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症简介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正常状况下增大并出现异常的功能活动。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起着滤波、贮存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老化细胞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脾脏可能会发生亢进,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强。
脾功能亢进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病因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脾脏的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使其发生亢进现象。
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通过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针对脾功能亢进,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指标,进而判断脾脏是否存在亢进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关注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和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T诊断脾功能亢进的关键指标和标准。
这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脾功能是否亢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脾功能亢进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在论文或文章中对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和顺序。
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脾功能亢进和其对人体的影响,引发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提供对整篇文章的预期。
1.3 目的:明确表达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保读者了解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
脾功能亢进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脾亢原因未明,较为少见,又名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继发性脾亢按病因分为下列几类: ① 遗传性疾病:常见者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 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等。 ② 免疫性疾病:主要有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Felty综合征)、系统性 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③ 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包括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和 粟粒性肺结核等,慢性感染包括疟疾、结核、血吸虫病、黑热病和布 氏杆菌病等。 ④ 充血性脾肿大: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症,如肝硬化、肝癌、 门脉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⑤ 恶性肿瘤脾脏浸润:各种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 病、肿瘤脾转移。
结构及功能
正常情况下,大约1/3的血小板被扣留在脾脏,在很多动物,如狗和 马,红髓是红细胞的储存池,脾脏收缩可提供功能上重要的红细胞增 多,人类脾脏包膜收缩性差,储存的红细胞达不到有意义的程度。 虽然脾脏也是中性粒细胞的边缘池,但其程度上不明确,接受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但铟标 记白细胞后脾区扫描并未发现显著脾脏铟摄取。 通过脾脏红髓的血流相当缓慢,让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破坏抗体或补 体被覆的细胞和微生物,并吞噬被静脉窦狭窄出口机械性扣留的变形 能力差的细胞或颗粒。
脾脏查体
触诊脾脏除注意大小外,还应注意质地、边缘及表面情况,有与抗原加工处理及抗体形成,脾肿大时单 核-巨噬系统过度合成各种自身抗体,如红细胞、血小板抗体。脾切除 后血中游离抗体级血细胞膜上结合的抗体常明显减少,也支持肿大的 脾是产生异常抗原的脏器。 ④ 血流动力学异常:明显肿大的脾使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加,久而久之 形成门静脉高压,尤其是巨脾,而门脉高压又使脾进一步增大。此外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白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测定脾亢患者的脾血浆池, 发现其增加幅度远高于血浆容量的增加,故外周血减少至少部分为稀 释所致。 临床上脾肿大及血细胞减少可能是上述机制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且每种继发性脾亢产生脾肿大的始动机制均由原发疾病所决定。
脾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

脾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脾脏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机体脾功能亢进的综合征。
在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症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1. 脾功能亢进症的病因脾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脾脏受损,进而引发脾功能亢进症的发生。
2. 临床表现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包括脾区疼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3. 鉴别诊断3.1 脾功能亢进症与脾梗死的区别脾梗死是由于脾脏血管梗阻导致的脾组织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剧烈的左上腹疼痛、休克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症则表现为慢性持续的左上腹不适。
通过脾脏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2 脾功能亢进症与淋巴瘤的区别淋巴瘤是一种恶性淋巴组织增生疾病,脾脏是淋巴瘤的常见受累器官。
患者可能表现为进行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症则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引起的临床症状,需要通过淋巴穿刺活检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3.3 脾功能亢进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贫血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症也会导致贫血,但是其主要病理变化在于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需要通过骨髓穿刺、脾脏超声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4. 治疗和预后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等。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脾切除术。
脾功能亢进症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治疗和规范管理可以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鉴别诊断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是一种不同的疾病引起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可经脾切除而缓解。
本病经治疗原发病后,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可减轻。
一般认为脾功能亢进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这种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脾窦的增生增强了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
脾脏切除后,临床症状可得到纠正。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原发性脾亢原发性者是指基本疾病未能确定,但临床上却具有脾功能亢进的一系列表现。
有所谓原发性脾增生、非热带性特发性脾大、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脾性贫血或脾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系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系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2.继发性脾亢继发性者是指由于脾以外的疾病影响到脾脏,导致脾功能亢进,其原发疾病多数是已经诊断明确的。
临床上更多见的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包括发生在下列各种病因较明确者:(1)急性感染伴脾大:如病毒性肝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慢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疟疾等。
(3)充血性脾大即门脉高压:有肝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外来压迫或血栓形成)等。
(4)炎症性肉芽肿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结节病等。
(5)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癌肿转移等。
(6)慢性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血等。
(7)类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及尼曼-匹克症。
(8)骨髓增生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
(9)其他:如脾动脉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3.隐匿性脾亢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脾亢,因骨髓代偿性增生良好,所以周围血象未显示血细胞减少,但一旦有感染或药物等因素抑制造血功能,即可导致单一或全血象细胞减少症。
脾功能亢进症护理常规

脾功能亢进症护理常规
一.定义
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二.症状、体征脾肿大。
三.护理问题
(一)舒适度减弱与脾大有关。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胀进食差有关。
(三)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营养差有关。
(四)有感染的危险与白细胞少机体抵抗力有关。
(五)有出血的危险与血小板少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休息: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减少探视,预防感染。
(二)饮食:营养合理,食物多样化。
(三)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详细记录。
监测血常规,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点、瘀斑,避免外伤。
(四)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并嘱其多饮水,必要时
给予物理降温。
(五)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稳定病人情绪,减少精神刺激。
五.健康宣教
(一)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
(二)合理饮食,不偏食,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温度适宜。
脾功能亢进概述演示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 的治疗方法。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推广
预测未来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将在脾功能亢进领域得到更 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和协作,为患者 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脾脏活检
免疫学检查
脾脏活检是确诊脾功能亢进的金标准 ,可明确脾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免疫学检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检测脾脏相关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的水平,有助于评估脾脏 免疫功能状态。
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显示脾脏的功能状 态和血流情况,有助于了解脾功能亢 进对全身血液系统的影响。
04 治疗原则及方案选择
如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等,可导致红 细胞在脾脏内破坏过多, 引起脾功能亢进。
肝脏疾病
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等, 可导致脾脏淤血和肿大, 进而引发脾功能亢进。
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可引起全 身免疫反应,累及脾脏导 致脾功能亢进。
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遗传 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脾脏 对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引起脾功能亢 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机体产生针 对自身细胞的抗体,导致脾脏对相应 细胞的破坏增加,引发脾功能亢进。
0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脾功能亢进时,血常规检 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数量减少,但细胞 形态正常。
骨髓象
骨髓象检查可显示骨髓增 生程度,有助于了解脾功 能亢进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知识摘要本文件旨在提供关于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的全面知识,涵盖临床表现及特征、常用术语解释、病理全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其概念、并发症及其概念、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本文件适合医学生和患者阅读,提供了详细的解释、例子和案例,以便于读者理解。
目录1.简介2.临床表现及特征3.常用术语解释4.病理全过程5.病因6.发病机制7.类型及其概念8.并发症及其概念9.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10.鉴别诊断11.治疗12.预防13.例子和案例14.总结1. 简介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一种由脾脏过度活动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症。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过滤血液、免疫监视和储存血液的功能。
当脾脏过度活跃时,会过度破坏血细胞,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这种状况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
2. 临床表现及特征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症状和体征:•贫血:由于红细胞过度破坏,患者常出现疲劳、乏力和苍白。
•出血倾向: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容易出现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
•感染:由于白细胞减少,患者易感染,且感染后难以恢复。
•脾大:由于脾脏过度活跃,常伴有脾脏肿大,患者可能感觉左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3. 常用术语解释•脾脏(Spleen):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具有过滤血液、免疫监视和储存血液的功能。
•血细胞减少症(Cytopenia):血液中某类或多类细胞数量减少。
•脾大(Splenomegaly):脾脏体积增大。
4. 病理全过程脾功能亢进的病理过程涉及脾脏对血细胞的过度破坏。
正常情况下,脾脏通过滤除衰老或异常的血细胞来维持血液的健康。
然而,在脾功能亢进时,脾脏的这一功能过度活跃,导致大量正常血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5. 病因脾功能亢进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由脾脏本身的疾病引起,如脾脏肿瘤。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

发病原因
感染:病毒、
1 细菌、真菌等 感染可引起脾 功能亢进
免疫系统疾病:
2 如系统性红斑 狼疮、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
3 如白血病、骨 髓增生性疾病 等
4 肿瘤:如淋巴 瘤、骨髓瘤等
药物:如抗肿
5 瘤药物、免疫 抑制剂等
其他:如遗传
6 因素、环境因 素等
临床表现
01
脾脏肿大:脾脏体积增大, 可触及腹部
03
贫血:由于脾脏功能亢进导 致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症 状
05
感染:由于脾脏功能亢进导 致白细胞减少,容易发生感 染
02
脾功能亢进:脾脏功能增强, 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
04
出血倾向:由于脾脏功能亢 进导致血小板减少,出现出 血倾向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诊断
实验室检查
01
02
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辅助治疗
2019
运动锻炼:适 当进行有氧运 动,增强体质
2021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 的药物进行治疗
01
02
03
04
饮食调理:注意 饮食清淡,避免
刺激性食物
2020
心理疏导:保持 心情舒畅,避免
焦虑和紧张
2022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1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2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
演讲人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
目录
01.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概述 02.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诊断 03.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治疗 04.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预防
脾功能亢进性疾病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功能亢进症简介
目录
•1拼音
•2概述
•3诊断
•4治疗措施
•5病因学
•6发病机理
•附:
o1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穴位
1拼音
pí gōng néng kàng jìn zhèng
2概述
脾功能亢进症(hyperspleni *** )简称脾亢,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3诊断
诊断脾功能亢进有赖于以下各项指标:
(一)脾脏肿大几乎大部分病例的脾脏均肿大。
对于肋下未触到脾脏者,应进一步通过其它检查,证实是否肿大。
应用99m锝、198金或113m铟胶体注射后脾区扫描,有助于对脾脏大小及形态的估计。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也能测定脾大小及脾内病变。
但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的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
(二)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独或同时减少。
一般早期病例,只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晚期病例发生全血细胞减少。
(三)骨髓呈造血细胞增生象部分病例还可同时出现成熟障碍,也可能因外周血细胞大量被破坏,成熟细胞释放过多,造成类似成熟障碍象。
(四)脾切除的变化脾切除后可以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除非骨髓造血功能已受损害。
(五)放射性核素扫描 51Cr标记血小板或红细胞注入体内后体表扫描,发现脾区的51Cr量大于肝脏2~3倍,提示血小板或红细胞在脾内破坏过多。
在考虑脾亢诊断时,以前三条尤为重要。
4治疗措施
切除脾脏及X线放射治疗并不能解除引起脾亢的原发病,所以一般应先治疗原发疾病,若不能收效,则在切脾后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脾脏切除的指证有以下各点:
1.脾肿大显著,引起明显的压迫症状。
2.贫血严重,尤其是有溶血性贫血时。
3.有相当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
若血小板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切除脾脏后可能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甚至发生血栓形成,所以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者不宜切脾。
4.粒细胞缺乏症,有反复感染史。
对发脾病人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如贫血严重者给予输血,血小板减少有出血者应给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者应积极预防感染等。
5病因学
脾亢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遥亢有所谓原发性脾增生、非热带性特发性脾肿大、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脾性贫血或脾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系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系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二)继发性脾亢发生在下列各种病因较明确者:①急性感染伴脾大,如病毒性肝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②慢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疟疾等;③充血性脾肿大即门脉高压,有有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外来压迫或血栓形
成)等;④炎症性肉芽肿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 综合征及结节病等;⑤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癌肿转移等;⑥慢性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血等;⑦类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及尼曼匹克病;⑧骨髓增生症如真性经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⑨其他尚有脾动脉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等。
(三)隐匿性脾亢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脾亢,因骨髓代偿性增生良好,所以周围血象未显示血细胞减少。
但一旦有感染或药物等因素抑制造血功能,即可导致单一或全血细胞减少症。
6发病机理
脾脏结构
脾脏是由结缔组织支架、淋巴组织、血管和淋巴管以及造血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所共同组成。
脾脏分为白髓和红髓两部分,中间有过度区,即边缘带,为红髓接受动脉血区域(图1)。
白髓是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是T淋巴细胞的主要分布区,与淋巴小泡的结构相似,但其血循环丰富。
从小梁动脉分出的小动脉,其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硝,称为淋巴鞘的中央动脉。
淋巴鞘内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中央动脉与其分支小动脉呈垂直位,因此分支小动脉内大部分是血浆,血细胞很少,有利于脾脏发挥免疫作用。
血液中的抗原物质经过分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直接与淋巴鞘内的淋巴和浆细胞接触,*** 生成更多的免疫活性细胞。
由于抗原*** ,白髓中可出现生发中心,其内部有分化增殖的B细胞,可产生相应抗体。
图1 脾的结构和血循环
红髓内有许多不规则裂隙,称为脾血窦,窦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及外膜网状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基膜小孔,易为血细胞穿过。
血窦与血窦之间为脾索。
脾索壁为一层网状细胞及内皮巨噬细胞。
中央动脉终端进入红髓分为很多互不相通的细小笔毛样分支。
大多笔毛样分支直接开放入脾索(开放循环),少数与血窦相通(闭锁循环)。
笔毛样分支中血液较浓缩,血粘滞度增高,所以脾索内血细胞行动迟缓,在索内潴留时间过长,加上脾脏特殊血循环结构,血细胞不易迅
速通过基膜小孔而至脾血窦(图2)。
图2 脾内开放循环与闭锁循环之间的关系为血流方向
脾脏功能
(一)血细胞的阻留血细胞易被阻留于红髓脾索。
衰老红细胞在弯曲的脾索内缓慢进行,尤其在低葡萄糖及酸性环境条件下,红细胞逐渐成为球形,渗透脆性增加,无法通过基膜小孔进入脾血窦,最终在脾索中心为巨噬细胞吞噬。
正常血小板在脾索内粘附性增加,容易被脾内网状纤维阻滞。
经51铬标记血小板输入体内后,约30%被阻留在脾脏。
正常脾脏对粒细胞阻留作用不明显。
(二)免疫作用脾是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
在感染、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一部分即来源于脾脏。
脾脏是IgM产生的主要场所。
血中抗原物质进入红髓被巨噬细胞吞噬,到达生发中心,导致抗体产生,生发中心扩大并有核分裂。
实验动物及儿童切脾后,易发生感染,大多为脑膜炎、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内膜炎,死亡率很高。
由此说明脾对抗感染免疫功能密切有关。
(三)血液贮存脾的被膜具有平滑肌纤维,经小梁而深入实质间。
因此在运动后,急性失血或注射肾上腺素时,脾脏能引起节律性的收缩与松弛。
正常人的脾脏体积小,贮血量不大,估计仅为20ml左右。
但当脾脏体积小,贮血量不大,估计仅为20ml左右。
但当脾脏显著肿大时,其贮血量增加,甚至达全身血量的20%,对全身血流量起调节作用。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调节作用胚胎时间,脾脏可以生成各种血细胞,出生后则仅产生单核及淋巴细胞。
实验证明、多能干细胞(CFUS)仍出现在脾循环内。
脾似对CFUS在血液中分布有一定影响。
脾内血池系血液中CFUS的主要所在部位,甚至有人发现红系定向祖细胞(BFUE及CFUE)也有自骨髓移植至脾脏者。
所以,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髓外造血,脾脏又能重新生成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如骨髓纤维化或骨髓癌肿转移。
在脾切除后,周围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在几小时内迅速上升,并分别在2、3天及一周内达高峰;血片中扁平细胞及靶形细胞明显增多,有时出现幼红细胞、铁粒幼细胞及含豪胶
小体的红细胞。
上述现象提示正常脾脏尚具有控制血细胞成熟及自骨髓释放入血液的功能。
发病机理:
有关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机理,现概括如下各点:
(一)过分阻留作用正常人脾内并无红细胞或白细胞的贮藏作用,但约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却被阻留在脾脏。
当脾脏有病理性显著肿大时,不但更多血小板(50%~90%)及淋巴细胞在脾内阻留,而且也可有30%以上的红细胞在脾内滞留,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二)过分筛选及吞噬作用脾亢时脾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活跃,而脾索内异常红细胞(如球形细胞及受体、氧化剂或其它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损伤的红细胞等)明显增多,并为巨噬细胞所清除,导致周围血中红细胞明显减少。
有些红细胞膜上出现海因小体,或浆内有豪胶小体,甚至疟原虫的滋养体;当自脾索进入血窦时,常见红细胞因进退两难,最后为窦壁巨噬细胞所挖除,同时红细胞膜受到损失。
反复多次受损后,红细胞成为球形细胞,终至无法通过基膜小孔而被吞噬。
此外,尚有学者提出脾亢时,脾脏产生过多的体液因素,以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释放和成熟;也有认为脾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均缺乏有力佐证,有待研究证实。
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穴位
•头维
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同样效果。
对交感神经的影...
•颡大
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同样效果。
对交感神经的影...
•上纪
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
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
•胃管
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
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
•中脘
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
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
•更多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穴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