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精品人教八下语文 端午的鸭蛋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讲解。
时间: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时间:5分钟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
时间:10分钟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行互动交流。
时间:10分钟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概括4.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8讲:《端午的鸭蛋》《吆喝》(教师版)

端午的鸭蛋吆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午的鸭蛋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体会文中作者的故乡情结,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以及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吆喝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端午的鸭蛋一﹑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二﹑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苦瓜是瓜吗》《吃食的文学》等散文。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三﹑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端午的风俗。
第二部分(2-3):家乡的鸭蛋。
(名声,特色)第三部分(4-6):端午的鸭蛋。
(打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络子,吃鸭蛋,玩蛋壳)四﹑端午习俗1.系百索子2.做香角子3.贴五毒4.贴符5.喝雄黄酒6.放黄烟子7.吃“十二红”五、本文语言特色1.平淡质朴而有味2.熔方言、口语、书面语、古汉语于一炉,典雅雍容3.运用语言的造型4.淡淡的幽默六、总结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到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体验到生活的滋味,作者通过端午的“咸鸭蛋”表现了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 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并运用课文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并举例说明。
5. 描写手法学习:分析课文中鸭蛋的描写,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
6. 端午节文化讲解: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7.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描写鸭蛋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a. 课文内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热爱。
b. 生字词:列举生字词,解释含义。
c. 描写手法:鸭蛋描写方法。
d. 端午节文化:习俗、文化内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端午鸭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文章,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端午的鸭蛋》八下10.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八下10 《端午的鸭蛋》教案定稿一.“端午”导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已过,端午也在向我们招手了。
我们马剑是一个风俗浓郁的地方。
谁来谈谈马剑的端午?(如吃粽子、吃鸡蛋、过节)(3分钟)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文章,文中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有关鸭蛋的内容有哪些?过渡:人人熟悉的端午鸭蛋有什么值得写的呢!?三.主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如: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乡情)作者的乡情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文中的字里行间。
(板书:文字)四.品读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的乡情?从哪些字词、短语上表达出来的?或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如:写鸭蛋的,开头写端午风俗的、写孩子的)写鸭蛋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确实是美味!不过我们别光顾着吃了!写端午风俗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似乎用土话来讲,可能味道很特别吧。
谁来尝试一下?要不老师来尝试?写孩子的:“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简直是童话世界嘛!太美了!我在家乡失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乡情是不是不太看得出来啊?!这正是这篇文章文字上的一个特点。
但我们一品味之后也能品出作者的乡情。
好!我们来补充一下黑板上的板书,用一种对偶句的形式。
板书:文字淡淡,乡情浓浓五.拓展其实这种乡情我们也有,只是隐藏在这里。
我们借一个高邮人的文字来表达我们马剑人的乡情!仿说:“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出……我实在瞧不上。
”把这里的“双黄鸭蛋”用马剑的一种特产来代替。
我也想说“……”(读自己的《马剑的馒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句“文(言)白(话)夹杂” ,增添了 “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文白夹杂,雅俗共赏;绘声绘色,趣味盎然
民俗——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 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质细而油多 蛋白而柔嫩
引袁枚文作证 与北京鸭蛋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 我对家乡鸭蛋的情感 充满了自豪与热爱之情。
每个人对自己的童年都有最深刻的记 忆,也有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令自己最难 忘。作者情系鸭蛋,在它身上凝聚着情趣, 诗意和满腔的深情。
• 第二部分(2~3),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 声、特色。 • 第2段的开头几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家乡出咸鸭 蛋的原因:水乡——出鸭——鸭多——蛋多—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出了名。这一句 一句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使读者对高邮咸鸭蛋 出名的原因了解的清清楚楚。作者特别还在文 章中引用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腌蛋》一文,因 为作者甚觉“亲切”,作者是以自己家乡的咸 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而引以为傲。 • 第3段介绍了高邮咸蛋的特点“质细而油多”, 并介绍了几种吃法,相比较,北京的咸鸭蛋 “叫什么咸鸭蛋呢”。从对北京的腌鸭蛋的否 定上,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 的地方特色”例:
“空头”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 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 白嘴吃 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 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 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曾经沧海难为水” 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 是什么意思? 都看不上了。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 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 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 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 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小说,《苦瓜是瓜吗》《吃 食的文学》等散文。 他讲究语言艺术,行文如 同随意聊天,于自然平淡中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 的妙处。所作小说多写童年、 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人生 意趣。
学习第2、3段
1、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写家乡高邮鸭蛋的名声、特色
2、高邮咸蛋为什么这样出名?
因为高邮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 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 于腌鸭蛋。
3、 高邮咸蛋与别处鸭蛋有何不同? 作者为什么能够对家乡的咸鸭蛋久 久不能忘记?
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软,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蛋黄是通 红的,而且多双黄。因为咸鸭蛋是 家乡的特产,好吃而且出名,对咸 鸭蛋久久不能忘怀,间接地表达了 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阅读第1段,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 家乡的端午有哪些习俗?
2、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写家乡端午节各
种风俗?
1、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 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 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写端午的风俗,为写“端 午的鸭蛋”创造浓郁的民俗 气氛,设置了乡情乡俗的背 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 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 情?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1段) 家乡的鸭蛋 (2—3段) 端午的鸭蛋 (4—6段)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 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到生活 中的种种快乐、平淡和诗意, 我们才算真实体验到生活的滋 味,作者通过端午的“咸鸭蛋” 表现了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 趣,同时也表达了对儿时生活 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小比赛
请说出以下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具体 日期以及各自的习俗: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
端午节
认识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 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 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 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 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 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 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 游百病,佩香囊。
3、文章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这一 内容在文章中所占篇幅不多,作者这样写 有何用意?
这样写的用意是,前面两部分主要起 铺垫作用,接下来再写端午的鸭蛋就 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样的结 构独具匠心。
4、作者说鸭蛋“有的样子蠢,有 的秀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富 有生活气息,充满生活情趣。
阅读第4—6段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端午节的 鸭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从挂鸭蛋络子习俗——挑鸭蛋、 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壳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对故乡 的怀念
2、本文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端午的鸭蛋”, 为什么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对我们的平时作 文有什么启发?
因为它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 文章源于生活,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 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 文素材,说真话,诉真情
你知道端午节的意义吗?
端午节的意义就是纪念 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 屈原。屈原,名平,是 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 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 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 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 九年。
端午风情
香包除外形活泼多样之外,也有
趋吉避凶的含意。 这一天,家家户 户门口都挂艾草或蒲草,小孩子身上 端午节包粽子、吃 挂着「艾虎」的香囊,男人喝雄黄酒, 鸭蛋洋溢着中国传统文 传说有避邪、求吉祥的作用。 化的特色。
5、“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 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 怀念。
• 第三部分(4~6),写端午的鸭蛋。 • 这一部分才正式扣题来写“端午的鸭蛋”,作者 主要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风俗。头天,备好 络子;端午一早,煮熟鸭蛋,挑一个称心的鸭蛋; 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作为一个饰物; 高兴的时候把它吃掉。 • 接着上一段的结尾,来介绍孩子吃鸭蛋的方法— —不碰破蛋壳,掏空的吃法。剩下的蛋壳,可以 用来装萤火虫儿。一举两得,符合儿童的心理。 • 最后一段又与历史故事“囊萤映雪”联系起来, 联想到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儿来照亮读书。
生字新词
腌鸭蛋 yān 门楣 苋菜 mé i xià n
用酒和的(huò) 籍贯 jí ng 粽子 zò 门槛 kǎn n 车胤 yì 避邪 xié 蝎子 xiē
熏五毒 xū ng mo拧成 ní 咂摸 zā· ng 手腕(wàn) 肃然 sù n 囊萤 ná 城隍庙 硝药 huá ng 系百索子(jì ) o xiān 鸭蛋络子 là
课文小结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端午的风俗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端 午 的 鸭 蛋
名声
家乡的鸭蛋
特色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
吃鸭蛋
玩蛋壳
对故乡的自豪、热爱之情,对童 情感: 年生活的怀想。
赏析本文的语言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 的语句。(边品味边和同桌交 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 语句,并说说理由。
4、引唐代诗人元稹《离思》。 突出家乡咸鸭蛋的无可比拟, 表达作者自豪与热爱之情。
5、既突出高邮咸蛋的特点 和吃法,又使文章妙趣横生, 充满情趣。
6、与北京咸蛋进行对比, 更能突出家乡咸鸭蛋的好 吃与出名。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名声久远
家 乡 鸭 蛋 的 特 点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热 爱 家 乡
我手写我心
春 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用你的笔,为你家乡的风俗文化 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 传神,有文化气息。
中秋节
重阳节
赏 民 俗 风 情
观 传 统 节 日
冬至
1、系百索子
2做五角子
3、五毒
4、画“王”字
鸭 蛋 络 子
线 绳 结 成 的 网 状 的 袋 子
第一部分小结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围绕“端午的鸭蛋”去写,而是 首 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 午” 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文章第一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一 句 话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然后介绍端午的风俗 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这五种风俗作者认为很多地方都有的,因此在介绍时语 言较为简洁,而“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不知别 处有 不”,作者估计可能别处没有,因此这两种风俗介绍的 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