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动物家族.doc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活动名称:动物家族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探索和互动,让幼儿对不同的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想象力。

活动准备:- 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或卡片- 玩具动物或塑料动物模型- 幼儿绘画纸和彩色笔- 书籍或故事书,如关于动物的图画书或故事书活动步骤:1. 导入:和幼儿一起回顾一些他们已经了解的动物,例如狗、猫、鸟等。

鼓励幼儿描述这些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2. 展示图片或卡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或卡片,例如狮子、大象、鲸鱼等,并与幼儿一起讨论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鼓励幼儿观察和提出问题。

3. 触摸和探索:给幼儿提供一些塑料动物模型或玩具动物,让他们触摸、探索和分类。

帮助他们将相似的动物放在一起,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4. 绘画活动: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用彩色笔在绘画纸上画出来。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绘画的动物,并引导他们思考动物的生活和习性。

5. 故事时间:选择一本有关动物的图画书或故事书,向幼儿讲述或阅读。

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其中的问题和情节。

6. 总结:通过回顾今天的活动,帮助幼儿总结所学的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活动延伸:- 观察真实动物:如果可能的话,组织一次实地参观动物园或有宠物的幼儿园,让幼儿近距离观察真实的动物。

- 动物游戏:引入一些动物游戏,例如“动物音乐椅”或“跳跃的动物”。

通过游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

- 动物角色扮演:给幼儿提供一些动物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让他们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学习和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动物家族》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动物家族》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动物家族》引言《动物家族》是大班科学教学中的一节优质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教案编写和教学反思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案编写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动物图片、动物模型、黑板、粉笔、纸板、彩色笔等。

•教材准备:儿童科学教材《动物之谜》第一册。

4. 教学过程4.1 情境导入通过介绍一个小动物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引入课题。

例如,讲述一只小猫迷路了,学生如何帮助小猫找到回家的路。

4.2 学习活动1.展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外貌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毛发、体型、颜色等方面的差异。

2.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模型进行观察研究,了解该动物的生活习性,并记录在纸板上。

3.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交流并讨论不同动物生活习性的差异和联系。

4.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动物按照某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食性(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或栖息地(陆生动物、水生动物)等。

5.学生利用彩色笔在纸板上绘制出所分类的动物,并用文字进行标注。

4.3 完成任务学生在黑板上依次陈列自己绘制的动物图片,并表演绘制的过程,解释分类标准。

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口头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本节课的发展情况。

二、教学反思1. 教学亮点•情境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小动物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分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活动目的本次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习动物的种类和特点,探索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动物的奥秘。

活动内容1. 动物的分类教师会用幼儿能够理解的简单语言,向幼儿介绍动物的分类方式,并和幼儿一起辨认不同的动物,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幼儿了解到动物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比如按身体外形分、按食性分、按栖息环境分等。

2. 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会使用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向幼儿展示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猫是夜行动物、青蛙是水生动物、蜜蜂采集花粉等。

在幼儿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教师会与幼儿一起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增强幼儿对动物的认知。

3. 动物的食性教师会让幼儿探究不同动物的食性,了解它们吃什么,为什么吃这些食物。

通过这样的探究与发现,幼儿会了解到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让幼儿了解到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4. 动物的家族在这一环节中,幼儿们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调研和分享。

这个环节里,幼儿们需要自主学习、调研、设计活动计划,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教师会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和分享。

这个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动物形象创作这个环节,幼儿们会以个人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观察体验,创作一幅动物的形象。

教师会给予表扬和建议,帮助幼儿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动物形象。

活动结束语通过这次《动物家族》的科学活动,幼儿们了解到不同的动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了解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和食性等知识。

同时,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幼儿园大班的学习和成长中,科学活动的参与将会成为幼儿们美好的回忆。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动物家族》科学教案:《动物家族》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并能够将动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2.通过观察、比较和总结,了解不同的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3.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准确理解动物分类原则,并能够将动物进行分类;2.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动物的适应能力;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一段有关动物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动物,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动物的不同特征和习性。

二、概念讲解1.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动物,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动物的特征。

2.讲解动物的分类原则,包括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按进食方式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

三、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动物的适应能力。

3.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所选动物的观察结果和总结,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实验探究1.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如蚂蚁。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了解蚂蚁的习性和生活习惯。

3.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总结,归纳出蚂蚁的一些特征和适应能力。

五、生活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似的适应能力。

2.举例说明人类的适应能力,如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穿着不同的衣物。

3.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动物的生活环境,提高动物的适应能力。

六、总结和评价1.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拓展活动1.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五种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能够用词语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3)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绘制自己喜欢的动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讲述故事,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五种动物(1)教学图片:狮子、兔子、猴子、大象、长颈鹿(2)教学内容:观察图片,了解五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2. 第二课时:讲述动物的故事(1)教学图片:狮子、兔子、猴子、大象、长颈鹿(2)教学内容:教师讲述五种动物的故事,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

3. 第三课时:绘画活动(1)教学内容: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绘画。

(2)教学要求:绘画过程中,幼儿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表现出动物的外形特征。

三、教学资源1. 教学图片:狮子、兔子、猴子、大象、长颈鹿2. 故事课件:五种动物的故事3. 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四、教学评价1. 幼儿对五种动物的认知程度。

2. 幼儿在讲述故事时的表现。

3.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绘画作品质量。

五、教学建议1.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在讲述故事时,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引导他们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

3. 在绘画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指导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描绘动物的外形特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五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2. 课堂活动一:讲述动物的故事(1)教师选择一个动物,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

(2)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

3. 课堂活动二:观察和描述动物(1)教师展示五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共4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共4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共4课)(教案)第一课:认识动物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通过展示图片和观察真实的动物标本,学生将能够学习到基本的动物分类知识,并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动物。

引入: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回顾一些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并请他们谈论自己对这些动物的了解,例如: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主体:1. 动物分类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动物,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和真实的动物标本展示给他们。

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并请学生们说出其中的特征和习性。

2. 动物的特征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特征,例如:鸟类有羽毛和喙,昆虫有六只脚和触角。

通过观察真实的动物标本,让学生们亲自感受这些特征。

3. 动物的习性学生们会很好奇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例如:狗喜欢吃骨头,猫喜欢抓耗子。

通过讲解和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们探索不同动物的习性,并帮助他们了解动物与人类的不同之处。

活动:1.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然后讨论和学习这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每个小组可以设计海报或展板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制作动物手工让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使用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物手工。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动物的形态和特点。

3. 角色扮演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例如:猫、狗、鸟等。

然后让他们通过模拟和表演展示自己所扮演的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对不同动物的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动物。

同时,他们也将更加关注和珍惜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第一章:认识动物家族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家族的多样性。

2. 能够识别并说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名称。

3.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介绍动物家族的概念。

2.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常见的动物图片,如大象、狮子、兔子等。

3. 讲解:讲解每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4. 互动: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简要介绍原因。

第二章:动物的形态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

2. 能够描述几种动物的外貌特征。

3.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讨论动物的外貌特征。

2.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重点关注其形态特征。

3. 讲解:讲解每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斑点等。

4. 互动:让幼儿观察图片,并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

第三章:动物的生存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

2. 能够描述几种动物的栖息地。

3. 培养幼儿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讨论动物的生存环境。

2.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动物的栖息地图片,如森林、草原、水域等。

3. 讲解:讲解每种动物的栖息地特点和适应该环境的生活习性。

4. 互动: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的生存环境,并简要介绍其适应特点。

第四章:动物的饮食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性。

2. 能够描述几种动物的食性。

3. 培养幼儿对动物饮食习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讨论动物的饮食习性。

2.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重点关注其食物来源。

3. 讲解:讲解每种动物的食性和饮食习惯。

4. 互动:让幼儿观察图片,并描述动物的饮食习性。

第五章: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

2. 能够描述几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3. 培养幼儿对动物运动方式的认知。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讨论动物的运动方式。

2.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重点关注其运动方式。

3. 讲解:讲解每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分类。

2.了解科学研究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掌握动物观察、实验、测量等基本技能。

3.培养观察、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动物的分类:(1)按食性分: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2)按体形分:鸟、兽、鱼、虫。

(3)按生活环境分:陆生动物、水生动物、空气生物。

2.动物生长变化:(1)产卵,雌雄交配,幼体与成体的区别。

(2)生长发育与环境变化的联系。

3.动物的适应性:(1)动物的体形、功能、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

(2)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的适应性。

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逼真的动画片,让学生看看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动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2.理论知识讲解(1)动物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从动物学的角度看待动物,分别介绍动物的三大分类法,即按食性分、按体形分和按生活环境分。

(2)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观察序列图片,学习动物的生长变化,同时介绍一些大型动物幼体的生长特征,如大象、长颈鹿的幼体。

(3)动物的适应性让学生探索动物的体形、功能、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并介绍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动物的适应性。

3.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条件下动物的适应性。

以饲养昆虫为例,采用不同方式的投养,对其生长变化进行观察。

4.总结归纳让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本次学习的内容,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如何维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重点1.动物的分类。

2.动物生长变化的联系。

3.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从学生参与度、理解度、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总结评价。

2.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小组组员的合理分工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动物全息演示。

2.关于昆虫观察的实验器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主题:动物家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鸟类、哺乳类动物;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4)、观察动物的外形,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
(5)、动物的生存与周围的环境等;
(6)、能对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并组织实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活动中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尝试与人合作,利用研究的一些方法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珍爱生命;
(3)、体验美,欣赏美;
(4)、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二、活动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动物大转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出几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2、讨论:
我是怎样猜中的?小组提出研究问题。

3、计划与组织:
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编写书面计划;开展示会,交流研究计划,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研究计划。


(二)、与小白兔交朋友
1、观察(多媒体出示动画或图片):
兔宝宝长得什么样?
2、讨论:
其它动物的宝宝什么样?
3、观察:
兔宝宝身上的毛。

4、表达与交流:
其他动物身体表面有毛吗?
5、观察:
断奶了,兔宝宝吃什么?
6、表达与交流:
总结家兔的主要特征。

7、回顾与反思:
各小组在实施研究计划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研究计划。

(三)、我们的动物朋友
1、游戏:
动物家族大聚会。

2、观察与讨论:
通过总结家兔的主要特征,观察其它动物,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交流:
鸟类的共同特征。

四、拓展活动:
制定动物保护计划,并组织开展宣传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