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夏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二叠系油气勘探现状及潜力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二叠系油气勘探现状及潜力

乌夏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的北
东部,处于哈拉阿拉特山前,是一个受多期构造叠加 影响的断褶带E:3,包括乌尔禾、风城、夏子街和红旗 坝4个探区,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勘探及产 油区域之一(图1)。虽然整个西北缘目前已进入勘探 的高成熟阶段[z],但乌夏断裂带勘探成果主要集中
图1研究区构造及地理位置

造油气藏主要为断块油气藏、背斜油气藏、断背斜油 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白云质砂岩及白云质砂砾
岩油气藏,复合油藏包括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及构造
一地层油气藏。 本区二叠系油气成藏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构 造活动形成的构造有利区及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 聚集提供了有利构造背景,决定了油气聚集位置。断 裂作为该区一种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不仅控制着 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沉积发育,而且对油气生成、运移 和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中的裂缝越发育, 渗滤空间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运移[8]。 2勘探历程及现状 乌夏断裂带勘探评价工作已进行近60年,而二 叠系仅有30多年的勘探史。 风城地区二叠系的勘探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勘探成果主要集中在二叠系风城组。上世纪90年代

}?
譬一

置量雹
重爹

=!l善


f鸯

j些




—ir

—一
l匿
。毫

;姜
7“々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 霭
|!
■——■
—毒墓
≮乏 。量。
‘善

l 蠢 匿. 黑圈豳 强
总之,乌尔禾地区二叠系待升级的石油控制预测地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白振华
【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
【年(卷),期】2010(024)002
【摘要】分析了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并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区紧邻生油凹陷,烃源岩条件优越,冲断活动响应的各种沉积砂体提供良好的储集体,盖层封堵能力良好,不整合与断裂发育,构成立体输导网络,从而形成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等多种隐蔽油气藏.研究认为构造因素与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白振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31
【相关文献】
1.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J], 刘太勋;查明;吴孔友
2.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 [J], 吴孔友
3.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 [J], 黄婷婷;周文;傅恒;宋荣彩
4.辽河西部凹陷北部地区隐蔽油气藏预测与成藏机制分析 [J], 李宏伟;朱怡翔;李胜利;赵明
5.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吴敏;王伟锋;辛也;谢正霞;郑英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油气勘探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然而,目前该地区大部分油田开发已进入中晚期,储量逐渐减少,需要通过深层勘探来发现新的油气储集层。

其中,乌夏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但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储层深埋,难以直接观测和分析。

因此,如何准确预测和评价该地区深层油气储藏目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油气储藏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并提出可行性的勘探技术方案,为该区域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分析乌夏地区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确定深层储集层分布范围和特征。

2. 对该地区现有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利用反演技术获取深部构造和属性反演信息,确定深部构造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3. 通过野外地质探勘、岩心薄片分析等手段,研究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并制定合理的测井方案。

4. 基于地震、岩心、测井等数据,建立深部层位地震模型和储量评价模型,对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价。

5. 提出适用于该地区深层勘探的技术方法和建议,制定可行性勘探方案。

四、研究预期结果
1. 研究预计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乌夏地区深层油气储藏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

2. 可以提出适用于该地区深层勘探的技术方法和建议,为该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3. 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类特征与成因及储层控制因素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类特征与成因及储层控制因素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类特征与成因及储层
控制因素
近年来的钻探与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云质岩类具有非常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但是前人对风城组的沉积环境、岩石类型、白云岩的成因、储层控制因素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

本论文在充分吸收、消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岩芯观察为基础,采用薄片鉴定、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手段,通过封闭条件、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论证,结合乌夏地区区域地质资料,对风城组岩石类型、白云岩成因、储集空间类型、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明确了储层的控制因素,建立了油藏成藏模式,并利用测井、物探手段对风城组有利储层进行了预测。

本次研究首次在风城组内发现了碳酸钠钙石、碳酸氢钠石等一套碱性盐类矿物,探讨了盐类矿物的形成机理,建立了特殊的“深盆成盐”模式;首次在风城组内识别出喷流岩与震积岩,建立了风城组震积岩沉积序列。

研究结果表明,风城组沉积时期,乌夏地区为一个热液活动频繁、高盐度的残留海水盆地。

喷流岩沉积的存在说明乌夏地区构造活动不仅强烈,而且具有脉动性。

风城组白云石包括原生、次生两种成因类型,以次生白云石为主,其为碳酸盐交代硅酸盐成因的白云石。

岩性、裂缝分布特征、盐类矿物的产状和异常高压分布范围对风城组有利储层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本文取得的成果对深入理解白云岩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有利储集地带预测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集、 保存等成藏历史 , 四维空 间体现油气藏 的特 从
征 。不 整 合 不 仅是 油 气 运 移 的 良好 通 道 , 而且 能形 成 与 之 相 关 的油 气 藏 [ 5 4 l 统 计 , 中 国东 、 , 。据 在 西 部 已 发 现 的油 气 藏 大 都 处 于 这些 不 整 合 面 附近 的
育, 褶皱形态复杂 , 由北 向南可依次划分为山前 冲
断带 一 断 褶带 ( 括百 乌 断褶 区 、 尔禾 断褶 区 、 包 乌 乌 夏 冲 断 区及 夏子 街 断 褶 区) 南 部 单 斜 带 3个 次一 一 级 育 古 生 界 及 中 、 生 界 , 新 包 括 上 石 炭 统 太 勒 古 拉 组 ( 2 , 二 叠 统 的佳 木 河 Ct 下 ) 乌尔 禾组 (2 及 上统 的上乌尔 禾组 (3 , 三叠 P ) P ) 下
横 向运移 距 离。 同一 不整合 中, 气容 易在 风化粘 土层 薄弱环节 突破 , 油 进行 窜层运移。 不整合 不但 是油 气输 导体 系,
也 是 油 气聚 集 的 场 所 。
关键词 :成藏模拟 ; 不整合结构体 ; 成藏动力 学; 气运聚史 ; 油 准噶 尔盆地
网络 出版 地址 : t / ht / p: www.n i e / c / e a l 1 1 8 T 2 1 0 2 . 0 00 1h ml c k . t msd t i 5 .71 . E. 0 1 7 0 1 0 . 0 . t n k /
的分布规 律和控 制 因素, 中 国岩性 油气藏 的勘 组 ( l) 风 城 组 (1 ) 中统 的夏 子 街 组 (2) 下 对 P 、 P. , 厂 Px 、
基金 项 目 :国家重 大科 技专 项 “ 性地 层油 气藏 成藏 规律 、 键技 术 及 目标 评 价 ” 目(0 8 X00 1 ; 岩 关 项 20Z 5 0 ) 山东 省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R 00 Q04 。 Z 2 1D 0 ) 作者 简 介 : 太 勋 (97 ) 男 ( 族 ) 四川 乐 至人 , 师 , 士 , 刘 17一 , 汉 , 讲 博 主要 从事 油藏 描述 与开 发地 质学 研究 与教 学工 作 。Em i l txn 2 . m — al i a u @16 o :u i t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2 油气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 条件 .
条件, 明楚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于指 导二叠系 探 对
下 一 步 油 气 勘 探 部 署 , 决 油气 勘 探 实 际 问题 具 重 解
要意 义.
乌夏地区油气来 自乌尔禾、风城地区逆掩推覆体下 盘 下二 叠统 烃源 岩, 要来 源 于玛湖 凹陷风 城组 和 下 主
机 质 类 型 以 II1 型 为 主 ,o 为 - I R 08 % .2 处 于 成 熟一 成 熟 阶 .5 20 %, 高 段 , 合评 价 为 一 套好 的生 油岩 . 综 下 乌 尔 禾 组 烃 源 岩 形 成 于 淡 水湖 泊
环 境 , 泥 岩 厚度 大 于 20 m, 暗色 0 最 厚 约 40 0 m. 机 碳 含 量 平 均 有 1 1 氯 仿 沥 青 “ 含 量 平 均 . %, 0 A”
探 开发程度 的加深 , 二叠系将是该 区后 期勘探 开发 除上乌 尔禾组缺失外, 其它层系发育较全, 白下而上
的重 点 层位 . 目前二 叠 系 探 明率 很 低 , 油 资源 探 明 依 次 为: 系佳木 河 组 、 城组 、 子街 组和下 乌尔 石 二叠 风 夏 率 96 %, 然 气探 明率 仅 1 1 勘 探 难 点 主 要 表 禾 组 . . 4 天 . %. 3 现 为构 造 复 杂 , 裂 发 育 ; 层 岩 性 多 样 , 变 快 ; 断 储 相 埋 藏 深 , 险 大 . 层 勘 探 是 油气 勘 探 的 新 领 域 , 是 风 深 也 老 油 田增 产 增 收 的希 望 . 因此 研 究 二 叠 系 油 气 成 藏
乌断褶带 、乌尔禾断褶带、乌夏冲
断带 、夏子 街 断褶 带 4个次 一级 构 造单 元 ( 1u. 噶 尔盆 地 形 成 以 图 )】 准 来, 乌夏地 区经 历 了海 西 、印支 、燕 山和 喜 马 拉 雅 等 多 期 运 动 , 裂 发 断 育 , 皱 形 态 复 杂 . 夏 地 区 二 叠 纪 褶 乌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岩相特征与有利目标预测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岩相特征与有利目标预测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岩相特征与有利目标预测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著名盆地之一,区域内存在着广泛的油气资源。

其中,乌夏地区是准噶尔盆地西缘的一个油气富集区,但其油气勘探开发水平较低,有待于深入研究。

乌夏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受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影响较大。

因此,对该区区域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有助于识别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二、研究目的
1. 分析乌夏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2. 进行岩相特征研究,探讨不同岩相类型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3. 针对乌夏地区的地质特征,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
1.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井资料和地形地貌等资料,对乌夏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断裂、褶皱、隆起等特征,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2. 岩相特征研究
对乌夏地区采集岩心进行岩相分析,研究不同岩相类型的孔隙特征、压实度、渗透率等,探讨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3. 油气勘探目标预测
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和岩相特征,预测乌夏地区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同时,基于地震资料和地形地貌进行地质综合解释,为勘探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1. 对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性意义。

2. 对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拓展了油气资源勘探方面的研究领域。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自西 向东 推覆 , 由于 强烈 的断裂 构造活 动影 响 , 乌夏 断裂 带基 底呈北 高南 低 凸凹相 间 的形 态 从 磁性异
常特 征可 以看 出 , 北 部 冲 断带 基 底 呈 两 凸 三 凹 形 态 , 凸起轴 向为 N W 一SE 向 , 而 中部 断 褶 带 基底 呈 两 凸夹一 凹 形 态 , 凸 起 轴 向近 SN 向, , 南 部 斜坡 带基 底呈 单斜 状 向盆地 方 向变 深 在东 西 方 向上 ,
2 . 2. 1 基底 特征 准噶尔 盆地具 有前 寒武 纪结 晶基底 和古生 代褶 皱基底 双重 基底 , 其 中浅部 的古 生 代褶 皱 基 底 为一 套早石 炭世 和晚 石炭 世 早 期 的海 相 海 一陆 交互 相 浅变 质岩 层[ 一 6 B 海 西 运 动 早 期 , 西 准 噶 尔造 山带
石 20 11 年 5 月





程 第 25 卷 第3期
P ET R O L EU M G E O LO G Y A N D E N G IN E ER IN G
文章 编号 : 1673 一82 17 (2 01 1) 03 一0 019 一04
准 噶 尔盆 地 乌夏 断 裂 带构 造 特 征及 其 油气 成 藏 意 义
特 征 , 乌 尔禾地 区 以 N E 走 向和近 EW 走 向断 裂 为 主 , 构成 人 字 形 展 布 风 城 地 区和 夏 子街 南 区 以 夏子街
近 E W 走 向断裂 为 主 , 构 成 雁 列 式 展布
北 区和红 旗坝 地 区以 N E 走 向断裂 为主 , 构成 弧 形 S , 形 展布[ ] s 各 断裂 带相互 切割 叠加 , 以具走 滑性
质 的横 向调节 断层 为界 , 在平 面上 主要呈平 行式 雁 列 式 和斜交式 等组 合类 型 ;在 剖 面上主要 呈 阶梯 状 和 Y 字 型地堑 式等 组合类 型 2. 2 构 造特 征 的控制 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和弧型, 其组合呈平行式、 斜交式及雁列式; 在剖面上 有板式 、 犁式和座椅式等, 它们组合成叠瓦状 、Y 字型 “” 等。 通 过地 震资料 解 释 , 以侏 罗系底 界 为限可 以将该 区 断裂在 纵 向上划分 为深 、 两套 系统 ( 2 。深部 断裂 浅 图 ) 体 系是 指形 成于海 西 运 动早 、 中期 , 断开层 位 为石 炭 系
主要 是 指形成 于燕 山运 动 时期 , 开层 位 为 三 叠 系 ( 断 包
乌夏地区作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 的一个重 要 组成部 分 , 于西 北 缘 冲断 带 的 东段 , 西 北 缘构 造 位 是 活 动最 为强烈 的地 区。断 裂作 为 该 区一种 非 常 重要 的 构 造类 型 , 仅控制 着 盆地 的形 成 和 演化 , 且 造成 了 不 而 盆 地 内部 地质 构造 特征 的差异 和油气 生成 、 运移 、 聚集 、 保存和改造各要素的配置关系。
1 2 断裂对 油气 成藏 的控 油作 用 .
断层是控 制 含 油气 盆 地 各 种 地 质 作 用 和 油 气 生 、
运 、 、 、 布 的根本 原 因 , 既可 以作 为连 接 生 油岩 聚 散 分 它 与 圈 闭之间 的“ 梁 ” 又 可 以作 为油 气 聚集 的遮挡 物 , 桥 ,
18 0
西 部探 矿工程
2 1 年第 2期 01
乌 夏 地 区油 气成 藏 主 控 因素分 析
徐怀 宝q 蔡正旗 丁 超 何 周 辜 清 , , , ,
(. 南石 油 大学资源 与环境 学 院, 1西 四川 成都 6 00 1 150 ; 2 中国石油 新疆 油 田公 司风 城 油 田作 业 区, . 新疆 克 拉玛依 84 0 ) 30 0 摘 要 : 鸟 夏地 区断 裂与 不整合 的发 育特征 、 通过 断裂与 不整合 对 油藏 的控 制和 成藏 作 用等方 面的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乌夏 地 区主要发 育北 东 向和北东 东 向两组 断裂 , 还 有个 别 断层走 向北 西 和 近东 西 向。北 东 向 的断 裂数 量 相 对较少 , 主要 分布 在乌 尔禾 、 风城地 区 ; 东东 向断裂 北
则 主要分 布在 夏 子 街 和 红 旗 坝地 区 ( 1 。断 裂在 平 图 ) 面上 的展 布样 式表 现 出 了多样 性 , 直 线 型 、 浪 型 、 有 波 S

三叠 系 的逆 断层 , 包括少 数 一直断 到侏罗 系的逆 断 也
层, 如乌 兰格 林 断裂 、 红 北 断裂 。这 些 断裂 的断距 一 夏 般 较 大 , 面延伸 距离 较 远 , 裂 的形 成 与 演化 对 油气 平 断
的形 成 、 运移 与 聚集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控 制作 用 , 是连 也 接下 部 烃源 岩与 上部 储 层 的 油源 断 裂 。浅 部断 裂 体 系
析 , 为乌夏地 区 目前滚动 勘探 主要 目的层 的油藏 主控 因素 随深度 不 同而不 同 , 认 不整 合 的输 导是侏 罗
系以上层位 的油 气成 藏主控 因素 是不整 合 , 而深部 断裂 系统 是 三 叠 系及 其 以下层 位 油气成 藏 的 关键 控 制 因素 。通过 油藏 主控作 用分 析 , 测油 气的富 集层位 , 示油 气 的分 布规 律 , 效 地指 导 了该 区 预 揭 有 的滚 动勘探 。 关键 词 : 油气成 藏 ; 制 因素 ; 控 鸟夏 地 区 ; 准噶 尔盆地 中图分类号 l 3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O 4 5 1 ( 0 1 O 一 O 0 — 0 TE 4 A 10— 76 2 1)2 18 4 准 噶尔 盆地乌 夏地 区勘 探开 发 已有 5 年 , 现 O余 发 的 油气藏 类 型 较 多 , 各种 类 型 的 油气 藏 的 主控 因素 不 同 。 目前 该 区滚动 勘探 主要 目标 为侏 罗 系 、 三叠 系 的稀 油 油藏 , 过 断裂与 不 整合 对 侏 罗 系 、 通 三叠 系油 藏 的 主 控作 用分 析 , 测油 气 的 富集 层 位 , 示油 气 的分布 规 预 揭 律 , 以有 效地 指导 滚动勘 探 。 可 1 断裂 与油气 成藏
1 1 断裂发 育特征 .
括 三叠 系) 以上地层 的一系列 正 断层 。该 区发育 的正断 层 数量 有 限 , 主要 分布 在 乌 尔 禾 断裂 带 , 括沥 青 村 断 包 裂、 沥青 村西 断裂 。这套 断裂 体 系的规模 与深层 断裂体 系相 比规模较 小 , 断裂 延伸长 度较 短 , 距小 , 断 对早 期 的 油气 藏起 到 一定 的破坏 作用 。
* 收 稿 日期 :000 -3 修 回 日期 :0 00 —9 2 1-20 2 1-41
使得油气可以聚集成藏 。一般来说 , 在油气聚集期已停 止 活动 的断层 , 别是 停 止 活动 时 间较 长 的断 层 , 多 特 在 数 情况 下 , 有较 强 的封 闭性 , 油 气 起封 堵作 用 。相 都 对 反 , 油气大 规模 运移 期 仍 强烈 活动 的 断层 , 纵 向上 在 在 常常具 开启 性 , 为油气 的运 移提供 良好 的通道 。 () 1断裂的通道作用。断裂发育是乌夏地区重要的 构造 特征 , 论是 长期 继承发 育 的深部 断裂体 系还是受 无 短 期构 造运 动影 响 的浅 层断裂 体 系 , 畅通 的通 道均 为 其 油气 大规模 的运移 提供 了 良好 的 条件 , 导致在纵 向上沿 断裂 两侧形 成 多套油气 组合 。 目前 乌夏 地 区已在二叠
第一作者简介: 徐怀宝 (9 2)男 ( 1 7 一, 汉族 )河南扶沟人 , , 高级工程师 , 现从事地质 勘探技术工作 , 西南石 油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 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 究 方 向 : 质 工程 。 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