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须四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2023年11月第38卷第6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Nov.2023Vol.38No.6收稿日期:2023 07 13基金项目:中石化科技部项目“龙门山前海相上组合油气成藏条件与区带评价”(P2207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P21042-5)第一作者:徐康(1985 ),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储层沉积学。

E mail:xukangstar@foxmail.comDOI:10.3969/j.issn.1673 064X.2023.06.001中图分类号:TE122.23文章编号:1673 064X(2023)06 0001 14文献标识码:A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徐康1,2,宫晗凝1,2,蒋小琼1,2,潘文蕾1,2,汪远征1,2,杜崇娇1,2,李龙龙1,2(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2.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6)摘要:为明确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性以微粉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最为有利。

平均孔隙度3.7%,平均渗透率9.31×10-3μm2,下储层段物性明显好于上储层段。

主要储集空间为成岩组构溶蚀孔洞。

白云化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于沉积-成岩早期。

(藻)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基础。

准同生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优质储层多发育在向上变浅高频旋回中上部藻纹层中。

储层发育有利区平面上在川西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因机理;雷口坡组;川西坳陷;三叠系Reservoir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Mechanismof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LeikoupoFormationinWesternSichuanXUKang1,2,GONGHanning1,2,JIANGXiaoqiong1,2,PANWenlei1,2,WANGYuanzheng1,2,DUChongjiao1,2,LILonglong1,2(1.Wuxi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Geology,SINOPEC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Wuxi,Jiangsu214126,China;2.SINOPECKeyLaboratoryofHydrocarbonAccumulation,Wuxi,Jiangsu214126,China)Abstract:Thereservoir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mechanismofthe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theLeikoupoFormationinwesternSichuanwassystematicallyanalyzedonbasedonfieldoutcrop,core,loggingandseismicdata,andexperimentalanalysisdata.Researchshowsthatthemostfavorablelithologyforthisreservoirismicrocrystallinedolomiteandalgallayereddolomite.Averageporosityandaveragepermeabilityofthereservoiris3.7%and9.31×10-3μm2separately,thephysicalpropertiesofthelowersectionofthereservoira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theuppersection.Themainstoragespaceisdiageneticfabricdissolutionpores.Con structivediagenesissuchasdolomitizationandfabricselectivedissolutionmainlyoccurintheearlystagesofsedimentation diagenesis.Carbonatetidalflatisthesedimentary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high qualityreservoirs.Themetascontemporaneousdolomitiza tionofmicroorganismsisthekeybasicconditionforthedevelopmentofhigh qualityreservoirsincarbonatetidalflat.Quasicontempora neousdolomitizationanddissolutionarekeyfactorsforthedevelopmentofhigh qualityreservoirs.High qualityreservoirsaremostlyde velopedintheupperandmiddlealgallayersofhigh frequencycycles.ThefavorableareaislocatedinthecentralpartofwesternSi chuanontheplane,extendinginanortheast southwestdirection.Keywords:reservoircharacteristics;geneticmechanism;LeikoupoFormation;westernSichuanDepression;Triassic[Citation]徐康,宫晗凝,蒋小琼,等.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8(6):1 14,62.XUKang,GONGHanning,JIANGXiaoqiong,etal.Reservoir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mechanismof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LeikoupoFormationinWesternSichuan[J].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23,38(6):1 14,62.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 言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1 3],近年来,多口探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摘要: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

分析认为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勘探部署思路为: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

部署探井多口,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是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勘探之初,依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源控论”,提出“立足大坳陷、主攻大构造、寻找大油田”的勘探部署思路,加强综合研究评价,发现了石西等油田;之后,研究认为,洼陷区的油气运聚方式应表征为“油源断裂疏通、沿梁富集”,从而诞生了“梁聚论”新认识,按此部署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和莫北油气田,证实了“梁聚论”的正确。

随着洼陷区油气勘探的深入,特征明显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寻找各类隐蔽型圈闭就成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我国新的矿权登记法出台,中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登记探矿权区块16个,面积5.95×104km2,勘探程度普遍很低。

洼陷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相、隆、断、压”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隐蔽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1 富油气系统富油气系统的形成必须以富生烃凹陷为基础,并且在凹陷及其相邻地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功能单元及适当的时空匹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加复合型盆地,可划分为4个复合油气系统、16个油气系统(图1)。

盆内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位于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之内,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昌吉复合含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含油系统以及乌伦古含油气系统,并主要分布在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昌吉复合含气系中。

泾河油田长 8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泾河油田长 8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泾河油田长 8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罗凯【摘要】通过录井、钻井、地震剖面等资料对泾河油田长8疏导体系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区存在砂体、断裂等基本疏导要素.通过连井剖面和录井资料对优质烃源岩、储集砂体和断裂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泾河油田长8成藏主控因素是:顶生下储式成藏模式,断裂是主要疏导体,断裂带附近区域的砂体规模大小决定了储集体的规模大小.%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ng-8 translocating system based on the data of mud log ,drilling and seismic section ,this paper obtains major translocating factors such as sand bodies and breakage in the zone .By studying re-lations among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reservoir sand and breakage with the help of the data of connected wells profiles and mud lo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ang-8 reservoir is a terminal storage type accumulation model .The breakage is the major translocating channel .The sandbody size nearby fault zone decides the size of reservoir body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28)003【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泾河油田;油层;成藏条件;主控因素【作者】罗凯【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1泾河油田位于陕西省彬县、长武和甘肃省宁县、灵台等县内,面积3 011.8Km2。

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

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

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Mar.2008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邹灵(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摘要:沙四段滩坝砂岩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滩坝砂储层分布复杂,油气成藏规律不清,长期以来制约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沉积动力学分析,对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和输导体系研究,明确了滩坝砂体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地形与浪基面控制了滩坝砂发育范围,古水:动力控制了滩坝砂的相分异,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滩坝砂的叠置样式.油源是滩坝砂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输导和异常压力是滩坝砂油气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关键词:缓坡带;滩坝砂岩;储层分布;控制因素;沉积旋回;异常压力;沙四段;东营凹陷一中图分类号:TEl1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03(2008)02—0034—03 1储层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1.1储层分布特征沙四段上亚段纯下次亚段沉积时期东营凹陷处于断陷初期,气候由干旱向潮湿转变,南斜坡相对平缓的古地貌背景,决定了广阔的湖区以滨浅湖滩坝沉积为主¨』.南部鲁西隆起成为广阔的剥蚀区,为湖盆提供了丰富的陆源碎屑,陆源碎屑物质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沿岸漂移,在滨岸区具有一定消能条件的部位沉积下来形成滩坝砂.湖泊中这些消能部位一般位于湖泊的边缘,湖湾,湖中局部隆起及湖中岛屿周围.如博兴洼陷的纯化地区,草桥一纯化潜山长轴方向向西北倾没,在湖盆内形成一北西向展布的水下隆起,阻碍了湖浪的运动,导致波浪消能和砂质沉淀,在其侧翼形成了宽阔的砂坝群. 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岩分布的特点是:①水动力条件较强的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东翼发育了大量的滩坝砂岩,而在该鼻状构造西翼不发育滩坝砂;②斜坡带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滩坝砂岩比较发育,而后期形成的断层上升盘与下降盘之间滩坝砂厚度变化不大;③物源较好的地区附近滩坝砂比较发育;④砂体一般在构造作用形成的正向构造带周围沉积,如水下古高地的周缘及鼻状构造倾末段易发育滩坝砂岩.砂体的发育程度还与构造的坡度有关,宽缓的构造周围滩坝砂岩要发育些, 并且随着湖平面的升降和湖水的进退,滩坝砂岩常常沿岸线发育几排,砂岩发育区长轴方向近似平行于古地形走向.1.2储层分布主控因素近岸的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浅水砂体是形成滩坝砂岩的主要物源.在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主要有3大物源:来自南部鲁西隆起带的三角洲沉积,东部广饶凸起以及西部青城凸起.其中来自鲁西隆起带的物源是控制东营凹陷西南部沉积的主要物源,是该区沙四段滩坝砂沉积的主要来源,它是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以西缓坡带近岸滩坝成带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纯化远岸滩坝发育的物质来源.根据博兴东地区的实钻资料分析,来自广饶凸起的物源少,仅对博兴东部分地区的少量滩坝砂形成贡献物源.青城凸起的物源主要来自滑塌型近岸水下扇,由于水体较深,只有少量的扇体暴露于湖浪浪基面以上,很少受湖浪改造形成滩坝砂.收稿日期2008—01—14;改回13期2008—02—21.作者简介:邹灵,女,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从事石油地质方面工作.联系:(0546)8716931,E—mail:zouling@slof.eonl..基金项目: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断陷湖盆滩坝砂体分布规律与储层预测"(~KK0605)第15卷第2期邹灵: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滨浅湖环境是水动力作用强烈,复杂的地区.湖浪及其派生沿岸流强烈地冲刷,改造湖岸和沉积物.湖浪是控制湖岸水动力特征和滩坝砂岩发育状况的主导因素.纯下次亚段沉积时期区内是开阔的湖岸带,滩坝砂岩往往比较发育,如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东翼,博兴东缓坡带等地区;而水动力条件差的地方很难形成滩坝砂沉积,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西翼在沙四段沉积时期属于封闭型的泻湖环境, 在沙四段纯下次亚段很难找到优质滩坝砂岩.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缓坡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滨浅湖区,非常适合滩坝砂岩发育,尤其是南部缓坡带西段发育来自鲁西隆起,广饶凸起的冲积扇等近岸浅水砂体,经湖浪改造形成广泛分布的滩坝沉积.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将沙四段上亚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反映整体湖进的特点,并细分为纯下,纯上2个中期旋回(图1).纯上旋回以基准面旋回上GR/APIR/序地1去1015O深度/地震地(Q?lTi)特征SP/lTIVlTI短划较短划中划045025沙2650'×1VT6垂低转喜-换断,2局部pq2700≥组纯顶超专=.-砂削截,至3段2750莹砂}组妻耋4}砂组T低转换面,上晕2800X纯削截,局部顶超亚2850绪2\,下箍3人T8段2900睾,v/,,/,,,/,低转沙四———换面,段卜}一削截段图1沙四段上亚段层序地层特征升期发育为主,表现出湖侵特点J,整个东营凹陷水体变深,大部分地区形成深湖一半深湖环境,发育大量的油页岩,油泥岩及灰质泥岩等沉积,东南部由于水体较浅发育了少量的滩坝砂岩;纯下旋回主要以短期旋回的下降期发育为主,当时湖盆水体较浅, 大部分地区为开阔的滨浅湖带,水动力条件好,形成了大量的滩坝砂岩.理论上,坝砂既可形成于水退阶段,也可形成于水进阶段,但两者的垂向层序不同.水退时形成的坝砂反旋回特征明显,单砂层进型的坝砂易被湖水进一步改造成席状砂,因此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坝砂,以水退型居多,即坝砂以下降半旋回发育为主.综合分析构造沉降,湖平面升降,沉积物补给等因素认为,低可容纳空间控制的基准面下降一上升的转换面附近是滩坝砂发育的有利位置,其中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滩坝砂最为发育.下降期河流作用提供物源,上升时期波浪作用进行破坏和改造. 低可容纳空问控制的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控制单个滩坝砂体,中~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控制滩坝砂体发育层段,短期基准面的频繁震荡控制滩坝砂薄互层发育.因而沉积旋回控制了滩坝砂在纵向上的发育程度.由于构造运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导致滨浅湖地带古地貌特征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沉积岸线的形态.不同的岸线形态对沉积物的沉积作用,分布特征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由于受到石村断层或纯化构造的影响,中部呈北西向向盆地中心突出,而两侧的边界形态相对简单,大体呈内凹的弧形.上述边界形态控制了南部缓坡带西段和东段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基本上与岸线平行或走向一致,而中部纯化一小营一带基本上沿着岸线突出方向延伸.②滨浅湖地区内部的地形形态特征.有的地区为简单的单一斜坡带,如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东段, 特别是牛庄洼陷的南斜坡和东南斜坡地区;有的地区由于发育了多条同生断层,形成了多个古地形阶地.前者控制下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砂体多呈席状(滩为主),带状(坝为主)分布,其延伸方向更多受岸线形态,水流方向控制;后者控制下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砂体受到断层控制的阶地走向的影响,砂体分布和走向受阶地走向的影响明显.凸岸以及古地形高地具有汇聚波能的作用,如纯化一小营构造以及高89地区最有利于滩坝砂的形成和发育,因而沉积古地貌控制了滩坝沉积的发育分布范围.2滩坝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2.1油源纯上次亚段油源是滩坝砂油气成藏的基础.东营凹陷西南部主要发育2套成熟的烃源岩,即沙三?36t?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3月段中,下亚段的暗色泥岩和沙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的油页岩,深灰色泥岩.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油源对比手段,认为该区油气主要来自于沙四段上亚段的暗色泥岩与油页岩.以博兴洼陷为例,纯上次亚段地层厚度分布比较均衡,为100~150m,但是地层内部的优质烃源岩(油页岩)分布不均,研究区油页岩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正理庄地区鼻状构造以东油页岩分布厚度最为稳定,为35~55m;小营一大芦湖地区局部油页岩厚度达75m,但是厚度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较快,最薄的地方不足15m;纯化构造带上,油页岩分布较稳定,但厚度较小,为20~35m;博兴东地区油页岩分布最小,厚度从北向南逐渐减薄,一般在15m以下;而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以西及南部斜坡带较高部位,没有油页岩分布. 油页岩的分布控制了滩坝砂岩油藏的分布特征:正理庄地区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以东,纯化地区及大芦湖地区油源较好,沙四段滩坝砂岩发育区易形成油气藏;博兴东地区油源较差,其北部局部地区适合滩坝砂岩油藏形成;金家一正理庄鼻状构造以西不存在沙四段油源,不适合滩坝砂成藏.2.2断裂输导和异常压力断裂输导和异常压力是滩坝砂岩油气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滩坝砂岩油气藏的生储配置为"上生下储",烃源岩和滩坝砂圈闭所处的地层没有接触,这就造成从烃源岩排出的油气无法到达滩坝砂圈闭.断裂系统和异常高压分别从输导途径和输导动力2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控制了局部地区油气的富集.以博兴洼陷为例,曾发生过2次大规模的油气运移,即东营组沉积期,馆陶组沉积末期一明化镇组沉积期.而在此之前博兴洼陷已经形成了博兴断层,石村断层及其派生断层在内的大量断裂,这些断裂在油气运移中充当了通道.沙四段纯上次亚段烃源岩生烃形成的异常高压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而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使下,从上部烃源岩排出的油气,经断裂通道运移到下部的滩坝砂圈闭中去.根据相一势控藏理论,砂体是否成藏主要取决于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的相对大小.平面上地层压力自洼陷中心向边缘减小,直到静水压力.从高压区到常压区,含油井段长度减小, 油气充满度降低.通过统计分析,认为在压力系数大于1.3的滩坝砂岩发育区,地层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主动力. 油气沿断层一裂隙复式输导体系充注到滩坝砂岩. 油气运聚效率高;在压力系数小于1.2的常压区,浮力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油气运聚效率低,圈闭的油气充满度较低,油层常与水层伴生;当压力系数为1.2~1.3时,地层压力和浮力共同对油气起作用,但是这种过渡带在空间上存在的范围很小,而断裂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结论古水动力条件决定滨浅湖沉积的分布格局;周缘古河流注入是砂质滩坝形成的基础;古地貌背景决定滩,坝砂体发育部位,古地形高地及周缘控制坝砂沉积;古沉积基准面控制滩坝发育阶段及叠置样式,二级层序界面控制滨浅湖发育层段,中短期沉积基准面下降至上升转化面有利于坝砂发育,沉积基准面频繁升降变迁决定滩坝叠置样式.油源,构造断裂及烃源岩压力对油气富集起到控制作用.研究分析认为,除目前沙四段发育大规模滩坝砂岩油藏以外,沙二段下亚段一沙一段同样具有形成一定规模滩坝砂岩的条件,是下一步重要的滩坝砂岩勘探层系.另外,除东营凹陷之外,沾化,车镇及惠民等凹陷的缓坡带也是滩坝砂岩勘探的潜力区.参考文献:[1]赵澄林,张善文.胜利油区沉积储层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李秀华,肖焕钦,王宁.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四段上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3): 21—24.[3]孙锡年,刘渝,满燕.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滩坝砂岩油气成藏条件[J].国外油田工程,2003,19(7):24—25.[4]王洪亮,邓宏文.地层基准面原理在湖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96—102.[5]邓宏文,王红亮,王居峰,等.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一浊积扇体系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5):491—495.[6]鹿洪友,操应长,吴明荣,等.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2):2O9—213.[7]肖玉茹,何峰煜.高分辨率地层学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2):169—173.[8]王宁,郑和荣,王居峰,等.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层序地层学应用[M]//复杂油气藏勘探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9]朱筱敏,信荃麟,张晋仁,等.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沉积,1994,12(2):20—27.编辑侯青。

大庆油田N地区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大庆油田N地区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油水分布
通过研究分析 N 地区存在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岩
特征等综合分析,
认为该区存在4种易成藏的地质模式。
性—构造油藏等多种油藏类型,其中以岩性—构造油
藏类型最发育,主要有岩性—断鼻油藏、岩性—断层油
气藏两种类型;构造油藏类型以断块油气藏和断鼻油
参考文献:
[1]
气藏为主,局部见断背斜油藏类型;岩性油藏,低部位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5716(2021)03-0074-04
N 地区是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潜力区块,扶余油
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分析构造、断裂、储层、油源、测
层是该区主要目的层段,以往勘探和开发的研究结果
井解释、试油成果等资料,确定 N 地区整体及局部油水
表明,扶余目的层段具有油气水分布复杂、油藏类型多
5.27
3
4
构造单元
区块名
N35
肇源鼻状西翼
油源条件
近油源
7
肇源鼻状
N180-246
Hale Waihona Puke Z180-2466.29
近油源
8
模范屯鼻状
N212
Z212-1
12.37
近油源
9
肇源鼻状东翼
N243
Z241
8.7
一般
10
裕民构造东
N79
Z79
5.72
一般
11
肇源鼻状东翼
N243
Z266-366
0.13
一般
12
扶余Ⅱ号构造
圈闭均较发育。研究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主要生
东向,受河道微相控制,砂体展布形态呈明显北东走向
油层的大量排烃期为明水组末期,而区内构造形成均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认 为 ,控 制 川 中一川 南过 渡 带 须 家 河 组 天 然 气 成 藏 的 主 要 因 素 包 括 : 充 足 的 烃 源 岩 是 油 气 成 藏 的 物 质 基
础 ; 中三 叠 统 侵 蚀 面 是 油 气横 向运 移 的 主要 通 道 ; 印 支 末 期 古 构 造 带 的 发 育 是 油 气 富集 的 关键 ,其 中后 2
lO O m,煤层 厚度 为 5 0 ~3 m:暗 色泥 岩及炭 质泥岩有 机 质类 型 为腐 泥 型 ,煤 系地 层 为 腐殖 型 ;有 机质 演 化过程 处 于湿气 生成 阶段 ;生 烃量 较大 ,平 均生 烃强 度达 到 了 1 . 9 2 0 ‘k 。 5 6 8 ×1 m。 i ,生 气 强度 为 ( 0 /n 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6 0 5 一O 文 0 0— 7 2 2 1 )0 — 3 1 4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川 中一 南过渡 带位 于龙 泉 山和华 蓥 山深大 断 裂带之 间 ,属 于 四川 盆地 “ 川 古隆 中斜平 缓 构造 区” 。地 理 位 置 起 威远 ,东 至安 岳 ,北抵 简 阳 ,南 达隆 晶,横跨 8个 县 、市 。该 区为强 磁性 刚性 基底 ,具 有 区 域 构造 稳定 、沉 积盖 层受 区域 构造应 力作 用 弱及 断裂不 发 育等特 点 _ 。中三叠 世末 期 的印支 运 动 ,结 束 】 ] 了盆地 大规模 的海 侵 活动 。受 印支期 泸 州古 隆起 的影 响 ,中三叠 统 霄 口坡 组 经历 了较 长时期 的剥蚀 ,研

2 ) ×1 k ,具 备形 成 工业气 藏 的烃 源条件 。 8 0 m / m
须 家 河 组 储 层 主 要 发 育 在 须 二 、 四 段 及 须 六 段 ( 六 上 、 下 亚 段 ) 3套 砂 岩 中 , 分 布 较 稳 定 ; 须 须

川西拗陷知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成藏地质分析及勘探思路

川西拗陷知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成藏地质分析及勘探思路

川西拗陷知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成藏地质分析及勘探思路贾霍甫【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8(044)004【摘要】知新场构造带位于川西坳陷东斜坡上,断裂极其发育.该区经历了多年勘探,目前在主体构造高部位钻有CQ128、CQ173、CQ171等井,在钻探过程中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但测试未获工业气流.在三维地震解释和对区内已钻井及邻区典型气藏解剖基础上,分析区内成藏地质条件及主控断裂封堵性,明确了知新场构造带勘探思路为"由构造高部位向构造两翼、由构造气藏向隐蔽岩性气藏、由泥中找砂向砂中找砂",指出构造两翼是须家河组勘探的重点区域,岩性圈闭是下步勘探的重要目标.%The Zhixin field tectonic belt is located on the east slop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and the fracture is extremely developed.The area has experienced many years of exploration.Currently,there areCQ128,CQ173,and CQ171 wells drilled in the high part of the main structure.In the drilling process,good oil and gas displays were seen,but the test did not obtain industrial gas flow.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natomy of the typic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area and adjacent wel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reservoirs and the sealing of the main control fractures in the area, and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exploration of the Zhixin field structural belt as From the structural gas reservoirs to the concealed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and from the mud-finding sands to the sands,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construction of the two wings is a key area for exploration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and the lithologic traps are the next step of exploration.The important goal.【总页数】2页(P208-209)【作者】贾霍甫【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划分及成藏主控因素 [J], 田军;张世华;叶素娟;刘四兵;李旻2.川西拗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J], 李嵘;吕正祥;叶素娟3.川西拗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J], 王允诚;朱永铭4.川西拗陷须家河组第四段致密砂岩孔隙演化定量研究 [J], 李晔寒;林良彪;余瑜;卓俊驰;王亚男;郭炎5.川西拗陷须家河组第四段致密砂岩高岭石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J], 王亚男;林良彪;余瑜;李晔寒;郭炎;邓小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6期/2月(下)—270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王会丽(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摘要在分析研究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地质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藏模式及成藏的控制因素。

对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下步博兴洼陷斜坡带地层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家油田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 1区域概况金家油田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西南边缘斜坡带,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带南端。

受渐新世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金家地区馆陶组地层与下伏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地层之间形成了角度不整合沉积。

馆陶组底部紧靠不整合面沉积了10-50m 的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与鼻状构造背景配合,形成一系列的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

博兴洼陷生成的油气经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该区,在不整合圈闭中聚集成藏,即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金家油田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及沙三段四套含油层系中广泛发育此种油气藏类型。

2油藏地质特点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因其特定的成藏背景,呈现出浅、薄、砂、稠、膨、敏、储层物性好、地层温度低等特点。

浅:金家油田四套含油层系油层埋深介于750-1100m 之间。

薄:油层有效厚度多小于8m ,相对较薄。

易出砂:埋藏浅、岩石较为疏松,,胶结性差等多种原因导致储层易出砂。

稠:原油密度平均0.9794g/cm 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946-15741mPa.s ;原油密度大,粘度高。

膨: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在10-16%,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遇水易膨胀堵塞孔喉。

敏:金家油田整体上储层水敏性较强。

物性好:储层孔隙度平均36%;渗透率介于242Χ10-3-8730Χ10-3m 2,属高孔、高渗储层。

低:金家油田地层温度平均43-47.5℃,地层温度相对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场须四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今构造对上下亚段气水关系的影响、储层的非均质性对须四上亚段气水产出的影响、断层的作用及裂缝发育的高孔隙砂岩对产能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对新场气田须四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现今构造对气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裂缝与较好的砂岩储层相配套复合形成的裂缝-孔隙型储层是须四下亚段天然气藏的主力储层类型,只有裂缝发育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高孔隙砂岩才是下亚段要寻找的目标。

【关键词】新场气田?须四段?主控因素
1 引言
截至2012年底,须四气藏已完成二十多口井各类测试。

上亚段测试的井近一半获产,且多数井产水;下亚段测试井多半获产,其中x21-1h井无阻流量达到184万方/天。

由于须四下亚段砂砾互层、岩性致密,决定了气井在自然状态下依靠基质的产量较低,高产气井必须依靠裂缝的有效沟通。

因此,要想钻得更多的高产气井需要我们对新场气田须四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2 地质概况
新场构造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段鸭子河~孝泉~新场~合
兴场~丰谷北东东向构造带之中段,其南为彭州—德阳向斜,北为梓潼、金山铺向斜,西为鸭子河构造,东为东泰、合兴场构造。

须家河组四段纵向上划分为上中下3个亚段,上亚段、下亚段砂体比较发育,中亚段砂体欠发育。

其中主产层为下亚段tx49砂组。

3 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
3.1 现今构造对上下亚段气水关系影响不同
研究区中须四上亚段具有普遍含气同时含水的特征,今构造对于须四上亚段气水分没有直接控制作用。

通过测试资料以及结合综合解释成果,与须四顶面构造图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含水特征普遍,如x882井测试产气2.3万方/天,水62方/天,为气水同层;另有多数井该套砂体综合解释均为含气水层(气水同层)。

因此,现今构造对气水分布无明显的控制作用,含气性较差,并无明显的纯含气带。

须四下亚段含气性较好,产水特征不明显。

现今构造对气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如x23井产层位于构造相对较低部位,该井测试气产量0.8万方/天,水7方/天,表现为含气水层的特征;构造较高位置的x21-1h井投产1年后才有明显产水的特征。

说明现今构造对下亚段的气水分布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3.2 储层的非均质性对须四上亚段气水产出具有一定的影响
储层物性对于研究区须四段上亚段气水产出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从须四段部分钻井测试水产量与储层物性关系图可明显看出(图1),研究区须四段测试水产量与储层物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储层物性越好,产水量越大。

同时渗透率与水产量的相关性明显好于孔隙度与水产量的相关性,说明对于渗透率影响明显的裂缝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 断层对须四气藏具有建设和破坏双重作用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取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对油气成藏可能起着有利的作用,也可能起着破坏的作用。

断层对须四气藏建设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沟通须三段烃源岩,使须四段成藏;另一方面是伴随断层的活动,在断层带的两侧形成了一系列的裂缝,改善储层的物性,沟通储集渗滤空间,使得天然气富集高产。

断层对气藏起破坏作用主要体现在,断层在主成藏期后的活动,使得深层已生成的油气和已成藏的天然气向浅部逸散,使浅部侏罗系成藏或向地表渗漏(图2),自下而上,断层沟通深部须家河组烃源岩和原生气藏,导致浅层侏罗系成藏,使深层气散失,并在气层中形成大量水。

断层对上亚段气藏主要起的是破坏性作用,x882、x884井在生产过程中一直就是气水同产,且产水量大,原因就是靠近大断层,使得早期成藏的天然气沿断层运移到浅层,导致储层含气丰度低。

而远离大断层的砂体中含气丰度相对较高,x25井测试获产的同时,仅产水11方。

断层对下压段气藏主要起到了有利作用,具体表现在:裂缝(断裂)与较好的砂岩储层相配套复合形成的裂缝-孔隙型储层是须四下亚段天然气藏的主力储层类型。

多数井产层为致密-超储层,测井、录井过程中可见次生矿物,出现钻井液漏失等明显的裂缝特征,而同一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砂岩由于裂缝发育程度不同,天然气显示迥异,如c560井tx49砾岩虽然物性不好,但由于裂缝参与而获得工业产能,但产气层段主要
为砾岩,基质孔隙度差,该井开采时产量递减快,未能形成稳产。

钻井揭示l116井tx49测试段裂缝不发育,主要为较为优质的砂岩储层,该井测试产气8.2万方/天,为中产工业气层;x22井tx49以砂岩储层为主,伴随有较发育的裂缝,测试产气17.8万方/天,为高产工业气井,且开采2年多仍保持稳产;x21-1h井水平段漏失180多方钻井液,试气无阻流量达到184万方/天,为高产工业气层。

通过对录井、测井资料分析裂缝欠发育的测试井,测试产量比较低。

3.4 裂缝发育的高孔隙砂岩是下亚段获产的关键
数据统计表明,砂岩厚度和孔隙度与产能的关系不大(图3)。

获产的的井其砂岩测井解释孔隙度不到9%,x21-2h砂岩测井解释孔隙度更是达到了15%,但测试效果仍不理想;从砂岩厚度上讲,x9井厚度超过了40米,测试结果仍不理想。

因此厚度也不是决定产能的重要因素。

根据实钻结果及分析,只有裂缝发育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高孔隙砂岩才是下亚段要寻找的目标。

4 结论
分析了须四气藏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明确了气藏研究的思路:针对上亚段,主要是寻找远离大断层的高孔隙砂岩;而针对下亚段则需要对储层、裂缝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

新场地区主要以低孔低渗的砂岩为主,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亚相、辨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地下构造相对复杂。

因此,要正确分析出须四气藏主控因素,还需要结合录井、测井、地震、地质等相关的资料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吕正祥,川西孝泉构造上三叠统超致密储层演化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2] 苏锦义,李昌峰.新场气田须四气藏高产富集带预测研究,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2010年12月(内部资料)
[3] 叶泰然,深层裂缝性致密碎屑岩气藏高效储渗区识别,天然气工业,2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