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铜山样本

合集下载

春色满园——铜山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掠影

春色满园——铜山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掠影

春色满园——铜山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掠影作者:佟海波刘昭君魏朝星尚庆迎来源:时间:2013-12-132013年的日历即将翻过,盘点铜山现代农业的成长,“精彩纷呈”是最恰当的描述。

这一年,铜山作为江苏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土地规模经营上实践的股田制模式,取得了“一举七得”的成效,被《农民日报》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两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头版头条位置予以报道。

这一年,铜山在全国率先出台家庭农场扶持政策,试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合作,192个家庭农场实现了从小规模粗放型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化家庭经营转变,“铜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一年,铜山把3G物联网系统引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气象系统等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实现了精确种田,让“鼠标轻轻点,管理不出屋”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年,铜山实践田园变成花园的理念,建设观光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80多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20亿元,“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桂冠花落铜山……这一年,铜山农业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溯本求源,但见“创新”两个字。

30多年前实行的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大包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随着时空的变化,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率和效益均非常低下的困境,种田已经成为广大农民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当旧的制度逐渐不适应时,就呼唤新的制度来代替。

铜山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为改革土地制度,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委农工办选择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跃进村和马楼村作为股田制试点,两村1400户农民自愿拿出5000亩土地入股集体经济组织。

所谓“股田制”,就是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民自愿将耕地作为股权,由村集体组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凭借土地股权分得红利的经营方式。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筑区域创新高地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筑区域创新高地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构筑区域创新高地作者:镇江市政协课题组来源:《唯实》2018年第04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如何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的这一精神?我们通过“沉下去”、“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法与渠道,听到、看到、学到和想到了很多。

我们认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从而构筑区域创新高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镇江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强市,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营造有利于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创新生态,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此,根据市内广泛深入调研、市外学习考察取经的心得体会,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产业创新“高原”。

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新形势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力量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着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真正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嫁接。

要突出镇江市产业发展重点,把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激活创新要素,衔接创新链条,加强产业链条中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重大技术攻关,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的通道,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集中力量发展2—3个有产业基础、有创新潜力、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产业。

加快发展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要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镇江市确定的“3+2+X”产业链体系开展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和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特制定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竞争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互动并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创新服务业支持引导方式,集中精力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拓展服务业多元投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增强服务业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打造现代物流示范区、现代商贸新兴区、平台经济成长区、科技服务引领区。

二、工作目标1.加快提升总量。

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5%,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2.促进产业集聚。

到2020年,打造现代专业物流园区10个,建成城市综合体3个、总部经济区2个,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8家。

3.培育骨干企业。

到2020年,培育6家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服务业龙头企业,每年新增限上贸易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

4.提升信息化水平。

至2020年,建成公共信息化大数据服务平台5个,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超过80%。

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到100家,培育2个电子商务专业园区。

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和领域,建成1个综合性物联网产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现代物流。

大力发展现代标准化物流,打造现代物流示范区。

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形态和交通区位优势,按照集约、集聚发展要求,构建“一核、多区”的物流业发展格局,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智慧物流业发展高地,以各镇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区为中心,健全物流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利国钢铁物流园、柳新综合物流园、张集快递产业物流园、马坡电子商务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铜山区是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区域,位于徐州市中心,人口约为230万。

经过多年的努力,铜山已经成功打造出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介绍铜山区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首先,铜山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区,铜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通过发展传统产业,如煤炭、化工等,铜山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知名的企业品牌。

同时,铜山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铜山区还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这些措施都为铜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铜山区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铜山区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高度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注重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铜山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铜山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将城市空地开发为公园景区,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此外,铜山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铜山区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铜山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民生问题,大力改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铜山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机构,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铜山还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此外,铜山还注重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促进了就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最后,铜山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铜山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铜山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提高环境友好型产业比重。

铜山着力打造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为。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铜山区全面落实“三主”工作总要求,心无旁骛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

在省对2019年度高质量监测考核的67个县市区中列第六位,铜山区荣获市重点工作考核和高质量考核“双第一”,养老服务体系、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被评为2019年度省真抓实干项目。

铜山区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在转型升级中夯实高质量发展实力。

强化产业支撑力,做好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成长和“四新经济”培育“四篇文章”,构建“一特三主四新”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汽车、安全、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

增强项目带动力,压茬推进市“765”计划,全年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开工86个、投产7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一批“高新大”项目成功落地。

创新“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全周期提速机制,审批由“3550”“2330”向“1220”迈进,22个项目竣工投产或主体建成。

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铜山经开区为支撑、7个工业镇为特色的“1+1+7”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提升创新驱动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谷建设,设立140亿元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人才新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一,区域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铜山区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在共融共兴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9大类83项城建重点工程,实现与新老城区、与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互联互动。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市立医院正式运营,万科城市广场、怡和广场等综合体加快建设,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三山三河”生态提升工程全部建成开放,基本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乡村振兴全面打响,以“党建+”为统领,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百千万”工程,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铜山区还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在共建共享中提升高质量发展温度,充实获得感暖民心,提升幸福感舒民心,保障安全感安民心。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8.08•【字号】淮政办〔2023〕16号•【施行日期】2023.08.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23〕16号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的部署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2〕14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皖发〔2023〕9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内涵,建设和发展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平台数量规模,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平台支撑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平台支撑。

二、总体目标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实施“一室(重点实验室)一院(产业研究院)一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行动,扩量提质,构建点面结合、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显著增加,新建和重塑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00家以上。

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0家以上,实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全覆盖。

挑战杯历届获奖作品

挑战杯历届获奖作品

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浙江大学于1991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 胡昊 农村民居建筑调研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于1993年承办:华中理工大学 邬峻 将城市引入农村,农村引入城市-繁忙江南水乡的僻静水上花园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武汉大学于1995年承办:云南大学 杨正权 村落文化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健康服务模式——武定县北京师范大学 辛涛 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南京理工大学 赵宏 走出困境再创辉煌——重庆军工企业走上发展之路的启示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京理工大学于1997年承办:清华大学浦志勇《十字路口看乡企》——中国农村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郝津京两家名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武汉大学李雄武汉市再就业工程调研报告云南大学高志英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脱贫致富——云南省怒江傈族自治州经济开发新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尹承武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调查报告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重庆大学于1999年承办:北京大学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王焱薇适应环境变化,构建新型企业——上海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吴法源师范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哈尔滨理工大学田灼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网站北京大学欧阳觅剑社区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王天星困境与出路——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北京师范大学李爽面向21世纪发展远程教育——关于中国远程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政法大学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宋瑶瑾我国药品价格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的研究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西安交通大学于2001年承办:东南大学杨吉南京市流动民工现状调查重庆大学李浩“移民者的乐园”——三峡库区“棚户现象”调查研究与城市(镇)迁建、移民问题思考北京大学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东华大学袁嘉颖中国绿色服装发展探究合肥工业大学成云关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和建议郑州工程学院王涛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戴洁用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的社会学分析云南大学王启梁传统法文化的断裂与现代法治的真空——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建构路径选择的社区个案研究宁夏大学杨龙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芳馨青春期性教育与成功社会化——基于北京市三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唐钧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政策之实证研究:模型建构、软件开发与模式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张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压力感与不良行为相关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方建锋略论我国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重心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樊强社区健身苑——上海全民健身的新兴之路同济大学王莹西部开发人才先行——甘肃定西县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河海大学侯德志在千万间广厦的脚下—— 湖南省郴州市城市农民建筑工生活状况调查南京大学秦俊近20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变迁及教育创新山东大学(威海)管清友威海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浅探重庆大学周莉“挑战杯”价值论及反思—关于“挑战杯”社会经济价值的调查及改革研究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于2003年承办: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清华大学北京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团体创新模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乞丐现状调查报告厦门大学从“三农”问题透视乡镇政权——以福建省枫亭镇和大济镇为例郑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诚信缺失徂源及对策——转型期大学生信用行为分析湖北大学论诚信的劣变与对教育理性的质问----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湖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湖南师范大学走向权利时代的民工权益——来自深圳民工的调查中南大学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广州大学岭南城市广场与公园热环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新型高分子点阵发光显示屏重庆工学院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三农”问题——重庆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研究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复旦大学于2005年承办:北京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沈旭一等奖清华大学地方政府角色与街道社区经济发展杨灵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社区矫正:现状与问题分析一份来自北京市三城区社区矫正的调研报告朱宇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 “民工荒”:劳动中介、信息流动与民工流动王颢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 “三农”政策的协调性思考罗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王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成因的研究陆一萍三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警察的职业枯竭及其前因后果张姝玥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王国骞特等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社会救济张宝石三等奖中华女子学院从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沈金花三等奖中央民族大学滴水藏海—从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健康教育透视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宏二等奖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某高校学费现状调查及分析赵盈盈三等奖北京工商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调研报告陈阿芬三等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陈曦三等奖天津师范大学品牌延伸效果的眼动心理研究杨海波三等奖河北师范大学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控制中的功能与作用王一三等奖山西财经大学关于乡镇政府区域联合、共谋农村经济新发展的思考梁桂萍三等奖太原科技大学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人文素质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宋媚三等奖沈阳工业大学对2003年辽宁省科普状况的调查研究告欧阳普华三等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于两项调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杨静三等奖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的调研报告刘刚三等奖复旦大学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马燚娜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 “民工潮”背景下农村家庭消费方式的嬗变刘程二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谢雪艳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区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江大维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关于上海“流动的花朵”教育状况调研告唐刘婷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学调查与分析满雪三等奖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定海社区“社工”工作调研楼斌斌三等奖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城市公交票价定价问题研究及思考俞奇安三等奖南京大学大众文化对“两课”的冲击及其应对范赟二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上市公司诚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报告查冬兰三等奖南京师范大学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殷飞一等奖浙江大学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研究总告徐慈华三等奖浙江师范大学当代浙江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研究吴向眉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重构林时献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试论高等院校规章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蒋乐琪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创办新《申报》可行性分析——对长三角业市场的调研郑晶玮三等奖安徽大学欠发达地区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夏必应三等奖安徽大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王超一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冯峰三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制度现状和改革方案的评价李靖三等奖安徽财经大学调查报告——关于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人际交往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唐琳三等奖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代教学媒体的弱势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林东林三等奖厦门大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王一峰一等奖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江文生三等奖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邱晓平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张清霞三等奖河南大学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陈钟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王强华中师范大学合村并组后如何增强村民自治的活力叶本乾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分析陈文超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符平特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王春超二等奖湖北大学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王艳丽三等奖湖北大学论见义勇为观的现代错位及其拯救周凯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以医疗保障为例孙晓燕三等奖中南大学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吴晓林三等奖深圳大学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初探傅小华三等奖深圳大学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廖耀权三等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城市乞丐生存状态与广州形象报告李泽敏二等奖广西工学院 “非正式”模式:一种研究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与教育的新视野朱秋香一等奖西南财经大学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生存状况调查及对策研讨郭焰三等奖成都理工大学论当代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根源周晶晶二等奖重庆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袁祥梅二等奖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分层视角中的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罗洪二等奖西北大学西安大学生择业意识与自身规划意识调研唐志海三等奖西安工业学院透析同居现象,探讨大学生性教育张静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杨玉琼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改革探究张卓三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开大学于2007GD332021 东南大学 D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特等奖HD231021 同济大学 D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特等奖HD243094 湖南师范大学 D 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特等奖HD331064 华东师范大学 D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特等奖FD211033 清华大学D 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一等奖HD212014 南开大学 D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阜阳模式研究一等奖HD214014 山西大学 D 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现象透视一等奖HD232022 东南大学 D 立足地区实际,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平衡——基于江苏省昆山、海门、铜山三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一等奖HD237012 山东大学 D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一等奖HD241045 河南工业大学 D 谁来领跑新农村? ——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考量一等奖HD251051 西南民族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一等奖ID232195 南京师范大学D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一等奖JD213062 河北工程大学 D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一等奖JD251012 四川大学D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一等奖JD331063 华东师范大学D 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一等奖GD232103 苏州大学 D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二等奖HD231016 复旦大学 D 上海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二等奖HD232014 南京大学D 《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再思考》二等奖HD232142 江苏科技大学D 探索我国城市新型养老模式与养老政策二等奖HD232191 南京师范大学 D 她们撑着这边天——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调查报告二等奖HD233094 浙江工商大学 D "新知青"建设"新农村"可行性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取向为分析背景二等奖HD234034 安徽大学 D 两淮煤矿塌陷区农民生存环境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二等奖HD241013 郑州大学 D 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制度思考二等奖HD241043 河南工业大学 D 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对农业大省河南农村的调查与分析二等奖HD243095 湖南师范大学 D 转型与嬗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实证研究二等奖HD245052 桂林工学院 D 桂北地区城市化给城郊失地农民带来的迷茫――基于桂林市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精神生活状况的实证分析二等奖HD251142 成都大学 D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成都市金堂三溪镇为例二等奖HD253013 云南大学 D 独特村落:麻风村的社会变迁——---以文山州丘北县马鹿塘村和九道垭口村为例二等奖HD321162 沈阳师范大学 D 都市生活中的拟亲属关系:以两个婚礼的访谈为个案二等奖HD342071 华中师范大学D 转型社会的政治信仰:一项量化分析二等奖HD353061 云南民族大学 D 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二等奖JD211025 中国人民大学D “他们”的明天在哪里——北京市规范民工子弟学校效果的调查分析二等奖JD211114 北京师范大学D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二等奖GD231043 华东理工大学 D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及探究三等奖GD231153 上海师范大学 D “80后”大学生投资意识及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GD235071 福建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福建省泉港区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211132 中国政法大学 D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以北京市为例三等奖HD21120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D 社区医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三等奖HD21211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D 天津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HD213092 河北师范大学 D 城中村“人的城市化”问题初探三等奖HD213182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D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三等奖HD214016 山西大学D 让民主的风筝高高飞扬——关于某市Z村村务公开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21074 沈阳工业大学D 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HD222014 吉林大学 D 挑战与转型:透过铁路春运售票窗口的沉思——关注中国铁路春运老大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三等奖HD223061 哈尔滨理工大学 D 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23141 黑龙江工程学院D 关注"三毛"的生活—关于哈尔滨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大众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31062 华东师范大学 D 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以上海市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为例三等奖HD233071 浙江师范大学 D 家族文化传播与现代民间秩序重建——以温州永昌堡王氏家族与地方经济互动为个案三等奖HD234015 合肥工业大学 D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1 安徽大学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关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2 安徽大学 D 安徽省霍山肥西两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三等奖HD234091 安徽财经大学D 客观受惠与主观满意的背离及成因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三等奖HD234131 安庆师范学院 D 以文化主导的“五位一体”和谐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分析三等奖HD235012 厦门大学 D NGO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调查——以云南环保NGO为例三等奖HD236012 南昌大学 D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的综合调查分析三等奖HD236071 江西师范大学 D 水污染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以乐安河沿岸农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6102 井冈山学院 D 高校解困助学工作中无效资助和过度资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三等奖HD236104 井冈山学院 D 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变迁之路 ——以江西省土城村、贵州省双河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7161 泰山医学院 D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试点为例三等奖HD237201 山东工商学院 D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三等奖HD23723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D 青烟威地区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性规划研究三等奖HD241021 河南大学 D 留守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三等奖HD241022 河南大学 D 湮灭,抑或涅槃——河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三等奖HD241114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2082 中南民族大学 D 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三等奖HD24217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D 我国当前举行中华成人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4033 暨南大学 D 广东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44126 广州大学 D 以人为本关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4416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D 当代青少年家庭性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佛山五区的调查报告分析三等奖HD250015 重庆大学 D 当代大学生科学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三等奖HD250024 西南大学 D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三等奖HD250061 重庆师范大学 D 川江号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三等奖HD250071 重庆工商大学 D 现代社会工作创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HD250121 重庆三峡学院 D 三峡库区移民心态调查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研究三等奖HD251042 西南财经大学 D 从廉租房出发探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三等奖HD252015 贵州大学 D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为据三等奖HD253031 云南农业大学D 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三等奖HD262031 兰州理工大学 D 农民工问题调查三等奖HD321075 沈阳工业大学 D 辽宁省高校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三等奖HD323071 东北农业大学 D 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调查研究三等奖HD334035 安徽大学D 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三等奖HD334081 安徽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变化——基于芜湖市市辖三县一区乡村居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342073 华中师范大学 D 信仰空间再造的动力学三等奖HD342074 华中师范大学D "内陆型"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分析视角三等奖HD344016 中山大学 D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三等奖HD344104 华南师范大学 D 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三等奖HD345042 广西民族大学 D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加文村为例三等奖HD361091 西安工程大学 D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三等奖HD364021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D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三等奖HD365014 新疆大学 D 乌鲁木齐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后公共事业建设调查报告三等奖ID211134 中国政法大学D 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JD211081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D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三等奖JD213051 河北科技大学D 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三等奖JD231101 上海理工大学D 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分析三等奖JD232193 南京师范大学 D 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410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D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7133 山东师范大学D 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三等奖JD241111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JD241132 南阳师范学院D 论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包模式及其依据模型的构建三等奖JD2420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D “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三等奖JD244103 华南师范大学D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三等奖JD251043 西南财经大学 D 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方案探讨三等奖JD253051 云南财经大学 D 昆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三等奖JD261065 西北大学D 西部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前后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比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三等奖JD262022 西北民族大学D 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课余时间安排状况分析——性别、东西部、出生地类型专项分析三等奖。

农村智慧水利探索实践——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农村智慧水利探索实践——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水利信息化江苏水利2021年1月50JUNGSU WATER RESOURCES Jan.2021农村智慧水利探索实践——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佟保根(徐州市铜山区水务局,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介绍其智慧水利探索实践的成果与经验。

建立铜山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等部署实践,实现基层水务信息化、防汛预警自动化,建立起一套功能完整的农村智慧水利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水利水务管理模式,促进了徐州市铜山区水务管理的智慧运营。

关键词:农村水利;防汛预警;智慧水利;信息化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839(2021)01-0050-04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lligect water conservancy in rcral areas ------Take Tongstan District of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TONG Baogen(Tongshan Distrid Wates Affairs Bureau,Xuzhou221116,China)Abstract:Taking Tongshan Dist/ct of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its intelli­gent watec conservancy exploration practice were introduced.A flood prevention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a rural areas of Tongshan District had been established,and mode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diabase technology,geographic infoc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deploy­ment practices had been fully utilized to realize informatization and automa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for grassroots water utilities.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t of eel smart water consemancy platform with complete functions had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mancy and water affairr management mode,and promoted the in-tellicent operation of water affairr mana-ement in Tongshan Dist/ct,Xuzhou City.Key words:rural water conseeancy;flood control and early warning;intelligent water consemancy;informatization徐州市铜山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境内主要河流有京杭大运河、废黄河、郑集河等,日常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江淮水,属于干旱缺水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2 家、 国家级工程 技术研究 中心 4


推 动产 学研 合 作机 制和模
高、 企业核 心竞争 力不强 的状况 , 必 须做 到“ 有所 为 , 有所不为 ” , 立足县 情、 发挥优势 、 抓住关键 、 重 点 突
家、 省 级工 程 技术 研究 中心 4 5 家、 式 转型 升级 , 有 条件的 地方可 以由 院 士 工作 站 5 家, 博 士后 科研 工 作 松散式 结合走向一体化、 实体化 , 由
国家级高新区和江北第一家综合性 校技术转移 中心铜 山分中心已投入 研合 作 , 服 务高校 、 服 务企 业 、 服 务
运营 , 2 . 8 亿 元建 成 的 1 0 万 平方 米 人才 、 服务创新 。依托这个 平台 , 向 全 力打造 中国 “ 安全谷 ” , 是中国 安 孵化器可容纳科技研发企业 ( 单位 ) 企业 派 出了两 批 4 l 位科技特派 员 ,
以上企业和 1 1 0 多所高校院 所建立
Hale Waihona Puke 通 南北 、 沟通东西 , 区位优势得天独 平 台。一是 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 协 了长 期的产 学研合 作关 系 , 达 成校
厚, 形 成 了产业 发展的 特色和 规模 同创 新联 盟 。先后 与吉林 大学 、 浙 企合作协议 4 4 3 项。
格 利 尔 等 6家 企业 正 在 积极 开 展 术 , 提升 当地特 色农业 发展现 代 化 围绕 提升 企业 自主研 发 能力 , 坚持 “ 新 三板” 挂牌 。 水平 。
— —
全面建设企业研发平 台。
以企业为主 体 、 市场为导 向, 通过企 三、 坚持 “ 有所 为 , 有 所不 为” , 为不断优化苏北地 区县域 创新 业 自建 、 校 企共 建等 方式 建立 各类 体 系 , 进一 步提 升苏北 地 区县域创 立足 县 情 、 重 点 突破 , 形 成 品牌 产 企业 研发机 构 , 全 区建 有省级 以上 新 能 力 , 建 议从 如下 四个方 面加 强 业 、 规模产 业 。苏北地 区县域 经济 研 发机 构 8 9 家, 其 中国家重 点实验 苏北地区县域创新体系建设 。 要从 根 本 上 改善 产 业 技 术水 平不
优势 。近年来 , 铜 山围绕在 苏北率 江大学 、 华 中科技 大学 、 北京科技大 先基 本建成 创新 型区 的 目标 , 立 足 学 、 中国矿业 大学 等五所 高校 共建



着 力构建公共服 务平台。
是 组建苏 北第一 家区域 科技创新 地方 发展 实际 , 全面贯 彻省 市创新 “ 5 + 1 ” 协 同创新 联 盟 , 与 中国安 全 平 台——淮海科技 创新研 究院。采 驱动 核心 战略 、 深入 推进 科技创 新 生产研究院 、 通过研究院 、 专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煤 用理事会管 理架构 , 工程 。铜 山是 全 国 首 批省 部 共 建 炭科工集团共建 中国矿 山物联 网协 家管理委 员会和种子基金管理委 员 “ 蓝火 计划 ” 示范基 地 、 全 国科技 进 同创新联盟 。二是 与教 育部共 同实 会 , 把政府资金 、 科研院所技术和企 步先进县 ( 市、 区) , 连续四次获省人 施“ 蓝 火计划 ” 。共 建中国高校技 术 业需 求 结 合起 来 , 定 位于 “ 一个 推 四个服务 ” , 即: 进一步推进产 学 才工作 先进 区 ; 建 成苏北 唯一 一家 转 移中 心徐州 分 中心 , 其 中南大 高 进 、
的增 速 、 突破 1 1 1 0 亿元 , 占规模 以
专家教 授来铜 山开 展产学 研对 接 , 孵化器徐州高新 区大 学创业 园和归
国 留学人 员创业 园 , 省级 孵化 器 4
上工业 产值 比重达 4 0 . 5 %。其积极 并逐步 形成 一种 常规化 、 制度 化的
探索构建创新型 区域 经济体 系的基 政府举 措 ; 通过教授创新创业 , 自办 家 ; 依托 公共服 务平 台 , 弓 1 进“ 干人
本 构架 , 我们概 括 为“ 四个 平 台” 建 企业 , 推动产学研 向一 体化 、 实体化 计划 ” 专家 4 人、 工程 院院 士 1 1 人、
5 6 2 0 1 5年/ 第5 期
省市双 创人 才 4 6 人、 享受 国务院政 铝业 、 三 维医疗 、 丰禾 回转 3 家企 业 农和 科技 惠农 力度 , 着 力扶持 当地 府特殊津 贴 1 6 1 人。 在天交所挂牌股权 交易 , 华正环保 、 科 技 型 农业 企 业 运 用先 进 适 用 技
国家高 新 区— —徐 州 国家高新 区 ; 全产业创新示范 同区和 国家火炬 安
1 5 0多家 , 已 联合 引进 各类 高层 次 引导建 立 了一 批科 技研 发机构 , 畅 全技术 与装 备产业 基地 。2 0 1 3 年, 人才 1 1 6 名。三 是通过 “ 引进来 ” 与 通了政府 、 企业 、 高校院所合作交流 全 社会 研 发投 入 占 G D P比 重 达 “ 走 出去 ” 推动校企产学研合 作。通 渠道 。二是先后建设 了大学生创业 2 . 5 %, 国家 高新技 术 企业 5 3 家, 高 过企业 “ 院校行 ” 活动 , 组织企业家 、 园、 徐 州 高新 区科技创 业服 务 中心 新技术 产业产值继续保持 3 0 %以上 员工到院 校学 习 、 培训, 邀 请院校 、 和生产 力促进 中心 。建设 了国家级
科教 人 才 /K e J i a o R e n C a i
构建 区域创新体 系 的
刘立仁 朱 乃新 徐 清 徐春华
铜 山虽地处 苏北 , 但雄踞京沪 、
设。
— —
方 向合作 。 目前全 区 4 0 0 多 家规模 高度重视 建立产学研合作
陇海 两 大铁 路 动脉 交汇之枢 纽 , 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