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治脾功能亢进症配方、医案
膈下逐瘀汤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膈下逐瘀汤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把膈下逐瘀汤的适应症定为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病。
积块与小儿痞块,多有属于肿瘤者。
痛不移处,也有因肿瘤所导致者。
膈下逐瘀汤的方药组成为:五灵脂二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三钱,桃仁三钱(研泥),牡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甘草三钱,香附一钱半,红花三钱,枳壳一钱半。
此方用大量的活血化淤药和理气药组成,所以它的功效是化瘀理气。
现代药理学证实,膈下逐瘀汤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也能摧毁肿瘤已经生成的血管,所以它有阻断肿瘤自供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肿瘤。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特别推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积聚(中医的积聚很多是西医的消化道和妇科肿瘤)。
王清任说:“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名,亦不必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
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合者燥粪也。
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
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
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连接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
既是血块当发烧。
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
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
肚腹血瘀不发烧。
肚腹,血之末梢,虽瘀不致伤生。
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膈下逐瘀汤)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
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
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王清任的这段话对肿瘤的特点有较为全面的描述,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肿瘤这种病的真正病因,但是对肿瘤的临床特点认识得却非常到位。
肿瘤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肿瘤内部血管交错,这在中医认为是血瘀的产物。
而且王清任还提到了肿瘤热的问题,这在之前的中医著作中很少有如此到位的总结。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常常
被用于治疗瘀血内聚、气滞血瘀、胸胁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膈下逐瘀汤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临床应用。
患者刘女士,45岁,因胸胁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诊断为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中医医生决定采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
膈下逐瘀汤的组成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痰饮阻滞、气滞血瘀的症状。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服用膈下逐瘀汤,连续服用2周。
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胸胁疼痛减轻,乳房胀痛明显减轻,
月经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膈下逐瘀汤在治疗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方面具
有显著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来合理选用药物,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膈下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在治疗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方
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监控,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为临床医生在中医药治疗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理血方之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五灵脂9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丹皮6克,乌药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3克,红花9克,枳壳5克,赤芍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淤血,形成积块。
症见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侧卧腹坠似有物。
【方解】:方中红花、桃仁破血逐瘀以消积块,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同用,可使淤血去而不伤阴血;丹皮、灵脂活血清热凉血,化瘀止痛,共为臣药。
肺居胸中,肝脉行胁,淤血阻滞,不通则痛,故配乌药、香附、枳壳、元胡行气止痛,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为多,使气行血行,以更好地发挥行气破癓消结,活血逐瘀之力。
【按语】:本方以肚腹疼痛、膈下积块、痛处不移、咽干口燥、肌肤甲错,舌紫暗,脉涩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各种腹痛、腹泻、胃痛、肝炎、肝脾肿大、结肠炎、呃逆、胸膜粘连、附睾结核、神经官能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如见兼寒,加桂枝、干姜;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刺痛,加三棱、莪术;湿热内阻,加茵陈、泽泻、苡
仁。
虚症慎用,孕妇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以及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作用。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一、单方验方1.活血化瘀汤 水蛭、地鳖虫各6g,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延胡索、黄芪、炒大黄各10g,炙鳖甲15g,生牡蛎、丹参各3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重在活血化瘀、行气消积,常用于治疗脾亢证属瘀血停滞者。
2.下瘀血丸 京三棱、蓬莪术各10g,陈皮、穿山甲、红花各15g,生大黄30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每日2次。
此丸可消癥散结,常用于治疗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肝脾肿大者。
3.疏肝散瘀汤 当归、红花、苏木、青皮、柴胡各10g,生麦芽、焦山楂各30g,白芍、乌药、穿山甲、郁金各15g,桂枝、甘草各6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用于治疗脾亢证属肝气郁滞、气血凝结而见两胁刺痛者。
4.培土消癥汤 炒麦芽、炒山楂、焦术、山药各30g,枳壳、鳖甲、炒鸡内金、白芍各15g,青皮、穿山甲、香附、两头尖、柴胡、莪术、白芥子各1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消积破癥,治疗脾亢证属脾虚食结、痰饮停聚而成癥瘕者。
5.新加桃仁承气汤 鲜生地15g 拌捣生生纹 6g),桃仁泥、焦山栀、川贝母、粉丹皮各10g,风化消3g 拌人)), 汁、童便各100ml 拌人服)。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有清热凉血、化瘀解毒之功,治疗脾亢证属热盛伤营而见肝脾肿大明显、吐血不止、脉洪数者。
6.肝脾灵粉 炙山甲片、炙鳖甲各30g,红花、丹参、黄芪、陈皮各25g,三棱、莪术各10g,田三七8g。
共研细粉,每服6g,每日2次。
此粉剂有益气活血、化瘀软坚之功。
治疗脾亢证属瘀血内阻而见肝脾肿大明显、广泛出血者。
7.化癥回生丹 )参180g,安南桂、两头尖、麝香、片姜黄、虻虫、川椒炭、京三棱、藏红花、苏子霜、五灵脂、降真香、干漆、没药、香附、吴茱萸、延胡索、水蛭、阿魏、川芎、乳香、良姜、艾炭各60g,公丁香、苏木、桃仁、杏仁、小茴香炭各90g,白芍、当归尾、熟地黄各120g,蒲黄炭30g,益母膏240g,鳖甲胶500g,大黄250g拌以高米醋750g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3次,晒干为末)。
膈下逐瘀汤——精选推荐

膈下逐瘀汤⽅剂来源清。
《医林改错净。
组成与⽤法五灵脂6克川芎6克牡丹⽪6克⾚芍药6克乌蓟6克延胡索3克⽢草9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附6克枳壳6克⽔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逐瘀消痞,⾏⽓⽌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现代临床常⽤于治疗各种腹痛,胃痛,肝炎,肝脾肿⼤,胸膜粘连,⾎栓性静脉炎,⼜⽤于治疗结肠炎,呃逆,外⽣殖器疾病,盆腔炎,不孕症,⾎紫质病等病症。
例如: (1)结肠炎本⽅加减,治疗⾮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5例。
结果:均获满意效果。
⼀般服药3—7剂症状减轻,再进⼯0剂左右各种症状均除(<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2)腹泻本⽅加减,治疗肾虚五更泄泻2例。
结果:服药3—5 剂,腹泻明显减少,继服6—15剂⼤便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亦除。
随访 4年均未复发(《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
治疗痢疾未除、持续腹泻久治不愈患者。
结果;连服6剂,病情明显好转;继服4剂,腹泻停⽌;为巩固疗效⼜服3剂,诸症均消(《河南中医}1982年第3期)。
(3)呃逆治疗⽓滞⾎瘀型久治不愈患者。
结果:服药3剂获效 ((辽宁中医杂志净1987年第10期)。
(4)胃脘灼热感本⽅治疗。
结果:连服6剂即获效(《陕西中医》 1984年第3期)。
(5)间歇性卟啉病本⽅加减,治疗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
结果:服药1剂,腹痛消失,纳便正常;服药7剂,尿卟啉原试验2次呈弱阳性,继服7剂,尿卟啉原试验呈阴性,病愈出院。
随访3年多未见复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5期).。
(6)⾎紫质病本⽅加泽泻、车前⼦、⽊通治疗。
结果: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加,腹痛明显缓解,巩膜黄染渐退。
连服8剂,肝功能正常,腹痛消失,观察⽉余痊愈出院(《河南医药》1983年第2期)。
(7)神经官能症本⽅加减治疗。
患者下腹部稍接触⾐被就有⾛蚁感,久治不愈,痛苦难⾔。
结果:服药15剂,各种症状消失(《陕西中医}1984年第3期)。
解读治疗肝硬化的方子膈下逐瘀汤,为何这么好的一个方子,有些患者用

解读治疗肝硬化的方子膈下逐瘀汤,为何这么好的一个方子,
有些患者用
解读治疗肝硬化的方子膈下逐瘀汤,为何这么好的一个方子,有些患者用了却没有效?
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卷上,具有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功效。
而西医学认为膈下逐瘀汤具有以下四种主要的功效:1、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抗生素的使用;2、能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早期恢复、为患者主动进食创造条件;3、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体质,为继续必要的治疗提供保证;4、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膈下逐瘀汤的标准组方: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枳壳、桔梗、甘草、柴胡、玄参。
那么为何这么好的一个方子,有些中医用了却没有效果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会灵活运用,不会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去加减用药,只是一味地套用。
就像把削铁如泥的莫邪剑,交到一个内功孱弱的人手中一样。
膈下逐瘀汤其实只是一个最基础的方子,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引申很多用法,下面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
膈下逐瘀汤加生地、肉苁蓉、牛膝用于肝肾不足者;
膈下逐瘀汤加陈皮、白术、人参、茯苓用于脾胃虚弱者;
膈下逐瘀汤加茵陈、山栀子、大黄用于湿热内蕴者;
膈下逐瘀汤加乳香、没药、川楝子用于胁痛如刺、夜间尤甚者;
膈下逐瘀汤加大蓟、大青叶用于胁痛且灼热者;
膈下逐瘀汤加三棱、莪术用于胁下瘤块明显者;
膈下逐瘀汤加槟榔、大腹皮用于腹胀明显者;
等等,作为一位中医师应做到用药如用兵,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的加减化裁,才能药到病除。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方剂名】膈下逐瘀汤,出自清·《医林改错》。
【组成】五灵脂(6克),川芎(6克)、桃仁、红花各半两(各9克),生地四钱(12克),当归、赤芍、枳壳、桔梗、甘草各二钱(各6克),柴胡、玄参各一钱(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逐瘀消瘤,行气止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消化不良、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病症。
1.急性胰腺炎:膈下逐瘀汤合大承气汤加减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2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第10期)2.消化不良: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溃疡样消化不良患者52例,2周为1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痊愈38例,显效13例,无效1例。
(《中医研究》2006年第8期)3.痛经:本方加减治疗痛经患者56例,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治愈35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第5期)4.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方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连续治疗3~4个月后,不再发生痛经,1年后随访,月经正常,近期疗效满意。
(《光明中医》2007年第2期)5.慢性盆腔炎: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显效率61.8%,有效率97%。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方解】本方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活血化瘀、消积止痛;五灵腊、香附、乌药、延胡索行气散结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枳实合桃仁,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两药合用可通腑泻下、调和气血。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积止痛之功。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还可以治疗肝炎、肝脾肿大、慢性糜烂性胃炎、结肠炎、附睾淤积症、胃痛、腹泻、呃逆等病症。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抗肝癌作用的机理研究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抗肝癌作用的机理研究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抗肝癌作用的机理研究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膈下逐瘀汤是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方剂,通过中药的药物组分和配伍规律,具有疏肝理气、逐瘀活血的功效。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在抗肝癌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抗肝癌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从中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一、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的药物组分及其功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由柴胡、制白芍、桃仁、旋覆花、木香、佛手、半夏、薏苡仁等草药组成。
其中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制白芍和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旋覆花和木香具有行气活血、解毒散结的作用,佛手和半夏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薏苡仁具有清肝热、利湿渗水的作用。
这些药物组分的配合,形成了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独特的药效。
二、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抗肝癌作用的机理2.1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发现,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其中,柴胡和木香的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DNA合成,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此外,薏苡仁中的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2.2 促进肝癌细胞凋亡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还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柴胡和制白芍中的成分能够调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
此外,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的其他药物成分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2.3 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膈下逐瘀汤加减方通过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阻断肿瘤的转移和扩散。
旋覆花中的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阻断肿瘤的转移。
佛手和木香中的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三、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临床应用的前景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在抗肝癌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剂具有显著的抗肝癌作用。
其药物组分中的多种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阻断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综合这些机制,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在抑制肝癌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膈下逐瘀汤治脾功能亢进症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元胡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早、晚2次温服。
脾功能亢进症是指脾脏破坏血细胞的作用过旺和对骨髓抑制的功能过强面言,从而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其中任何一二种减少,以致发生贫血、感染、出血等。
本病有继发性和原因不明(或称原发性)两种,在继发性当中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是脾功能亢进症的主要病因,原因不明的脾功能亢进症,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表现,几乎大部分病例的脾脏均肿大,可为轻度、中度或重度,血细胞减少与脾肿大程度不成比例。
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独或同时减少;骨髓呈造血细胞增生象,有的也可正常,但常伴有细胞成熟受阻现象,各血细胞系列受阻程度也可不一-致。
脾功能亢进症的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属于中医学的“癥瘕积聚”范畴,其主要病理机转为气滞血瘀,脏腑失调。
膈下逐瘀汤是首选方之一。
膈下逐瘀汤加减:川芎12克,当归15克,五灵脂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9克,香附9克,丹皮12克,元胡9克,甘草9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柴胡12克。
若气滞血阻者,加金铃子12克,郁金12克;瘀血内阻者,加三
棱9克,莪术9克;若有出血者,加地榆12克,大蓟12克;血色素及血细胞减少明显者,加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腹水明显者,加大腹皮15克,汉防己12克。
(1)根据《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13,余大强等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脾机能亢进1例,获得显效。
处方:当归9克,桃仁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枳壳9克,延胡索9克,红花4.5克,三棱9克,莪术9克,制鳖甲12克,仙鹤草12克,大枣15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
共服50余剂,病情好转,脾已趋缩小。
本方与六君子汤加制首乌、阿胶、鳖甲交替使用。
出院时检查血细胞及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获得显效。
(2)根据《陕西中医》,1986,(2):69,胡芳清等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化裁治疗脾机能亢进症兼缺铁性贫血1例,收效显著。
处方:桃仁9克,赤芍9克,香附9克,红花6克,五灵脂6克,炙甘草6克,党参10克,地龙10克,黄芪12克,郁金9克,三棱6克,乳香6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
早期选用自拟扶正化瘀软坚汤(人参、茯苓、当归、桃仁、附子、桂枝、海藻、炙甘草、黄芪、郁金)服用30余剂后
病情好转,再服膈下逐瘀汤加减30余剂。
肿大的肝、脾可以回缩,血细胞、血色素与造血细胞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