计算出区块煤层气储量,筛选出有利开采区块,避免盲目开采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合理选取煤层含气量计算评价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2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2.1煤层含气量概念煤层气是一种赋存于煤层中自生自储式的天然气,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煤层气含量是煤层含气性的定量指标。

2.2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多样而复杂,主要有:的变质程度、温度、压力、煤层有效埋藏深度、有效厚度、水文地质特征、煤层顶底板岩性等。

影响因素详见表1[2]。

3煤层含气量的预测方法3.1常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几十年来,人们对煤层含气量的定量预测做了大量研究,目前常用的煤层气含量预测方法有等温吸附曲线法、含气量梯度法、测井法、地震法、现代数学方法等。

3.2常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比较分析了常用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归纳总结了各种方法的适用特点,以供不同地区、不同研究人员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详见表2。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现有资料实际,合理选择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可以开展多学科、多种预测方法综合研究预测含气量;并结合现代数学方法,为煤层含气量预测技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结语(1)影响煤层含气量的因素主要有:煤的变质程度、温度、压力、煤质、煤层有效埋藏深度、储层有效厚度、储层物性、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煤层顶底板岩性、显微组分、岩浆作用等。

煤层含气量主控因素分析和预测方法研究

煤层含气量主控因素分析和预测方法研究
自然电位测井(电极电流、岩性、地层水电阻率以及泥浆电阻率) 双感应-八侧向测井(只能用于低阻煤层) 双侧向-微球聚焦测井(适合在高阻煤层)
煤 层 气 测 井 系 列 优 选
微电极测井(可以定性判断煤层的渗透性,注意井眼是否规则,各井 泥浆性能是否一致)
补偿密度测井(确定煤层的埋深及厚度、评价煤质及确定煤层中的夹矸,
汇 报 提 纲
第一部分 煤层含气量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煤层含气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测井系列优选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煤层含气量的主控因素分析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及其优劣性比较 煤层含气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煤层气含量主控因素分析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及其含气量分布特征
在等温吸附线方程方面,Kim A.G (1977)利用测井资料计算了煤质工业 组分,再拟合出工业组分中固定碳与挥发分的含量比值与等温吸附方程中压 力和温度的乘法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等温吸附方程间接预测煤层含气 量 。Hawkins J.M(1992)等人在 Kim 方程基础上发展了兰氏煤阶方程,该 方法将兰氏常数与煤质工业组分参数结合起来,通过固定碳与挥发分的含量 比值计算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从而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潘和平等也在兰 氏方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拟合方程预测煤层含气量的方法(潘和平,刘国 强199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张群,等,2008)推导出新的煤吸附甲烷的 温度-压力综合吸附模型,给出了模型中特征常数的求取方法,并指出该方法比 兰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的功能更强,适用范围更宽。
弥补取心、试井及煤心分析这些方面的不足,使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合理选取煤层含气量预 测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据此本人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进行大 量调研,并做了归纳和整理,同时将各类预测方法优越性进行比较,并指出了 煤层气含量测井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分析张谦;黄文辉;郭立夫;胡咤咤;许启鲁;陆小霞【摘要】以沁水盆地南部四个矿区不同深度的3号煤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试验方法对煤样的孔径、裂缝和孔隙连通性、渗透性以及吸附性进行表征,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储层特征以及水动力特征,研究该地区3号煤层含气量的主控地质因素.研究区处于一个大型复式向斜构造上,3号煤层煤样总比表面积和总比孔容积与煤层埋深呈负向关系.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镜质组含量较高,生气能力较强,顶底板密封性较好.盆地接受大气降水,从向斜翼部流向轴部,有效阻止了煤层气的逸散.研究结果表明,该区3号煤层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岩类型、孔裂隙结构、水动力特征以及顶底板封闭性,煤层气的富集是上述几项地质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13【总页数】7页(P13-19)【关键词】沁水盆地南;3号煤;含气量;地质因素;耦合作用【作者】张谦;黄文辉;郭立夫;胡咤咤;许启鲁;陆小霞【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1;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1;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1;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1;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1;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4.6随着能源利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24年深煤层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深煤层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研究》范文

《深煤层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深煤层煤层气(以下简称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其开采利用受到广泛关注。

煤层气的开采不仅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深煤层煤层气的开采过程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了解并掌握这些主控地质因素对于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深煤层煤层气开采的主控地质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深煤层地区,对其煤层气的地质特征、赋存状态及开采过程中的主控地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该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主控地质因素分析1. 煤层结构特征煤层结构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

深煤层的煤层厚度、夹矸情况、煤质等因素均对煤层气的赋存和开采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煤层厚度大、夹矸少的区域,煤层气含量较高,有利于开采。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控制煤层气分布和运移的重要因素。

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不仅影响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还会改变煤层气的运移方向和聚集区域。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

3. 储盖条件储盖条件是指煤层气储层的顶底板条件。

顶底板岩性、厚度、孔隙度等因素均会影响煤层气的保存和运移。

良好的储盖条件有利于煤层气的聚集和保存,提高开采效率。

4.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深煤层煤层气的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的运动和压力系统会影响煤层气的运移和聚集,同时还会对井筒稳定性、瓦斯突出等安全风险产生影响。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地质资料收集、现场勘探、实验测试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赋存状态及主控地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质勘探资料、煤炭资源储量报告、现场测试数据等。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深煤层煤层气开采的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层结构特征、地质构造、储盖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探讨

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探讨
度 等级 为 C 0 3。
输入的实心截面所计算 出的配筋可以用于设计 ( 偏
于 安全 ) 。
设 计 时 , 上 板 带 配 筋 参 考 规 程 ( E S 1 5 柱 C C 7 : 20 ) 震 设 计 时 的有 关 要 求 , 筋 适 当 向实 心 区 04抗 钢 ( 暗梁 内) 中配 置 ; 余 部 分 的钢 筋均 匀 分 布 到 柱 集 剩
配筋 。按 弯矩 M 一1 5 6 KN ・ 计 算得 配 筋 As 9. 3 m =
1 2 mm。 配 1 @ 1 0 42 。 4 0。
响很 小) 结构 整体 计算 时楼 板 厚度 采 用折 算实 心板 。
的厚度 。
采 用 S WE 软 件复杂 楼板 有 限 元程 序对 输入 AT
若设 计 采 用 肋 梁 楼 盖 方 案 , 井 字 梁 高 需 90 则 0
维普资讯
内蒙古石 油4 - L- v -
20 年第2 08 期
沁 水 盆 地 煤 层 含 气 量 预 测方 法 探 讨
杨 玉 平 , 永 军 , 凯 中 赵 霍
( 中国石油大学地 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 山东 东营 276 ) 5 0 1
摘 要 : 沁水 盆 地位 于 山西省 东南部 , 北纬 , 东经 之 间, 面积 3万 多 。 总 沁水盆 地煤 炭 资源 量 丰 富 , 煤
2 0 年第 2 08 期
杨玉平等 沁水盆地煤层含 气量预测方法探讨
关键 词 : 沁水 盆 地 ; 层 含 气量 ; 煤 预测 方法探 讨
沁水 盆 地是 山西地 块 内的一 个大 型 复 向斜 , 环

的决定 因素之 一 。 区大量 的研 究 和地 质资 料表 明 , 该 影 响该 区煤 层含 气 量 的主要 因 素有 : 的演化 程 度 、 煤 埋深、 媒质 、 顶底 板 岩性 及厚 度 、 储层 压 力 、 构造 运动

煤层气含量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

煤层气含量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
运移后 , 在 现 今 地质 条件下 动平衡 的结 果 ¨ . 由于煤 层气 在煤 储 层 中的储集及 渗 流机理 与常 规天 然气 大 不相 同 ,
筛选出有利开采 区块 , 避免盲 目开采而带来 的巨大 经济损失 。 。 . 总之 , 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勘探开发、
煤 层 含气 量 不 仅 是 评 价 煤 层 气 储 层 的 重 要 参
数 , 也 是煤 矿 生 产 的 重 要 灾 害 因子 之 一 _ 8 j . 它 关
是指单位数量煤体 中所 吸附的煤 层气 数量 ¨ , 或
者 每 吨原煤 中所含 煤层气 的量 ( m / t ) 1 3 - 1 4 ] .
料[ 1 1 ] . 因此 , 如何 合 理选 取煤 层 含 气 量 计 算 评 价 方
二 , 煤层气总资源量几乎与我 国的天然气资源量 相当 J , 开发利用前景广 阔 J . 据报 道, 我国埋深 2
k m 以上 的煤 层气 资源 总量 约 为 3 6 . 8 1×1 0 m , 其
2 0 1 1 C X1 0 0 8 3 5 )
作者简介 : 曹军涛 ( 1 9 8 6 . ) , 男,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储层测井评价 、 测井解释方面研究. E - ma i l : c j t 7 1 5 @1 6 3 ・ c o n r
曹军涛 等 : 煤层气含量影 响因素及 预测 方法
1 . 2 煤 层含气 量 的影 响因素
系到煤层气井单井产气量预测 、 决定着煤层气资源 前景 以及 能否进 行 商业 化 勘 探 开 发 _ 9 ] . 根据 煤 层 含
气量数 据 可 以经 济 快 捷地 计 算 出 区块 煤 层 气 储 量 ,
煤层含气量是煤化作用 、 构造活动 、 埋藏演化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等温吸附线方程方面,Kim A.G (1977)利用测井资料计算了煤质工业 组分,再拟合出工业组分中固定碳与挥发分的含量比值与等温吸附方程中压 力和温度的乘法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等温吸附方程间接预测煤层含气 量 。Hawkins J.M(1992)等人在 Kim 方程基础上发展了兰氏煤阶方程,该 方法将兰氏常数与煤质工业组分参数结合起来,通过固定碳与挥发分的含量 比值计算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从而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潘和平等也在兰 氏方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拟合方程预测煤层含气量的方法(潘和平,刘国 强199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张群,等,2008)推导出新的煤吸附甲烷的 温度-压力综合吸附模型,给出了模型中特征常数的求取方法,并指出该方法比 兰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的功能更强,适用范围更宽。
汇 报 提 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煤层含气量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煤层含气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测井系列优选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煤层含气量的主控因素分析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及其优劣性比较 煤层含气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煤层含气量是指在标准状态下,单位质量煤中所含气体的体积。煤层含 气量是反映了煤层的含气性,煤层含气量是决定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参 数,准确确定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然而煤 层含气量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的主导因素可能不 同,这些都增加了煤层含气量预测的复杂性。通常煤层气的测定方法包括 有集气法、USBM 法、地勘法、自然解吸法、压力取心解析法等直接方法,
“四高”(视电阻率高、声波时差 高 、补偿中子高、井径扩大) 煤 层 气 测 井 响 应 特 征 研 究
一般情况下“四高四低”的特 征
“四低”(自然伽马低、自然电 位低、补偿密度低、光电俘获 截面指数低)
注意: (1)自然伽马和粘土矿物质有关,即煤中灰分和自然 伽马有较好的相关性; (2)自然电位和泥浆类型、煤层组分、地层水性质、 煤层厚度有关; (3)电阻率和变质程度有关,褐煤相对无烟煤电阻率 较高; 因此,低密度、高中子、高时差识别煤层效果最好。
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由于含气量受到影响因素复杂,不少学者提出采 用非线性人工智能算法的方法进行预测。通过各种测井资料,神经网络(侯 俊胜,王颖,1999;吴东平, 吴春萍,谭世君,2000;刘之的,杨秀春, 张继坤,2014)、支持向量机(连承波,赵永军,李汉林,等,2008)、灰色预 测(田敏,2008;王盼盼,秦勇,高弟,2012)等方法在各地煤层含气量 预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谭廷栋提出了一种利用煤层气层背景值和
出了利用测井密度预测该区其它井的煤层气含量的方法。Mavor M.J( 1994 )
等人利用灰分密度、煤密度、测井体积密度的差比值法推导得到灰分含量, 再利用灰分含量通过线性回归预测得到煤层含气量值。潘和平等人( 1998 ) 通发现煤层含气量与煤层温度、压力及碳分、灰分含量具有密切关系,从而 建立了煤层含气量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的 Bhanja A.K.和 Srivastava O.P.( 2008 )通过研究印度 烟煤区和 褐煤区的煤层气含 量与测井参数的相关关系,构建了一个复合参数 C t, / b GR Pe 煤层含气量与该参数成正比关系。 指出
[8]王安龙,孙小琴,谢学恒,等.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煤层含气量及工业组分方法研究[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1(2):70-73
汇 报 提 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煤层含气量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煤层含气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测井系列优选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煤层含气量的主控因素分析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及其优劣性比较 煤层含气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和等温吸附线计算的间接方法(张慧2007)。 因此,利用测井资料预测煤层含气量应考虑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借
鉴各种实验测定方法有关要素进行关联计算。目前主要有包括基于体积密度、 灰分含量或其它参数的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基于等温吸附线方程的间接预测

方法以及人工智能算法预测方法。
在线性回归预测含气量方面,哈里伯顿测井公司的 Mullen M.J. 1989 提
弥补取心、试井及煤心分析这些方面的不足,使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合理选取煤层含气量预 测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据此本人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进行大 量调研,并做了归纳和整理,同时将各类预测方法优越性进行比较,并指出了 煤层气含量测井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2 有效厚度 3 煤的变质程度 4 煤层温度 5 地层压力 6 煤质 7 水文地质条件 8 区域构造 9 盖层封堵能力 10岩浆活动作用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及其含气量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1 有效埋藏深度 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煤层埋藏深度增加,煤化程度加深,煤的生烃量增加,且煤层 气的保存能力增强,含气量也随之增加,但到一定深度时,随着深度增加,煤层含 气量的增加变得缓慢或者下降。 一般煤层厚度越大,煤层生气量越多,煤层气含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般情况下,随煤变质程度的增高,煤层气生成量增加,煤层气含量也增加。,即 随着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的升高含气量逐渐增加。 一般情况下,底层温度升高,吸附态气体相对减少,煤层含气量降低。 通常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气含量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即煤层气含量与 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煤层中随着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增加,煤层吸附能力越弱,即煤层中有机物含量增加, 煤层含气量也增加。 当为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时,导致煤层气运移、逸散,煤层气含量小;当为水力封闭 和水力封堵作用时,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富集,此时煤层气含量大。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煤层气是近年来重点开发的非常规气藏能源,煤层含气量不仅是评价煤层
气储层的重要参数,也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之一。它关系到煤层气井单
井产气量预测、决定着煤层气资源前景以及能否进行商业化勘探开发。煤层含 气量是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评价、安全生产和储层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目前评价煤层气含量的地球物理方法很多,其中煤层气测井技术被认为是 最具前途的一种手段,一旦用煤心数据标定了测井记录数据,就可以使用测井 数据评价煤层气含气量。测井解释快速直观、分辨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可
但须考虑井径影响) 中子孔隙度测井(确定煤层的埋深及厚度,定性地判断煤质,也须考 虑井径影响) 声波时差测井(划分煤层时,井径的影响,结合井径及自然伽马等曲
线,把煤层和泥岩区分开)
地层倾角测井(地层沉积相与构造研究) 声波全波列测井(计算机械力学参数) 成像测井(裂缝研究) 声波变密度测井(固井质量检查)
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煤层埋藏深度增加,煤化程度加深,煤的生烃量增加,且煤层 气的保存能力增强,含气量也随之增加,但到一定深度时,随着深度增加,煤层含 气量的增加变得缓慢或者下降。 一般煤层厚度越大,煤层生气量越多,煤层气含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般情况下,随煤变质程度的增高,煤层气生成量增加,煤层气含量也增加。,即 随着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的升高含气量逐渐增加。 一般情况下,底层温度升高,吸附态气体相对减少,煤层含气量降低。 通常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气含量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即煤层气含量与 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煤层中随着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增加,煤层吸附能力越弱,即煤层中有机物含量增加, 煤层含气量也增加。 当为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时,导致煤层气运移、逸散,煤层气含量小;当为水力封闭 和水力封堵作用时,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富集,此时煤层气含量大。 一般来讲,压性构造对煤层气有聚集作用,此时煤层气含量会较大,张性构造对煤 层气的保存不利,地堑型构造比地垒型构造煤层气保存好。 图1 某区2 号煤层埋深与含气量关系图 盖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包括: 岩性、可塑性、厚度、埋深和横向连续性。 杨起等人通过华北和美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对比,基于华北煤变质特点,认为区域 岩浆热变质有利于提高煤层含气量。
影响因素 1 有效埋藏深度
2 有效厚度 3 煤的变质程度 4 煤层温度 5 地层压力 6 煤质 7 水文地质条件 8 区域构造 9 盖层封堵能力 10岩浆活动作用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及其含气量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1 有效埋藏深度 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煤层埋藏深度增加,煤化程度加深,煤的生烃量增加,且煤层 气的保存能力增强,含气量也随之增加,但到一定深度时,随着深度增加,煤层含 气量的增加变得缓慢或者下降。 一般煤层厚度越大,煤层生气量越多,煤层气含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般情况下,随煤变质程度的增高,煤层气生成量增加,煤层气含量也增加。,即 随着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的升高含气量逐渐增加。 一般情况下,底层温度升高,吸附态气体相对减少,煤层含气量降低。 通常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气含量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即煤层气含量与 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煤层中随着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增加,煤层吸附能力越弱,即煤层中有机物含量增加, 煤层含气量也增加。 当为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时,导致煤层气运移、逸散,煤层气含量小;当为水力封闭 和水力封堵作用时,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富集,此时煤层气含量大。 一般来讲,压性构造对煤层气有聚集作用,此时煤层气含量会较大,张性构造对煤 层气的保存不利,地堑型构造比地垒型构造煤层气保存好。 图2 某区2 号煤层厚度与含气量关系图 盖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包括: 岩性、可塑性、厚度、埋深和横向连续性。 杨起等人通过华北和美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对比,基于华北煤变质特点,认为区域 岩浆热变质有利于提高煤层含气量。
测量值的差比法计算煤层气含量的新方法。
汇 报 提 纲
第一部分 煤层含气量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煤层含气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测井系列优选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煤层含气量的主控因素分析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及其优劣性比较 煤层含气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