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11-
7 《朱子语类》三则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穷得多少义理 动词,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形容词,完、尽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形容词,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 形容词,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副词,极、尽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动词,引诱 控蛮荆而引瓯越 动词,连接 引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名词,序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 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延请
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经学为主干的道学,
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
“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以及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
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代表人物有“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
所讨论的问题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它反映了中国
-8-
7 《朱子语类》三则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 学的记录稿,是朱熹和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景定四年(1263),黎 靖德根据诸书,分类编订为140卷《朱子语类大全》,即为今天通行 的本子。全书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分为“理气”“性 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宗 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 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 童心说 Word版含解析

相关读物童 心 说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
B.非内含以章美也章美:文章华美。
C.矮人何辩也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定执:固定不变。
项,章美:美好。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B.龙洞山农叙《西厢》C.以假事与假人道D.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项,叙:同“序”,作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B.决定目之为经矣C.便失却真人D.则政事无根柢项,根柢:根本。
A项,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B项,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
C项,古义,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义,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童心者,真心也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D.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B、C三项是判断句,D项是介词结构后置。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单元测试题二(七单元)

单元测评二(第五~七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549500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
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
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
“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人教版选修高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7单元检测语文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选修高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7单元检测语文试卷选择题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B.穷得多少义理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D.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2. 下列语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②其炎更烈于煤③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④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⑤最迟者后于清明⑥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⑦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⑧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⑨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⑩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A.①②⑥/③⑤/④⑧⑩/⑦⑨B.①⑥/②③⑤/④⑧⑩/⑦⑨C.①⑥/②⑤/④⑧⑩/③⑦⑨D.①④⑥/②⑤/⑧⑩/③⑦⑨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仔细。
B.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己:切身。
C.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
D.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自文:自己写文章。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②樵者腰镰③后蛇伏以进④皆笔而书之⑤臣亦不能独全其家⑥便即护短不纳⑦曰明道也⑧自西而东 ( )A.①⑤⑦/②④⑧/③/⑥B.①/②③④⑧/⑤⑦/⑥C.①/②④⑧/③/⑤⑦/⑥D.①⑥/②④⑧/③/⑤⑦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新机制运行一年多来,我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经历了11涨13跌12次搁浅共计36轮。
B.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1 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总数的34.9%。
C.目前京津冀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都在加速推进,作为基础设施、公路和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
D.没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没有好文化的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关系的观念方法,都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人生观。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 童心说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61李贽(1527-1602),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作了激烈抨击,他被道学家视为“异端”,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公然倡导“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他肯定人的欲望,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他重视自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焚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
“五四”前后,李贽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
李贽的思想还传播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当它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颁定,一方面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表明程朱理学开始走向衰落。
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
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
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相关读物原君(节选)含答案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寇雠.(chóu) 窥伺.(sì) 曾.不惨然(zē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视之如寇雠(“雠”同“仇”)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辞⎩⎨⎧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名词,言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动词,告辞) (2)私⎩⎪⎨⎪⎧ 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动 词,偏爱)私.见张良(《鸿门宴》)(名词,私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形容词,与“公”相对)(3)使⎩⎪⎪⎨⎪⎪⎧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连词,假使)不堪母驱使.(《孔雀东南飞》) (动词,使用,使唤)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出使)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派遣)(4)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动词,清除)赵王扫除.自迎(《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台阶)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动词,逝去)除.臣洗马(《陈情表》)(动词,授予官职) (5)去⎩⎪⎨⎪⎧ 入而又去.之者(动词,放弃,丢弃)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动词,离开)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动词,除掉,去掉)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动词,前往)(6)博⎩⎪⎨⎪⎧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动词,取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副词,广泛地)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形容词,广阔的,宽广的)博.学之,审问之(《礼记·中庸》)(形容词,广博的) (7)固⎩⎪⎪⎨⎪⎪⎧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副词,原来,本来)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坚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名词,险固的地势)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形容词,顽固的)(8)为⎩⎨⎧ 古者以天下为.主(动词,作为)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介词,给)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动词,做)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名.之为独夫(名词作动词,命名)(2)离散..天下之子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3)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数词作动词,超过千万倍)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一般人。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2份打包)

审美鉴赏
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 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 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 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德境地。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 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 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第七单元 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读物童心说海莉·福特:再渺小的善举也能改变世界4年前,一个名叫海莉·福特(Hailey Ford)的小女孩与母亲逛完杂货铺出来,遇到了一个坐在路边的流浪汉,海莉拉着母亲的衣角问:“我可以给他买个三明治吗?”那时候,海莉才5岁。
流浪汉拿到三明治,高兴得当场落泪。
在街上,海莉又遇到了另一个流浪汉,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这再次激起了海莉的爱心。
当帮完了一个又一个流浪汉后,母亲告诉她:我们并不是多么富裕,没有能力帮助所有人。
小女孩的眼角挂着泪水,倔强地看着母亲说:“不!我要试试看!”于是,海莉把家里的院子改造成菜地,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不饿肚子,她开始学习种菜。
她将每一份收获的食物洗干净并用袋子装好,免费发放给街上的流浪汉。
当她看到还有许多人在露宿街头时,她开始尝试去盖房子,她想为流浪者建一个遮风避雨的小屋。
在当地建材商和家人的帮助下,一所精致的小房子盖成了。
这个9岁小女孩的善举,成为一股推动改善流浪生活的力量。
有人开始捐钱,有人开始捐种子,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身边的流浪者,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总有人为名人捐款多少而争论,总有大人会告诉孩子“我们帮不了那么多人”,但我们应坚信:没有一种善举会渺小到无法改变世界。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
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
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
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
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
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
著有《焚书》《藏书》等。
《童心说》收在《李贽文集》卷一,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2.背景资料在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被尊为圣人,《四书》《五经》被奉为神明,儒家的义理被定为不可逾越的戒律,鲜有人敢于藐视他们的权威。
然而,明末的思想家李贽,则以其《藏书》《焚书》等著作非孔孟、贬儒经、斥义理,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思想犯,七十五岁高龄时以宣扬“孔子之是非为不可据”等叛逆言论,被扣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最后“不可辱而自刎”(詹轸光《李卓吾碑记》)。
《童心说》就是反映李贽“异端”思想的名篇。
李贽是泰州后学人物,曾拜何心隐为师,后又师王艮之子王襞。
因而,李贽的学术倾向既有明代心学的属性,又有泰州学派“异端”的色彩,且比泰州学派走得更远。
李贽的《童心说》,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特色。
心学的主题是心、性、良知,李贽也讲“心”,但李贽讲的是“童心”。
李贽从颜均的“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破题论述“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也就是说,“童心”是人生之初的纯真无妄的赤子之心。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禁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
“五四”前后,李贽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
3.文化常识《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笃.实(dǔ)根柢.(dǐ)褒.崇(bāo)渊薮.(sǒu)遽.失(jù) 迂.阔(yū) 懵懂..(měnɡdǒnɡ)2.通假字龙洞山农叙.《西厢》(叙,通“序”,作序) 矮人何辩.也(辩,通“辨”)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知,通“智”) 3.一词多义辞⎩⎪⎨⎪⎧则文辞.不能达(言辞)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大礼不辞.小让(计较)今者出,未辞.也(告别,辞别) 假⎩⎪⎨⎪⎧绝假.纯真(虚假)人多以书假.余(借)假.舆马者(借助,凭借)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 发⎩⎪⎪⎨⎪⎪⎧于是发.而为言语(说出)大声发.于水上(发出)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打开)雄姿英发.(显露)早生华发.(头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则⎩⎪⎨⎪⎧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连词,表承接关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连词,表假设关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表承接关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连词,表转折关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4.古今异义(1)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2)随时处方..古义:处置,处理今义:医生为病人开药方或开的药方(3)夫童心者,绝假纯真..古义:纯粹是真实的今义:纯洁真诚(4)便失却真人..古义: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义: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5)童心固自在..也古义:自然存在今义:自由,不受拘束(6)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古义:不会流行今义:不允许,不可以(7)决定..目之为经矣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8)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古义:为了一定的目的今义:有所作为5.词类活用药.医假病(名词作状语,用药)无人不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而事.假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做)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看,视) 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写作)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 6.文言句式(1)判断句童子者,人之初也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2)被动句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3)倒装句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句)文本研读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笑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
童心是没有一点儿假的,纯粹是真实的,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
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
人心最初的本性为什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而主宰他的内心。
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成了他内心的主宰。
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张扬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
同时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使人厌恶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
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
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它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求学的人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
求学的人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蒙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求学的人们呢?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发自内心;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
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实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被蒙蔽以后,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了。
既然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
语言虽然精致,与我有什么关系?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
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人就会高兴;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
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人不高兴,(观众围着看戏,圈内为场,)虽然满场都是假把戏,但是看戏的矮子又怎么能分辨呢?即使有天下的至理名言,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这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发自童子般的真心。
如果真心常存,那虚假的道德原理就不会通行,虚假的见识就不会成立,没有哪个时代不写文章,没有什么人不会写文章,没有任何创新的文章体裁不可称作文章。
那么,写诗歌何必师法盛唐的古诗,做文章又何必效仿先秦的散文。
接着下来是六朝的绮丽文体,演变出近体律诗,又演变出唐传奇,又演变出宋金院本,演变出元代四折杂剧,以及二十折的杂剧《西厢曲》和长篇小说《水浒传》,到现在又演变出科举应试的文章,当代贤明之人与古代圣人的理论都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最好文章,不能够以时代的远近和地位的高下来论文章的好坏。
因此我从这里推论出:大凡发自真心的都是自然而成的好文章,为什么只懂得一味地推崇六经和《论语》《孟子》呢?在六经和《论语》《孟子》中,不是充满了历代史官给予的过高的评价,就是百官们的溢美之词。
再不然就是迂腐的儒生和糊涂的学子们,凭着记忆来回想老师的言语,他们记住了开头便忘掉了结尾,回忆起后头的内容却又遗漏掉前面的内容,又凭着他们肤浅的理解,随意写入了典籍之中。
后代求学的人不经过深入的考察,便认为这些典籍全部出自圣人之口,于是就一定将其看成儒家经典,又怎会知道其中大半都不是圣人的教诲呢?即使真的出自圣人的教诲,也总要为了一定目的而发,其目的不过是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开处方,用此来挽救那些糊涂的学子和迂腐的儒生罢了。
医治的是假病人,处方又难以固定,真假难辨,这难道可以被认为是突然间产生的,放之四海、涵盖万代而皆准的真理吗?其实六经和《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们的幌子,假人聚集的地方啊,绝不可以把它看成是发自童心的真理。
哎呀!我又怎样才能够同真正的圣人、童心未泯的人,一起来讨论文学创作呢!【主旨归纳】本文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