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A卷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3.8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对应学生用书P45语言文字运用限时:15分钟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违.农时违: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发现D.谷不可胜.食也胜:尽,完答案 C解析发:打开(粮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A.请以.战喻B.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C解析A、B、D三项为介词,拿;C.介词,按照,根据。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诸子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B.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庠”“序”都指学校,殷商时的学校称为“庠”,周代的学校称为“序”。
“庠序”泛指学校。
答案 D解析殷商时学校叫序,周代学校叫庠。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主张用“仁政”去统一天下。
本文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
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
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
但本文的论述中却强调制民之产。
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
答案 A解析B.本文只能说明孟子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C.两者是不矛盾的;D.本文的叙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8寡人之于国也[基础演练]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属予作文以记之C.数罟不入洿池D.才美不外见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B.邻国之民不加.少C.勿夺.其时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古义:更加。
今义:增加。
C.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下面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河内凶.(凶:庄稼收成不好)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D.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罪:罪过)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读shǔ,计算)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副词)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抗)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3)地利不如人和(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 课练一、 孟子,名_____,字_____,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______”。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_______散文,《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二、字音移粟.( ) 弃甲曳.( )兵 饿莩.( ) 鸡豚.( )狗彘.( )之畜.( ) 数罟..( ) 洿.( )池 庠.( )序 孝悌.( ) 然而不王.( ) 养生丧.死( ) 三、基础选择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谨庠序之教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4.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谨.庠序之教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 .申之以孝悌之义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材木不可胜用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斧斤以.时入山林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以其无礼于.晋 D.⎩⎪⎨⎪⎧申之以孝悌之.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语言文字运用限时:15分钟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违.农时违: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发现D.谷不可胜.食也胜:尽,完答案 C解析发:打开(粮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请以.战喻 B.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C解析A、B、D三项为介词,拿;C.介词,按照,根据。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诸子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B.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庠”“序”都指学校,殷商时的学校称为“庠”,周代的学校称为“序”。
“庠序”泛指学校。
答案 D解析殷商时学校叫序,周代学校叫庠。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主张用“仁政”去统一天下。
本文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
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
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
但本文的论述中却强调制民之产。
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
答案 A解析B.本文只能说明孟子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C.两者是不矛盾的;D.本文的叙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F.非我也,岁.也:年成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A.是.亦走也无乃尔是.过与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谷不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齐兵.乃出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虎求百兽而食.之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D.谨庠序之教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鱼鳖.(biē)数.罟(shǔ)庠.序(yǎng)王好.战(hào)B.曳.兵(yè)颁白(bān)鸡豚.(tún) 涂.有饿莩(tú)C.洿.池(wū)狗彘.(zhì)衣.帛(yī)养生丧.死无憾(sàng)D.饿莩.(fú)孝悌.(tì)胜.食(shèng)然而不王.者(wàng)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鳖不可胜.食也胜:尽B.数.罟不入洿池数:密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①请以.战喻②以.五十步笑百步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斧斤以.时入山林⑥皆以.美于徐公A、①②B、③④C、⑤⑥D、③⑤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谨.庠序之教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对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舆(yǔ)马膏腴(yú)规矩(jǔ)锲(qiè)而不舍B . 黔(qián)首谪(zhé)戍藩(fán)篱度(d uó)长絜大C . 逡(qūn)巡约从(zòng)鞭笞(tà)不可胜(shēng)食D . 孝悌(tì)句读(dòu)经传(zhuàn)李蟠(pán)2. (2分)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求人可使报秦者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 . 无乃尔是过与3. (2分)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B .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C .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D .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4. (2分)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 是社稷之臣也非我也,岁也B . 何以伐为无乃尔是过与C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 . 胡为乎来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5. (2分)下列加下划线词,和例句中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孟子对曰:“于传有之”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 . 作七十列传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6. (2分)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B . 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C . 比诸侯之列比:比较D . 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7. (2分)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①于是(范君)弃其家走之关中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 .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②吏护之还乡C . ①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②魏庄子之歌钟也D . ①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8. (2分) (2019高二上·辽宁月考) 加下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大漠穷秋塞草腓腓:肥沃B . 摐金伐鼓下榆关摐金:击鼓C . 雕栏玉砌应犹在砌:台阶D . 举天下之豪杰举:列举9.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C . 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D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辜负10. (2分)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 ①②③⑥B . ②④⑥C . ②④⑤⑦D . ③⑥⑦二、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41分)11. (11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
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
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
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守惮其言。
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
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
”改京官。
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
”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加集贤校理。
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
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
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
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
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
”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
肃之亦当迁也。
”即并命焉。
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
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
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B .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C .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D .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
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B . 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C . 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D .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
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 . 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
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 . 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
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 .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②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
肃之亦当迁也。
”即并命焉。
12. (11分) (2017高一上·安平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
赵衰、咎犯①乃於桑下谋行。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
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
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
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
”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
”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②妻与往。
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2乎!” 遂受。
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赵衰歌黍苗诗。
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
”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
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
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
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
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
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
”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
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
围郑,欲得叔瞻。
叔瞻闻之,自杀。
郑持叔瞻告晋。
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
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有删改)(1)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引戈欲杀咎犯引:拿起B . 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阴:暗中C . 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拒:抵抗D . 赏从亡者及功臣亡:死亡(2)下列对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B .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C .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D .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
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 .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了一名政治家。
为了得到秦缪公的支持,重耳委曲求全,主动联姻,结成了秦晋之好。
C . 咎犯在重耳流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打消了其担心。
D . 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穆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翻译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②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13. (11分) (2016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